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德国史

  • 铁与血

    作者:[德] 卡佳·霍耶

    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悲剧

    一个钢铁帝国的诞生与殒落

    回溯改变欧洲与世界进程的半个世纪

    探究德意志与众不同的大国崛起之路

    【内容简介】

    “多年来关于第二帝国传记的最佳作品。毫无疑问,它将成为对欧洲历史上这一重要部分的关键性记录。”

    1871年诞生的德意志帝国只有48年历史,却孕育出了现代德国,并使其侧身欧洲乃至世界强国之列,欧洲历史格局由此被改变并延续至今。19世纪初对抗拿破仑的战争中培育起的德意志民族之魂,在这半个世纪中生根发芽,从建国之初各邦彼此独立的状态到“一战”爆发时的“全民保卫德意志”,民族精神在德意志人民的历史与记忆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德意志帝国的历史遗产并不止于此。把握新兴产业革命机遇,成功实现经济飞跃的德意志崛起之路,为现代世界提供了一条迥异于其他西欧国家通过殖民扩张崛起的强国发展范例。俾斯麦在现实政治策略下对市场机制的灵活调整与福利保障体系的建设,也使德意志帝国时期成为经济繁荣、国威高扬和军力强盛的代名词,“建国时代”的光辉与荣耀百余年来不曾褪色。

    本书试图讲述这个铁血帝国从1871年建国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殒落、解体的短暂历史,摒弃成见,重新审视帝国的掌舵者们——从帝国的创建者“铁血宰相”俾斯麦,到带领德意志走向毁灭之路的“傀儡皇帝”威廉二世——的历史处境与心路历程,透视现实政治的复杂意涵,以及整个帝国自上而下,不同阶层人士的渴望、拼搏与挣扎。

    【编辑推荐】

    ★与当今世界局势紧密相关的一段历史:

    自英国脱欧后,德国总理默克尔一直扮演着欧盟的实际主导者。在默克尔下野的今日,欧洲政局面临新一轮洗牌。在抗法战争中培育起民族之魂的德国,又将面临在欧盟中与法国展开对抗合作的态势。而1871年到1918年的这段历史正是现代德国逐渐成长为欧洲世界重要力量的关键阶段,回顾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欧洲的过去与未来。

    ★融合最新研究成果的易读小书:

    对现代德国形成过程中的社会思潮、民众生活进行侧写,并对俾斯麦与威廉二世这两位关键历史人物做出了审慎的重新评价,吸收了现代德国史与欧洲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并以10余万字的简短篇幅,清晰呈现出50年中德意志国家建立、民族意识塑造、经济腾飞、文化繁荣、走向战争等一系列主题,全文节奏紧密、扣人心弦。

    ★一部荡气回肠的历史悲剧:

    作者擅长把握人物心理,不仅再现了俾斯麦、威廉二世等重要历史人物的历史处境与心路历程,也利用民间档案与日记、书信材料,呈现了战争中普通德意志人民的情绪转变,揭开了这段悲剧收尾的铁血历史中,自上而下、不同阶层人士的痛苦彷徨。

    ★学术新星的独特视野之作:

    作者出生、成长于民主德国,在两德统一后前往英国继续学业。独特的成长与求学背景给霍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视野,同时她也高度关注现实政治话题,为全球多家媒体撰写德国新闻评论,这使她的历史写作具备了更多当下的问题关照。

    ★学界名宿盛赞的潜力新书:

    作为霍耶的学术首作,《铁与血》受到评论家和学者的一致好评。《镜报》《金融时报》等媒体纷纷刊出书评,Goodreads网站上的图书评分达4.3/5。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安德鲁·罗伯茨(皇家历史学会成员)评价这本书是“多年来关于第二帝国传记的最佳作品”。

  • 魏玛共和国史

    作者:[瑞士]埃里希·艾克

    ☆一部纪念失败政治的历史

    ☆关于魏玛共和国史的权威之作

    【编辑推荐】

    与其分析纳粹为什么会诞生,不如检讨魏玛共和国为什么会失败。

    “一战”后人们设计出来最为完美的民主制共和国,何以在短短的十余年间就宣告破产?

    作为德国民主党的领导者,埃里希·艾克亲身经历了魏玛时期的政治沉浮。但他 并非当局者迷,被纳粹驱逐后,他一直在反思为之奋斗的政治体制,为何难以在德意志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该书写成虽然距今六十余年,但其中观点仍不过时。特别是作者作为魏玛共和国高层政治的亲历者,使得该书除了独到的学理分析之外,也有着较高的史料价值。

    【内容简介】

    魏玛共和国在德国历史上存续时间不长,但由于其居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而有了特别的意义。它的建立和解体是值得进行深刻反思的重大历史事件,它是德国人在政治体制构建过程中的一次探索和选择。

    本书论述了德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议会民主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历史,即从1918年德国“一战”失败、魏玛共和国建立,到1933年希特勒法西斯上台、魏玛共和国解体的历史。作者根据大量一手材料,深入地描述了这一时期德国在政治、外交、经济、社会等方面发生的重大事件,并评述了艾伯特、拉特瑙、施特雷泽曼、兴登堡、泽克特、格勒纳等重要人物的历史作用。

    德国人既已选择了魏玛政体,为何很快抛弃了它,再次走上独裁制和战争之路?该书全面分析了魏玛共和国的成败,深度剖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以及欧洲尤其是德国社会,清晰揭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

    本书被评价为魏玛共和国史的权威之作。

    【媒体评价】

    论述魏玛共和国的作品已有很多,但是艾克的这部书将长久地被视作“关于这个时期历史的最好著作”。

    ——瑞士卢塞恩《祖国报》

    由于对事件的全面认识,由于他的追求真实,也由于他的美好的文笔,这部书成了所有人——不论他是赞成还是反对共和国——的一面镜子。

    ——巴登·巴登《德意志评论》

  • 贝克德意志史 I

    作者:(德) 埃伯哈德·科尔布

    德国顶级学术出版社出品

    贝克畅销经典知识丛书

    本书共分为七册,选取了德意志历史上的七个伟人——欧洲之父卡尔大帝,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约翰·加尔文,军事天才腓特烈大王,铁血宰相俾斯麦,新时代的第一位领袖康拉德·阿登纳,以及世纪人物维利·勃兰特,他们都有着传奇色彩与戏剧性经历,在不同的时期扮演过关键角色。透过各自的时代横截面,串联起演变的脉络,浮现出流动而绵邈的德意志历史宏景。

  • 权力与自由

    作者:郭少棠

    德国是当今世界强国之一,在历史上,德国人渴求成为一个大国的炽烈愿望,往往令他们急于拥抱权力而忽视自由的价值。本书从历史的角度,系统地分析了德国现代化的四次浪潮,向人们展示了浪漫保守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纳粹主义风云起伏的绚丽长卷。作者以一个中国学者的身份研究德国历史,从权力与自由这两个充满着内在冲突的目标和价值,来理解认识德国现代化历程的波折。书中用了不少篇幅进行中德现代化的比较研究,力图提示文化传统和现代化的关系,尤其是对政治现代化的影响。全书行文命意,深入浅出,引证翔实,自成体例,对德国现代化的诠释之精辟,实为中文论者中所少见。对欧洲史和中外比较现代化感兴趣的大学文科师生、一般读者,必定能从本书的论述中获益不少。
  • 从俾斯麦到希特勒

    作者:[德] 塞巴斯蒂安•哈夫纳

    《从俾斯麦到希特勒》是德国政论大师级现代史学家塞巴斯蒂安•哈夫纳晚年的著作,被德国舆论界誉为“哈夫纳留给后世的遗产”。他以时代见证者的身份口述这部遗产时,仿佛从远方透过望远镜一般,回顾了“德意志国”的时代,将1871至1945年的德国现代史上最精彩的一段娓娓道来,从而让人们对德国历史有更深入的理解。 《从俾斯麦到希特勒》回顾了从普鲁士王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如何创建德意志帝国,直到希特勒的第三帝国将日耳曼民族的国家带往毁灭之路的历史。从俾斯麦到希特勒,本书为读者提供了德国历史发展的一条脉络,并由此来激发读者反思,现在的德国处境与当初德意志的发展有什么不同。通过与哈夫纳的精神对话,读者会对欧洲以及德国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 皇帝和他的宫廷

    作者:约翰·洛尔

    本书是一部文化史和社会史的著作。 旨在分析威廉二世时代德国统治精英阶层的结构和心态。 威廉二世犹如一位英国学者所戏称的,是一个令人费解的“出色的怪物”。本书的开篇是对这位非凡统治者的心态和个性的素描,终篇则揭示这位皇帝的反犹太主义之程度和性质。让世人看到,他的世界观在痛苦的流亡中变得与阿道夫·希特勒何其相近。 威廉二世,1888年,年仅29岁,他继承了“世界上最沉重的皇冠”。“他是个小孩,一个长不大的小孩。”在他统治的30年里,一直是个孩子气的皇帝,狂躁、自负、虐待狂,被法国的外交部长认为有精神病,思维不正常。“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阳光下的地盘。”他梦想着开拓东方的殖民地,1900年,“庚子国变”,他是侵华八国联军之首,强租中国胶州湾。“一个战败者。”他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即败走麦城,继而被国内革命打落了皇冠,流落国外,客死异乡。 他的一生正好经历了德意志帝国从俾斯麦时期的国家统一到希特勒时期的自我灭亡的历史。
  • 魏玛共和国史(下卷)

    作者:[瑞士]埃里克·艾克

  • 宗教改革与德国近代化的道路

    作者:朱孝远

    《宗教改革与德国近代化的道路》内容简介:在德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事件比宗教改革更加引人注目了。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在维腾贝格的卡斯特教堂墙上贴出反对销售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迅速演变成为一场波澜壮阔的宗教改革运动。整个德国都在传抄路德的论纲,成千上万的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小贵族和人文主义者联合了起来,高举神圣的《福音书》,他们或写信、或游行、或翻印路德的文章,从四面八方赶来声援路德这位敢于公开谴责罗马教廷的英勇僧侣。然而,宗教改革之所以重要,不只是因为它以不同寻常的方式反对了德国民众所憎恨的外国势力和罗马教廷,更为重要的是,它是普通人自下而上发动的一场反对封建主义的运动。正因为这样,恩格斯称宗教改革和德国农民战争为欧洲“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大决战”;德国历史学家马克斯•施泰因梅茨断言它是“1918年11月革命之前德国人民最重要的革命的群众运动”;而另一个德国学者彼得•布瑞克则称它为“普通人的大革命”。
  • 魏玛共和国史(上卷)

    作者:[瑞士]埃里克·艾克

  • 非自由主义的失败

    作者:[美] 弗里茨·斯特恩

    本书考察了从俾斯麦到第三帝国终结期间德国历史的关键环节,并分析了德国社会中无处不在的反自由主义倾向,这种倾向加强了德国的反西方和反民主力量,并为它的海外冒险提供了动力。作者描述了德国政治的风格和精神,证明了文化与政治之间的相互作用,表明了德国寻求自由主义之替代物的尝试怎样给它自身和全世界带来了灾难。
  • 德国简史

    作者:富尔布鲁克

    “剑桥国别简史丛书”(Cambridge Concise Histories)是剑桥大学出版社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始陆续推出的一套插图版国家简史丛书。丛书作者均为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历史学教授或知名专家。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所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历史变迁。图书权威、通俗,可读性强。丛书出版后获得了巨大成功,有的品种重印多达10余次。我社从中精选10本奉献给读者。   《德国简史》为丛书中的一本。本书介绍了德国自中世纪初期至今的曲折历史。德国历史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曾引发广泛争论和不同诠释。玛丽•富尔布鲁克分析了大量的历史材料,并从学术争鸣的角度探讨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的相互关系。   本书初版于1990年,1992年进行了更新修订,2004年推出第二版。它是用英语撰写的有关德国历史的唯一单卷本图书,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本书既是从事德国,欧洲国情及历史学研究的学生必读图书,也是普通读者、商界人士或赴德游客的津梁。
  • 一本书读懂德国史

    作者:王艳,崔毅

    《一本书读懂德国史》内容简介:要了解一个国家就要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它是一个变幻莫测的国家:边界在变,国旗在变,首都在变,语言在变……它是一个分合无定的国家:分裂,统一,再分裂,再统……它是一个孕育了无数大家的国家:黑格尔、费尔巴哈、尼采、巴赫、歌德……分裂与统一并存,哩性与狂热同在,一幅波澜壮阔的德国历史图景就此徐徐展开……
  • 普鲁士精神和文化

    作者:丁建弘

    《世界历史文化丛书:普鲁士精神和文化》系《世界历史文化丛书》之一种书。在历史上,普鲁士问题是一个德国问题,一个欧洲问题,乃至一个世界问题。而令人惊奇的是,在现实中,普鲁士问题也依然经常若隐若现地作为一个德国问题、欧洲问题乃至世界问题表现出来。这就是人们想探索的“什么是普鲁士”中的深一层问题:普鲁士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有着什么样的精神、文化和传统。作为政治地理概念,普鲁士有三个含义:第一,中世纪曾在德意志骑士团统治下的、波罗的海沿岸的普鲁士人领土;第二,1701-1918年在德意志霍亨索伦家族统治下的普鲁士王国,它是德意志帝国和德意志联邦内的一个邦国;第三,1918年霍亨索伦王朝覆灭后所设的德国的邦。普鲁士业已消逝,但其精神和文化的影响扩及欧洲乃至整个世界。
  • 地图上的德国史

    作者:孟钟捷,霍仁龙

    《地图上的德国史》一书以六十多幅原创绘制地图加简短说明文字的形 式,文图对应地讲述了德国从古至今的历史。 ——古代日耳曼人与罗马人的攻防战 ——神圣罗马帝国的兴衰 ——哈布斯堡家族的扩张 ——马丁•路德的生平轨迹 ——普鲁士的崛起历程 ——俾斯麦的精妙外交体系 ——两次世界大战的蛛丝马迹 …… 德国历史上种种风云际会,将在地图和文字的交融中,得到最直观、最 简明的呈现,便于随时快速查阅,简明扼要理解。 丛书简介 : 地图具有直观简明表现时间和空间的特点,能弥补文字之不足,增强学术作品的洞察力和影响力,在国外历史学界一向得到广泛应用。而在国外学术出版领域,历史地图集类著作是相当成熟的一个种类,如我国读者较为熟知的《泰晤士历史地图集》和《钱伯斯历史地图集》,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作,其他地图加文字的通俗历史地图集著作也相当常见,国内亦有所引进。 但反观地图和历史地图集在我国本土的应用发展状况,不能不说存在着相当大的缺憾,“图说”作品虽多,“地图说”作品却很少,尤其是在世界史研究领域,可算是极为罕见,这样的空白状况,与世界史一级学科的地位不甚符合,不利于国内研究界与国际研究界的接轨。 本套“地图说史”丛书正抓住了这样一个空白点,力图将丰富的地图与简明的说明文字结合起来,尝试以文图对应的方式来叙述某段历史的来龙去脉,颇具创新意义。
  • 德意志史(第二卷)(全二册)

    作者:布劳巴赫(德)等,陆

  • 纳粹德国的兴亡

    作者:托尔斯腾·克尔讷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了纳粹首领希特勒及其政党崛起、衰落及灭亡的过程,并对集中营、大屠杀等令人发指的罪行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 希特勒与纳粹主义

    作者:[意]恩佐-克罗迪著

    纳粹主义的崛起并非一个偶然事件,不像有时在德国境外历史文学里描写的那样,尤其是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情况。那时候.人们有一种倾向.强调路德宗教改革与纳粹主义之间的连续性,几乎到了认定德国历史与西欧历史根本毫无关系的地步。这一观点与民族主义和保守的历史著作中所持的观点如出一辙,因此纳粹对这种观点热烈拥戴便不足为奇了。对他们而言。所谓"特殊道路"(sonderweg)不仅是要巩固德国作为列强的地位.而且是一概排斥各种立宪和社会机制(例如议会体制),因为它们与德国传统和德国人民的性格格格不入。 目录: 第一章魏玛共和国的危机与纳粹主义的崛起 第二章建立独裁统治 第三章镇压与顺从 第四章“民族共同体”与种族主义 第五章重整劳工和重整军备 第六章战争与欧洲新秩序 第七章集中营和种族灭绝 第八章从全面战争到全面失败 参考书目 大事记
  • 德国通史

    作者:丁建弘

    《大国通史:德国通史》作者从事德国史的学习、教学和研究,已有四十余年。读了很大部分有代表性的德国史著作,站在时代精神的前列和进步事业的立场上;掌握了有关德国史的基本资料,建立在扎实、可靠的史料基础之上编写了《大国通史:德国通史》。有些人以我们德意志人——而且只有我们——从没有被罗马人征服自豪。对于热爱德意志祖国的人来说,倒是应该为这个事实悲叹,因为这正是我们远远落后于许多欧洲民族的原因。
  • 三十年战争史

    作者:[德] 弗里德里希·席勒

    三十年战争史,ISBN:9787100070676,作者:(德)席勒 著,沈国琴,丁建弘 译
  • 德国史稿:1555—1618

    作者:[德]利奥波德·冯·兰克

    本书是兰克名著《宗教改革》的续篇,记述了从1555年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到1618年三十年战争爆发前的历史。第一部分讲述奥地利的斐迪南一世和马克西米利安二世,第二部分讲述鲁道夫二世及其统治时代,作者详细论述了1575—1619年历次雷根斯堡宗教会议,以及德意志各个教派的联盟等一系列问题。全书是研究德国16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初的重要著作。 《德国史稿1555-1618》利奥波德·冯·兰克(Leopold Von Ranke, 1795—1886),十九世纪德国和西方最著名的历史学家,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研究历史的“兰克学派”的创始人,近代西方“客观主义”历史学派之父。 兰克在本书中采取的资料是在国内学术界从未看到的,特别是对皇帝鲁道夫二世、马蒂亚斯的宰相克勒塞尔枢机主教等人的描写尤为精彩,在政治上新旧教双方在法理上的争执也尤为激烈。德国史专业人员或爱好者必看著作。 全面讲述三十年战争(1618-1648)之前的60年欧洲历史的中文翻译著作,也是第一部引进的论述三十年战争起源的著作,对填补那个时期的历史研究有极其重要意义,全面讲述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两排诸侯的内部矛盾,本书从花体德文直译过来,中译本等于第一个用德语之外的其他语言翻译出来的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