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性别研究

  • 女性主义

    作者:李银河

    《女性主义》是李银河40年女性主义研究精华,作品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是中国女性主义研究的代表性作品。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李银河在这本《女性主义》中,对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运动、女性主义流派、女性主义论争和女性主义之后的思潮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梳理。如果想要了解女性主义却不知道从何着手,这本书可以帮助读者建构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

  • 时尚及其社会议题

    作者:[美]戴安娜·克兰

    【内容介绍】

    过去有句话说是衣服打造了男人(女人),而今天依然如此吗?如果是,那服装所传达的信息多年以来又是如何改变的?戴安娜·克兰将法国、英国和美国的服装变革历程进行了全面且详尽的比较,并以此向我们演示了衣服所代表的社会意义是如何变化的。

    今天的时尚设计师们需要在一个时刻受到电视、电影、流行音乐等影响的全球化市场中工作。潮流的引领者不再仅限于精英阶层,灵感往往来源于一般大众,而且大多数流行趋势都十分短暂。克兰指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性别、年龄、种族等因素都是构建其衣橱的重要依据。

    【编辑推荐】

    本书是美国著名文化社会学家戴安娜·克兰关于时尚和着重选择及其对社会身份认同所造成的影响的重要论著。

    戴安娜·克兰通过对比英国、法国和美国从19世纪到20世纪的服装变革,深度探究了服装在社会生活中所代表的意义。阶级的不同确实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着装选择,但随着时尚的发展进化,潮流的创造不再是简单的自上而下,下层阶级的服装也开始影响到中上阶级的着装选择。这种更多层次的时尚流通,也为服装的社会意义带来了更多的变化。

    【名人评价及推荐】

    人们为什么要穿成这样?服装如何影响一个人的身份,例如,是男性还是女性,是白领职业人士还是蓝领工人,是嬉皮士或雅皮士还是书呆子?为何服装不再像生活方式那样代表着社会阶层?(本书)将为这些问题提供清晰合理且引人深思的答案。——《图书馆杂志》

  • 成为母亲的选择

    作者:[以]奥娜·多纳特

    “如果能带着现在所拥有的认知和经验重返过去,你还会让自己成为母亲吗?”

    历时五年、横跨三代母亲的权威调查 重新言说一份被视为“禁忌”的情感

    以色列社会学家奥娜·多纳特话题之作 在德国、以色列等多国引起热烈讨论

    “我们女性需要把世界掌握在我们手中,而不是随波逐流。我们女性需要主宰自己的身体和人生;也需要主宰自己的思想、感受和想象力。”

    ——————

    编辑推荐

    1.以色列社会学家奥娜·多纳特话题之作,被翻译为近十种语言,在以色列、德国等地引发热议。

    2.“我爱孩子,但后悔当妈妈。”首度聚焦“后悔生育”的话题,采访二十三位后悔生育的母亲,倾听她们的真实心声,展现女性生育前后的情感历程。

    3.后悔并非不存在,只是不被允许言说。探究“禁忌”情感背后的社会成因,为更多的女性创造出选择的余地。

    4.将“母亲”身份拉入到公共领域的探讨之中,剖析“母亲”背后复杂的人际关系,正视“母亲”面对的社会压力。

    _________

    “你绝对会后悔没有生孩子!”2008年,当以色列社会学家奥娜·多纳特开始进行一项名为“后悔当妈妈”的社会调查时,这句警告始终回荡在她的脑海里。

    母性是天生的吗?成为母亲是女性的天职吗?在其后的五年,这些问题始终伴随着多纳特和她的调查,并最终发展为《成为母亲的选择》一书。

    在本书中,多纳特采访了二十三位以色列女性,无论其年龄、教育程度、社会阶层,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已为人母。通过长期的跟踪采访,多纳特追溯了这些女性成为母亲的历程,分析她们在孩子诞生前后的情感世界,调查她们如何认知和化解生养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成为母亲的选择》用女性自己的声音,展现了立体、复杂的母亲形象。

  • 初为人母

    作者:[英] 安·奥克利

    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荣誉院士,关于“生育”的探讨。

    66位女性的声音实录,触及当代女性关注的核心议题。

    一堂写给女人、也写给男人的普及课:关于生育,你应该思考更多。

    ——-——

    ◎ 编辑推荐

    ※ 英国社会学家,安·奥克利 关于“人类生育”的探讨。_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荣誉院士,悉数生育中历经的困难与欣喜,探寻生育背后的文化根基。

    ※ 一堂关于“生育”的普及课,写给女人,也写给男人。_问题诱导,直击生育痛点:从生育动机,到怀孕感受,再到分娩一刻的痛苦与狂喜;从个人生育到家庭政治,再到社会体系…

    ※ 面向普通读者:1 位社会学家 X 66位女性,畅聊分娩经历。_用女性自己的声音,真实记录生育历程。本书语言口语化,在轻松的对谈中向大众展现生育的全过程,以及意义、历史……

    ※ 聚焦当代女性关注的核心议题,令你洞察生育冲动之后,为人忽视的真相。

    ————

    ◎ 内容简介

    “将决定是否生育的权力交还女性,将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生育的权力交到女性手中。”

    生育,不仅是自然事件,更被我们的文化所定义

    *

    初为人母,对女性意味着什么?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中,作为女性和母亲意味着什么?

    英国社会学家安·奥克利以犀利的眼光与一个个追问,探讨生育议题。她将被男权政治与专业人士所定义的“生育”的阐释权,交还女性。1970年代,她采访了66位女性,以她们的口述为主,记录初为人母的真实感受。奥克利根据这些女性的真实故事,探讨:怀孕的心路历程、真实的分娩经历、产后抑郁、养育日常、家庭中的劳动分工、经验教训等。

    在她与这些女性的对话中,开启了一堂关于生育的普及课,追溯了生育的历史,近距离观察生育现场,畅谈亲子关系、工作、性、家庭政治等话题。

  • 天吾手记

    作者:双雪涛

    《天吾手记》是小说家双雪涛的长篇力作。生命只有100个小时的觉醒者天吾,在台北街头邂逅正在变淡的女孩小久,寻找一座比101大楼还高的教堂,那里藏着少年友人安歌失踪的秘密……台北与东北,时空虚实交错的双城故事,十一篇诞生于生死边界、奇幻与现实彼岸的“手记”,一场穿行于未来与回忆之间的追寻徐徐展开:少女安歌的下落,生死未卜的警察蒋不凡,S市的女人穆天宁,彳亍在淡水河畔的李天吾能破解谜团,完成使命吗?

    ———————————

    ⭐️小说家双雪涛长篇力作,奇幻与现实交织的小说拼图,穿行生命与时空边界的追寻之旅——“我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捍卫她,那就是无论如何不能把她遗忘”。100个小时之后,死亡就要来临。台北街头正在变淡的女孩小久,擦去笔迹的演算草纸,一座不存在的教堂,少女安歌失踪的秘密藏在其中……觉醒者天吾能破解命运的谜团,完成使命吗?

    ⭐️冲出日常,创造一个传奇世界——台北与东北,少女与警察,青春与暴力,困境与幻境闪回交错的双城记。平凡人的奇幻冒险,十一篇诞生于生死、虚实彼岸的“手记”,一场穿行于生命与时空边界的爱与追寻之旅。“明天开始,向着灯火走,不要回头。”

    ⭐️新版完整呈现,恢复千余字篇幅,极大还原小说原貌——“我对《天吾手记》的感情十分特殊,就像是在最寒冷的冬日我在驿站升起一炉火,几人围炉而坐,烤着地瓜聊着闲话,心里又都知道,明早还要远行。”从《天吾手记》到《平原上的摩西》,小说家通向自己的腹地,人物彼此勾连,故事交互生长,温柔的想象与冷冽的故土映照,不变的是凡人的信仰与纯真。新版恢复千余字篇幅,极大还原小说原貌。

    ⭐️台北文学奖创作年金入围作品——电影《刺杀小说家》《平原上的火焰》原著作者,易烊千玺、雷佳音、董子健喜爱,多部作品均有影视改编计划。小说家双雪涛曾获首届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青年作家”、第三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等各大奖项。《天吾手记》入围第十四届台北文学奖创作年金奖。

    ⭐️全新典藏版,著名书装设计师陆智昌倾力打造——酷烈奇幻,经典质感,在寒冷的现实中,也有升华的浪漫出路。

  •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

    作者:[美] 蕾切尔·西蒙斯

    ★第一本探讨女性霸凌问题的专著,走进“战火纷飞”的女生世界。

    ★倾听遭遇隐性霸凌女孩的真实心声,勾心斗角并非女孩的天性,畸形的社交文化才是问题所在。

    ★一本数字时代的女孩反霸凌实用手册:谣言攻击、网络暴力、隐私泄露……数字化的新型霸凌同样不容小觑。

    ★汇总十余年来作者的实践经验,为学校、家长、老师提供反霸凌的全面策略。

    ◎内容简介

    为什么昨天还很亲密的朋友,今天就突然不理自己了?为什么有人会躲在背后说坏话,抱团排挤人,甚至霸凌别人?比起男生间的“用拳头解决问题”,女生间的攻击似乎更为隐秘和复杂。然而从家长到老师,大多数人都将其视为女孩的天性,而非亟待解决的严肃问题。

    在本书中,蕾切尔采访了曾是霸凌对象和霸凌者的女孩们,直面给无数女性带来困扰乃至创伤的畸形社交文化。相比男孩,女孩往往承载了更多社会要求:受人喜欢比表达真实想法更重要,成为“完美女孩”比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更重要。对冲突和愤怒的回避令女孩们惯于采取“另类攻击”的方式处理争端,也令她们频频陷入人际战争的泥淖之中。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希望能够重构社会对于女性霸凌问题的认知,并为家长和学校提供实际的解决策略。让每一个女孩都能学会尊重和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是本书作者和受访者共同的期待。

    ◎名人推荐

    心理学家玛丽·皮弗在1994年畅销书《拯救奥费利娅》(Reviving Ophelia)中了分析神经性厌食和自杀受害者,时隔多年,本书再次点燃人们对年轻女性的关注。 ——《华盛顿邮报》

    终于,西蒙斯让我们看到,人们正逐渐意识到女孩的隐性攻击行为有自己的名字:霸凌。在西蒙斯等人的启发下,一场扭转局势的社会大讨论展开了。有人说,这场关于女孩和霸凌行为的讨论是史无前例的……这种瞬间点燃的大讨论,让人回忆起二十年前女性刚开始公开讨论家庭暴力的时候。 ——《洛杉矶时报》

    一部大家都期待已久的好书,它将唤醒我们所有关心女孩成长的人。一些女孩每天都在友情问题中苦苦挣扎,西蒙斯让我们听到了她们的声音。她揭露了一个成人看不见的隐性攻击世界。 ——苏珊·韦尔曼,“奥费利娅计划”主席

    女孩和妈妈们的必读书目。 ——《波士顿环球报》

    大胆之作,粉碎谬论。 ——《西雅图周刊》

    撕开成年女性社会笑脸相迎的表面,暴露女孩的黑暗秘密:恶意心理战每天都在我们的初高中校园里游荡。 ——《旧金山纪事报》

    将女孩的刻薄文化描绘得惟妙惟肖。 ——《旧金山湾卫报》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为女孩、父母、教师乃至学校管理层都提供了实用的建议。说这本书姗姗来迟,相信每位女性都会表示赞同。 ——《得梅因商报》

    本书鼓励女孩在愤怒或嫉妒时主动沟通,而非诉诸谣言。 ——《芝加哥论坛报》

    打破沉默,大胆探讨女孩之间微妙的小摩擦和攻击。 ——《波特兰俄勒冈人报》

    发人深省……对任何一位渴望获得友谊的青少年或父母来说都具有疏导作用。 ——《底特律自由新闻报》

    复杂的攻击行为贯穿女孩们的日常生活和友谊,本书为理解处理此类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描述语言。 ——全美高中体育教练协会

    这本书对任何一位努力帮助少女渡过难关的成年人来说都很宝贵。 ——《书单》

    为成年人预防女孩隐性攻击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建议。 ——《图书馆日志》

  • 女性主义有什么用?

    作者:[英]塔比·杰克逊·吉 / [英]弗雷亚·罗斯

    这是一本写给女人,也写给男人的女性主义入门读物。

    40个问题直击女性生活痛点,从情感到工作,从个人到政治,全面涵盖性别议题的方方面面。

    120位挑战父权制的女性主义先驱,给你理解的温暖,也给你理论的武装。

    本书能令你觉醒,令你真正明白何为女性。

    —————————————————

    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

    “日常人文课”想告诉你:人生无处不反思!哪怕是柴米油盐的日常疑惑,也能从古往今来的人文大师那里得到靠谱的解答和接地气的建议。哲学会帮助你升华灵魂。政治学会教你解读世界和社会格局。女性主义能让你看穿无处不在的性别歧视。经济学会赋予你理性经济人的思维模式。心理分析会使你更好地认识你自己。

    翻开这套书,你将学会过一种经过反思的生活。

    —————————————————

    我很喜欢这本《女性主义有什么用?》……我邀请大家阅读这本书,思考我们今天的女性应该做些什么,对能对得起历史上那些为争取女性个人和集体的自由前赴后继的前辈们。

    ——作家、资深媒体人 侯虹斌

    我非常喜欢书中的这段话:“我自己对女性主义者的定义是指一个男人或者女人,他或她会说,是的,今天仍然存在性别问题,我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做得更好。”

    ——性与性别研究专家 方 刚

  • 遗言中的隋唐女性世界

    作者:么振华 / 吕璐瑶

    唐代女性在临终前最放不下的是谁?

    为什么有许多唐代女性要在遗言中特意交待不与丈夫合葬?

    唐代女性的遗言会得到执行吗?会由谁来执行?

    一个信佛的唐代女性在临终前会怎样安排自己的后事?

    ……

    这些问题都能在《离形去智,无累乎物:遗言中的隋唐女性世界》一书里找到答案。

    本 书一共搜集了236例隋唐时期女性遗言,考据范围甚广,数量庞杂,有待字闺中的女子、官女子、比丘尼、皇帝后妃、官妓、官员之妻、平民女子等等,透过遗言考察隋唐时期女性在临终前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恨、所乐所痛,并关注这些遗言的实现与否, 即逝者的后代或亲朋对其遗言或遗嘱的态度。从隋唐人的临终关 怀,可以看出不同身份的女性临终前所关心的主要内容及不同类型的生死观,其中展现出当时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有助于增进我们对隋唐社会及女性的了解。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遗言是对亲朋真实意思的表达与真实情感的流露,纵使有所隐晦,一般不会作假虚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当作在世者勘破生死的一把钥匙。遗言体现了逝者的人生总结、社会认识、生命感悟、处世态度、思想智慧,因此我们可以透过遗言,对死者死亡观进行思想史的解读。隋唐女性的社会地位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相对较高,从她们的遗言中可以发现不同身份女性临终前的关注内容及不同类型的生死观及临终心态,借助亲人对她们遗言的执行情况,可以对唐代会及女性地位进行另一视角的考察。

  • 听懂另一半

    作者:[美] 黛博拉·泰南

    英国神经学家奥利弗·萨克斯倾情推荐、长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8个月、被译为31种语言、拯救了无数读者婚姻的两性研究经典。两性各有一套惯用语言,误解常始于不对等的沟通。

    ◎ 编辑推荐

    ☆ 你以为你说的话就等于TA听到的吗?每天有多少争执是本可以避免的?有多少真挚的情感表达在对话中流失?

    ☆ 英国神经学家奥利弗·萨克斯倾情推荐,8个月位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第一,被译为31种语言的两性语言学代表作。

    ☆ 他迷路时,为什么宁可自己找也不愿开口问?她诉苦时,为什么比起建议更希望得到安慰?两性不同的社群文化,塑造了不同的“性别方言”。当女性看重的关系性对上男性要求的独立性,常常让一方传达出的不等于另一方接收到的,误解和争执因此发生。

    ☆ 随语言学者深入社会的肌理,探寻沟通的逻辑。于人,明白他/她怎么想,为什么这么说,期待你如何答;于己,发觉性别方言的烙印,有效调整心态,懂别人,更懂自己。

    ☆ 无论你是与异性沟通还是与同性相处,无论你的沟通对象性格如何,本书都能从一个全新角度给你启发,帮你察言观色,知己知彼,提升情商,和睦关系。

    ◎ 内容简介

    黛博拉·泰南在本书中分析了两性沟通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男性和女性的沟通方式本质上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并非天生,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建构的。女性使用的是建立联系的语言,更注重亲密性;男性使用的是确立地位的语言,更追求独立性。因此,在两性间的对话中,双方的首要目标并不一致。这种差异与感情深浅无关,却造成了不少误解,经常让双方都感到委屈。泰南会告诉你,了解了这种差异的起因和表现,你会更深入、全面地理解另一性的所思所感。

    泰南整合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在本书中提供了大量来自现实生活会话的实例,你会在其中看到自身经历的影子。除了对两种沟通风格的基本解读以外,你还会读到两性对话中的打断现象、公开与私下沟通的差异、说教与聆听以及八卦行为的意义等引人深思的内容。

  • 发明男性气概

    作者:[美] 大卫·D·吉尔默

    本书对于男性特质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见解,在欧美有着相当影响力。通过对多种文化中的男性特质的历史探究,本书作者认为,男人并不是天生不同于女性的,文化标准的影响是塑造男性特质的关键。文化对男性特质造成的压力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这些特质包括:坚强勇敢,富有侵略性,禁欲以及追求性快乐。而这些特质,随着文化标准的变迁还会进一步产生变化。

  • Epistemology of the Closet

    作者:Eve Kosofsky Sedgwic

    Since the late 1980s, queer studies and theory have become vital to the intellectual and political life of the United States. This has been due, in no small degree, to the influence of Eve Kosofsky Sedgwick's critically acclaimed "Epistemology of the Closet". Working from classic texts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writers - including Melville, James, Nietzsche, Proust, and Wilde -Sedgwick analyzes a turn-of-the-century historical moment in which sexual orientation became as important a demarcation of personhood as gender had been for centuries. In her preface to this updated edition Sedgwick places the book both personally and historically, looking specifically at the horror of the first wave of the AIDS epidemic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text.
  • 女性权力的崛起

    作者:李银河

    《女性权力的崛起》是一本资料集锦性质的书。我把当时我所能见到的女性研究方面的各种资料收集起来,分门别类做了一个综述。书的这种写法在我来说是不常见的——我比较喜欢就一个专题做经验研究的方法。这本书可以作为女性研究的入门书,省却了读者自己去广泛阅读和查找与妇女问题有关的研究资料的麻烦。对于广大非专业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也是了解与妇女有关的各种情况和论争的一个捷径。
  • 性别、政治与民主

    作者:李木兰

    第一部探讨近代中国妇女获得平等权利参政运动的研究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按年代顺序探讨了1900年至1948年中国妇女争取选举权的运动,第一次全面研究了中国妇女争取选举权斗争运动及其与早期妇女运动之间的联系。中国妇女运动活动家们在20世纪上半叶为获得选举权所发起的持续地、成功地斗争挑战了长达数个世纪以来的根本性的政治权利原则。通过要求为女性获得公共的政治声音,这些积极分子推动了一个不仅仅是为了妇女自身的,而是整体政治结构的民主代表新概念。她们的运动创造了一个新的空间,使得男性和女性道德的性别规范在这一空间急剧地转型。 作者简介 李木兰(Louise Edwards),香港大学中国史教授、澳大利亚人文学院院士、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香港人文学院院士
  • 性别政治与国家

    作者:张念

    从小闺阁到大世界 从三寸金莲到女性同志 从铁姑娘到身体写作 我们能走多远? 近百年来,中国妇女的个体存在经历了从被忽略、扭曲、变形到正当伸张的坎坷历程。我们在对革命、解放、平等、自由这些最为重大的政治概念的理解“失去归属感”的同时,必须重视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问题:妇女解放是否仅是从传统社会的文化桎梏中解脱出来,其自身却未获得某种先验的价值依托,并在政治层面为解放与自由找到最终的国家理由?这种哲学上的缺失,或许恰是中国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走得更远的深层原因。本书深刻呈现中国妇女解放过程中的种种矛盾与悖论,在理论视野中铺展中国妇走向自由的曲折历程,实属一部填补当今学术空白之作。 编辑推荐: 女性主义批评家力作 荣获2012年上海市优秀博士生论文
  • 妇女与性别(上下)

    作者:【美】玛丽·克劳福德 罗达·昂格尔

    《妇女与性别:一本女性主义心理学著作》以人类学、社会学、文化研究和心理学的理论视角,采用案例分析、调查和实验等方法,以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解析在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妇女与性别问题。《妇女与性别:一本女性主义心理学著作》是由两位美国知名女性心理学研究者写成,以其学术性和权威性研究基础而在美国女性心理学教学中广泛使用,贯穿始终的社会建构主义方法使这《妇女与性别:一本女性主义心理学著作》的价值超越了研究性别差异和女性经历的手册。
  • 性別覺醒

    作者:譚少薇,葉漢明,黃慧貞,盧家詠

  • 女性/性别的学术问题

    作者:李小江

    本书是女性/性别研究的启蒙读物。作者从哲学角度论证"有性的"人的基本规定,由"性沟"的历史生成切入当代社会生活,从女性的历史性"缺席"谈起。论述了妇女研究和性别研究的沿革与异同。详尽分析了女性/性别研究在中国的缘起和发展及其学科建设问题。
  • Other Modernities

    作者:Lisa Rofel

  • 女人读书

    作者:李小江

    "本书是妇女研究和性别研究代表作的导读,也是作者对全球范围女性/性别研究理论的一次深刻的历史清理。妇女研究作为一个新拓的学术领域,性别研究作为一种全新的认知方法,是作者几十年来身体力行、苦心探索的主要领域。书中所涉及作品以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为主线,却也有来自民族主义、民主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声音:从近代女权主义的开篇以及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奠基作,到晚近的诸多新论,不仅展示出 不同文化不同社会制度中女性/性别研究的历史进程,也使读者领略到这一领域的多元视角和多个方向上的社会作为,对任何一种强势学派可能出现的话语霸权都是必要的校正和补充。 《女人读书》 ——女性/性别研究导读 李小江 目录 前言 1.“女权主义基石”及其奠基人…………………………………………………………… 2 ——读[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权辩护》(1792) 2.重理“宗师”遗产 …………………………………………………………………… 7 ——读[德]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及其他(1840s-1880s) 3.规范两性平等的社会关系 ………………………………—…………………………… 14 ——读[英]约翰•斯图尔特•穆勒的《妇女的屈从地位》(1869) 4.阶级与性别:女工运动指南 ………………………………………………………… 19 ——读[德]奥古斯特•倍倍尔的《妇女与社会主义》(1879) 5.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起源” ………………………………………………………… 24 ——读[德]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 6.是这个男人敲响了中国“女界钟” ………………………………………………… 30 ——读金一的《女界钟》(1903) 7.精神分析学说百年纪 …………………………………………………………………… 35 ——读[奥]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1905)及其他 8.女性主义的别样立场 …………………………………………………………………… 41 ——读[瑞典]爱伦•凯的《妇女运动》(1909) 9.世间还会笑谁不道德? ………………………………………………………………… 48 ——读[日]与谢野晶子的《贞操论》(1915) 10.我们的解放从这里起步 …………………………………………………………… 51 ——读[俄]列宁《论妇女》(1895-1922) 11.并非只是历史的回音 ………………………………………………………………… 56 ——读[俄]柯伦泰的《新妇女论》(1922) 12. 为中国妇女解放鸣锣开道 ………………………………………………………… 66 ——读陈独秀、李大钊等的《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1917-1922) 13. “她世纪”的预言人和先行者 …………………………………………………… 74 ——读[法]罗曼•罗兰的《母与子》序(1922-1934) 14.有一间屋,又当何如? ……………………………………………………………… 79 ——读[英]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一间自己的屋子》(1929) 15.另类人生中的另一种声音 …………………………………………………………… 85 ——读周作人的《女性的发现》(1918-1952) 16.性别教育的破冰之旅 …………………………………………………………………… 91 ——读[英]霭理士的《性心理学》(1933) 17.气质与人格的选择空间 ……………………………………………………………… 96 ——读[美]玛格丽特•米德的《性别与气质》(1935) 18.“种族绵续”的社会学思考 …………………………………………………………… 101 ——读费孝通的《生育制度》(1947) 19.世纪末看“第二性” ………………………………………………………………… 107 ——读[法]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第二性》(1949) 20.你的奥秘中是否有我? ……………………………………………………………… 114 ——读[美]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1963) 21.在解放的女人中为男人“窃”自由 ……………………………………………… 119 ——读[美]渥伦•法若的《男性解放》(1969) 22.“性革命”的启动与终结 …………………………………………………………… 125 ——读[美]凯特•米利特的《性的政治》(1970) 23.犹疑在进退之间的男性“真言”…………………………………………………… 131 ——读[日]池田大作的《女性箴言》(1971) 24.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 137 ——读[法]福柯的《性经验史》(1976-1984)及其他 25.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宣言 …………………………………………………………… 143 ——读[美]卡洛琳•麦茜特的《自然之死》(1979) 26.在女人的声音里听出了什么?……………………………………………………… 148 ——读[美]卡罗尔•吉利根的《不同的声音》(1982) 27. 迟到的启蒙:走向女人……………………………………………………………… 153 ——重读李小江的《夏娃的探索》(1982-1986) 28.女权主义者的 “新启示录” ………………………………………………………… 162 ——读[美]葛罗莉亚•斯坦能的《内在革命》(1994) 29.健康身心、健康人生 ………………………………………………………………… 167 ——读[美]《我们的身体、我们自己》(1973-1998) 跋:求同存异、殊途同归 ………………………………………………………………… 174 ——读[美]安乐哲的《和而不同:比较哲学与中西会通》(2002) 附录: 李小江主编书目及其相关著作(1986-2005) ……………………………………………… 179
  • 纯艺术:酷儿电影

    作者:李二仕

    《纯艺术:酷儿电影-对于同性恋现象的一种诠释》中酷儿至少有三层意思:来自德国西北部的语言有着倾斜、偏离的意思;专指同性恋的贬蔑称呼;奇怪、可疑、不舒服和不合传统的指向。在电影《绅士偏爱金发女郎》和《彗星美人》这样的电影文本里,就积聚着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和双性恋的文化解读。性是一个广袤而且复杂的领域,它不仅包含了个人的行为或者倾向,而且它还会涉及到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因素。酷儿理论摒弃一切社会性别和生理性别的中心主义论者,不简单依据生理学的划分标准。该理论强调人在性方面表现出来的倾向和行为,并认为是游移可变的。强调性倾向和性选择,是一种社会建构起来的个性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