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建筑史

  • Architectural Principles in the Age of Humanism

    作者:Rudolf Wittkower

    "Professor Wittkower's....studies of humanist architecture are masterpieces of scholarship."-Sir Kenneth Clark, Architectural Review. A fourth edition of the forty-year-old classic. Focusing on the principal architects of that time-from Alberti to Palladio-this bestselling classic explains the true significance of certain architectural forms, bringing to light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architecture and culture of the period. With publication scheduled to coincide with that of Architectonics of Humanism, this important reference is superbly reproduced in a new, large square format. The late RUDOLF WITTKOWER was a college professor and eminent scholar residing in London, England.
  • 第一机械时代的理论与设计

    作者:班纳姆

    本书的构思和写作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那一时期曾经被人们称为喷气机时代、清洁剂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等等。在那个阶段,几乎任何一个标签都会引起人们对某些科学技术变革的关注。因为这些变革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在我们整体的命运轨迹中开辟了可选择的全新路径。本书着重研究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西方建筑与设计,重点考察现代主义的兴起、传播与变革,无论是在研究视角、还是研究方法上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迅速成为西方设计史、建筑史学科研究的一座里程碑,成为研究现代主义建筑与设计的一部经典。 雷纳.班纳姆(ReynerBanham,19221988)是20世纪下半叶西方最重要的研究建筑、设计与流行文化的历史学家、理论家与评论家。1958年毕业于伦敦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布法罗州立大学设计研究系主任、加州大学(圣克鲁兹)艺术史系教授、纽约大学美术学院建筑史教授。《第一机械时代的理论与设计》着重研究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西方建筑与设计,重点考察现代主义的兴起、传播与变革,无论是在研究视角、还是研究方法上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迅速成为西方设计史、建筑史学科研究的一座里程碑,成为研究现代主义建筑与设计的一部经典。雷纳.班纳姆一生著述众多,《第一机械时代的理论与设计》虽然是他的第一本专著,但却始终是他最具学术价值与影响力的代表性著作。该书已经成为现代建筑史课程的必读文本,并普遍认为是论述现代建筑运动的权威著作之一。 导言机械时代 第一部分前期影响:学院与理性主义作者,19001914年 1.学院的传统和基本构成的观念 2.舒瓦西:理性主义与技术 3.学院的延续:加尼尔和佩雷 4.英国:莱塞比与斯各特 5.德国:工业与德意志制造联盟 6.工厂美学 7.阿道夫.卢斯与装饰问题 第二部分意大利:未来主义宣言与方案,19091914年 8.未来主义:成立宣言 9.未来主义:理论与发展 10.圣埃利亚与未来主义建筑 第三部分荷兰:贝尔拉赫的遗产:风格派,19171925年 11.荷兰:贝尔拉赫及对赖特的态度 12.风格派:荷兰阶段 13.表现主义:阿姆斯特丹和柏林 14.风格派:国际阶段 第四部分巴黎:艺术界与勒.柯布西耶 15.建筑与立体主义传统 16.巴黎的进步建筑:19181928年 17.走向新建筑 18.勒.柯布西耶:城镇规划与美学 第五部分柏林,包豪斯,新风格的胜利 19.柏林学派 20.包豪斯 21.德国:百科全书 22.结论:功能主义与技术问题 专有名词与建筑物索引 风格作品与机构团体名称索引
  • 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选

    作者:傅熹年

    《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选》讲述了中国古代的建筑活动,就已发现的遗址而言,至少可以上溯到七千年以前,尽管地理、气候、民族等差异使各地域的建筑有很多不同,但经过数千年的创造、发展、交流、融合,逐渐形成了以木构架房屋为主流,采取在平面上拓展的院落式布局的独特建筑体系,并一直沿用到近代,还曾对周围的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地区产生过影响,它是一种延续时间最长,从未中断,特征明显而稳定,传播范围甚广的有很强适应能力的独特建筑体系。
  • 中国科学技术史(建筑卷)

    作者:傅熹年

    《中国科学技术史:建筑卷》系统论述了中国古代的建筑发展史。作者广泛收集实物材料和文献史料,互相印证,力求把论断建立在实物与文献结合的基础上。各时代的内容大体按规划、建筑、结构、材料、施工等分类梳理,探索其发展脉络。
  • 哥特建筑

    作者:赵鑫珊

    本书是著名作家赵鑫珊先生继《罗马风建筑》后,关于世界人文建筑回顾的第二本力作。"哥特"是世界文化史上非常重要,且影响力巨大的风格,以建筑为主,欧洲大地上至今仍矗立着众多著名的哥特建筑,其中绝大多数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们成为人类建筑史上光辉灿烂的篇章。我国读者对哥特建筑的认识相对比较少,也很简单。本书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向读者展现了哥特建筑之由来及其璀璨的历史画卷,细数了历史上最著名的众多哥特建筑及其风格形成的特点,包括著名的科隆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等。 全书内容扎实,配图恰当,堪称图文并茂,且四色印刷,排版和印刷无不精美,相信是喜欢建筑文化、人类历史和旅游的读者都必看的优秀读物。 另:《罗马风建筑》自2008年出版以来,收到了良好的市场反应,也得到众多读者的追捧。
  • Project Japan

    作者:Rem Koolhaas,Hans Ul

    By Rem Koolhaas and Hans Ulrich Obrist Having wandered the ruins of Hiroshima, Tokyo and other Japanese cities after WW II, The Metabolists – four architects, a critic, an industrial designer and a graphic designer – showed with the launch of their manifesto Metabolism 1960 how they would employ biological systems (aided by Japan's massive advances in technology) as inspiration for buildings and cities that could change and adapt to the vicissitudes of modern life. Units could be added or removed from buildings like Kisho Kurokawa’s Capsule Tower in Toky o as required; buildings themselves could be added or removed from cities at will in the cell-like master-plans of Fumihiko Maki . Project Japan features a series of vivid, empathetic conversations, replete with surprising connections and occasional clashes between Koolhaas and Obrist and their subjects. The story that unfolds is illuminated, contradicted and validated by commentaries from a broad range their forebearers, associates, critics, and progeny, including Toyo Ito and Charles Jencks. Interspersed with the interviews and commentary are hundreds of never-before-seen images : master-plans from Manchuria to Tokyo, intimate snapshots of the Metabolists at work and play, architectural models, magazine excerpts and astonishing sci-fi urban visions. Presented in a clear chronology from the tabula rasa of a colonized Manchuria in the 1930s; a devastated Japan after the war;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Metabolism at the 1960 World Design Conference; to the rise of Kisho Kurokawa as the first celebrity architect; to the apotheosis of the movement at Expo '70 in Osaka. Koolhaas and Obrist unearth a history that casts new light on the key issues that both enervate and motivate architecture today: celebrity and seriousness, sustainability and monumentality, globalization, government participation (and abdication), and the necessity for architecture to reach beyond its traditional boundaries in order to embrace the future.
  • 圆明园的“记忆遗产”

    作者:郭黛姮,贺艳

    《圆明园的"记忆遗产":样式房图档》主要内容:圆明园作为帝王园居住理政的场所,它设置了专有的设计机构,这个机构的名称为“样式房”,其负责者被称为“样式房掌案”。身为皇家第一园的特殊地位,使得与圆明园有关的记录从此丰富起来。根据已知档案来看,圆明园的建设几乎年年都有而且改建频繁,情由各异。但是留在奏案和活计档册中的文字记载,对于园林空间形象的表述并不是很完整。按比例绘制的样式房图纸作为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资料实录,记录下了大量文献缺载的营建信息,并已多次由考古挖掘证明具有很高的真实度.为我们了解圆?园的真实空间形象提供了准确依据。圆明园的个体建筑不但出现了许多史无前例的形式,而且各个景区的建筑群设计立意非凡,有的体现着儒家伦理型文化特点,有的表现出平等简素的审美理想,有的具有世外桃源的生活情趣,有的富有宁静祥和的环境氛围。
  • 营造论

    作者:

    《营造论:暨朱启钤纪念文选》收录朱先生有关建筑历史学的23篇论文,虽篇幅不长,但反映了朱启钤重视文献、倡导实地测绘,以西学的科学精神带动传统文化、科技史研究的远见卓识,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和历史文献价值。朱启钤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实业家,同时又是早期的建筑历史学家、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梁思成、刘敦桢先生等都尊他为启蒙师。 《营造论:暨朱启钤纪念文选》附20篇后人对朱启钤先生的纪念和学术思想研究文章,具有史料钩沉、学术史总结与展望意义。
  • 民国礼制建筑与中山纪念

    作者:赖德霖

    民国早期礼制建筑和中山纪念建筑集中体现了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许多重要话题,如新旧转变、中外交流、学院派的影响、民族主义与现代性,以及中国建筑的历史叙述,因此它们也是中国近代以来建筑的设计史、思想史,甚至史学史研究不可缺少的内容。笔者赖德霖相信,《民国礼制建筑与中山纪念》将帮助人们重新认识民国以来的礼制建筑,加深了解中山纪念建筑作为一种政治和文化的象征,对于促进现代中华民族国族认同的重要性。笔者更加期盼,本书可以为现代中国的礼制建设提供借鉴。
  • 图说西方建筑风格年表

    作者:铃木博之

    建筑基本的造型语言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而是按照造型风格加以整理、解说。《图说西方建筑风格年表》讲述了西方各时期建筑风格的特色和更迭,并以详细年表的形式展示了各种风格涵盖的代表作品;讲解详实,举例极为丰富。从艺犬特色来看;全书涉及艺术、建筑和历史,有很强的教育性和可读性,可作为工具书使用。本书由铃木博之等编。
  • A Global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作者:Ching, Frank/ Jarzom

    Displaying a wonderful array of visually tempting and delicious produce, staffed by friendly and knowledgeable experts, a whole new generation of stylishly designed food shops are emerging. Conveniently located, they are often epicurean magnets for local communities or centrally placed meccas for cosmopolitan customers. Whatever their location, however, they all appeal to our eyes, nose, ears, taste and touch; because we shop with our senses. They also connect to something more vital, whether we are aware of it or not – our emotions. Designers of food shops are not just charged with the responsibility of creating a good-looking space, they also most aptly and discreetly push shoppers’ mental buttons, triggering their needs, desires and aspirations, by a marriage of design and psychology. This book is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browse thirty-three fabulous food shops, the majority built since 2000, in Britain and Continental Europe, Africa, Asia, Australia and North America. They not only look marvellous, but sell some of the finest fresh and prepared produce in the world. Every type of retail outlet is featured: from vast superstores to the tiniest delicatessen; heritage food halls and their 21st century futuristic counterparts; minimalist bakeries and patisseries that resemble jewellery shops.
  • 中国古代园林史(上下卷)

    作者:汪菊渊

    本书为1982年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科研课题《中国古代园林史》的重要成果,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总结。包括自有文字记载以来至清朝的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全书共十二章,分上、下两册。本书总计120余万字,另含有各类图纸及图片500余幅,并附有详尽的园名索引。 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园林、城市规划、建筑等学界的广大科研和规划设计人员,园林及建筑院校的师生,从事历史文物保护的专家和考古学者,对历史和科技史、艺术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外国现代建筑二十讲

    作者:吴焕加

    吴焕加教授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期讲授外国现代建筑史,曾著有《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外国近现代建筑科学史话》、《20世纪西方建筑名作》、《论现代西方建筑》等。 吴先生于20世纪以来西方的建筑思潮、科技发展、建筑大师、社会思潮、历史大势,都有相当程度的研究,并独有自己的见解与评价。 本书以讲座的形式,历述两百年来,在历史、社会大变迁的背景下现代建筑的产生与发展及科学的进步、思想的更新对建筑发展的影响,整体仍是一种建筑史的脉络。然而与古代建筑不同的是,风格的多元化、建筑大师的角色凸现,加之对建筑作品及思潮的评价,使得本书显得支脉纷繁,线索庞杂,与古代建筑的论述面貌大为不同,更显丰富多彩。
  • 斗栱

    作者:潘德华

    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具魅力却又最为深奥的部分。它以極为简单又極標準化的構件,组成了千姿百态又千变万化的种类,承擔起中国建筑中出檐懸挑、承手艺梁袱、装点檐下、顯示等级等功能,其检讨卯之精巧又作为中国建筑木工技术的最高典范。本书作者在这一领域中研究兴實中式逹四十余年,並以十二年的努力寫成此书。斗栱的歷代變化悉收书中,榫卯之堂奥盡呈眼底,共绘图纸三百余幅,照片一百四十余张,斗栱分件图一千余件,可谓斗栱研究之宏大展覧。 本书是古建筑设计兴施工、古建筑保護兴修善、建筑歷史研究兴教学的一本全新的不可多得的参考工具书,適合於中外研究中图傅统建筑的学者、大专院校师生、古建筑公司、古建筑设计院及古建筑爱好者阅读。
  • 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

    作者:刘大可

    《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精)》是以明、清官式建筑的做法为主线,主要 介绍古建筑土作、瓦作和石作的传统营造方法和法式,包括地基、台基、墙 体、屋顶及地面等部位的式样变化、构造关系、比例尺度、规矩作法以及建 筑材料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精)》可供古建筑设计、施工、修缮的工程技术 人员和文物保护工作者、建筑院校的师生参考。
  • A Thousand Years of Nonlinear History

    作者:Manuel De Landa

    Following in the wake of his groundbreaking War in the Age of Intelligent Machines, Manuel De Landa presents a radical synthesi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ver the last one thousand years. More than a simple expository history, A Thousand Years of Nonlinear History sketches the outlines of a renewed materialist philosophy of history in the tradition of Fernand Braudel, Gilles Deleuze, and Felix Guattari, while also engaging the critical new understanding of material processes derived from the sciences of dynamics. Working against prevailing attitudes that see history as an arena of texts, discourses, ideologies, and metaphors, De Landa traces the concrete movements and interplays of matter and energy through human populations in the last millennium.De Landa attacks three domains that have given shape to human societies: economics, biology, and linguistics. In every case, what one sees is the self-directed processes of matter and energy interacting with the whim and will of human history itself to form a panoramic vision of the West free of rigid teleology and naive notions of progress, and even more important, free of any deterministic source of its urban, institu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forms. Rather, the source of all concrete forms in the West's history are shown to derive from internal morphogenetic capabilities that lie within the flow of matter-energy itself.
  • 希腊建筑

    作者:马丁 (Martin)

    《希腊建筑》佐以大量的插图(平面图、复原图和照片),介绍、探讨了米诺斯文化的克里特岛和迈锡尼文明的建筑、古希腊城邦,以及希腊化时期的古代希腊建筑。它们包括公共建筑、纪念物和神庙等建筑,这些建筑都是按照追求理想化的形式与z比例的古典规则建造的,影响西方建筑长达2000多年。
  • 拜占庭建筑

    作者:西里尔·曼戈

    《拜占庭建筑》作者曼戈通过大量的例子和仔细分析,有力地展示了上述历史的发展图景,简明扼要地向人们描述了拜占庭建筑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拜占庭建筑在整个世界建筑史中一直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原因部分要归之于它那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在历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罗马帝国的延续,君士坦丁将罗马帝国东移,建立了君士坦丁堡以后,一方面使罗马帝国在东方几乎延长了一千多年之久,另一方面则在特定的条件下逐步改变了原来罗马帝国的固有风貌。其中,最为重要的当然是基督教的确立。这样,东罗马帝国在继承罗马建筑遗产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吸纳了小亚细亚、东欧地区的地方特色,并且使古罗马的遗产以一种强有力的方式推进到上述区域,从而形成了周遭地区的独立风格。这样一来,被称之为拜占庭建筑的地域存在就成了联结东西方建筑的一个关键纽带,既打通了东西方的森严壁垒,又发展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建筑样式,进而丰富了作为建筑本身的历史。所以,无论从任何意义上看,拜占庭建筑都是世界建筑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东方建筑

    作者:马里奥·布萨利

    《东方建筑》纵论上千年的历史变迁,横贯印度与锡兰、印度支那和印尼、喜马拉雅地区、中亚、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等七大地域,时空上的跨度很大,但由于作者首先将整个地区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加以研究,所以各部分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广而不杂,脉络清楚。汇集并综述了其中七大地域的建筑发展历程。这七个地域的共同特征是:错综复杂的历史变迁,庞杂的社会现象,以及蕴藏的异常丰富的思想。全书各部分都是将城市与建筑艺术放在其自身历史、社会、经济、宗教、文化等大背景下加以考察,所以避免了浅显而孤立地看待建筑文化现象的弊端。此外,书中也屡屡触及一些前沿的、甚至悬而未决的课题,并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 山西古建筑通览

    作者:李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