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明冲突

  • 文明冲突的背后

    作者:王小强

    总序 南怀瑾 序言 肖梦 总序 自从二次大战以来,世界上发生了太多的变化,国际间交往更趋频繁,相互竞争牵制。先是犹太人战后在中东地区建立以色列国,后来发展成严重的中东问题。二战后,非洲的殖民地国家,都脱离了白人的统治,宣告独立自由了;只不过,自由却带给他们贫穷疾病,和更多的问题。 欧洲在二战时受创极重,经济上困难尤甚,有远见者不久即开始研究整合欧洲及欧元的发行。由于美国参加作战,美国富有,美国出头了,语言文化也随之而来。好莱坞的电影、美式牛仔裤及快餐,逐渐风行全球。传统以法文为国际契约的习惯,也渐渐用美式英语取代了。 亚洲受美国的影响更大,占领日本,改造日本,韩战越战,美国试图掌控全世界。 战后科学的进步和新发明,如电视计算机的普遍化,民用航空的发展进步,使地球上的国家都成为紧邻。医药的大幅改进,人口的增长,使竞争更加激烈。加上人类登陆月球的壮举,核子武器的发明,造成国际间的互动更为复杂。 不论世界如何发展和变化,关系人们存在和生活的,基本上仍然是文化经济问题。 中国在闭关二十多年后,终于开门面对世界。中国的发展改变了与其它各国的关系,国际的平衡也产生更多的变量。在自我奋斗和发展的过程中,中国遭逢的问题,较之其它国家更加复杂。它目睹了苏联共产制度解体,面对自身文化的何去何从,以及经济制度的方向等等严重问题。 在各种严苛的挑战下,中华民族,像以往一样,总有许多知识分子,怀抱为祖国打拚的热情,运用智能,研究问题,提出分析见解,扮演着智库的角色。 在这些知识分子之中,有一个名叫王小强的学者,多年来投身研究工作,发掘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在一九九三年春季,老友许鸣真先生自北京来香港相叙,同来携有王小强君,许老特意介绍,慎重托付,望予照顾指引云云。 我见小强,挺拔强项,大有不合流俗的器识,俨然一士谔谔的风格。但世俗中岂可或少这样一类特立独行的人物,当下便欣然接纳。 小强从一九七九年开始,投身中国改革的调查研究。一九八九年赴美,先后就读于克罗拉多州立大学经济研究所,以及匹兹堡大学公共管理及国际事务硕士研究班;以后再赴英国,在剑桥大学得到政治与经济系博士学位。 小强对经济问题有深入的研究。经济问题因各国文化背景不同,时代不同,实行起来各自有别。人们都知道美国自称为民主国家,但是,早有学者及有识之士指出,民主是一种救时的方剂,正如庄子所谓:"仁义者,先王之蘧卢,可以一宿,不可以久处也。"一个国家的社会体制,只能适用于自己本国,输出到别国就会水土不服而变调。经济政策也是如此,各国只能依照自身的特点,调整适合自己的经济政策。 小强后在香港的大学和机构继续研究工作,并成立桑尼研究公司。他全力以赴,孜孜不倦,他的文章和著作,发表于中外许多杂志和文献中,现在经过整理汇集,陆续印行出版。在出版的一系列书籍中,有《再造一个香港》、《文明冲突的背后》、《摸着石头过河》;还有其它人物不同角度的探索。 小强的文章言论每有意气。其实,一个有抱负的青年,有感而发,大多有这份的习气,这正如宋儒辛稼轩所说的:"昔越王见怒蛙而式之,曰:是犹有气。盖人而有气,然后可论天下事。"以此观之,亦可为之展颐了。 近年来,小强留港时间较久,对香港各方面都加深了认识,希望香港能更加进步,生活美好。尤为难能可贵者,王君自从由欧美归来,除政治经济问题外,也着力于中华历史文化方面的研讨。融合东西文化,视野广阔了,他锲而不舍地努力,提出所知所见,目的无他,企能引起更多学术讨论,共同为国家社会的进步贡献心力。 小强尝谓,学术非为一己之私,各家见解虽有不同,但经过论辩,必能激荡出完美的政策方向。 古人云:"道并行而不悖",见仁见智,互擅胜筹,汇合各方主观,相互容纳,即为集思广益。今值桑尼系列书籍出版之际,特为之序,有鼓励也有鞭策,并致祝贺之忱。 南怀瑾 于香港 二○○四年八月 序 好友小强让我为他的新书《"文明冲突"的背后》写个序,对我来说是很困难的任务。作为一个编辑,我自己很少写什么文章,总喜欢对别人的东西评头论足,有时过于挑剔,可能还得罪过人。既然是当了二十多年的编辑,看的文章多了,就在心里面留下了对这些作者的划分,大概分量最重的,就是我所评判的标准:"用功" 还是"不用功"。小强的"用功"是我最佩服和最应该学习的。且不说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以来,他所研究的领域总追踪时代,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去用功地探索。《"文明冲突"的背后》同样是有感而发,不停留于发感慨的空谈,而是用功地搜寻缘由和发展,探索真谛。从去年他开始着手研究,初稿、修改稿,发给我看,许多我所关注的问题,可以在文章中找到回答,我追随着这"解读",以弥补自己对当今世界这么大问题的认识上的不足。 三年前的9.11,当飞机撞上纽约的世贸大厦,也撞击了我们的思想和灵魂,记得在那些日子里,我曾经和一些朋友讨论,我认为,美国一定会好好想一想,调整它的外交政策。朋友反对我的说法,告诉我,正好相反。事实当然是朋友对,我错。当我看到西方世界那些我所一直喜欢的作家、演员、教授站在反战的一边,我怀着希望,人类追求文明的力量,追求世界各民族、文化和宗教都是平等的力量,可以遏止压迫和强权,当然,还是我错。 为什么这些并非无知莽夫的伊斯兰青年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消灭另一生命?是什么使标榜捍卫人权、民主和自由的人从不愿意想一想别的民族的境遇,他们真正在想什么,他们有权利选择什么!什么原因在冷战结束以后,这个世界不但没有走向一个更好的世界,反而充满了战火和不人道?小强说,冷战时期"社会主义阵营从已有的公平出发,搞经济改革,追求效率;资本主义阵营从已有的效率出发,搞社会改良,注重公平。两大阵营的对抗和竞争,付出巨大代价,毕竟从不同的方向,推动人类整体的社会进步。"力量平衡的打破,结果就是帝国霸权的持强凌弱,所有的文明与进步力量都在明火执仗的强权下显得那么愤怒的无奈。我不喜欢这样的世界,我感到深深的哀伤。 本来,追求社会正义,追求人的尊严,追求自由与平等是最基本的普世价值的底线,在今天,却可不一定是唯一的"政治正确"。当年一起战斗的改革战友,因为仇恨共产党,所以认定美国可以而且应该充当世界警察去"人权高于主权"!为了"改革"的目标 - 建立私有产权,所以,俄罗斯的私有化绝不会比国有制更不公平,即便是黑手党也能最终建立秩序!本来,崇尚自由与平等就得铲除强权 - 无论是独裁政府还是帝国霸权,怎么就变成了如此的双重标准?普世价值已经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扭曲了。有的人变得利欲熏心,有的人变得麻木不仁,"理想主义"成了珍稀品。 小强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这些天,"也有人热泪涔涔,忧心忡忡,却不是由于个人的不幸"这句子,总盘旋在我脑中,挥之不去,放到他的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很久很久以前,在文化大革命中,我们还是孩子,能够得到的书是那么少,却把里面读到的警世名言都抄在自己的本子上,成为激励自己度过跌宕起伏青少年时期的精神食粮。当时有一批苏联小说,《多雪的冬天》、《你到底要什么》和《落角》等,记得最清楚的就有这么几句:"也有人热泪涔涔,忧心忡忡,却不是由于个人的不幸",和"好人永远激动",可惜我已经找不回当年我的记满箴言的本子,是其中哪本书中的句子也分辨不明了,不过,人就是这样,青年时代的一两句话,足以融于自己的血液中,成为自己一辈子所思所行的习惯。 我们在好问的年龄里,寻找问题的答案,我们在不上学的学生时代里如饥似渴地读一切可以获得的书。从马克思、列宁到普列汉诺夫、托洛茨基;从德热拉斯、萨特到爱伦堡;从政治到文学;从"垮掉的一代"到唐诗宋词。那些白皮书、黄皮书和灰皮书,为我们展开了一个复杂而又新鲜的世界,打开了我们心灵的窗户,也点燃了我们去思索的火花。三五个朋友,常常要冒着陷入囹圄之灾的危险,聚集在一起,交流读书的心得,纵论天下大事与小事,讨论什么是理想世界,讨论什么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也讨论什么时候,怎么样的情势下才可能结束这样的"文革",使中国走出当时的"动乱",使中国人民真正过上好日子。身处特殊的历史时期,怀抱着理想,我们互相滋补着知识与思想,靠了这些养料,于是,我们长成不断发问,不断寻找答案的人。 我相信,正是有过那一段特殊经历锤炼的人,当他们投身于中国经济改革和开放的大潮之中,他们总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即便是孤立无援,即便是处于逆境,即便是屡战屡败,还是会屡败屡战,探索真理的脚步从未停下。因为心里永远抱持着"理想、希望、追求 - 这些被世界冷落而被我们热爱的东西。"张承志这样说。而小强正是这么做的。 肖梦 2004年9月11日
  • 鸦片战争

    作者:(美)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美)弗兰克

    我们想象着这样一副场景:哥伦比亚麦德林可卡因垄断集团成功的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美国允许可卡因合法化,并允许该垄断组织将毒品出口到美国五个主要城市,不受美国监督并免予征税;美国政府还被迫同意贩卖毒品的官员管理所有在这些城市活动的所有哥伦比亚人。此外,美国还必须支付战争赔偿1000美元——这是哥伦比亚向美国输出可卡因所发动战争的花费。这幅场景当然荒谬绝伦,就连最出格的科幻小说作家也无法做出如此狂热的想象。然而,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的中国确曾发生过,而且不只一次,而是两次。但是,两次战争的挑起者都不是蛮横无理的哥伦比亚销售商,而是当时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大不列颠,他把类似的条件强加给了中国。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曾经写到,“战争是另一种形式的外交”。如果这位普鲁士军事理论家研究过中国的鸦片战争,他大概还会加上一句:滥用违禁物则是外交的另一种形式,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比战争更有效。1839——1842年及1856——1860年的两次战争统称为鸦片战争,是英国以及后来的法兰西帝国与清帝之间的战争。时至今日,这场战争以被西方世界轻易的遗忘或是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然而对于中国人以及东方民族来说,这两次冲突仍然是西方帝国主义统治的令人尴尬的历史印记,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这种冲突也留下来西方几个世纪以来以无耻的手段对待东方的永久的、令人难堪的象征。有人可能会说,这种傲慢的行为和殖民思想一直延续到今天,比如,美国封锁古巴,英国驻兵被爱尔兰。此前西方出版的关于这场冲突的书籍都经过了欧洲中心论史学家观点的过滤,他们对两次战争的批评问题未予重视或者忽略了,其结论认为使人吸食上瘾的毒品是合法的,并对西方列强在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国家进行殖民的行经予以认可。尽管鸦片战争发生在一个世纪之前,然而它所涉及的问题在当今世界依然值得关注。鸦片战争也是权力与腐败、人性的脆弱、贪婪和愚蠢的戏剧性演绎,虽然国际毒品贸易是故事的核心内容,然而它最终反映的还是文化的冲突。战争的代价非常高,并牵涉到基本的道德、伦理政治和社会问题。 这种冲突的根源在于三个彼此关联的问题。第一,中国的自信。中国有着近四千年的历史传承因而坚信它是普天之下文明精粹之所在,视其他国家为蛮夷,不以平等礼仪、而是以“纳贡者”相待。第二,中国对于茶叶的垄断生产(以及相对较低程度上对奢侈品,如丝绸和瓷器的生产),加上它只允许用白银支付对这些产品的购买。第三,不列颠可是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大国,对于自身的基督文明中的道德伦理和物质优越性同样自负,认为其他国家应对其平等相待(即使不能视为高人一等),而不是将其视为从属国。为了这点,即使给成千上万的黄种人提供毁灭性的毒药也再所不惜。 一位历史学家曾写到,鸦片是被放到驼背上带到可中国,而它最终折断了这个民族的脊梁。
  • 赵林谈文明冲突与文化演进

    作者:赵林

    本书以著名学者赵林教授近年来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的精彩讲座(包括《文明冲突与文化融(上)》、《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下)》、《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奥林匹克竞技会》、《特洛伊与英雄史诗》)为主干,并收录了赵林教授近年来关于西方文化的几篇学术讲座。这些讲座内容广阔、气势磅礴,从全球范围的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历程,到旨趣迥异的中西文化比较,再到源远流长的西方文化演进,展现了讲演者高屋建瓴的研究视域、博大恢弘的历史情怀和深邃睿智的哲学反思。 与眼下时髦的“戏说历史”的风气迥然不同,本书不仅以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来解读人类文明和西方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而且力图昭示一种宏观和长程的文化大视野,使人们对漫漫千年历史、迢迢中西文化的演进历程和基本精神有一种提纲挈领式的把握。尤其是关于西方文化发展演变历程的几篇讲演,思路贯通、脉络清晰、雄辩滔滔、文采飞扬,堪称讲演之上品。 目录: 说在前头 第一讲 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上) 一 问题的由来 二 人类最初的亲代文明 三 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冲突、融合的时空效应 四 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第一次大入侵 第二讲 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下) 五 英雄时代的文明格局 六 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第二次大入侵 七 宗教时代的四大文明体系 八 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第三次大入侵 九 殖民化浪潮的消退与文明分野的前景 第三讲 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 一 中西文化的源流传统 二 “轴心时代”的文化变革 三 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 四 中西文化的现代化历程 第四讲 奥林匹克竞技会 一 古代奥林匹克竞技会的起源 二 古代奥林匹克竞技会的发展演化 三 奥林匹克竞技会与希腊神话 四 奥林匹克竞技会的仪式 第五讲 特洛伊战争与英雄史诗 一 特洛伊战争的真实性 二 特洛伊战争的原因 三 “阿喀琉斯的愤怒”与特洛伊城的命运 四 希腊人的生活观 第六讲 希腊神话传说与悲剧 一 希腊神话的基本特点——神人同形同性 二 希腊神谱的启示 三 希腊悲剧与命运主题 第七讲 罗马文化与基督教文化 一 罗马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二 罗马人的腐败与堕落 三 基督教的文化渊源 四 基督教的发展历程 五 基督教的本质精神与内在矛盾 第八讲 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更新 一 1500年前后的世界格局 二 西方文化传统与基督教背景 三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四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与精神自由的生长 五 英国宗教改革与民族国家的壮大 六 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七 航海活动与实践领域的变革 第九讲 西欧启蒙运动的意义 一 启蒙运动的文化背景 二 英国的启蒙运动 三 法国的启蒙运动 四 德国的启蒙运动 第十讲 文化保守主义与21世纪世界文化格局 一 文明冲突的前景与文化保守主义 二 四大文明体系的对垒和泛西方化浪潮的冲击波 三 中国文化在泛西方化浪潮冲击下的应战姿态
  • 海洋帝国

    作者:罗杰·克劳利 (Roger Crowle

    海洋帝国 从马耳他到勒班陀,夺取世界的中心 《纽约时报》最佳畅销图书 《经济学人》年度最佳图书 在整个欧洲史中,没有任何故事比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个世界争夺地中海的较量更令人热血沸腾……本书是讲述这个故事的翘楚之作。 ——《华尔街日报》 克劳利的洞见极其精妙,描写波澜起伏。很少有一本书能如此鞭策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对历史的评判。克劳利的《海洋帝国》是关于一个被人低估、常被忽视的主题的诚实记载,是一本罕见的奇书。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大手笔!准确捕捉了争夺世界中心的激烈斗争的宗教狂热、残暴和大浩劫。 ——《科克斯书评》(星级评论) 《海洋帝国》确立了克劳利地中海历史大师的地位……他渊博而引人入胜地描绘了奥斯曼海盗和十字军航海家,他对这些人的理解就像他们对海潮的精通一样。 ——《文学评论》 1521年,苏莱曼大帝,奥斯曼帝国统治者,派遣一支军队远征罗得岛。海洋的另一端,基督教世界在教皇的感召下,枕戈待旦。这将是互相竞争的帝国和信仰之间,为争夺地中海和世界中心主宰权所进行的史诗级别的斗争的第一枪。《海洋帝国》绘声绘色地描摹了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教世界争夺欧洲灵魂的长达数十年的残酷战争,这个快节奏的故事越来越激烈,范围从伊斯坦布尔一直到直布罗陀海峡。在这个奴隶制、桨帆船战争、绝望与勇气和惨无人道的暴行的故事里,克劳利令人信服地勾勒出一系列为了权势和生存而战斗的海盗、十字军武士和宗教战士。《海洋帝国》是一个色彩纷呈、惊心动魄的故事,为当代的文明冲突提供了一个关键的背景。
  • 1453

    作者:罗杰·克劳利 (Roger Crowle

    本书是罗杰·克劳利著名的“地中海史诗三部曲”之一。 1453 君士坦丁堡的战火,两个文明的撞击 《今日美国》夏季最佳图书 《旧金山纪事报》夏季最佳图书 克劳利引人入胜的叙述……读之更像生动的小说。人物……描摹极其细致,全都是基于历史文献,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洛杉矶时报》 克劳利对君士坦丁堡攻城战的重述极富戏剧性,激动人心。 ——《旧金山纪事报》 出神入化……罗杰•克劳利为一个古老而永远引人入胜的故事注入了新活力。《1453》融合了军事史的令人着迷的细节和对宗教意象的丰富指涉,这些意象对战争的双方都有极大影响。 ——《经济学人》 节奏轻快,是了解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之间长期敌对关系的入门必读书。 ——《科克斯书评》 拜占庭帝国的千年都城君士坦丁堡一直是西方世界的中心和基督教世界抵御伊斯兰世界的堡垒。但在1453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集中了伊斯兰世界的力量,力图攻克这座城市。1453年4月,八万名装备了新式武器的穆斯林战士开始攻城,而守城的是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堡十一世麾下的区区八千名基督徒士兵。在一连数周的炮火之后,城市轰然陷落,这一事件改变了世界,也标志着拜占庭的灭亡和中世纪世界的终结。《1453》背后的研究无可挑剔,它是一个讲述勇气、残忍、技术革新、忍耐和运气的生动而跌宕起伏的故事。但它同样是当下的故事,是将中东的对抗与现代世界连接起来的一系列事件中的关键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