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谜文库

  • 及格主义

    作者:方柏林

    教育完美主义让很多中国孩子不敢倾听内心的声音。他们早期十分优秀,长大后却成了交往笨拙的人,同事关系和家庭关系处理不来,在社会攀比氛围下情绪低落。孩子赢在了起点,却输掉了终点。而倘若孩子能够心态轻松地去做各种有益的尝试,拥有对生活全方位的欣赏,他的人生会快乐很多。那么,如 何调整心态,去做哪些尝试?美国教育界又是如何在反省中自我纠正,和孩子一起进步?“南桥谈教育”之《及格主义》,继续从中美教育比较入手,用一种开阔的教育眼光去看待长大成人这件事。 “南桥谈教育系列: 第一本为《知识不是力量》http://book.douban.com/s ubject/6864085/ 第二本为《及格主义》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4738129/ 编辑推荐: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父母将目光投向国外,寻求接受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反思甚至摈弃中国传统的养育思想之时,“虎妈”——耶鲁教授蔡美儿用中国式教育获得美国式成功的故事又让这些中国父母陷入矛盾之中。孩子到底要如何培养?家长能否从美国教育和中国教育里各取所需?留学海外、教育移民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吗?“美国教育卧底”方柏林利用自己身为美国基础教育里的家长和美国高等教育中的教工带来的便利,从日常教育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入手,析出中美教育里可以彼此借鉴的地方。说到底,在这个信息过剩,各种教育方法满天飞的时代,更重要的还是对孩子成长环境的建构。 精彩观点: ★孩子们有免于暴力的权利,也有免于恐惧的权利,二者都是成人对于孩子的义务。 ★人一辈子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热爱”,其他的一切,比如专业、职业、名利,都会“自洽”(take care of themselves)。 ★做家长也好,当老师也好,“养家糊口”(make a living)不是人生的唯一,生命更大的意义,是我们能否“培育生命”(make a life)。 ★自由在我们的脑海里。自由未必在他乡。离开了“大环境”的人,脑子里还可能带着过去的笼子,身体换了地方又有何用?反过来,我们通过各种接触,卧游他乡,打开了思路,那么何处没有开阔的教育世界? ★对于我们父母来说,一个坏消息是,没有人天生懂得怎么做父母。一个好消息是,人总可以通过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终身长进,甚至和孩子一起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说,热衷于移民,还不如热衷于持续的学习。 ★“成人”和“家长”是不同的概念。很多人虽已生儿育女,但不能顺利升级为“家长”。有的人做了父母,但是凡事以自己的工作、朋友、爱好为重,忽略对孩子的义务。还有一些成人,愿意做孩子的朋友但不愿当家长。但是,家长就应是家长,孩子们指望你提供教导,做他们榜样,你不能只是说做朋友,其实他们希望和你保持“安全距离”。 ★很多中国孩子早期十分优秀,最后却往往成了“交往笨拙”的人,并不快乐,这一点反映在同事关系也反映在家庭关系当中。换言之,获得“虎妈”宣扬的那种“成功”之后,又能怎样呢?小孩子赢在了起点,却输掉了终点。而倘若他能够心态轻松地寻找自己的乐趣,拥有对生活全方位的欣赏,这种快乐就是夺不走的。 ★“推”孩子过早进入学习,打击学生的信心。我所在的社区,也有一些华人数学补习班,老师自身教学水平很不错,培养了很多学生拿下州里的各种竞赛奖牌。我女儿也去过几次,但我后来让她退出。这个班学生参差不齐,大部分孩子年龄比我女儿大,程度比她高。所以尽管老师水平虽高,但对我女儿个人不适合。这样的学习除了摧毁她的信心,看不出其他效果。学习的技能方法以后都可以解决,摧毁的信心无处找回。 ★给孩子报很多课外学习班的父母,充当的是“闹钟父母”角色,到时间就带孩子去特定地方上课,看上去忙忙碌碌,其实是一种偷懒。如何平衡有结构的和松散的教育,如何平衡文化课学习和课外活动,如何平衡个体活动和集体活动,如何平衡学习、家务和玩耍,这一切的考虑和安排,更考验父母的能力和精力。报这个班那个班,把孩子的时间填满,也把一些需要家长参与的活动“外包”了出去。有时候不是尽责任,而是卸掉了责任。能不能停下来,追问一下自己:这真是他们需要的吗?上课外班本来是好事,但童年是短暂的,让小孩从一个班跑到另外一个班,如此匆忙,又是何必?
  • 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

    作者:张定浩

    《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同名诗歌为诗人张定浩作品。这首美丽的情诗,最早在豆瓣受到豆友的喜爱和推荐,后经由北大民谣歌手程璧谱曲发布,为年轻人传唱。 这本集子收入包括该诗在内的四十多首诗歌,其中大部分是诗人自复旦求学以来,“在生活中最必要时刻”对情绪的积淀,对 丰 盈与贫乏的书写,再次展现诗人敏锐而美妙的汉语语感。最后十首短诗是为小女儿斯可所作,情绪和文字一样干净柔软,仿佛叫人看见了完整的世界。全书由“中国最美的书”设计师周伟伟精心设计,值得珍藏。
  • 爱情故事

    作者:张佳玮

    独家赠送张佳玮朗读的小说原声碟 这是发生在一小片江南河流旁,一个小院子里,有关饮食、碎语与爱情的故事。精巧的叙事与细腻的文笔完美结合,使其成为一部唤醒内心柔情的疗愈之书。在青年作家张佳玮的笔下,父辈的爱情世界,自然、圆润、纯净。这段仿若发生在桃花源里的爱情,使得一衣一饭 ,皆有情致;一草一木,尽接地气。 “大多数的爱情故事都是凄凉的,总是来个悲剧收场。而我所写的这部小说里,那一对情侣是事事顺遂,他们是完完全全的快乐。在我看来,快乐是目前已经不时兴的感情。我却要尝试把快乐重新推动起来,使之风行起来,成为人类的一个典范。”(马尔克斯) 这本小说,也期望如此,“尝试把快乐重新推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