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音樂

  • 尖叫的经典

    作者:张长晓 / (冰)古尼

    【编辑推荐】

    为什么林忆莲、孙燕姿、田馥甄、王菀之、尚雯婕等华语歌手纷纷前往冰岛拍摄MV?

    为什么村上春树对冰岛赞不绝口?为什么全球的文艺青年都向往定居冰岛?

    ----

    1877年,一名丹麦医生曾写信给报纸说“论音乐,冰岛人的水平不值一提。”

    今天,整个世界的音乐行业都视冰岛音乐为高级、领先、创新的代名词。

    作为冰岛人最引以为豪的文化输出,冰岛音乐经历了什么?

    ◆ 中文世界第一部冰岛音乐简史

    破解爱乐人迷思:为什么人口稀少的冰岛有那么多好音乐

    ◆ 冰岛总统古德尼·约翰内松 亲自撰文推荐

    ◆ 献给中冰建交50周年的礼物

    世界小语种音乐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张长晓、冰岛知名音乐人古尼筹备数年,呕心力作

    冰岛共和国驻华大使馆/QQ音乐 / 世界小语种流行音乐研究中心 鼎力支持

    ◆ 前往现代流行音乐灵感的富矿,求索鲜活多样的音乐之源

    冰川、极光、瀑布 、孤独、冷淡 互联网上的冰岛标签

    冒险、大胆、前卫、空灵、包容、与众不同……声音艺术里的冰岛风貌

    ◆ 近200年冰岛音乐史+400余张珍贵照片+百余位冰岛音乐人

    一支乐队脱颖而出,会迅速催生出很多唱着相似歌曲的相似乐队。

    但在冰岛,这种事绝不可能发生。

    在这里,每个人都尽全力创作自己的音乐,独一无二的音乐。

    ◆ 拥抱即兴的快乐,创造火热的生活

    无论是大型演唱会,还是小型音乐工作坊,冰岛音乐能让各个年龄层的人放下身段跟着乐器的敲击

    声完全投入其中。

    冰岛音乐启发生活:不需要循规蹈矩、不需要担心做错什么,只要你感觉有意思,那就去做吧。

    --------------------------------

    【内容提要】

    本书从1836年雷克雅未克进口了一架手风琴和25首歌曲讲起,讲述了近200年间冰岛音乐如何掀起全球乐迷的追逐和尖叫。系统地梳理了冰岛音乐的发展历程,摇滚、朋克、民谣、嘻哈、雷鬼、重金属、电音等音乐流派在冰岛的出现、发展和更迭流变,也详细地介绍了代表性的冰岛音乐人和音乐作品。

    对乐迷而言,这是一份难得的冰岛音乐档案。对于大众来说,这是一趟冰岛文化之旅。我们能够看到历史事件、自然环境、经济动荡等宏观因素对冰岛音乐进程的影响,也能看到富有生命力的不同个体在追求音乐的过程中对自我的认知、调整和完善。

  • 聽見蕭邦(附 CD)

    作者:焦元溥

    蕭邦誕生,聆聽的藝術也自此昇華。他是天生的藝術家,只要鋼琴在手,浪漫、悲憤、壯烈、輕鬆、叛逆、夢幻,無不從絕妙音響中奔流入耳。他是史上最少露面,卻又影響最大的「演奏作曲家」,穿越時空到今日仍然魅惑眾生──但可別看他深情溫柔,蕭邦也是大膽銳利的革命家:他的作品大多遵循既有曲式,卻讓原有格局獲得新生。重新定義又彼此融合的形式與曲類,不只是蕭邦作品的特色,更是劃時代的創意;而那創作努力是何其強悍,彈指就成音樂藝術的歷史新局。 只是這無所不能的浪漫王子,卻心甘情願為鋼琴貢獻一生;而鋼琴也忠實回報演奏藝術的一切祕密,將靈魂與蕭邦合而為一。蕭邦創作無法與鋼琴分離,若要真正認識蕭邦,也就必須要了解鋼琴演奏技法,輔以鋼琴發展歷史,才能清楚聽見蕭邦的歷史地位及非凡成就,以及人與樂器之間的心靈互通。 焦元溥希望接觸本書的讀者,可以「從蕭邦認識音樂」,更可以「從演奏認識蕭邦」。讓愛樂者與學琴人可以跟隨蕭邦的靈魂,讓耳朵、眼睛,甚至身、心、靈都充滿著蕭邦曠世的藝術感動。 ● 《聽見蕭邦》專屬 CD 演出陣容包括: 大賽得主:第二屆蕭邦大賽冠軍尤寧斯基(Alexandre Uninsky)、第四屆蕭邦大賽冠軍戴薇朵薇琪(Bella Davidovich)、第五屆蕭邦大賽冠軍哈拉雪維契(Adam Harasiewicz)、第十屆蕭邦大賽特別獎波哥雷里奇(Ivo Pogorelich)、第六屆柴可夫斯基大賽冠軍普雷特涅夫(Mikhail Pletnev)、1987年布梭尼大賽冠軍齊柏絲坦(Lilya Zilberstein)。 世界名家:俄國巨匠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法國大提琴泰斗傅尼葉(Pierre Fournier)、蕭邦權威馬卡洛夫(Nikita Magaloff)、匈牙利超技大師季弗拉(Gyorgy Cziffra)、波蘭著名女高音辛姆特嘉(Elzbieta Szmytka)。 1. 皆為世界頂尖名家或蕭邦鋼琴大賽得主演奏,並含多首罕見絕版錄音,極具收藏價值。 2. 曲目類型包括敘事曲、詼諧曲、前奏曲、即興曲、協奏曲、奏鳴曲、練習曲、夜曲、圓舞曲、馬厝卡舞曲、波蘭舞曲、歌曲、室內樂與鋼琴獨立性格作品,幾乎涵蓋蕭邦所有曲類,更包含蕭邦最早(七歲所作波蘭舞曲)與最後(大提琴奏鳴曲)出版作品,具體而微呈現蕭邦一生創作。 3. 作品順序按蕭邦時代音樂會風尚編排,將室內樂作品穿插於鋼琴獨奏之間,最後以鋼琴和管弦樂作品結束。 ● 《聽見蕭邦》專屬 CD 曲目 1. 《A大調變奏曲「帕格尼尼紀念」》 Variations in A major, Op. Posth, "Souvenir de Paganini" 演奏:齊柏絲坦(Lilya Zilberstein) 2. 《升c小調幻想即興曲》,作品66* Impromptu-Fantaisie in c sharp minor, Op. 66 演奏:尤寧斯基(Alexandre Uninsky) 3. 《a小調馬厝卡》,作品59之1* Mazurka in a minor, Op. 59 No. 1 演奏:尤寧斯基(Alexandre Uninsky) 4. 《降D大調搖籃曲》,作品57* Berceuse in D flat major, Op. 57 演奏:尤寧斯基(Alexandre Uninsky) 5. 歌曲《春天》,作品74之2 “Spring,” Op. 74 No. 2 演唱:辛姆特嘉/女高音、馬替諾/鋼琴伴奏(Elzbieta Szmytka, Malcolm Martineau) 6. 《降A大調第三號敘事曲》,作品47 Ballade No.3 in A flat major, Op. 47 演奏: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 7. 《c小調波蘭舞曲》,作品40之2* Polonaise in c minor, Op. 40 No. 2 演奏:戴薇朵薇琪(Bella Davidovich) 8. 《降A大調華麗圓舞曲》,作品34之1 Valse brillante in A flat major, Op. 34 No. 1 演奏:馬卡洛夫(Nikita Magaloff) 9. 《g小調大提琴奏鳴曲》第三樂章,作品65 Sonata for Cello and Piano in g minor, Op. 65 III 演奏:傅尼葉/大提琴、傅達/鋼琴(Pierre Fournier, Jean Fonda) 10. 《g小調波蘭舞曲》 Polonaise in g minor, KK 889 演奏:哈拉雪維契(Adam Harasiewicz) 11. 《降G大調練習曲「黑鍵」》,作品10之5 Etude in G flat major, Op. 10 No. 5 演奏:馬卡洛夫(Nikita Magaloff) 12. 《升g小調練習曲「三度」》,作品25之6* Etude in g sharp minor, Op. 25 No. 6 演奏:普雷特涅夫(Mikhail Pletnev) 13. 《降D大調夜曲》,作品27之2* Nocturne in D flat major, Op. 27 No. 2 演奏:季弗拉(Gyorgy Cziffra) 14. 《升c小調前奏曲》,作品28之10 Prelude in c sharp minor, Op. 28 No. 10 演奏:波哥雷里奇(Ivo Pogorelich) 15. 《升c小調第三號詼諧曲》,作品39 Scherzo No.3 in c sharp minor, Op. 39 演奏:波哥雷里奇(Ivo Pogorelich) 16. 《f小調鋼琴協奏曲》第三樂章,作品21* Concerto for Piano & Orchestra No. 2 in f minor, Op. 21 III 演奏:戴薇朵薇琪/鋼琴,馬利納指揮倫敦交響樂團/協奏(Bella Davidovich, Sir Neville Marriner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 記號2、3、4、7、12、13、16軌為絕版錄音,市面無售。 ● 目錄 前言 為何要寫蕭邦 第1章 認識蕭邦 第2章 蕭邦與鋼琴發展史 第3章 蕭邦的鋼琴演奏技巧系統 第4章 蕭邦的鋼琴音樂美學 第5章 從華沙、維也納到巴黎:蕭邦早期作品 第6章 小曲中的大師風範:蕭邦《練習曲》、《夜曲》、《前奏曲》、《即興曲》與獨立小曲 第7章 大型曲目與結構創意:蕭邦《詼諧曲》、《敘事曲》與《奏鳴曲》 第8章 歌聲舞影:蕭邦《圓舞曲》、《馬厝卡》、《波蘭舞曲》與《波蘭歌曲》 第9章 讓愛融作回憶,痛苦化成歌:蕭邦晚期作品 第10章 蕭邦評價與演奏風貌 附錄一 傅聰談蕭邦 附錄二 蕭邦年表 附錄三 蕭邦作品表 參考書目 ● 前言 為何要寫蕭邦 鋼琴大師魯賓斯坦(Artur Rubinstein)曾說:「世界各地聽眾音樂喜好不同,對作曲家各有偏愛,唯有蕭邦放諸四海皆準。」或許至今再也沒有一位作曲家能像蕭邦一樣,不只故鄉波蘭引以為傲,法俄兩國也搶著沾光,從南美到東瀛皆為之瘋狂。論知名度與通俗性,這世上還有巴赫、莫札特、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少數作曲家能和蕭邦競爭,但若考慮到他的相對少產,以及幾乎只創作鋼琴作品這二項「限制」,那麼我們幾乎可以斷言,蕭邦魅力堪稱絕無僅有。 伴隨高知名度而來的就是高話題性。蕭邦作品不但頻繁出現在音樂廳與唱片錄音,就連蕭邦本人的故事也是熱門話題,特別是他和喬治桑(George Sand)的九年情史,更是作家爭相寫作的題材。關於蕭邦的書已經非常豐富,傳記尤其眾多。當2010蕭邦兩百歲誕生年到來,可以想見我們會有滿滿一整年的蕭邦。 那麼,您現在正在翻閱的這本蕭邦書,究竟有何必要?又有什麼獨特性可言?為何要花費時間再寫一本有關蕭邦的書? 答案是——《聽見蕭邦》是一本主要為音樂愛好大眾和鋼琴學子而寫,從音樂作品與演奏角度討論蕭邦詮釋各種面向的蕭邦書。 從蕭邦認識音樂;從音樂認識蕭邦 無論蕭邦在世人心中印象為何,他的名聲都來自於音樂創作。了解蕭邦的作品,其實是認識他最好的方法;而作品可以獨立於作曲家的人生外,這也是本書討論蕭邦創作所持的觀點。畢竟,世事沒有理所當然,人生更無法按圖索驥。我們可以設想,蕭邦真的是在聽到波蘭淪陷後滿懷悲憤,在鋼琴上揮灑出壯烈的《革命》練習曲;但在他最黯然神傷,身心俱疲的日子,他也出版《小狗》圓舞曲等輕鬆作品——難道如此歡快活潑的樂曲,也是蕭邦失戀的心得?在《聽見蕭邦》中,筆者會論及蕭邦各種作品背後的影響,以及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看看這位作曲家何時跟隨潮流,何時又刻意反叛,但不必然以蕭邦人生故事來解釋作品創作。 若能了解蕭邦作品以及他的創作思考發展,愛樂者自能在感性主觀偏好外,也能以理性欣賞不同詮釋。以蕭邦《B大調夜曲》(Nocturne in B major, Op. 32 No. 1)為例,1970年蕭邦大賽冠軍歐爾頌(Garrick Ohlsson)的演奏可謂「嚇人」,充滿怪異的突強與中斷——「難道這也是蕭邦《夜曲》嗎?」許多愛樂者乍聽之下必然有此疑問,甚至認為鋼琴家故意作怪。然而這全是蕭邦寫在樂譜上的刻意指示,整首夜曲的結構與段落編排,更無一不呼應如此古怪設計。許多鋼琴家受制於夜曲似是而非的「優美形象」,不敢真的照樂譜演奏,反而才是違背作曲家想法。當然就純欣賞的角度而言,就是喜歡這樣被「整理」過的演奏也沒什麼不對,但若能進一步了解樂曲,知道「夜曲」這個曲類的歷史背景和沿革,知道蕭邦常不按牌理出牌的個性,應能從演奏中得到更多心得,認識更真切的蕭邦。 同理,如果能夠注意到蕭邦的特殊和聲運用,比如《第二號鋼琴奏鳴曲》開頭或《第二號即興曲》中段,再回頭聆聽許多名家的演奏,就能知道某些聲部(甚至某些關鍵音符)以不同音色或音量演奏的道理。為何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演奏的蕭邦《平靜的行板與華麗大波蘭舞曲》和兩首《鋼琴協奏曲》,樂句就是比其他鋼琴家「聽起來」通順?如果能夠知道蕭邦「裝飾性變奏旋律」的寫法和特色,也就能客觀分析齊瑪曼傑出詮釋背後的原因。最重要的,是透過認識樂曲,愛樂者當能建立自己的欣賞美學,而非人云亦云。蕭邦是創造美妙旋律的絕世聖手,但他所創造的並不只是美妙旋律。鋼琴大師各有所長,但樂曲就在那裡:音樂理解並無秘密,也沒有捷徑。愛樂者對樂曲認識越多,聆賞樂趣也只會更多——這也是筆者寫作《聽見蕭邦》的最大心願,希望愛樂者能樂在欣賞,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但任何一首作品若要深入了解,幾乎都可寫成一本小書(甚至大書)分析,如何取捨自然難以拿捏。《聽見蕭邦》旨在寫給一般愛樂大眾,因此本書將不會觸及「過分專業」的和聲學知識與分析,出現專有名詞時也盡量予以解釋。但筆者也不低估讀者的學習熱忱與能力;曲式與結構其實如同作文,段落安排可以透過分析或圖示了解。因此除了和聲學術語外,筆者仍會加入曲式分析,希望愛樂者能盡可能獲得扎實知識,並以此增進自己的音樂想法與藝術思考。此外,即使沒學過鋼琴,或已經把國、高中樂理還給老師,看到本書中的譜例,可千萬不要害怕!本書譜例的作用,往往僅是讓人看得更清楚的「照片」。你不用認真讀出每個音符,卻可更了解蕭邦的想法。 至於蕭邦樂曲在本書的介紹順序,筆者首先將討論早期作品,看看這位音樂神童如何從學習中成長,當時音樂環境如何影響他的創作,以及他又如何成為獨當一面的作曲家與演奏家。對於進入成熟期的蕭邦,筆者將先討論他的小型作品,我們將看到作曲家如何自《練習曲》超越當時盛行的「華麗風格」並提出系統化的技巧心得,如何自《夜曲》學習「倫敦學派」的抒情歌唱又能創新形式,以及如何藉《前奏曲》和《即興曲》重新為此二曲類定義。小曲看完則看大曲,我們要看蕭邦如何在《詼諧曲》、《敘事曲》與成熟期《奏鳴曲》中展現創意,透過這些作品提出新曲類、新結構、新想法。而在審視大小兩類作品之後,接下來的兩個章節我們將同時看大又看小,看蕭邦如何在《圓舞曲》、《馬厝卡》、《波蘭舞曲》和波蘭歌曲中展現不同結構設計,並在晚期作品中展現新的寫作風格。《聽見蕭邦》將提及蕭邦所有可供演出的創作;雖不可能每曲皆深入分析,但重要作品皆有詳細介紹。 但無論解釋有多麼詳細,一如之前所提到的諸位演奏名家和他們在錄音中所呈現的蕭邦,隨著音樂會與唱片錄音普及,現今絕大多數愛樂者都是透過演奏而非樂譜認識蕭邦的作品。筆者從不忽視如此客觀事實,因此—―《聽見蕭邦》也是為鋼琴學習者而寫,一本討論鋼琴演奏技巧發展與演奏風格變化的書。 從演奏認識蕭邦 那麼多人學習鋼琴、聆聽鋼琴演奏,但對這個樂器的沿革和其演奏技法的發展,認識卻又那麼少。討論蕭邦作品的演奏與詮釋之前,我們必須先認識蕭邦本人的演奏。而對這位站在鋼琴音樂歷史轉捩點上的絕代奇才,《聽見蕭邦》在第一部分導論中將正本清源,既討論蕭邦的技巧系統與演奏美學,更從鋼琴演奏發展史來定位蕭邦的成就。第二到四章閱讀之後,不但可以深入了解鋼琴技巧發展,也可對當時鋼琴性能有相當認識,而如此知識可助於了解所有鋼琴作品與演奏。在個別曲目中,第二部分介紹蕭邦作品的章節皆附「延伸欣賞與錄音推薦」。前者讓愛樂者觸類旁通,了解蕭邦的時代與他的影響;後者則以演奏水準與易購程度為考量,簡要嚴選經典錄音(由於唱片改版頻繁,推薦演奏僅附唱片公司名稱而非唱片編號;年代久遠的錄音由於版權消滅,出版公司往往不只一家,因此亦不附唱片公司)。在第三部分則就實踐面加以剖析,簡述世人眼中的蕭邦形象,也討論蕭邦詮釋和演奏風格從古至今的變化。 最後為了查閱對照之便,本書附錄包括蕭邦年表以及蕭邦作品表,編號與創作日期以目前通行最廣的柯比蘭斯卡(Krystyna Kobylańska)編號和目錄為準。若是想要對照本書聆賞蕭邦的愛樂者,擁有一套蕭邦作品全集錄音自為必要。為迎接蕭邦年,各大唱片公司幾乎都推出「蕭邦全集」應景,但演出水準卻不見得曲曲優秀;若想省事而一網打盡,英國唱片公司hyperion重發的歐爾頌蕭邦全集是筆者最為推薦的錄音。雖然少了《馬奇斯跑馬曲》(Galop Marquis in A flat major, Op. Posth)和兩首《布雷舞曲》(Two Bourrées in g minor, A major, KK 1403-4),但缺此二曲對欣賞蕭邦音樂藝術並無影響(加起來不到兩分鐘),無傷蕭邦全集的完整性。愛樂者也可收聽筆者在「Taipei Bravo FM 91.3」和「Classical古典音樂台FM97.7」所製作的「遊藝黑白蕭邦特別節目」,將會一一介紹蕭邦所有作品,也歡迎您上網收聽(好家庭聯播網http://www.family977.com.tw/)。至於想現場聆賞蕭邦作品的讀者,筆者擔任藝術總監所策畫的「20X10蕭邦國際鋼琴音樂節」,將在2010年,從3月至12月由十一位鋼琴家、十二套曲目,為愛樂者呈現蕭邦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鋼琴獨奏作品,歡迎大家共襄盛舉! 有唱片、有廣播、有音樂會,還有這本仍是豐富扎實的《聽見蕭邦》:萬事俱備,更不能缺少您的參與;希望拙著能書如其名,帶領您走向鋼琴詩人深邃美麗的藝術世界——現在就請打開第一章,讓我們一起「聽見蕭邦」! ● 延伸閱讀 《樂來樂想》,焦元溥,聯經,2008 《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家訪問錄》(上、下),焦元溥,聯經,2007 《古典音樂簡單到不行》,吉松隆,如果,2007 《莫札特音樂CD評鑑》,焦元溥,聯經,2006 《經典CD綜橫觀 I ——歷史進展與詮釋變化》,焦元溥,聯經,2005 《經典CD綜橫觀 II ——典型影響與典型轉移》,焦元溥,聯經,2005 《經典CD綜橫觀 III ——樂曲解析與學派特性》,焦元溥,聯經,2005 (摘自 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67419)
  • 拉赫玛尼诺夫

    作者:安德烈亚斯·魏玛

    《拉赫玛尼诺夫》对于作曲家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人们的说法不一而足,争议颇多。有些人对他顶礼膜拜,认为他的音乐精致典雅,美轮美奂,能带来至高无上的精神享受。而有些人却对此不屑一顾,他们将拉氏音乐等同于“郁悒”,认为他的音乐带来的无非是纠缠不清的痛苦与无尽的折磨。但是无论如何,有一点是明确无误的,那便是拉赫玛尼诺夫一以贯之的鲜明创作风格。在他那个时代,不管潮流如何变幻,拉赫玛尼诺夫总是一如既往地固守着他的创作原则:他只听凭自己灵魂的召唤。他所做的便是把这灵魂的声音忠实地、不加任何矫饰地记录下来。他的音乐过于盘根错节,他的作品结构极具立体感,令我们很难用寥寥数语将其概括。
  • 李志原创歌曲吉他谱

    作者:李志

    本书为李志及其团队官方出版的首本吉他乐谱,涵盖了李志2004-2011年间已出版的六张专辑《被禁忌的游戏》、《梵高先生》、《Has Man a Future》、《我爱南京》、《你好,郑州》、《F》中的部分代表歌曲。
  • 等待藥頭

    作者:哈利.夏畢洛,Harry Shapiro

    這本書融合樂手故事、新聞報導、史料、第一場現場直擊,細細探索流行音樂與藥物的一頁糾纏史。從黑奴解放運動之後的黑人走唱藝人如何沾上專利止痛藥物、到爵士樂手與海洛因的關係,一直探索到嘻哈音樂與快克(crack)的關係。 本書的第一版出版於1988年,當時即大獲好評,1999年推出增訂版,增加一百頁的篇幅,探索快樂丸與瑞舞、嘻哈音樂與快克的關係,入圍BBC廣播公司的「史上最棒的20本音樂書」,也入選《衛報》的「史上最棒的10本音樂書」。 ◎第一部(共七章):從黑奴解放運動後,黑人吟遊歌手如何與打拳賣膏藥的巡迴演唱結合,進而染上專利止痛藥癮,到爵士樂剛興起時,大麻如何滲透樂圈,而後如何轉進至海洛因。 ◎第二部(共五章):探討二次大戰後,安非他命如何伴隨退伍軍人潮滲入搖滾樂圈、六○年代嬉皮運動如何與迷幻搖滾、LSD結合,七○年代的龐克搖滾跟吸膠有什麼關係。 ◎第三部(共五章):八○年代,酸浩室音樂(Acid House)電音興起,它與快樂丸的一頁結合史、嘻哈音樂與快克的關係。
  • 认识乐理

    作者:[美]布鲁斯·本沃德,芭芭拉·加维·杰克

    不管学习哪种乐器,乐理知识必不可少! 无需音乐基础,从零开始,轻松走进音乐世界! .................. ※编辑推荐※ ☆ 美国高校经典教材,畅销50余年 : 风靡美国、畅销多年的经典音乐教材再次改版,新版本中增添了爵士、流行、布鲁斯的基础和声知识,零基础爱好者 可 以轻松入 门,专业音乐学习者也能够强化进阶。 ☆ 理论要点完备,视唱练耳同步训练 : 轻松掌握理论要点,为识谱演奏打下坚实基础,视唱练耳全方位练习,培养扎实的音乐素养!随书CD中的乐曲由不同乐器录制,避免了以往听力技巧训练的单调性。 ☆ 谱例丰富多样,曲风各具特色 : 所选音乐片段丰富多样,不仅包含古典音乐的经典之作,而且涵盖传统音乐、民间音乐、流行音乐及爵士布鲁斯等多种音乐风格,带给读者更全面的音乐体验。 .................. ※内容简介※ 音乐理论入门教材,乐理与视唱练耳同步学习。除了涵盖基本乐理知识——乐音的构成、节奏、记谱法符号、音程、和弦、音阶、和声和曲式等之外,本书还涉及吉他、键盘和声以及爵士布鲁斯等流行音乐的和弦标记。简明实用,谱例丰富,并在每节知识点之后都附带视唱练耳练习,全面培养学习者基本音乐素养。既可以作为大学音乐主修生的专业基础教材,也可以作为业余爱好者的音乐理论课程入门教材。 .................. ※名人推荐※ 此书内容充实并包括一些对美国音乐的介绍,具有新意和实用价值,较适用于新一代的学生及音乐爱好者。译者蒋瑀为优秀的中国青年作曲家,专业功底扎实,译文准确流畅。特此推荐。 ——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校区音乐舞蹈学院杰出作曲教授,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 陈怡
  • 爵士名盘300

    作者:王昕

    收藏爵士乐唱片,很费钱,很费精力。首先,一个稍有些名气的乐手,一生的专辑至少在40、50张,大牌的乐手、专辑的数目至少百张以上,如果你喜欢一个人,要收藏齐全他的作品,那么真够你受的;其次,正如古典音乐一样,一首爵士乐作品,会根据演出场地的不同,演出时间的不同,演奏乐手的不同,被放置在许多专辑中,而哪个版本最出色,刚听爵士乐的朋友,肯定会晕头转向,又何况,爵士乐的一些名曲,从诞生以后就被无数的乐手演奏过,甚至于用小号来演奏原来是为钢琴创作的作品,流行音乐、摇滚乐讲究“原人原唱”的标准,对于爵士乐完全行不通,还有,爵士乐百年历史,烟波浩淼,名人名盘无数,其发展历史正和唱片工业发展史紧密相联,就此而言,它的数量之多,绝不逊色于古典音乐,要远远超过流行乐。 这本书想要达到的,是在如此之大的爵士音乐库中,挑选出300张至少无愧于“精华”的作品来推荐给大家,难度的确有一些,在具体专辑的挑选上,我至少进行了3次,但最后肯定还是会挂一漏万,这一点,要请大家原谅。
  • 藍儂回憶:1970年滾石雜誌完整專訪

    作者:楊.S.韋納

    假如七0年代的降臨意味著搖滾音樂史上一連串殘酷的幻滅,那麼約翰.藍儂這篇最為震驚後世的訪談,很可能是其中最狠最痛的一擊。1970年,藍儂早已對昔日的「披頭」身分、以及所謂六○年代神話深惡痛絕。身為這樁神話的創建者,他決定當著萬萬千千觀眾的面、親手揉碎它。套用作者楊.韋納的話,在當時,Beatles是「地球上最受矚目的現象」。用藍儂自己的話來說,則是「比耶穌更受歡迎」。於是我們多少可以想像藍儂要打破的那個神話,是多麼難以逼視、牢不可摧。 那是不只一整個世代共同擁有的記憶與夢想,那是數以億計的青春年華共同見證的笑聲與淚水,那是當我們對自己生命中種種不堪感到絕望時,重新賦予我們力量的泉源。而藍儂幾乎親手毀滅了這一切:「夢已經做完了」。這篇石破天驚的訪談錄不妨視為一次壓抑了三十年纔終於爆發的嘔吐,讓全美發行量最大的音樂雜誌Rolling Stone站穩了青年世代媒體霸權的地位。 多年來,《藍儂回憶》一直都是所有「文化人專訪」的參考座標,也是「深度搖滾書寫」的經典範例--每個雜誌記者,夢寐以求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寫出像這樣專業、深入、「後勁十足」的對話錄,而能留名青史。
  • 雷詞

    作者:梁柏堅

    最地道的流行文化,養出香港詞壇惡徒; 將歌詞背後么心么肺的秘密起底! 得到香港流行歌曲殿堂及人物黃偉文推薦:「太迷戀廣東歌詞是有報應的!」及小克拍心口親畫「烏山雷詞」封面,書中更珍貴收錄「歪詞」56首,流行樂壇各路英雄一致力推! 雷,「與眾不同,令人震驚而折服」的意思。 當歌詞出人意料,能令聽眾轟頂,就是「雷詞」。 梁栢堅這個「吃本土流行文化的奶」長大的香港仔,長期吞吐廣東話、太迷戀廣東歌詞的報應就是──出了這本書。 「如果你要找正經的香港流行曲詞評,我介紹你看朱耀偉、黃志華、梁偉詩。 如果想看填詞人的文筆、對文學的激情,我勸你馬上把書放下。」作者說。 要講香港歌詞,不該只是流行榜、卡拉OK熱唱榜、唱片內的歌;未出版的、網上流傳的、惡搞的,原來也可以影響人心。梁栢堅刻意避開香港詞評家一貫的討論範圍,帶讀者在歌詞國裡尋幽探秘,提出讀者沒想過的問題,述說讀者沒聽過的見解,正如「董驃講馬」,佢講詞,你要聽! 如果你愛另類歌詞的,最後一章輯錄了Wyman黃偉文先生的漏網搞笑歌詞,是1997年在商台節目《喺咪玩嘢》中的經典鉅著,是坊間完全沒有留傳的全記錄,現在重新出土,值得珍藏。
  • 摇滚乐狂躁的历史

    作者:羅伯.帕默/ 蔡明錕,文鎧威譯

    搖滾樂是種極具美式風格的藝術型式,它以音樂的角度呈現流行音樂與價值觀的革命性改變,是一股如颶風般衝擊著白種中年人的迪奧尼索司式洪流,這股力量勢必要持續震撼好幾十年並導致美國文化的轉型。綜觀其四十餘年來的歷史,搖滾樂本身仍然不斷在自我創造,以挑戰、顛覆、打破舊有教條而建立嶄新的秩序。《搖滾樂:狂噪的歷史》係對於搖滾樂之全觀性的禮讚,除了詳實描述搖滾樂的根源,並且進一步探討圍繞在音樂周圍所凝聚成的「搖滾文化」。 在本書中,羅伯.帕默這位擔任公視搖滾史節目首席顧問的傑出搖滾評論者與音樂家,探求了搖滾樂複雜的創造過程,並深入至叛逆、反主流、多民族的美國文化裡,剖析搖滾音樂之所以成為有生命之藝術的原因。藉著對於其根源與分支的關注,帕默提出一套搖滾史持續發展的流程,並且將許多其所涵蓋的音樂範疇──從藍調與福音到雷鬼、叛客與饒舌音樂──綜合起來寫成這本史上最具洞察力的搖滾史。
  • 時代的噪音: 從狄倫到U2的抗議之聲

    作者:張鐵志

    2003年春天,美國出兵伊拉克。那年冬天,席格的朋友約翰在一個寒冷雨夜開車回家,看到一個高瘦的老人穿著厚重大衣站在路邊,手上高舉著一個牌子,許多車子從他身邊快速開過。他認出那是八十四歲的老人彼得席格,但看不清楚上面寫著什麼。等到開得更近一些,他終於看清楚了這個孤單、沉默但堅定的老者手上牌子寫著:「和平(Peace)」。 他不能想像,以彼得席格如此知名的人,只要打電話給媒體就可以表達他的意見,卻在這裡默默地舉著抗議牌。事實上,從伊拉克戰爭開始,席格每個月都會站在這裡,靜默地抗議。 —節錄自〈Pete Seeger:穿越二十世紀的抗爭民謠〉 抗議之聲,就是這樣疼痛成歌的。 現實也是這樣,疼痛成為歷史的。我們記下並傳誦、大聲喊出這些先行者的名字, 藉以告慰其他黑暗中的敲擊者。 「無論寫得多好的一本小冊子都不會被閱讀超過一次,然而一首歌卻會被用心銘記並且一次又一次地被重複吟唱」。Joe Hill的這段名言無疑是音樂何以改變世界最核心的詮釋。畢竟,歌曲比起書本更能以一種無形的形式跨越時空限制而穿透人心。 2004年,張鐵志用《聲音與憤怒》開啟中文世界的讀者對於搖滾與社會關係的新視野;2007年出版的《反叛的凝視》,則是對當代西方政治和文化反抗行動的反思;2010年,《時代的噪音:從狄倫到U2的抗議之聲》結合了前兩本書的搖滾與反抗精神,進一步書寫關於西方重要的抗議歌手以及他們所處時代,因此,這不只是一本關於音樂人的書,而是一本紀錄二十世紀至今的人民反抗史。 《時代的噪音》以人物故事為主,不僅對許多重要歌手做深入透析(例如Bob Dylan到底在什麼意義上是抗議歌手,Bruce Springsteen如何調和他的巨星身分與抗議姿態),也介紹了許多在中文世界比較少被討論的音樂人。另一方面,本書更深度著墨這些歌手所屬時代的社會史,並透過不同音樂人的故事書寫二十世紀至今的社會反抗史:從二十世紀初的工業資本主義發展初期,到六零○年代民權運動史,再到如今的全球化與反全球化鬥爭。除了有系統的音樂論述外,全書滿溢理想主義的豐沛情感與堅持,一首首耳熟能詳的歌曲背後,是一頁頁血淚斑斑的反抗歷程,讀之令人動容。
  • 中國風

    作者:方文山

    你知道「武當」之名怎麼來嗎?「金鐘罩」、「鐵布衫」又如何練成?「青花瓷」是什麼樣的瓷器,為什麼不叫黃花瓷或紅花瓷?「楊家槍」耍什麼槍?三國時代亂亂亂,究竟誰出頭?中國文化五千年,博大精深,你懂得多少事?來來來,不多不少,一百道國學常識考考你的底子! 音樂文學創作達人方文山的歌詞縱觀歷史,橫覽文學,含有豐富的寓意與文學典故,不僅多人紛紛效尤,專文研究者更不在少數,還多次被學校老師拿來當做考題。因此,方文山此次傾囊獻出他的拿手絕活,在《中國風-歌詞裡的文字遊戲》中收入34首他最膾炙人口的中國風歌詞,親自與讀者分享方文山的國學世界。 本書從三大方向,建構平坦好走的言語之道,拾階登梯,前往隱藏在文字背後的豐富桃花源。 林中鮮嫩飽滿的智慧之果,滋養於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土壤,只要翻閱本書,你就會發現要採摘食用並不困難。 壹、修辭法:簡介特殊的詞語用法與文法,並解釋每一詞、每一字背後的精心構想。例如什麼叫做「轉品」修辭法,為何在方文山的歌詞中經常可見此類用法,有何用意? 貳、詳細介紹歌詞裡從古典詩詞與天文地理中孕育而來的創作典故,例如「禪定」、「霸王別姬」、「龜苓膏」、「北大荒」、「豆腐」等129個語詞出處。 參、最後,書末還設計了100道國學常識選擇題,希望透過歌詞中的文字遊戲,與讀者進行有趣的互動,讓知識變得更親近。 經由這樣的分享,方文山讓歌詞不只是歌詞,還是一種傳遞知識的新媒介,打破一般歌詞只會風花雪月的窠臼。 目錄 【自序】中國風-歌詞裡的文字遊戲 壹?歌詞關鍵字註解 1. 胡同裡有隻貓 「胡同、侃大山」 2. 娘子 「江南、塞北、客棧、楊柳、店小、三兩銀、相思寄紅豆」 3. 上海一九四三 「一九四三、楷書、吳儂軟語、外灘、春聯、弄堂」 4. 雙截棍 「鐵沙掌、金鐘罩、鐵布衫、雙截棍、少林、武當、任督二脈、太極、輕功、 國術館、東亞病夫、楊家槍、茶道」 5. 刀馬旦 「霸王別姬、二胡、刀馬旦、北大荒、耍花槍、馬步」 6. 龍拳 「龍、漢字、長城、蒙古高原、黃河、長江、泰山」 7. 爺爺泡的茶 「唐朝、陸羽和茶經」 8. 風沙 「幽靈」 9. 東風破 「東風破、琵琶」 10. 雙刀 「唐裝、丹鳳眼」 11. 敦煌 「敦煌、絲路」 12. 千年之戀 「輪迴」 13. 祭魂酒 「狼煙」 14. 鷹之戀 「長安」 15. 嘻遊記 「西遊記、玄奘、天竺、唐太宗」 16. 亂舞春秋 「三國、諸葛亮、東漢、黃巾賊、中原、九州、北斗七星」 17. 茶湯 「焚香」 18. 祥龍十八掌 「祥龍十八掌、大悲咒、活佛」 19. 牡丹江 「牡丹江」 20. 棋王 「象棋、九宮格」 21. 髮如雪 「狼牙月、伊人、惹塵埃、紅顏、青史、三千、東流水、髮如雪、邀明月、銅鏡」 22. ...MORE>>
  • 迷幻异域

    作者:Matthew Collin(馬修.柯林

    本書可能是有關當代英國社會最重要的著作。--英國大報《蘇格蘭人報》(The Scotsman) 終於,有人寫出了過去十年的「真實歷史」,而且充滿慧黠、生氣、同情與睿智。再多的言語也不足以推薦這本好書。--歐文.威爾許,《猜火車》作者 打從一九七七年出版以來,《迷幻異域》一直是跳舞文化最重要的論述。本書奠基於紮實的背景研究,以及針對關鍵人物的第一手訪談。它深入探索快樂丸文化的文本、意識型態與迷思,細細描繪初嚐快樂丸的狂喜經驗與從高峰跌下的低落期,也剖析了這場英國最重要的青年文化的社會歷史背景。 --《Wired》雜誌讚譽這本書為「一則與啟發本書的快樂丸文化一樣令人無法抗拒的故事。」 《迷幻異域》在台灣 一九六O年代到七O年代是放心藥的政治首次被自覺地引入社會批判、以及反抗主流的反文化的年代。一九六O年代之後至今,反文化運動結束,但餘緒猶存;新的消費文化和新的「壓迫-反抗」形式造就了新的放心藥文化--這是我們今日思考放心藥政治時必須面對的,也是本書的重要價值所在。--中央大學教授 卡維波、何春蕤 這書除了敘述一段現代流行文化的地下史外,重要的是引發思考。無論後果如何,選擇是人民的——自由便是擁有選擇的可能,儘管那自由可能只是自主的幻覺。--作家 張讓 藥物帶來很多的經驗,但是這些經驗不盡然只有藥物可以產生。至於在流行文化扮演重要角色的藥物,是否跟個人修行一樣,也可能不盡然是絕對必要的,恐怕就沒人敢斷言了。--精神科醫師、作家 王浩威 當快樂丸的能量逐漸耗盡,烏托邦夢醒,卻不是電音文化的死亡。當這個由快樂丸點燃的瑞舞文化所建構的團結不可避免地沿著階級、種族和地域分裂開來,或者被主流體制收編時,創作者也不斷投入開發更多元的電音舞曲,運動者則不斷尋找新的DIY反抗模式。--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生 張鐵志 一顆藥丸似乎引起整個時代的大震動。和平與暴力齊生、心靈與罪惡共存、理想與商業互放。快樂丸不僅沖激著藥物文化與社會的底線,也解放著人與人之間最神秘卻美妙的臨界體驗。--作家 夏綠蒂 西方和快樂丸文化對話二十年了,「持有 / 使用禁藥除罪化」已是和平共處的共識,才能有本書中最精彩的......用快樂丸觀點回顧曼徹斯特如何因E復興。我不禁突發奇想,台北的大學校長們什麼時候也能下海搖一搖,乘著快樂丸飛行,想清楚E和提高大學申請入學率有什麼關係。--同志導演 陳俊志
  • 搖滾神話學

    作者:露芙.帕黛

    本書是搖滾樂文化學的「奇書」,作者從希臘神祇的故事切入,探討「搖滾與暴力的呈現形式」、「插電化與吉他英雄的竄起」、「搖滾歌曲的性慾表達」、「陽具搖滾與自戀」、「黑人搖滾的培力與白人複製與剽竊」、「搖滾的仇恨女性意識與變裝越界」等。 這是第一本從希臘神話(亦即image原型)與人類學角度切入的搖滾樂文化學,探討搖滾樂的一些重要意象的形成。出版後,在歐美得到極高評價。被評為搖滾文化批評的《金枝》。 Ruth Padel以詩人的洞見與古典音樂學者的素養,檢視「搖滾與侵略性的性慾」的交互關係,並以古典文學的角度解釋之……本書充滿睿智與知識,足以與Greil Marcus,Lester Bangs,和Tom Wolfe並列其驅。 Bel Mooney,《泰晤士報》。 迷人且充滿挑戰的論述。Ruth Padel以古典神話學為鑰匙,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讓我們一窺搖滾樂有關性別、種族、國家意識、階級的骯髒祕密。 Charles Shaar Murray,《獨立報》。 罕見的奇書,從愛神如何從泡沫中誕生,探討到Bob Dylan、「男孩特區」的羅南,讓你知道搖滾樂的「加冕」過程。讀者終於理解「滾石合唱團」的Mick Jagger的自戀行止其實可以遠溯至古代根源。 Giles Smith,《標準晚報》。 風格特異的研究,認為搖滾樂其實是一種「男性創造」,奠基於希臘神話對待女性的原型態度。內容嚴肅卻充滿幽默趣味。此書讓Ruth Padel在「搖滾評論」的地位直追Greil Marcus。 Caspar Llewellyn Smith,《每日電訊報》。
  • 流行音樂的文化

    作者:Andy Bennett

    本書從搖滾與迷幻流行等樂種開始,一路談到叛客(龐克)與重金屬,以及rap、rave與techno等各類曲風的起源,並透過活潑生動的文字,勾勒出戰後流行音樂的文化、社會與歷史概況。作者Andy Bennett不僅從社會學、媒體研究與文化研究的角度切入,更突破傳統英美觀點,大量引述德國、荷蘭、瑞典、以色列、澳洲、紐西蘭、墨西哥、日本、俄羅斯、匈牙利等地的實例及相關研究,讓我們一覽全球青年文化與流行音樂之間的文化關係。
  • 凝望─我眼中的海飛茲

    作者:雪莉·克魯斯/宋儀清

    雪莉‧克魯斯(Sherry Kloss)將海飛茲(Jascha Heifetz)的火炬饋贈給我們所有人——她不僅用高超優美的技藝打動我們,同時也開啟了通向海飛茲課堂所有寶貴傳統的大門,使我們都彷彿幸運地上了海飛茲的課。」雪莉‧克魯斯將她與雅沙‧海飛茲在一起時的回憶重現,做為連接「舊派」音樂世界和當今世界的重要一環。 克魯斯女士在她的著作《凝望──我眼中的海飛茲》中提到,做為海菲茲的首席助理並協助管理南加大的海飛茲大師班,她感受到海飛茲先生不僅是一名藝術家、教師也是一位偉大的人,他堅守原則,擁有高超的技藝,並且對教育全身心投入。他將自己親手開創的傳統與學生們分享,在生命中的後些年他一直在授課,就是為了確保小提琴名家們最耀眼和璀璨的年代——從萊奧波德‧奧爾(Leopold Auer)、弗里茨‧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到雅沙‧海飛茲能夠代代相傳。他以身作則,並要求他精心挑選的學生們達到他嚴格的標準。 雪莉在書中描述上課時接觸的導師及大師班上課情況。雅沙‧海菲茲的大師班十分令人著迷,裡面總是充滿不同國籍、性格和氣質的人。海菲茲作為一名藝術家、一位教師和一個偉大的人,將自己親手開創的傳統與他的學生們分享。在長達11年的時間中,克魯斯有幸成為少數幾個親近他的圈中成員之一,從而發現了一個外界一直想要瞭解的海菲茲。 通過雪莉的短篇回憶錄,透徹地瞥見在家和在工作室中的海菲茲。由此,我們對這位獨一無二的天才,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這本書將令人愛不釋手!」
  • 格伦·古尔德的生活与艺术

    作者:(美)奥托·弗里德里克

    格伦·古尔德,这位钢琴巨匠,受到乐迷的顶礼膜拜,但是他憎恶场演出,31岁时便永远告别了音乐会舞台,成为录音技术的热情倡导者。这位出了名的怪人——用围巾和手套将自己层层包裹,服用大量药片,还曾因斯坦威公怀一名职员和他握手时动作粗鲁提出上诉——其对音乐的诠释也与众不同。在“古尔德遗嘱执行委员会”的正式授权下,经过大量的采访并查阅从未公开的档案,资深作家奥托·弗里克完成了这部在深度和文笔上都堪称典范的传记著作。从古尔德短暂而辉粕的演奏生涯,到作为教师、作家和讲演家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他的公开言论和不为人的知的私生活——本书对这位多才多艺、性格乖张的天才作了公正的评价。
  • 孤獨的聆賞者

    作者:STORR, ANTHONY

    音樂是心靈之藥--John Logon 本書作者Anthony Storr為英國當代最富盛名的精神醫學權威,他引用18世紀英國詩人John Logan名句:「音樂是心靈之藥。」,為本書內容做了最佳詮釋。作者以其紮實的學術背景為基礎,輔以深入淺出的敘事方式,針對音樂與人的關係進行深入探究,從音樂的起源,以及其對大腦的生理影響,乃至音樂如何觸發人類思維、激盪心靈,從而改變人生,Anthony Storr皆有細膩獨特的見解,帶領讀者從西方學理式分析中領略音樂的性靈之美,尋求心靈療癒的解藥。 本書出版後佳評如潮,英國《泰晤士報》譽本書為瑰寶(This book is a gem.)。 音樂影響我們的身心至鉅,為什麼呢?在所有的藝術中,音樂最是奧祕也最難以捉摸。但Anthony Storr卻認為,時至今日,受音樂深遠影響的人卻遠多於以往。 在本書中,Storr旁徵博引,探討了其中之關鍵所在。他認為,音樂使人了解自己的內在經驗,為我們的情緒與情感賦與結構與意義。在一個要求我們切割理性與情感的文化中,由於音樂具有這種恢復人格完整的力量,因此,許多人發現音樂可以強化人生。
  • 迷戀音樂的腦

    作者:丹尼爾.列維廷,Daniel J. Le

    有時一段旋律就能喚起許多回憶 有時一首歌就能為我們阻擋世界 為何音樂在我們心中占有如此獨特的地位? 我們都能說出自己喜愛的音樂風格與類型,但你真的知道為何自己喜歡的是這種,而不是那種音樂? 資深音樂人〔史提夫.汪達、死之華樂團製作人〕暨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列維廷結合音樂分析、心理學與神經科學,述說音樂如何令人迷戀,解譯人類最優美的神經衝動。 ☆ 哈佛大學「新鮮人通識教育核心計畫」指定閱讀 ☆ 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史丹佛大學等校課堂教材 音樂是最能貼近心靈、感染情緒的創作形式,也是我們唯一隨身攜帶、不時重新溫習的藝術作品。 我們都能輕易舉出喜愛的音樂家或音樂類型,卻難以解釋為何自己喜歡的是這些音樂,而非其他作品。彷彿在音符與和弦之間,還有某種我們能夠感知,卻無法言說的神祕。 作曲家荀白克曾說:「總有一天,心理學家將能解譯音樂語言。」如今預言的時代已然來臨。心理學家運用磁振造影與記憶理論,探究人類心智與大腦如何傾聽、感受音樂,以完形理論分析音樂家如何顛覆聽眾心理,創作令人驚豔的樂曲。但科學研究的意義不在於驅除一切神祕,而是重新創造、活絡神祕的面貌。當我們理解人類對音樂的迷戀的本質,也更能深入地認識自己。
  • 我為什麼要練琴

    作者:蓋瑞.葛拉夫曼

    在這本回憶錄中,葛拉夫曼用非常詼諧的筆法回憶了他的前半生:從俄國移民來的猶太家族、學習音樂的點點滴滴、走入職業生涯的曲折風波、為事業打拼的甘苦。 在葛拉夫曼的筆端,許多令人望而生畏的音樂大師有了聲音氣息,也透露了許多樂壇秘辛趣聞,讓讀者見識到一位真正的藝術家除了音樂訓練之外,對於今天所說的「人文素養」的廣泛涉獵,以及如何用全心全身來體會人生,享受人生。 這或許也是葛拉夫曼在面對演奏生涯受到打擊時,仍能保持幽默與泰然、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