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电影史

  • 魔鬼秀

    作者:戴维·斯卡尔

    卡里加利博士、德古拉、科学怪人、化身博士、畸形人、狼人、金刚……这些银幕上的魔鬼一一被创造出来,刺激和吸引着无数的人。作者尖锐地指出,是大萧条、世界大战和冷战这些社会和政治的因素催生了它们。戴维 · 斯卡尔让我们看到美国世纪的黑暗面,那对恐怖主题的迷恋深深地植入美国的文化,光荣的背后是集体尖叫,梦想负载着恐惧。恐怖电影是经济、战争与性的隐喻。伴随着大萧条、世界大战和高科技,黑暗世界中的魔鬼们活跃起来。对战争的可怕记忆:《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诺斯费拉图》、《狼人》、《活死人之争》大萧条造成的精神创伤:《德古拉》、《科学怪人》、《化身博士》、《畸形人》科技的恶梦:《哥斯拉》、《来自火星的入侵者》、《灵婴》、《异形》对同性恋、乱伦和性虐待的暗示:《弗兰肯斯坦的新娘》、《吸血鬼的印记》、《德古拉的女儿》。
  • 好莱坞电影

    作者:[澳] 理查德·麦特白

    一部好莱坞电影发展史主是一部被经济利益驱动的投机史。只有通过对电影作为商品性存在的彻底接受,而不是否认,我们才能最完整地理解它。电影工来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影片的本身能产生多少利润,而在于它为电影业与其他领域的合作提供多少机会。电影为这个魔术般的王国提供了钥匙。
  • 香港电影百年

    作者:《看电影》编辑部

    这是影人、影评家、影迷共同献给香港电影的一份厚礼,既有从上世纪到今天,电影工业每一年的忠实记录,也有邹文怀、徐克、许鞍华、王晶、王家卫等众多影人的私家记忆,更有名家力荐的百部最佳电影香港电影。
  • 1945年以来的意大利电影

    作者:[法]洛朗斯·斯基法诺

    作者以简练的笔墨勾勒了二战以来意大利电影的发展状况,介绍了主要导演和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同时,作者对一些重要阶段和重要导演作出了精辟的分析,比如“新现实主义”的风各代表人物和备受争议的<索多玛一百二十天>的导演帕索里尼。本书所涉及的导演和影片全面而具有代表性,是了解和研究意大利电影的重要材料。
  • 香港电影新浪潮

    作者:石琪

    石琪,香港资深电影评论家,长期从事影评写作及电影文化活动,其对香港电影的独到剖析,是立足于香港本土文化做出的真切而权威的阐述,对大陆电影学界、业界及影迷理解香港电影文化颇有参考、借鉴价值。 香港电影新浪潮是20世纪80年代两岸三地新电影运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全新的思想内容、美学语言和技术手法,为香港电影乃至华语电影带来了新鲜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本书涵盖了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兴起与衰落,评析了这一浪潮中的几乎每一部主要作品,并且论及新浪潮导演在运动之后、持续至今的电影创作,不仅见证了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兴衰起落,更记录了近三十年来香港当代电影发展的风雨变迁。
  • 日本电影导论

    作者:马克斯·泰西埃

    所有这些影片,即使有时被批评界高估了,都表现出了一种对今天的日本发表个人言论的意愿,不管这种言论是犹豫不决还是确信无疑,也不管这个日本是真实可信的还是虑无缥缈的。因此,日本电影已有所预示的复兴的希望会以其他艺术和经济形式在日本本土文化让位于国际多元文化主义的那个时刻显露出来。
  • 革命!1960年代世界电影大爆炸

    作者:(英)彼得·考伊

    作为影评家的彼得·考伊身处1960年代文化动荡的中心,并亲眼目睹了激进分子们在1968年5月搞挎戛纳电影节的激烈行为,时隔多年之后与当事者重新聚首,通过对当时一些标准立异的电影才子的最新采访,生动地再现了1960年代的文化精神--当时的斗争、革新与成就。本书全面反映了那个年代世界影坛波澜壮阔的史诗画面。
  • 台湾电影三十年

    作者:宋子文

    蔡正晖序 台湾电影还埋藏着一个理想 陈坤厚序 不想多说 前言 致敬曾健在的台湾电影 第一章 琼瑶式文艺片的盛与衰 1.琼瑶爱情公式的盛与衰 2.70年代琼瑶模式爱情文艺电影选读 《窗外》(1973) 《心有千千结》(1973) 《海鸥飞处》(1974) 《一帘幽梦》(1975) 《我是一片云》(1976) [链接]琼瑶电影年表 [链接]二林二秦 第二章 时代之魂——台湾乡土电影 1.70年代至80年代的台湾乡土电影发展 2.李行——台湾乡土电影旗手 [链接]李行电影导演年表 3.70年代至80年代台湾乡土电影选读 《汪洋中的一条船》(1978) 《原乡人》(1980) 《油麻菜籽》(1983) 第三章 社会写实冲击主流 1.学生及社会现实题材作品影响深远 2.70年代末80年代初学生及社会现实题材电影选读 《错误的第一步》(1979) 《拒绝联考的小子》(1979) 《一个问题学生》(1980) 第四章 未在台湾形成气候的武侠电影 1.在艺术与低俗中喘息的台湾武侠功夫电影 2.胡金铨——三千里江山,笑书神侠 [链接]胡金铨电影导演年表 3.胡金铨武侠电影的艺术精神与美学造诣 第五章 新浪潮势力的到来 1.新浪潮新在哪里 2.“破禁”与“解禁” 3.一种理想的冲击 4.80年代台湾电影与“解严” 5.新电影留给90年代的文化误区 6.80年代台湾电影优秀代表作选读 《光阴的故事》(1982) 《小毕的故事》(1983) 《儿子的大玩偶》(1983) 《看海的日子》(1983) 《老莫的第二个春天》(1984) 《杀夫》(1984) 《玉卿嫂》(1984) 《我这样过了一生》(1985) 《冬冬的假期》(1984) 《童年往事》(1985) 《恋恋风尘》(1987) 《悲情城市》(1989) 第六章 80年代台湾电影的旗手 1.侯孝贤——风柜来的人 2.80年代初期侯孝贤电影作品选读 《就是溜溜的她》(1980) 《风儿踢踏踩》(1981) 《在那河畔青草青》(1982) 《风柜来的人》(1983) [链接]侯孝贤电影作品年表 3.杨德昌——台湾城市电影的革命者 4.80年代杨德昌的城市生活三部曲 《海滩的一天》(1983) 《青梅竹马》(1985) 《恐怖分子》(1986) [链接]杨德昌电影作品年表 5.柯一正——为日渐沦丧的道德讴歌 6.王童——美术大家 7.综述——万仁、陈坤厚、张毅、曾壮祥 [链接]柯一正、王童、万仁、陈坤厚、张毅、曾壮祥电影年表 [链接]80年代台湾电影与内地 第七章 台湾电影走入低迷 1.90年代台湾电影的转折 2.90年代台湾电影的商业化探索 3.90年代台湾电影中的少年问题 4.90年代台湾电影中的“新新势力” 盘踞在现代都市阵地的两块冰——蔡明亮与徐小明 [链接]蔡明亮、徐小明电影年表 艺术与生存的双重忧虑——林正盛、陈以文、陈国富 [链接]林正盛、陈以文、陈国富电影年表 理想派的坚持——王小棣、陈玉勋、张作骥、黄明川、尹祺、符昌锋、李岗 [链接]王小棣、陈玉勋、张作骥电影年表 5.80年代电影势力的新时代体验 [链接]何平、张艾嘉电影年表 6.两种文艺的触碰——《暗恋桃花源》与《卧虎藏龙》 [链接]赖声川、李安电影作品年表 第八章 新千年以来仍在产业边缘挣扎的台湾电影 1.新世纪以来台湾的“新”电影 2.新世纪以来仍活跃在海外影展的台湾电影 《自由门神》(2001) 《你那边几点》(2001) 《天桥不见了》(2002) 《不见》(2003) 《不散》(2003) 《月光下,我记得》(2004) 《天边一朵云》(2004) 未完的结语 附录一 金马奖三十年获奖名单 附录二 台湾电影三十年大事记
  • 电影通史

    作者:菲利普·肯普,Philip Kemp

    电影改变了世界。从技术允许的第一天开始,人们就从古老的艺术形式中汲取养分,开创了电影这个新的艺术门类。记录周遭的世界、自身的情感、经历、创造和日常生活的愿望如同呼吸般自然,而这一愿望的产物又随时间、地点及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不同而千差万别。是什么推动了早期电影的诞生?电影院具有怎样的建筑学和社会学意义?为什么一些电影得以成为经典?是什么让一位导演、编剧或演员成为不朽的明星? 《电影通史》近距离展现了世界影坛的重要时期、流派和作品,并以电影的高速发展反观社会和文化的演变。它按照年代顺序追溯了电影的演化,从早期的电影放映技术到多银幕影城的出现,直至当今尖端科技。图文并茂的文章深入全面地阐述了每一种电影类型,从最早出现的默片到史诗票房大片和21世纪出现的电脑动画与视觉特效。翔实的历史年表让读者对电影史上的重大事件一目了然。 本书详尽分析了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从机位、布光、动画、表演风格及社会文化影响的角度对知名大片进行了让人耳目一新的解读,揭示出明星的闪光点和影片成功的秘诀,以及最具潜力的剧本折戟票房战场的原因。 自从第一张照片诞生之日起,人们就迫切地想要记录每一次创意的火花。如今,利用电影记录现实或描绘梦想,仍然是了解人类内心及其生存状态的一大途径。如果你爱好并希望更好地理解电影,翻阅此书将是你的不二选择。 ●全球电影史学家、专业影评人、电影研究学者联手打造。 ●编写体例充分考虑读者需求,成就史上最得心应手的世界电影史。 ●超过1100幅高清图片,铜版纸全彩印刷,完美呈现。 这本书对纷繁悠久的电影传奇进行了精彩的介绍,优美的行文、深入浅出的评论和清晰的版块设计贯穿始终。 ——《帝国》(Empire) 明星多过天上繁星,导演更是无可计数,此外本书还包含了实用的术语解释和电影年表。 ——《苏格兰人报》(The Scotsman) 丰富的内容、犀利的观点、翔实的资料和精美的插图——对影迷来说,这是一份完美的礼物。 ——《伯恩茅斯每日回声报》(Bournemouth Daily Echo) 本书令人称羡地轻松填补了枕边读物和专业书籍之间的缺口。 ——《完全电影》(Total Film)
  • 电光幻影100年

    作者:蒂埃里・茹斯,帕特里斯・罗莱,塞尔日・图

    本书是《电影手册》为纪念电影诞生100年,特别邀请多位电影界资深评论家联合撰写的一本重现电影百年成长历程的读本。本书选取电影成长中具有特殊意义的100天,还原了电影从爱迪生时期的简单的成像技术,到20世纪末成为社会生活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历程中种种戏剧性的发展细节,为影迷重现了百年电影史中那些或者灵光闪现或者暗潮汹涌的时刻、事件、交汇……
  • 韩国电影史

    作者: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

    对于创作者来说,表达自由相比其他政策支持更为有效,韩国电影的历史,就证明了这一点。 金美贤(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政策研究组组长) 泪水、悲鸣、暴力和笑声 激荡坎坷的现代之路 陈酿百年的光影记忆 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官方权威编撰 独家中文版全球首发 韩国电影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这几年来,它飞速崛起,在不动声色之间屡屡获奖、刷新票房纪录,令人刮目相看。如今的韩国电影不仅牢牢把持住在亚洲的强势地位,同时开始冲击世界,欲立足于世界电影强国之列。但是对于韩国电影,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呢? 由于种种原因,始终缺少一部能提供多种视角、多样史实的电影编年史,对于正处于新的全盛期的韩国电影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这不仅成为韩国电影人心头的不解之痛,也让许多外国电影研究者在研究韩国电影时,苦于资料的匮缺而感到一筹莫展。因此,由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牵头、政策研究组组长金美贤主编、三十多位韩国电影专家和学者共同编著的《韩国电影史:从开化期到开花期》,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 本书囊括了1897年至2006年的韩国电影发展历程,并将其划分为十个时期。每个时期的主题同法律、制度、产业和文化等方面的议题归在一起,纳入社会现代史的脉络中加以论述,从而用全新的视角俯瞰韩国电影史,让读者对韩国电影的走向一目了然。 首次接触韩国电影史的研究者和普通读者而言,不但可以在其中读到有趣的故事,了解各个时期的韩国电影,也可以对韩国电影的类型、相关法律及其社会文化机能等议题,拓宽研究的思路。
  • 电影之书

    作者:[美] 吉奥夫·安德鲁

    《电影之书:世界电影史上的150部经典作品》是一部生动、凝练的电影史,融汇了世界各大影评家对20世纪电影巨作的直接体验。《电影之书:世界电影史上的150部经典作品》的评说方式浅显易懂:影评家分不同时期、以个人视角将影片呈现在读者面前。全书共分10章,每章专述电影史上某一特定时间和地点的影片。为《电影之书:世界电影史上的150部经典作品》执笔的知名影评家各施所长,每章先以一段概述起始,随后是对个人(或两人)精选的15部影片的评述。这些精选影片,有的是旧日经典,如《金刚》(King Kong)和《江湖浪子》(the Hustler),有的则是仅在业界知名、仅供专家赏析的稀世珍品。对每部影片的评析独立成章,内容包括导演简介及其执导本片的原因,其艺术特色、技术要素以及本片摄制的背景。最重要的是,每位影评家还阐述了自己选择该片的个人原因。《电影之书:世界电影史上的150部经典作品》文笔鲜活,配以精美剧照,让百年电影史活现在读者面前。
  • 世界电影史(影印第2版)

    作者:[美]大卫•波德维尔,[美]克里斯汀•汤

    《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作者另一代表性力作 最贴近当代读者的电影史教材,经典原文重现 -------------------------------------------------- ★ 畅销十七年并被译为中文、西班牙文、法文、意大利文、匈牙利文、波斯文等六种语言的权威电影教科书 ★ 独特的理论架构,涵盖主流类型片、纪录片以及先锋电影发展脉络,全面解析电影与社会文化。 ★ 上至电影草创之初,下到数字技术领衔的3D时代,纵览电影百年风云嬗变。 ★ 数百张精彩图片,直观展现经典影片场景与台前幕后花絮。 ★ 新版增加深度解析环节,囊括电影大事年表、经典场景分析、重要电影人介绍以及相关电影运动主要作品表,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研究细节与更翔实的资料库。 ★ 扩充了对亚洲、非洲、拉美地区以及中国电影的研究篇幅,建构更广博的知识体系。 -------------------------------------------- 本书是全球高校影视专业使用最为普遍的一本电影教科书,从1994年出版以来已经被翻译为六种语言,并修订出版了三个版本。其在内容上浩繁渊博,上至电影诞生,下至21世纪的3D时代,从剧情片、纪录片到先锋实验电影,将百年电影发展史娓娓道来。在结构上则力求系统周详、清晰,以年代和国家、地区为坐标,论述各个时期、区域内世界电影的发展动向。 此次影印出版的第2版,扩充了对亚、非、拉等地区,特别是中国电影的研究篇幅,体现了世界电影发展的新趋势。同时,新增了深度解析等独具特色的板块,在纵向梳理电影发展整体线索之余,又在横向上针对电影产业链条上的各个部分进行深入分析,可谓点面结合。 影印版保留了原著的版式和索引部分,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想要参考、学习和收藏原著的读者们的需要。
  • 中国电影史

    作者:钟大丰,舒晓鸣

    《中国电影史》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向学习电影创作的学生们介绍各个时期主要的艺术运动和艺术思潮、重要的电影艺术家和代表性作品等,以求有助于了解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线索和优秀传统。为适应教学的需要,我们以教学中现有的影征资料为基础,着重从艺术发展的角度介绍中国电影的历史。我们希望这些知识能帮助同学们在将来的创作中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的民族电影传统中有益的经验,推动中国电影的不断发展。
  • 美国电影美国文化

    作者:约翰·贝尔顿

    是什么使美国电影一次次刷新全球票房纪录 是什么使美国电影开启电影史上一个个新纪元 美国古根海姆学者奖获得者——约翰•贝尔顿教授精选了自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经典美国影片作为分析案例,通过好莱坞叙事结构、商业营销策划、电影科技发展等方面,讲述了美国电影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以此展开一幅全新的美国电影疆域图。
  • 电影的故事

    作者:(英)马克·卡曾斯

    作者以电影制作者的视角向我们讲述了世界电影的发展历程,从无声时代到有声时代再到数字时代。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电影制作者是如何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制片手段的,以及电影制作者之间是怎样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该书是图文本,以丰富的照片资料、通俗的文字向读者展示了电影的历程。
  • 世界电影史

    作者:乔治·萨杜尔

    书名原文:Histoire du cinema mondial des origines a nos jours:乔治·萨杜尔,法国电影史学家 。对世界各国的电影事业概况、思潮流派、创作倾向、重要作品和人物做了全面的论述。 评论:萨杜尔令人钦佩之处正在于他的自觉意识;他在将电影史那段不为人所知的部分(从卢米埃尔到格里菲斯这个范围广阔的时期)理出头绪,恢复其历史原貌之后,再写20年代这段当时似为人所熟知的历史,对他来说,就容易得多了。 萨杜尔每当感到史实不足,无法判断之时,宁可中途搁笔。对他来说,他也需要以历史家的眼光,而不是以日常影评家的眼光来重新观看影片,重新思考他对作品的看法。这种一丝不苟的作法他一直信守不渝,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他还不断要求我给他放映影片。 一个艺术史家既然有实在的作品可资研究,当然不会满足于史料的叙述。显而易见,电影史家也不会满足于一些年表、传记性的、经济的与技术性的文献资料,如果有影片可供他观摩,从而可以用今天的眼光来观察这些影片的话。 乔治·萨杜尔的这部《世界电影史》是从他必须重新考察现存的作品中、从不丢失他所熟悉的大量文献资料的价值这一需要中产生出来的。
  • 电影史

    作者:(美) 艾伦,(美) 戈梅里

    历史就是阐释,撰写电影史是史学家与其所使用的资料的抗衡,阅读电影史是一种积极的质疑活动与判断过程。本书是对传统电影史研究方法的突破,罗伯特•艾伦与道格拉斯•戈梅里从哲学高度出发,重新审视唯杰作论等治史方法,将电影史研究定位于历史研究的一般语境之中,对电影史的美学、经济、技术、社会等生成机制进行探讨,提出了若干新鲜的研究观念,致力于建立一种可以更有益地阅读和介绍电影史的语境。 在阐释上述理论与方法的过程中,本书介绍了许多有趣的案例,如:美国首次保存影片的努力是为了电影艺术吗?鲍特是叙事性剪辑风格的“祖父”吗?爱迪生在电影技术发明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好莱坞为什么要投资德国导演拍摄“高级艺术片”?通过这些鲜活、生动的案例,读者能深刻理解到运用不同观念方法所能得出的丰富结论,开辟出的新的电影史研究视野。此外,本书第十章列有大量文献书目,为读者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线索。 本书特点恰好切合了当代西方理论潮流的发展方向,受到欧美电影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和热烈欢迎,是欧美高等院校影视专业电影史研究的必备参考书。 新版本特别增加了五十余幅插图以及国内重要学者对“重写电影史”的最新思考——“史学与争鸣:重构中国电影史学”,这些探讨的前沿性、指导性以及对未来中国电影史学研究的影响都是毋庸置疑的。 ★少数探讨电影史研究方法的学术著作 本书甫出,便受到欧美电影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和热烈欢迎,它恰好符合当代西方理论潮流的发展方向。 ★案例丰富有趣 本书介绍了许多有趣的案例,如:美国首次保存影片的努力是为了电影艺术吗?鲍特是叙事性剪辑风格的“祖父”吗?爱迪生在电影技术发明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好莱坞为什么要投资德国导演拍摄“高级艺术片”?通过这些鲜活、生动的案例,读者能深刻理解到运用不同观念方法所能得出的丰富结论,开辟出的新的电影史研究视野。 ★特别增加“史学与争鸣:重构中国电影史学”部分 译者特别为最新版增加了八十余页附录,将国内的电影史研究状况以及“重构中国电影史学”面临的方法论问题作出了详细的介绍。这些文章曾发表于《当代电影》,是对中国电影史研究的最新思考,并且,作者都是中国电影史学界的名家。他们或多或少都受到《电影史:理论与实践》的影响,有的文章更直接引用了这本书。 ★参考书目 本书第十章列有大量文献书目,为读者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线索。 ★插图精美 此书过去出版的两个版本皆无插图,最新版添加了五十余幅精美插图。
  • 世界电影史

    作者:〔美〕克莉丝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

    《世界电影史》是一部在欧美电影史论界广有影响的世界电影史著述,也是一本在西方国家十分畅销的电影教科书,美国许多大学的电影系和传播系均以此书作为教材。此电影史论浩繁渊博,系统周详,上至电影诞生,下至20世纪80年代,主要从剧情(故事)影片、纪录影片、先锋实验影片三大块来综述百年电影发展史。 《世界电影史》电影史的体系架构相当具有自己的独创性,除了电影艺术、电影美学风格、电影大师等方面的系统论述之外,《世界电影史》对电影工业的发展也有资料详尽的独到论述。《世界电影史》无论在电影史的整体外观,还是在某些特殊细节上都提供了对电影史形貌的新颖见解,不仅是一次对世界电影历史的生重新整合,也是对世界电影研究学术史的一次系统探索和批判。
  • 外国电影史

    作者:郑亚玲,胡滨

    《外国电影史》作者强调了在各个历史阶段,记录电影的发展,尤其是几次大的记录电影运动,对故事电影的发展的重大影响,以及各时代的流派的一脉相承的关系。对好莱乌电影的发展是从电影工业的发展来讨论的。这是完全准确的。另外,把前苏联最早期的电影大师门,如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人的电影活动归为20年代先锋主义电影运动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非常重要的。长期以来,社会主义的电影史学家始终不诚实地回避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