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编书梦

  • 追求出版理想國

    作者:大塚信一

    沒有比編輯更有趣的工作了! 編輯是怎麼樣的奇妙人種? 出版業的工作方式有多不可思議? 原來編輯是「二十四小時不停歇」的工作, 每天過著「尋覓理想國」的生活。 他與岩波書店共同進入出版的黃金時代,共享出版的最高榮譽。 與大江健三郎、鈴木忠志、武滿徹固定聚會 拜訪黑澤明、帶Frank Gehry參觀日本、專訪三宅一生 見證山口昌男、丸山真男、河合隼雄等一代學者作品的誕生 引進西方思想家的經典著作 在編輯生涯的最後時光,他說:「終於窺見了40年來尋覓的出版理想國。」 這是一部傑出出版人的回憶,也是一部日本當代知識人與思想史的縮影。 本書提供了大塚流的編輯學,讓喜愛閱讀、關心出版的讀者看見一位編輯如何與學者、作家、藝術家結合,共同推動了文化與思潮的發展。 作者特別為台灣讀者寫了〈序文〉和〈與大塚對談〉,讓台灣讀者更親切認識一位出版人的歷程與對出版的未來的關心。 2013年日本最著名的岩波書店即將邁入一百周年。創始者早期堅持「書價不打折」,完全違反當時環境。慘澹經營半年後,卻逐漸建立自己的品牌和風格。現在日本出版業盛行的小開本形式「新書」、「文庫本」,便是由岩波書店所首創發明的。 戰後,岩波書店結合了一群傑出的思想家,為日本的處境提出了最深刻的反省與批判,並且網羅了最優秀的學者,帶動了日本當代人文與學術的發展。岩波更大力引進西方經典與最新思潮,成為戰後日本與西方思想交會的橋樑。 在這樣的岩波書店,前社長大塚信一,誠懇剖析了自己在岩波的40年生涯。他經歷了岩波書店最輝煌的時代,親臨了日本人文思潮眾聲喧嘩的美好,最後也面臨了出版業蕭條的陰影悄然降臨的嚴峻考驗。 大塚如何心悅誠服於作者偉大的想像力和豐沛的創造力?他如何跟作者、編輯群建立關係?(甚至幫作者買內褲的橡皮筋!)長官教了他什麼喝酒方法?他遵從長官指示,偷錄學者聚會內容,後來被痛斥、教訓,他如何取得諒解,並將內容刊登在雜誌上?他如何凡是以「假設」為開頭,聰明引導作者?他對無暇撰稿的作者採取了什麼樣的「罐頭」行動?他如何面對編輯之師「林達夫」不分青紅皂白在電話裡狂罵三十分鍾?他如何成功達成,當時岩波書店會長發下豪語「萬一拿得到稿子,我就剃頭當和尚去」的不可能任務?(想當然最後會長根本沒去剃頭當和尚!)他為什麼在會議上按耐不住發言,被前輩痛斥? 整本書中密實地描述了大塚經過《思想》雜誌、單行本、「哲學講座」書系、新書、單行本、《赫爾墨斯》的編輯洗禮,之後當上管理編輯的尷尬、失格和編輯情節,接著成為代理社長、社長的過程,還有他在不同階段下編輯出了什麼樣的作品、當時的編輯背景如何和結交了什麼樣的朋友、人脈。這些編輯的點點滴滴,清楚刻劃出大塚如何從「反」岩波來「再生產」岩波。 當代日本最重要的出版人大塚信一將近半世紀的編輯現場經驗,焠煉出他對編輯工作和意義的體會: 編輯的角色 *猶如「黑子」,是平淡、隱身的幕後人員。 *是知識的愛好者,不可以只專為某一領域的專家。 *是聆聽者。 *是決斷者。 *是善交者。 編輯的工作 *在知識海洋中冒險。 *二十四小時不停歇。 *無師自通地摸索和嘗試。 *不斷關注國際情勢。 *最少每月一次確認新出版的外文書。 *拿出充分的時間,與每一位作者討論。 *建立在一本一本書,與一個一個作家人際關係基礎上的工作。 *浸透於此時此刻的當代現實之中,整體性地參照人類的遺產來判斷事物,進而產生新的見解。 編輯的自豪 *與優秀學者的知識和智慧創造為伍,並將它們保存、傳承下去。 *如果有某位讀者透過手裡的一本書,可以暫時離開現實生活,生活在另一個宇宙。 *心悅誠服於作者的偉大想像力。 編輯工作不單純只是內容形式和技術的掌握,還需要更深刻理解編輯工作的中心主旨和理論。《追求出版理想國》的內容除了有大塚編輯生涯的回顧、岩波書店的發展歷史,也提示了大塚的編輯學、日本的出版情況,更是一本獲悉日本人文思潮演化過程、日本知名學者、作家和作品的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