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港台版)

  • 自由的未來

    作者:法理德.札卡瑞亞

    民主也有其黑暗一面。可是我們卻很少去面對它。正視民主黑暗面立即就會惹來譏評,被認為與時代脫節。但這意指我們沒有真正的停下來認真反省。為了怕被貼上反民主的標籤,我們怯於了解生活各層面中日益民主化可能帶來的麻煩困擾。我們假定民主不可能製造任何問題。因此當我們看到政治,經濟,社會的頹唐不振之時,我們推卸責任,逃避問題,不去尋找真正的答案。更不願討論社會,經濟,政治生活核心的民主化大轉型之影響。 本書寫作目的在呼籲自我節制,恢復自由和民主之間的平衡。它並不反對民主,但它的確認為可能會有過分民主的情況。自由民主政治的精意在於建立起一套豐富、複雜又機巧的社會秩序,不受任何單一的理念主控一切。 本書特色: 在一片民主化的歌頌聲中,本書勇敢地提出了民主的黑暗面,促使吾人看清自已面臨的民主化挑戰,從而追求更完善的民主制度。在以自由民主為絕對價值的論述中,提出多元論點,強調民主的成功更在於自我節制。 對台灣和大陸不同程度的民主發展具有啟發性,促使大家進一步思考民主和自由的關聯性及其真義。
  • 牟宗三先生全集(全33册)

    作者:牟宗三

    《牟宗三先生全集》共8辑,33册,汇聚了当代哲学大师牟宗三先生全部学思历程的精心著述。约1239万字。这部古今罕见的大全集,是由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长期规划,《全集》编辑委员会历经6年时间,精心整理编校而成。
  • 極端年代的公民政治

    作者:童小溪

    本书抛开阴谋论、宫廷斗争论等陈腐观点,通过分析四清,文革初期50 天的“运动群众”与群众运动,及其后的造反与镇压,理清了文革的大体脉络,揭示了群众在文革中的主体作用。
  • 罗马帝国衰亡史

    作者:吉朋

    那是在羅馬,1764年10月15日,我坐在卡庇多神殿山的廢墟上沈思,忽然傳來神殿裡赤腳僧的晚禱聲,我的心中首度浮出寫作這座城市衰亡的想法。──吉朋《羅馬帝國衰亡史》上下縱橫一千三百年,洋洋灑灑六大冊,在吉朋的心裡,他想做的是一個從理性、批判的角度去建構歷史系統的人,「運用修辭的力量,只為了把歷史事件間的關係環節講清楚」。 全書涵蓋三大重點:一是羅馬帝國的政經軍事文化與社會生活,帝國的擴張與防衛、內部元老院和皇帝的權力拔河,二是蠻族入侵與其間之重大戰爭,三是基督教的發展,政教之爭,回教興起和十字軍東征等。 本書最重要主題之一:文治武功壯盛且又疆域廣袤的羅馬帝國究竟因何由盛而衰亡?從吉朋的眼中看來,至少有以下諸因: 羅馬帝國擁有紀律嚴明的龐大軍團,但強大的軍事力量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軍人干政,軍人不僅介入帝位繼承,造成動亂,「幾乎每個朝代的替換,都起於篡奪者之叛逆與謀害」。 經濟和人口也是衰亡的主要原因。戰爭和瘟疫使得人力不足,蠻族於是大量遷入。羅馬帝國既無法同化日耳曼等蠻族,當這些蠻族構成羅馬帝國官兵,進而成為皇帝時,帝國已名存實亡。 經濟衰退來自於水士流失和奴隸制度致使農業破產,奢侈的生活方式造成貴重金屬流向東方,貨幣貶值。資本因重稅而公有,生產力下降,無法負擔帝國生活時,羅馬也就隨之崩潰。 《羅馬帝國衰亡史》出版後傳誦兩百年迄今不衰,其文學光采與史學成就同樣為後人稱誦。
  • 到奴役之路

    作者:F.A. Hayek

    殷海光向來以自由主義者自居,不過,他的思想旅途,卻也曾面臨困惑難解的時候。尤其當社會主義思想在二十世紀中葉甚囂塵上,嚴重威脅自由民主體制之際,殷海光為之苦思無已,始終難求出路。 因緣際會,當殷海光讀到了海耶克的《到奴役之路》一書,猶如覓得一劑求答解惑的思想良方,甚感興奮,於是開始進行這部經典的翻譯工作,本書即是他的工作成果。 在本書中,殷海光的翻譯時有刪有易,大致不失本真。他就理解及聯想所至,添加許多「按語」。其按語幾乎成了本書的特色,因此書中還更換字體,和正文加以區別。殷海光的按語,不但見解獨到,而且妙趣橫生。此外,殷海光在部分章節之前寫了長短不一「譯者的話」。此外,本書最後附有胡適的一篇講詞──從《到奴役之路》說起,由此文也可看出當時臺灣自由主義發展的處境。 透過閱讀本書的正文、按語及附錄,不僅有助於我們對《到奴役之路》這部經典之作的初步理解,深化我們對自由主義的認知;更能對殷海光的思想轉折變遷,有進一步的認識。
  • 夏志清文學評論經典

    作者:夏志清

    如果沒有夏志清的評介,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可能便少了張愛玲、沈從文、錢鍾書這三個閃亮的名字;但也正由於夏志清的極力推崇,讓張愛玲、姜貴、錢鍾書、沈從文等作家登上世界文學舞臺。 夏志清,這是一位在砧板上寫作的,被譽為中國文評第一人的著名中國文學評論家。 夏志清以85歲高齡當選2006年第26屆中央研究院院士,是中央研究院史上最高齡當選院士者,並以罕見高得票率當選,所有院士皆認為:夏志清榮耀遲到三十年。這份榮譽是實至名歸的,早該給夏志清的肯定。因為他們對中國文學的認識,都來自夏志清的著作。 此書選入夏志清自1957年以來在臺港刊物上所發表的10篇文章。其中9篇討論文學,1篇在性質上是追悼夏濟安的散文,但因夏濟安本身是學者、批評家,也是當年臺灣文壇上的重要人物,該文所提供的傳記資料仍是和中國現代文學有關的。在本書中,最重要的篇章如〈張愛玲的短篇小說〉、〈評《秧歌》〉,不僅讚許張愛玲的〈金鎖記〉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將過去被視為通俗作家的張愛玲一把推進學術殿堂。 〈愛情?社會?小說〉是夏志清到美國後發表的第一篇中文文章,把該文的標題當作書名,一方面表示一種紀念,一方面因為書中所討論的一切,都和小說、愛情或社會有關。 此書早已絕版多時,消失於書市,如今重新排版校正,以讓新舊讀者們重閱這位中國現代文學評論巨擘的重要經典之作。
  • 张春桥姚文元实传

    作者:史云

    本書是當代「文革」研究專家史雲先生的又一力作,是一部注重真實性的歷史傳記。作者力求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利用自傳、回憶、日記、供詞等大量珍貴的檔案資料,真實記述了傳主的發跡與敗亡史,重點描述了「文革」特殊歲月,所引述的事實都有依據可憑,資料價值極高。同時作者還對史學界和大眾中流傳的一些謬誤看法做了辨析和糾正,令人信服,是一部可讀性與學術性俱佳的研究著作。
  • 史家高华

    作者:徐晓,熊景明

    2011年12月26日,高華教授在南京去世。這本紀念文集由三十多位大陸、港台和海外學者及公共知識分子,十余位高華的學生撰文。文中不僅表達了對逝者的懷念,也重新審視了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環境和現狀,重溫高華的學術精神,挖掘並發揚他的學術遺產。 ——有時候偉大的人碰巧在我們身邊,我們能夠認出他,已是生之幸運。
  • 晚清七十年 【肆】

    作者:唐德剛

    義和團 亦民亦匪的保國群眾運動,從星星之火燒成燎原之勢,扶清不成,滅洋無功,上演一齣獸性大發的人間醜劇。 八國聯軍 各懷鬼胎的國際武裝大拼盤,從護衛使館轉為進軍北京,姦擄焚殺,人頭滾滾,掀起一次世界文明史上的罕見浩劫。 雖有李鴻章巧手斡旋,瓜分之禍可免,喪權辱國難逃。
  • 波動

    作者:北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