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学理论

  • “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

    作者:姜涛

    本书以早期“新诗集”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新诗集”的出版、接受、编撰及历史评价等环节,重视审视“新诗的发生”这一历史命题。从一种整体性的社会、文化视角,尽量回到原初现场,从共时角度展现错杂、纷乱的历史表象,从而对一般的有关新诗的线性历史想象,提出自己的质询。
  • 古典的,浪漫的,现代的

    作者:(美)巴尊

    重新审视被人们未加推敲的种种惯性思维所掩埋的浪漫主义,以确凿的史实和严谨的分析挑战教科书中的陈词滥调,以逆流而上的勇气揭穿富有煽动性的史学界的时髦谬论,人们可以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个文化历史学家真正应该具有的立场和态度,更可以清晰地了解,作为任何一个知识的传播者或揭示者,他对于真理的责任以及其自身存在的意义。这本书与其说是浪漫主义的辩护词,不如说更是一个有力的普遍提醒,那就是知识“虚伪性”,而有意无意的轻信和传讹正是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
  • 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

    作者:吴晓东

    《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内容简介:建立一种东西方文学传统的双重参照背景是本文考察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的一个主导的命意。但是,这种意图是否能够真正得到实现,关键还在于对现代作家象征主义创作实践的具体考察。这种考察的目的决不是单纯为了印证西方象征主义的原初形态在中国也存在着翻版,这种简单的指证往往会陷入西方中心主义式的窘境,具体的论证过程也不过是为了证明究竟哪些中国作家以及哪些现代作品是象征主义的。这种现象层面的影响实证固然是不可或缺的,但这只是立论的一个出发点。而真正有价值的工作尚在于考察象征主义与中国作家创作实践相互融合的具体途径,在于辨认象征主义到底为现代文学带来了哪些艺术表现的深层方式以及在于分析现代作家如何在吸收与内化西方滋养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把异质的因素转化成自己民族的美学风格。象征主义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真正实绩正在于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之中。对这种创造性艺术生成的考察是影响的实证描述所无法替代的。基于上述考虑,《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更关注于那些创造性地吸收了象征主义诗学观和艺术表现方式并在具体的创作中致力于更高的艺术综合的作家。他们并不追求与本原象征主义的“形似”,而是以独特的生命体验和艺术体验去融化象征诗艺并进而生成为自身艺术创造中浑然一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思索的核心艺术问题不在模仿,而在创造。象征主义诗学在他们这里重新还原为一种艺术把握世界的审美和认知的深层方式,因而他们的成就代表着象征主义在中国文学中更深刻的转型,并且力图把这种转型与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相互融合。他们的创作实绩充分显示了把象征主义的外来传统纳入民族化进程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 未完成的现代性

    作者:李欧梵

    《未完成的现代性》从晚清以来文学中的现代性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到现代性与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以及对上海和都市文化的探讨,作者在这几篇文章中呈现了自己对许多前沿问题的思考和见解。尤其可贵的是作者的这些思考大多以讲座的方式来呈现,生动迷人,不像别的大文章那样,把一个固定的观念交给读者,我们随时可以看到作者的思路、探究问题的方式、包括他的困惑。应该说,这些文章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这些文章中的命题和思路,在作者其他的专著中得到周密的论证和延展。
  • 整合与颠覆

    作者:赵勇

  • 抒情的境界-文学篇

    作者:蔡英俊

    抒情的境界-文学篇,ISBN:9789570800722,作者:本社
  • The Anxiety of Influence

    作者:Harold Bloom

    This is a study of the Romantic poets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radition and the individual artist. For the second edition, Bloom offers a new introduction which explains the genesis of his thinking and the subsequent influence of the book on literary criticism of the past 20 years. It is intended for scholars and students of Romantic poetry, 18th and 19th century English literature, poetry, and literary theory.
  • 小說理論

    作者:盧卡奇

  • Structuralist Poetics

    作者:Jonathan Culler

    在线阅读本书 Culler's most famous work, Structuralist Poetics has never been out of print since first publication in 1975, selling over 20,000 copies. It introduced a new way of studying literature by attempting to create a systematic account of the structure of literary works, rather than studying the meaning of the work. Culler's new preface answers some of the criticisms levelled at his approach and details how it is still as relevant today as when it was first published.
  • 历史诗学

    作者:[俄] 维谢洛夫斯基

    《历史诗学》作者是俄国历史比较文艺学的创始人,其代表作《历史诗学》(1870―1906),集中体现了他的美学思想,文艺观和方法论。他对文艺的起源、文学的样式和体裁的形成和演变,情节史、修饰语史,以及诗歌语言风格、对比手法等一系列诗学基本问题的范畴进行了追根溯源,鞭辟入里的系统分析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富于开拓性的创见,开辟了一条“从诗的历史中阐明诗的本质”,从而把文学史的研究和诗学理论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文艺学研究的新方向、新道路。近几十年来,随着比较文学研究在东西方的复兴和推进,维谢洛夫斯基的历史诗学的理论和方法越来越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和探讨。以多卷本《近代文学批评史》著名的美国批评家韦勒克认为:“维谢洛夫斯基是俄国比较文学的庇护者和俄国形式主义的一位首倡者”,他“为文学理论所做的重要贡献直至20世纪才引起重视”。俄国20世纪以来,许多不同倾向的文艺学流派,包括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派在内,都从他的学术遗产中获得营养和启迪。 维谢洛夫斯基生前只发表了《历史诗学》的部分章节。全书直至1940年才在苏联列宁格勒出了第一版,由日尔蒙斯基编注并作序。由于该书包括了大量作者生前未发表的讲稿、笔记、提纲、学术考察报告等,篇幅浩繁,内容艰深,不适于一般读者阅读,此后一直未能再版。苏联高等教育出版社于1989年推出了《历史诗学》的新版,作为向高校学生推荐的“文学学术名著丛书”之一。该书依据1940年的初版,删繁就简,以作者生前发表过的历史诗学章节为主,作为附录收入了部分手稿,并附有比较详尽的注释。我们就是根据这一新版本,将维谢洛夫斯基这一经典学术著作译介给我国读者的。
  • 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

    作者:周裕锴

    《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以西方阐释学理论为观照,以中国学术史为对象,对中国古代内在俱足的阐释学理论和诞生于中国文化土壤之上的阐释学传统作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进行了理论上的归纳和总结。《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认为“先秦诸子的论道辩名,两汉诸儒的宗经正纬,魏晋名士的谈玄辩理,隋唐高僧的译经讲义,两宋居士的参禅说诗,元明才子的批书评文,清代学者的探微索隐,各有其标举的阐释理论或阐释方法,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这种诞生于中国文化土壤上的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阐释学理论足可与西方阐释学理论相媲美。《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充分注意到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精神的深刻差异,力图建构中国古代阐释学的理论网络,以实现东西方文化之间有体系的跨文化对话。
  • 徘徊在现代和后现代之间

    作者:李欧梵

    本书以访谈录的方式,记录了李欧梵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些心得和看法,分为七个大论题,其内容为狐狸和机运、从台湾到美国、从芝加哥到哈佛等。 本书坦陈了李欧梵先生的“心路历程”,塑造了一个怀抱“世界主义”的理想者,中西文化之间的中介者,始终流露出一种无根的漂泊感,孜孜追索自己身份的认同,质询自己在当下流程的定位这样的形象,是值得一读的佳作。
  • 中国小说史略

    作者:鲁迅

    鲁迅先生是我国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小说史略》是一部古典小说史名著。该书是研究中国小说史的开山之作。材料丰富,见解精辟。
  • 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作者:张少康主编

    《中国历代文论精选》选录的都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最有影响、最有代表性的文学理论批评家的著作,在编辑过程中考虑到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采取了以人为主不以篇为主的体例,这样可以更清楚、更正确地反映这些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文学思想面貌,但也尽量保持篇目的相对完整性。
  • 文学理论要略

    作者:童庆炳 主编

    《文学理论要略》内容简介:一、《文学理论要略》为高校中文系文学概论课教材,属国家教育委员会“七五”教材规划项目。 二、《文学理论要略》的编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全书不但突出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文学作为反映、文学的社会性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基本观点,而且力图运用辩证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解释各种文学现象。 三、《文学理论要略》是一部教材,同时又是一部专著。我们认为,建国以来已了同版了许多文学概论教材, 些教材满足了教学之需,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其面貌大同小异。《文学理论要略》锐意革新。作为一部教材,《文学理论要略》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文学理论诸方面的观点和知识,上编是理论编,以文学理论界说、文学的性质、文学的创作、文学作品的构成、文学的接受等五章形成了文学理论的完整结构。下篇是历史编,分两章简括而扼要地描述中西文论发展的不同脉络和不同的形态特征。 四、《文学理论要略》的编写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采用多视角的研究方法。为使《文学理论要略》内容更加丰富,增大信息量,对于中外历史上形成的文学理论各学派的观点,各章都择其要作了必要的评述。
  •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三卷)

    作者:王晓明

    本书为编选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的第三卷,分四辑收录了24篇文章。 本书第一辑讨论了在四十年代崛起而与解放后中国文学有较大关系的胡风、路翎、沙汀、丁玲等作家作品的文学传统和审美特征,检讨了这些作家作品所出现的社会历史文化的背景、它在当时所具有的意义及其对后来文学发展的影响;第二辑对五十到七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突出的文化事件、思潮流变,用现代的理论和眼光进行了新的观照,同时,对这一时期的香港、台湾突出的作家作品进行了细致的文学研究和文化解析;第三辑和第四辑则关注了从八十年代到当下的中国文坛的重要作家、作品,文化和文学现象,对中国文学近二十年来的成败得失进行了深入的富有创造性的研究。 全书各篇文章本身多富创造性,展示了学术界对论述对象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而整部书的编选和附录中的重要作品系年也表达了编选者所持有的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看法。
  • 世界文坛潮汐录

    作者:申慧辉

    《读书文丛:世界文坛潮汐录》从这个意义上讲,收入这个集子中的长短文字(多数写于90年代),尽管谈的是文学,但也都是探索世界与人生意义过程中的一个又一个具体步骤。现在,由于全球性的人文精神危机,国内文化界也颇浮燥。安于一隅而忠于职守,仿佛已成为“无能”的同义词。其实,很久以来被视为民族“良心”的知识分子,是尤其应当在商潮汹涌之际,为广大民众提供必需的精神食粮与镇静剂的。本集收入的一些文章,便有这种针对性。不过,总起来说,我一直想在文学批评这个层面上做文章,对于现实,则希望能不即不离,以求客观。最后,我要为这个集子的出版而感谢三联书 店的领导和编辑,也要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的老师、朋友、亲人和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