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甲午战争

  • 重读甲午

    作者:金满楼

    人民日报出版社重磅推出金满楼新作--《重读甲午:中日国运大对决》 甲午耻、犹未雪, 多少年来一直是华夏热血青年心头的恨事。 对历史上的败绩灾祸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得到启迪, 才能使坏事变成好事。 以敌为师, 以强手为师, 恰恰是一个能崛起的民族应具备的精神。 一场失去国土、财富,乃至尊严的战争; 一个庞大帝国陷入崩溃的临界点; 一头大象被蚂蚁绊倒的命运转折; 120年,甲午重逢,历史煮酒,我们真的警醒了吗? 对于120年前的中国人而言,甲午年无疑是灾难之年、耻辱之年。但是,这场灾难究竟因何而起、国人又该从何处雪耻,却是百年前乃至现在都值得深思的大问题。孙子兵法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甲午的惨败正好从反面印证了这一至理名言。本书以洋务运动及明治维新为切入口,用比较的方法透析甲午前后的中日恩怨纠葛,以大格局的眼光,在历史的长镜头中,聚焦当年的这场中日国运之战。
  • 血火考场

    作者:萨苏

    19世纪的最后三十年余年,外夷入侵,中日两个国家奋起自强。一方是洋务运动,一方是明治维新。甲午战争成为了一场考试,是对两个国家自强图新成果的一次试炼,然而这可能是历史上最残酷的一场考试。胜败一决,两个国家的命运就此改变。不幸的是,中国惨败。割地、赔款,我们自此堕入丧权辱国的深渊。 泱泱大国为什么会输?是奸贼当道?是贪污腐败?还是体制落后? 萨苏查阅中日史料,探访甲午战场遗迹,悉心创作《血火考场——甲午原来如此》。本书披露了甲午战争中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并以独特视角对中方战败的战场内外原因进行了分析。大清朝究竟败在何处?答案或许比我们猜测的更加令人唏嘘。
  • 甲午一百二十年祭

    作者:马幼垣,杨国强,姜鸣,艾尔曼,等

    为纪念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编辑部策划了“甲午一百二十周年祭”专题。特别约请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海军史研究的姜鸣先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历史系艾尔曼教授、美国夏威夷大学马幼垣教授、华东师大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杨国强教授等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撰写文章,对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战局状况、人事武备等问题展开研究与讨论,希望能够对读者了解这段历史有所助益。
  • 碧血千秋

    作者:陈悦

    《碧血千秋:北洋海洋军甲午战史》采用偏重可读的写作方法,全景式地介绍了1894-1895年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战斗以及最后覆灭的全部过程,同时兼及甲午陆地战场。《碧血千秋:北洋海洋军甲午战史》中大量引用近年新挖掘的中外史料,对很多历史事件的研究都有新的突破。为辅助阅读,书中还配有大量历史照片、图片。为方便学术使用,全文附带引注。
  • 龙旗飘扬的舰队(甲午增订版)

    作者:姜鸣 著

    本书初版于1991年,详细记录和剖析了中国近代海军在晚清五十年间创建、发展及其衰落的曲折历史。作者对海防与塞防、海军发展战略、晚清政府与清流政治等,都有独到的观察和分析。注意吸收海战战役和战术细节,近代造船、舰艇工业的发育等海内外对近代海军多角度的研究成果,深入到海军建设的制度兴革,舰船军械的购买和制造,军队的教育训练、基地建设、经费收支等方方面面。 2002年增订本补充了李鸿章、沈葆桢、丁日昌与海军建设的关系,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前后的内部状况,清晰展示了近代海军同中国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联系。 2014年又逢甲午,作者对书中若干提法做了修正,补入近年新作数篇。主要揭示张佩纶、李鸿藻与李鸿章为发展近代海军所进行的复杂而鲜为人知的谋划,以及严复在北洋水师学堂的任职等等。 新版冠以“甲午增补本”,奉献给关心这段历史的读者朋友。
  • 盛世之毁

    作者:弘治,张鑫典,孙大超

    一段刻骨铭心的屈辱往事!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这场战争颠覆了四个帝国,激荡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甲午战争的可耻失败,不仅仅是清王朝的军事、外交和政治惨败,不仅仅是洋务运动和晚清中兴的赫然夭折,也不仅仅是损失了2亿3千万两白银、割让了宝岛台湾和被迫洞开中国腹地。随着甲午战争的硝烟弥漫,整个中国社会、东北亚乃至全世界,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持久浩劫。这场战争实际上颠覆了四个帝国、唤醒了俄国革命、激荡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 甲午战争新讲

    作者:戚其章

    这是一场引起中国社会大变局和改变东亚政治版图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有众多的历史人物登台亮相,对他们的历史定位至今聚讼纷纭。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与光绪皇帝为首的帝党,在和战问题上反复较量,其真相如何?李鸿章是“卖国贼”还是“功不可没”?丁汝昌是“已降复死”还是拒降自裁?刘步蟾在黄海之战中是怕死改阵还是奋勇督战?方伯谦军前正法是罪有应得还是实属冤案?丘逢甲是“未战先走”还是兵败内渡?…… 这次战争也留下了许多历史之谜,长期以来难以破解。北洋舰队丰岛遭袭,其“师期”是如何泄露的?日舰击沉高升号后,英国舆论哗然,日本外交当局是采取何等手段予以平息的?日军攻占旅顺后,大开杀戒4天,共杀害了2000人还是20000人?日本当局否认旅顺大屠杀造成了什么后果?李鸿章赴日议和,其密电码是怎样被日方破译的?《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共赔付日本库平银2亿3150万两,为何实际多赔了2800万两?战争爆发后,清军节节败退,难道完全没有取胜的可能吗?…… 随着这些疑团的逐步揭开,战争从爆发走向终结的历程更加明晰:中国打败,然败中有胜,唤起了国人的觉醒;日本战胜,野心急遽膨胀,成为东亚的战争策源地,为它的最终失败埋下了伏因。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要 从体例上讲,本书不采取一般甲午战争史面面俱到的写法,在内容安排上虽必要地兼顾到面,却要尽量多着墨于其中的要事和要义。 信 本书虽然篇幅不大,却是一部信史。书中的每一件事乃至每一个细节,人物的每一句话乃至每一场对白,都是信而有征,言必有据。 精 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甲午战争史已成为一门显学,迄今先后出版的中外著作有数百上千部。然其内容大都偏重于过程的叙述,这显然是不够的。本书不回避热点、甚至敏感问题,要把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内容、包括个人半个世纪的研究心得呈献给读者。 新 本书特别重视一个“新”字,希望读后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所以书中大量采用新发现的史料和新的研究成果,以反映当今中外学术界研究甲午战争史的最新水平。此外,还把笔者研究过程中的某些经历穿插于书中,以与读者分享,这也是一项新的尝试。
  • 致命的倔强

    作者:邢超

    本书叙述了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的历史。作者认为,晚清呈现出倔强的气质。整个社会在西方文明袭来的时候,表现出保守、顽固的态度,这是晚清“倔强”的主要表现形式。咸丰帝不允许外国公使驻京,为此不惜和英法两国开战;倭仁、李鸿藻、叶名琛等士大夫,他们排斥西洋器物,反对社会变革,顽固得几乎不可理喻;广大民众对西方事务始终持排斥的态度,“反入城”事件、“教案”、义和团运动不断爆发。 晚清“倔强”的另外一种形式,表现为士人们把儒家学说视为信仰,对中华传统文化守望、坚持,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在晚清的士大夫中间,“苟利国家,生死以之”的担当意识是普遍存在的,这是儒家文化长期熏陶的结果。不但在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等人的身上,甚至在李鸿藻、吴可读、翁同龢等所谓的“顽固派”的身上,这种担当意识同样鲜明地存在着。
  • 甲午战争史

    作者:戚其章

    在《甲午战争史》中作者戚其章以数十年扎实研究为基础,以极为严谨的态度,广采中日及英文资料、档案及已有的研究成果。《甲午战争史》对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进行了全面展示,其中揭示的诸多细节和重要结论都成为该领域广为接受的公论,是甲午战争研究领域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 大东亚的沉没

    作者:[澳]雪儿简思

    这是甲午战争的历史切片解剖报告,这是引发大东亚格局、秩序巨变的的中日英“三国演义”。 高升号事件,一座国际军事史、政治史、司法史的里程碑,一个至今广为传诵的经典案例。 作者广泛搜集了三国官方文件,首次全景扫描了导致大东亚“沉没”的高升号事件: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突袭并击沉中国租用的英国商船——高升号,船上千名清军及外籍船员罹难,引爆甲午战争。 大清王朝且怒且喜,希望联合英国对抗日本;日本政府大惊失色,担心军方盲动搅乱战略全局;大英帝国群情汹汹,远东舰队要求对日报复…… 大清出色而无力的弱国外交,日本阴险狡诈的危机公关,英国在利益与争议之间的艰难抉择。 而以高升号事件为开端的甲午战争,是日本近代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对外战争。日本在军事和国际政治上的完胜,改变了东亚的政治格局:中国逐渐被边缘化,英、日结成同盟,东方的中心从北京转移至东京……国际军事史学界普遍认为,高升号事件及其结局,成为推动日本军事冒险的原始雪球。
  • 首败

    作者:师永刚,张凡

    独家图片首度公布,解读改变亚洲格局的甲午战争 一群试图挽回帝国末路的风云人物, 一场颠覆清王朝命运、重新制定亚洲格局的海战, 一声国运的丧钟,一响变革的号角,一个新的时代由此展开。 百幅模拟海战图、日本绘制战争彩图首度公开; 开棺再论甲午前后五十年功过是非。 重读历史,追溯百年往事,最悲壮莫过于已经知晓他们日近西斜的命运。 1894,甲午年。 更多的人熟悉这个年份是因为一支庞大海军的覆灭。1894年的中国如一艘出海的巨轮,刚刚醒来就迎面撞上了冰山。这是致命的一击,比1840年来自西方白人的枪炮声更为沉重。这一战击碎的不仅是清王朝无法修补的体制,更撼动了封建统治下的人心。“千古未有之大变局”的说法在1840年已不绝于耳,现在人们终于明白这个变局是什么——那是古老、僵化的帝国体系的结束,是新的文明以极其野蛮的方式侵入。 我们试图重新回到甲午年的现场,在日本人的照片、西洋人的明信片、中国人的旧图册中梳理和打捞那些残存的证物,追求并尽量接近真实的历史。 没有什么比重读历史更让人感慨,大戏开场,后来者已经窥见结局,却偏要捏着汗、流着泪、看那些正在舞台中央的人与无法逆转的命运相抗争。 我们正如此站在历史身后,解读这甲午前后五十年。
  • 甲午

    作者:万国报馆 编著

    今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对于这场战争的反思随着更多的史料挖掘而日益深刻和全面。在甲午战争史料挖掘中,本书的两位作者选取的角度是:西方媒体对于甲午战争的关注和报道。 在报刊的收集过程中,有一个现象也引起了两位作者的注意和思考。在中国人看来,甲午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但翻看这些西方报道,却看不到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同情。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日本还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媒体战。 日本在进行战略包围时,秘密聘请了一个美国专家作为国家宣传战的总指挥,这个人就是美国《纽约论坛报》的记者豪斯。豪斯很熟悉西方媒体的运作方式,在他有计划的包装下,西方媒体对中国与日本分别代表着野蛮与文明的认识,形成了一种潮流与共识。比如纽约《先驱报》说,日本在朝鲜的作为将有利于整个世界, 日本一旦失败,将令朝鲜重回中国野蛮的统治。这是当时世界最典型的看法。亚特兰大《先进报》说,美国公众毫无疑问地同情日本,认为日本代表着亚洲的光荣与进步。当时美国公众中有一种说法,把日本称为“东方美国佬”,觉得跟日本人很有认同感。而这些实际上是媒体包装出来的。 本书收集了1850-1895年,英国、法国、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十几种报刊近300个版面,在这些报刊中有日报,也有周刊,图文报道之外还有大量的述评,使得报道角度非常丰富。 此外,由于120年前,摄影术刚刚发明,印刷手段也是木板铜版多种印制手段并行,也还没有统一的通讯社报道模式,更个媒体采用的报道模式是编辑记者文字描述外许多报刊配备了现场素描编辑,通过现场素描再现场景,前线的文稿和画稿通过商船来传递。 这就使得本书的图片资料除相片外,还有大量的现场素描。这也是本书特色之一。 今天,在回头看120年前西方媒体对于东亚局势的观察,丰富了我们对于历史的思考角度。
  • 甲午殇思

    作者:刘亚洲,丁一平,金一南,罗援

    在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之际,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与参考消息报社联合策划“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专栏,邀请28位将校级军事名家分别从学术、制度建设、战略战术、文化等多种角度,从不同角度反思甲午战争的教训与启示,这些论述对我们重温历史,以及当代国家建设与国防军队建设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甲午殇思》将报纸刊发的27篇5000字删节版文章恢复成万字的完整版,新增3篇,并进行了严格的审定与修正,辅之以珍贵历史和文物图片。全书展现了当年甲午战争的历史细节,展示并分析比较了战争双方的国家制度、军队建设、战略战术、人物风貌、在外人眼中的形象等宏观、微观诸多方面,有助于读者详细了解整场战争的背景,客观思考战争胜负的原因,及其对当时及眼下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 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

    作者:石泉

    内容提要 本文目的,在观察甲午战争前后,中国内部情势演变 之过程,明其所以为近代史上一转捩点之故,以求与远东 国际局势之演变相表里。 甲午战争中国之所以失败,其内政上之基因,在于前 此三十年间自强运动之未能大规模积极进行。推究其所 以然,可得三大线索:其一,则由于一般认识之不足,致使 求自强之洋务工作,饱受牵制,而李鸿章尤成守旧士大夫 之矢的;其二,则由太平天国起事后,汉人新兴势力之崛 起,使满清帝国在事实上渐由中央集权变为地方分权, 以 致不可能形成一领导全国之有力 限制;其三,则北京满人统治集团 士大夫之门户党援又从而推波助 日趋分化,而自强工作乃益难推 遂终食其果,后此政局形势乃迥异 甲午战争历时年余,其间政局 则李鸿章与淮军在日本与清流主 地,大为失势,其三十年来在中国 其二,则受抑十年之清流势力,在 同�一系,尤为之重心,上结德宗,外联湘军,一方面猛烈 打击李鸿章之主和,与淮军之战败;另方面则力攻其十年 来之政敌孙毓汶等,皆获相当成功,但其主战政策,则为太 后所抑,亦由其惟事高论,无术挽败局也。其三,则经此一 战,德宗与太后之见解益分歧,而宫廷内之矛盾亦愈演愈 烈,“帝党”、“后党”之对立,乃逐渐表面化。其四,则经此 一战,中国军队之弱点毕露,于是北洋新军,遂于战争末 期,创建于小站。 战争以后,外患日张,国势日颓,中国政局遂失其稳定 性。李鸿章既去,北洋军权渐归荣禄,而袁世凯接统新军, 大加整顿,亦渐露头角。中枢则翁同�主政,而清流势力 因康梁维新运动之大起,又趋分化,上与宫廷矛盾相结,于 是帝后党争益烈,遂终爆发戊戌之变,大局从此益不可问。 而革命势力,则始于甲午,乙未间萌芽海外,随时势之推 移,逐渐孳长,遂终成倾覆满清帝国之先驱矣。
  • 沉没的甲午

    作者:陈悦

    《沉没的甲午》援引大量原始档案资料,深入展示历史细节,并试图用这种细腻的方式引导读者更为深入客观地理解这场意义深远的战争。在朝鲜平壤及中国黄海海域、辽东、山东半岛等战场上,中国方面不乏甘愿为国抛洒热血的将士,无奈的是,这并不能弥补晚清在军事、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与日本的差距。更无法挽回因国力落后以及应战策略失误而早已预定的失败的战果。这一现实的结局颇值得今人为之深思。 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上一场改变中国命运、影响极为深远的战争。1894年这一年。大清帝国在对日的海陆战场上节节败退,全无招架之功。以往尚能藉余威而勉强维持弧洲强国的表象,及至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签署,晚清这一纸老虎被全然戳破,列强瓜分的狂潮随之而来。
  • 绝版甲午

    作者:雪珥

    《绝版甲午:从海外史料揭秘中日战争》第一次详尽地披露了甲午战争期间一些不为人知的秘闻轶史和内幕故事,揭开了100年前在华日本间谍网的全部秘密,具体到某日某时,现场的人物、情景。这是一系列惊人的发现,足以成为一本“有学术价值的故事书”,他有望填补或加强某些国内空白。 作者旅居澳大利亚十多年,积累了大量的海外珍贵史料,为我们展示了历史的复杂、多样和精彩。他对史料的发掘令人如坐针毡、如鲠在喉,他的那些精辟、有时锋芒毕露的史论,也一次次地震撼了我们的耳膜,在传统纸媒和网络上掀起了讨论的热潮,也得到了专家学者们的刮目相看。
  • 清日战争(甲午纪念版)

    作者:宗泽亚

    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纪念版 以日本视角最完整还原亚洲两强较量的战争图景 甲午战争老大帝国败于蕞尔小国 唤醒中国四千年之大梦 [ 内容简介 ] 1894年清日的战争,清朝用干支纪年的甲午年命名“甲午战争”;日本命名“明治二十七八年战役”;欧美命名“First Sino-Japanese War”。依据国际上对战争命名的惯例,明确作战当事国的主宾关系,本书题为“清日战争”。清日战争已过百年,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留下了伤痛和耻辱。从那个时代开始,外来侵略接踵而至,在中国近代史上,当西方文明和明治维新与古旧的清朝体制发生猛烈碰撞时,战争的失败也催生了中国新的历史纪元。 作者将从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国立公文书馆、外务省外交史料馆、防卫省防卫研究所等处馆藏历史文献中收集了大量华语史学界难得一见的史料和大量弥足珍贵的图片,爬梳整理,按战争经过、战争背景、战争、战时、战地各种局部、战争影响、大事记、图记、表记等编纂出一部崭新巨著。书中对甲午战争历史的深层挖掘和剖析,力图站在中间立场分析战争的胜败得失,有助于读者更多地认识战争的背景,客观思考战争胜负的原因,及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本书各部分均采用清日两国对比手法写作,全面对比双方的军、政、经、民等各方面因素,清晰直观,一目了然。较之以往单纯纪事或编年手法的突破,有利于对清日两国之间战斗力等军事能力现状的了解。 [ 推荐语 ] 凤凰卫视、《新京报》《第一财经周刊》《文汇报》《羊城晚报》《深圳晚报》《新民周刊》《南国都市报》《信息时报》《看历史》《炎黄地理》、凤凰网、人民网、搜狐网、腾讯网 联合推荐 这是一本有关中日甲午战争的专著,是我读过研究这场战争最具价值的书籍之一,书中运用了大量日方的数据,几达巨细无遗的程度,甚至连日军炊事班使用什么炊具,都一一罗列出来。这种对技术细节的关注,一向是中国学者最缺的。不过,这本书以日方史料为主,能引起争论之处甚多,光是书名,我估计就有不同的意见。 ——叶曙明,近代史学者 这本书也许也不可能得到很多读者的认同,但是我想谁都没有办法否定,作者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的孤诣苦心。 他搜集了那么多资料,他对于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对这场战争很多具体的方面,所做的研究和探索,我看在中国的历史学家里面,没有人能够做得到,至少中国的历史学家好像还没有人能够到日本去做这样的史料搜证。 ——香港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 对于维系东亚的稳定来说,那段历史中依旧蕴藏着不可忽视的丰富财产,这也正是这本《清日战争》的价值所在。 ——《书城》
  • 清日战争

    作者:宗泽亚

    1894年清日的战争,清朝用干支纪年的甲午年命名“甲午战争”;日本命名“明治二十七八年战役”;欧美命名“First Sino-Japanese War”。 依据国际上对战争命名的惯例,明确作战当事国的主宾关系,本书题为“清日战争”。清日战争已过百年,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留下了伤痛和耻辱。从那个时代开始, 外来侵略接踵而至,在中国近代史上,当西方文明和明治维新与古旧的清朝体制发生猛烈碰撞时,战争的失败也催生了中国新的历史纪元。 作者将从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国立公文书馆、外务省外交史料馆、防卫省防卫研究所等处馆藏历史文献中收集了大量华语史学界难得一见的史料和大量弥足珍贵的图片,爬梳整理,按战争经过、战争背景、战争、战时、战地各种局部、战争影响、大事记、图记、表记等编纂出一部崭新巨著。书中对甲午战争历史的深层挖掘和剖析,力图站在中间立场分析战争的胜败得失,有助于读者更多地认识战争的背景,客观思考战争胜负的原因,及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本书各部分均采用清日两国对比手法写作,全面对比双方的军、政、经、民等各方面因素,清晰直观,一目了然。较之以往单纯纪事或编年手法的突破,有利于对清日两国之间战斗力等军事能力现状的了解。
  • 甲午战争

    作者:陈舜臣

    陈舜臣先生的历史小说《甲午战争》最初由日本著名的中央公论社出版,一问世便成为日本最畅销的小说之一。本书从发生甲午战争的时代背景谈起,以袁世凯、李鸿章、日本的陆奥宗光、朝鲜的金玉均为中心,从中、日、英、俄、德、法、美等国际情势叙述甲午战争之所以爆发、战事的经过以至马关条约的签订。作者用淡淡而娓娓的笔致,描写出垂老的晚清是如何被青春萌动的明治日本打败,更捕捉到了那个时代的气氛。 陈舜臣写历史小说,最难能可贵的是,一定自己亲自前往有关国度、地方做实地调查;一切有关资料和史料都一一过目,融会贯通。因此,他对历史真相的把握,远比一些历史学家要正确、有深度得多。韩国某出版社翻译出版了《甲午战争》,许多韩国人这才明白那一段历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