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日本建筑

  • 世界建筑旅行地图:日本

    作者:程艳春

    “什么是体验建筑、学习建筑的最好方法呢?我想,除了迈开双脚前往实地,并用身体各 个部分去感受建筑本身之外别无他法。”——程艳春 建筑师自述: 去东京留学之前,一位日本教授送给了我一本《东京建筑MAP》。刚到日本的日子里,我带着这本东京建筑词典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在看过东京的众多建筑之后,继而开始巡回日本以及欧洲的大小城市。后来,这段建筑之旅对我的建筑学习和实践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留学期间,我也曾接待过许多来日本考察的朋友并发现大家基本都是通过网络媒体或身边的亲朋好友获得相关建筑资讯。然而在日本,各大主要城市都有相应的建筑地图指南,关于国外的建筑旅行丛书也是种类繁多。因此,我萌生了根据自己所见所闻编写一套中文世界建筑旅行地图的想法。 回顾上个世纪,众多世界建筑大师都在日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建筑师之一的勒·柯布西耶是日本现代建筑师脉络中的一个重要源头;德国建筑师、规划师布鲁诺·陶特在考察完日本传统建筑之后出版的《日本美的再发现》等书,日后均成为了日本建筑师的精神食粮;另一位伟大的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在日本建成10余件作品,并培养了多弟子,他们同样也是日本现代建筑的一系重要支流。 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离不开与世界建筑的亲密接触,在把外国建筑“引进来”的同时也积极地尝试自己“走出去”。从上世纪初开始,日本建筑师纷纷前往海外考察并把信息传递回国内;如今的日本大学里,建筑学生到海外建筑旅行更是一项必修课。 我希望书中的实用信息不仅能为建筑专业人士研究日本建筑提供更多的线索,更可以成为所有人到日本参观、考察的实用指南。同时,我亦希望谨以本书作为一个开端,在中国大量引进外国建筑师的时代,鼓励和帮助更多的国内建筑人走出去亲身体验大师的作品。
  • 伊东丰雄的建筑冒险记10则

    作者:作者/ 伊东丰雄建筑塾 编/译者/ 谢宗

    21世纪建筑的崭新探讨 以日本仙台媒体馆、东京表参道TOD'S、银座MIKIMOTO Ginza2、西班牙瓦伦西亚的托拉维亚休闲公园、福冈Island City中央公园……等持续力作,在世纪交替之际让世人惊艳不已的伊东丰雄,其事务所团队历时近二年共同创作、讨论、编写,将其设计作品及思想真髓浓缩而成的精华小书! 虽然只能说是终于抵达了未知洞窟最起码的入口而已。然而只要接着往深处突进的话,或许便可以发现那个似乎令人充满期待而雀跃不已、迈向「建筑世界」的冒险正在等待着! ──伊东丰雄 完成于世纪交替之际、成果令世人惊艳的仙台媒体馆,被西方媒体誉为超越了现代主义建筑,也将伊东丰雄推上了全球建筑瞩目的光环,就在这接下来近10年间,伊东陆续展现出让人持续注目的丰沛创作能量:英国伦敦海德公园内的临时性建筑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时尚建筑力作:东京表参道上的TOD'S及银座的MIKIMOTO Ginza2、西班牙新建筑胜地瓦伦西亚的托拉维亚休闲公园、日本福冈Island City中央公园……在这些令人目不暇给的建筑盛宴中,其实开展描绘出的,即是沿着其建筑论思维持续演化的的历程。 伊东丰雄东京大学毕业之后,随即进入当初代谢派先锋的菊竹清训门下,不久之后独立创设Urban Robot事务所(1971),从事建筑距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从伊东早期所提出作为「风之变样体」之建筑的轻构筑思想、模糊内外境界而诱发流动的透层建筑论述、作为建筑形态生成机制的设计算法、能因应建筑计划作有机变形的「衍生式格子」(Emerging Grid),均可以清楚阅读出伊东建筑论进化的轨迹。 伊东表示,建筑是非线性的偶发事件,是多样而充满变化之场所的连锁,同时更是包含了自然界系统的一个自动成长程序的存在。于是从探索建筑的角度上来说,在面对一个仍旧充满无限可能的现在,仍耽溺在纯粹几何型体的堆栈与基于机能层面上的满足所达成的美感是完全不够的。 设计于1995年、完成于2001年的仙台媒体馆一案,伊东以13根管状空间所形成的支柱和楼板所构成的新多米诺系统瓦解空间层级与中心性、模糊空间表里、强化了空间的流动性、挑战了原本现代建筑的定义;接着和Cecil Balmond的合作以设计算法所创作出来的Serpentine Gallery、表参道TOD’S与银座的MIKIMOTO以皮层作为主要结构系统及设计表现的一系列尝试;以及在台中大都会歌剧院案中再次推出具有自然界之乐趣,能够诱发动作,并让人能够更直接以身体的感觉来体验的空间提案──声音的涵洞(Sound Cave),对于流动性的追求与探索作出更成熟的总结,而朝着进化的方向再次跨出了一大步。 为了要与读者们共同分享这一份思想,伊东及事务所的年轻同事们,试着将潜伏于各个设计案背后设计思想的真髓,以一种让一般读者也都能容易理解、平稳而明快的方式来加以阐明。作者选择了10个重要的主题,使用大量的图板与照片,并添加简短的解说,构成了这部伊东丰雄的《建筑冒险记10则》。 本书的丰富精采程度对作者来说,虽然只能说是终于抵达了未知洞窟最起码的入口而已。然而只要接着往深处突进的话,或许便可以发现那个似乎令人充满期待而雀跃不已、迈向「建筑世界」的冒险正在等待着! ■作者简介 伊东丰雄 1971年成立个人事务所,重要作品包括东京的「White U」(1976)与伊东自宅「Silver Hut」(1984)、横滨的「风之塔」(1986)、「长野县立美术馆」(1993)、「秋田县树海体育馆」(1997)、「仙台市宫城图书馆」(2001) 、「仙台媒体馆」(2000)、「松元市民艺术馆」(2004)、「Island City」(2005)等。近年来伊东丰雄除了在日本的业务之外,也有许多欧洲的设计案,包括伦敦的「Brugge Pavilion」(2002)与「2002 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2002),目前正在进行的则有位于阿姆斯特丹的「Mahler 4 Block 5 办公大楼」、位于巴黎的「康亚杰医院」(Hospital Cognacq-Jay),以及位于西班牙托拉维亚(Torrevieja)的休闲公园。2005年伊东丰雄同时赢得台湾「台中大都会歌剧院」及「高雄2009世运会主场馆」国际竞图首奖。在2002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伊东丰雄获得第八届国际建筑展NEXT主办单位颁发的终身成就金狮奖。 伊东丰雄的著作则包括《风的变样体》(青土社)、《透层建筑》(青土社)、《伊东丰雄/轻盈结构的细部》(The Detail of Light Structure)(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编着,彰国社)、《建筑:非线性的偶发事件 从smt到迈向欧陆》(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编着,彰国社)及《伊东丰雄的建筑冒险记10则》(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编着,彰国社;中译本:田园城市)等书。 ■译者简介 谢宗哲 SHA Sotetsu 2000 成功大学建筑学系硕士 2002 东海大学建筑研究所设计组修业 2007 东京大学建筑生产技术研究所建筑学专攻 博士 目前为Atelier SHARE 负责人 在空间设计 咨询协调出版企划等领域中作多元角色的扮演 从分享的向度来参与建筑的创作活动 经典翻译代表作: 《安藤忠雄的都市彷徨》(2002) 《伊东丰雄的建筑冒险记10则》(2007) ■本书目录 01 扭曲的格子(Grid) 02 动态的造型 03 动态的规则 04 混凝土森林 05 钢铁外壳 06 钢铁小屋 07 铝之家 08 手工家具 09 水的公园 10 消费之国 Interview 01 场的强度 佐藤信 02 柔软的形态 佐佐木睦朗 Discussion 01 就设计演绎法(Algorithm)所作的讨论 02 漫谈商业建筑 03 冒险的尾声
  • 平城京奈良

    作者:宮本長二郎,穗積和夫

    日本古都「平城京」,就位於今日的觀光勝地「奈良」。古代的奈良是一處四面環山的盆地,數條河川流貫,滋潤了這塊沃腴的土地。 和銅元年(西元708年),元明天皇下了一道「遷都詔」,決定將都城從奈良盆地南端的藤原京遷至盆地北端的平城。於是成立「造平城京司」,同年12月舉行鎮地祭,正式展開新都城的興建工程。平城京的規劃用地南北長約4.8公里、東西寬約4.3公里,都市計畫採用「条坊制」,將「平城宮」置於北端中央,以南區分為「左京」和「右京」,再以中央南北向的朱雀大路為中心,規劃出東西向的条大路、南北向的坊大路,形成棋盤狀的整齊道路網絡。 和銅3年(西元710年),元明天皇正式遷都平城京。其間除了天平12年(西元740年),聖武天皇因藤原廣嗣之亂而短暫移住難波京之外,直到延曆3年(西元784年)的七十餘年歷史,平城京一直是天皇統治全日本的首都所在,共有元明、元正、聖武、孝謙、淳仁、稱德(孝謙天皇再度即位)、光仁、桓武計八代七位天皇。 桓武天皇遷都長岡京後,遭到廢都的平城京漸漸為人所遺忘,宮城建物漸次傾圮,土地再度回歸農田。直到明治年間,學者關野貞在田中發現平城宮的基壇;昭和年間更確立了平城宮遺構的所在,而由奈良國立文化財研究所於1959年正式展開挖掘調查工作。參與其事的宮本長二郎,將團隊實際挖掘調查的成果撰著成本書;經由圖文搭配解析,後人更能了解這座一千三百年前的古都風貌。
  • 西澤立衛對談集

    作者:西沢立衛

    這本對談集,是西澤立衛和多位日本知名的建築家:原廣司、伊東豊雄、藤本狀介、石上純也、妹島和世、長谷川祐子,與他們所設計的建築物,在現場實際探訪,以議論的形式進行對談。透過多位建築家的相互對談,提供了珍貴的意見與尖銳的批評,可謂建築論壇中最精彩、豐富的精華典籍。 本書特色 新科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 西澤立衛(SANAA共同主持人) 與國寶級建築家原廣司 / 伊東豊雄 / 妹島和世的珠玉之論 與前衛建築新秀石上純也 / 藤本壯介分享的創作歷程 空前的建築對談,尖銳的碰觸、解讀出新世紀的前衛建築觀
  • 建築が生まれるとき

    作者:

    作品の良し悪しは好みの問題も大きいが、作品に込められたコンセプトと建築に対する考え方については、最も共感できる建築家のひとり。同世代ということもあり、その活躍には特に注目している。 著者によると、現代とは情報(=新しい単純さ)と環境(=コントロールできない他者)の時代であり、未来の建築のための五つの問を投げかけている。 1.場所としての建築・・・場・ランドスケープ 2.不自由さの建築・・・可能性 3.形のない建築・・・不完全さ・許容力 4.部分の建築・・・局所的秩序 5.あいだの建築・・・関係性 コルビュジェの近代建築の五原則を意識してのことだろうが、「原則」ではなく「問」としているところが、時代性というか、国民性を感じるところ。 詳細は省略するが、「弱い建築」「関係性」「距離感」「居場所」「新しい座標系」「曖昧さ」などを鍵語に建築の初源へと思考を遡っているのが興味深い。 コンセプト(言葉)と作品(建築)が乖離していると感じる建築家が多い中、藤本氏は両者の「あいだ」に注目することにより、その矛盾を違った形で解消しようとしているように思える。そこには、西洋キリスト的な二項対立的発想ではなく、東洋仏教的な「空」的発想が感じられる。
  • 日本建筑

    作者:叶渭渠

    日本建筑艺术的最大特色,就是吸收外来建筑艺术的精华,又坚持在本国风土中酿造出来的美,即将素材置于自然中再组合,在至纯的自然,至大的简素中,展现其臻于极致的美。  从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具有浓厚日本色彩的原始神社建筑,以及接受大陆佛教建筑的影响后建筑起来的诸多佛寺。可以看珐从模仿我国书院式茶室到构筑纯日本式的草庵式茶室,或者中国式辉煌的如日光东照宫,日本式简素的如桂离宫、修学院离宫,两者并存于同一个时代。还可以看到庭园建筑从亭台楼阁到实现日本化,出现了枯山水石庭园。日本建筑艺术的最大特色,就是吸收外来建筑艺术的精华,又坚持在本国风土中酿造出来的美,即将素材置于自然中再组合,在至纯的自然至大的简素中,展现其臻于极致的美。
  • 作为隐喻的建筑

    作者:【日本】柄谷行人

    《作为隐喻的建筑》是一部关于解构主义的理论著作,集中反映了1980年代身处后现代思潮旋涡中的作者在日本语境下对“解构”方法的独特思考。作者认为,西方20世纪人文和自然科学领域中普遍存在一种“形式化”的倾向,但这种“形式主义”革命不仅没能真正颠覆传统形而上学,反而使种种思想努力落入“结构”的深渊。而出路则在于通过“世俗批评”,在马克思“社会性外部”和维特根斯坦“绝对他者”的概念之上重建作为批判理论的“解构主义”方法。
  • 桂離宮

    作者:齊藤英俊,穗積和夫

    桂離宮位於京都市西郊,遊客想一攬其建築庭園之美,必須向掌管皇室事務的宮內廳申請,因為始自17世紀起,桂離宮就是皇室家族的別墅所在。 元和元年(西元1615年),八条宮家的智仁親王取得了桂地,馬上投注心力興建別墅。桂地向來是王公貴族心目中的桃花源,也是《源氏物語》故事發生的舞台,自幼學習和歌與古典文學的智仁親王,早在心中描繪了一幅離宮庭園圖,想要重現光源氏的「桂殿」風光。 智仁親王首先興建了一座「古書院」,有四個房間、廚房、廁所、浴室等;然後整頓庭園,引桂川之水入池塘,在池中島架橋、植栽,在假山上搭設小茶屋,在庭園鋪設碎石和飛石步道。到了寬永元年(西元1624年),這座「桂別業」已是粗具雛型了。可惜寬永6年智仁親王辭世,「桂別業」遂就此荒廢。 寬永18年(西元1641年)左右,總算長大成人的長子智忠親王決定繼承父業,重現「桂別業」風采。他大刀闊斧增建「御座之間」,又在庭園各處增設御茶屋,工程一直進行到慶安2年(西元1649年)才終告一段落。寬文2年(西元1662年)為了後水尾上皇即將駕臨,又營造了「御幸御殿」;智忠親王雖未能在生前親眼目睹御殿的完成,卻已將桂離宮打造成日本建築史上的傳奇。然而,其中的建築工法由於皇室的高貴神秘,外界一直無法窺知。 西元1976年1982年,桂離宮展開「昭和大整修」計畫,作者齋藤英俊以古蹟維護專家的身份實際參與,總算有機會拆解御殿的建材組件,從中了解當年的建築工法;在這六年之中的調查紀錄,成了世人了解桂離宮的第一手資料。錯綜繁複的建築經由科班出身的插畫家穗積和夫的妙筆轉化,一道道建築謎題瞬間豁然開朗。這一因緣際會,讓三百多年前的建築奧秘得以在世人面前解構;皇室離宮不再高不可攀,親王別業終能成為平民百姓欣賞日本傳統建築之美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