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國歷史

  • 柏楊版資治通鑑(平裝版全72冊)

    作者:司馬光

    《資治通鑑》涵蓋了中國一千三百六十二年(西元前403至西元959年)文化、政治、經濟、人物性格的縮影,是一部足以瞭解中國政治運作、權力遊戲的歷史鉅著,是古代帝王鑑於往事、資於治道的必讀史書。九百年後的今天,在柏楊先生十年孜孜不倦、現代語詞的譯解下,使得原本晦澀難解的文言文《資治通鑑》,從此有了平易可親的一面。
  • 蒋介石五大主力兴亡实录

    作者:张军,宋凯

    国民党军队有五大主力,是它敢于发动内战的主要资本。蒋介石将这 五大主力投放到他认为最关键的两个战场,在东北的是孙立人的新一军和 廖耀湘的新六军,在华东战场是杜聿明的新五军、胡链的整编第十一师和 张灵甫的整编第七十四师。五大主力之中,整编第七十四师被公认为主力 中的主力。 这五支军队,除了十八军成军于内战,其余哪一支不是在抗日火线中 呱呱坠地的?是他们以一场场的胜利,才让死硬的武士们领教了中国军人 的铁血精神! 纠纠王牌之师,他们怎么就不能保住蒋姓江山呢?将还是那些将,兵 还是那些兵,时间也不过相隔三两年,他们怎么就如此不堪一击,倾刻间 就灰飞烟灭了呢? 一切答案尽在《蒋介石五大主力兴亡实录》(新版)中。 《蒋介石五大主力兴亡实录》(新版)由张军,宋凯所著。
  • 我者與他者

    作者:許倬雲

    「我是誰?誰是他?」今天對何謂「中國」及「中國人」,我們都已有一定的共識,但原來在歷史上,「中國」及「中國人」的身份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概念,而是變動不居,要不斷通過與邊陲族群及其他國族的互動、交往,「異端」思想的挑戰,以及西潮的衝擊,才能夠使這兩個概念日漸明晰。這個對「中國」及「中國人」定義的歷史考察,正是史學大師許倬雲教授繼《萬古江河》後,在這部新作中的核心主題。 在本書中,作者以治史數十載的深厚功力,摒棄了中國文化本位主義,打破純粹以疆域、族群的界定方法,同時結合社會科學角度,從世界文化的視野闡釋由史前時代至當代,「我─他」關係於中國歷史上的發展歷程、互動和轉折。本書的主角─「我者」與「他者」,「我者」是指位居中原核心並掌握文字記錄及豐厚資源的族群;相對而言,「他者」則被視為「非我族類」,僻處邊陲。這種「我─他」關係除具身份問題的意義外,也涵蓋多個範疇,包括:中國─其他國族、中原─其他族群、中央政權─地方社會、社會上層─平民、文化正統─新興信仰等。經過與「他者」的不斷衝擊和交往,中國這個「我者」日漸壯大起來,內涵也更形豐富。 展卷閱讀,我們既能對自身「中國人」身份的形成過程有更具深度的歷史反思,也能對我們處身於其中的中國社會和文化的未來發展走向,採取一個更宏觀的視點,抱有更開放的態度,畢竟今天的中國文化,正是經過與歷史上無數的「他者」的糾纏融合,推陳出新而形成的。
  • 为神性加注

    作者:吴真

    《为神性加注:唐宋叶法善崇拜的造成史》以唐代宫廷道士叶法善为例,讨论唐宋时期叶法善肉身成神的造神史。著名道士作为社会公共资源,成为箭垛式的圣者符号,被各种社会力量所利用,不断被加注新的神性,其中有中央朝廷的政治加注、传奇小说的文学加注、道团道经的托名加注、地方道观的在地化加注、叶氏宗族的祖先崇拜等等。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作者:錢穆

    中國歷史,自秦漢以下,即搏成一廣土眾民的大一統國家,常有一大一統政府臨制其上。 二千年來,日有擴張,為並世諸民族所無。此於治人治法,皆有關係。 其在兩者間之畸輕畸重,亦遞有爭論。黃梨洲《明夷待訪錄》主張有治人,無治法。即針對當時有 重法輕人之趨勢而發。 本書提要鉤玄,專就漢、唐、宋、明、清五代治法方面,有關政府組織、百管職權、考試監察、 財經賦稅、兵役義務,種種大經大法,敘述其因革演變,指陳其利害得失,要言不煩,將歷史上許多 專門知識,簡化為現代化國民之普通常識,對訢代國人對自己的傳統政治、傳統文化多誤解處,一一 加以具體而明白的交代,實為中國現代知識分子-人人必讀書,不但為治史學者所當首先一讀也。 錢穆(1895~1990),字賓四,江蘇無錫人。民元即在鄉村任小學教師,歷中學而至大學。曾任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師範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江南大學等各校教職。大陸淪陷後,在香港創辦新亞書院。1967年,來臺定居。 賓四先生為學,兼涉四部,著述數十種。有關經部者,有《論語新解》、《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有關史部者,有《秦漢史》、《國史新論》;有關子部者,有《莊子纂箋》、《莊老通辨》、《先秦諸子繫年》、《朱子學提綱》;有關集部者,則有《中國文學論叢》。尚有其他著作不勝縷舉。
  • 蒙元史研究导论

    作者:陈得芝

    陈得芝所著的《蒙元史研究导论》系以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八卷甲编《序说》(汉文史料部分原由丁国范教授执笔)为基础修订增补而成。该书初版于1997年,2004年再版时《序说》部分没有进行修订。最近十多年,蒙元史的汉文史籍又出了若干新点校、增补本或新发现的资料,蒙、藏文及其他多种文字史籍也出有新的刊本和译本,中外学者的研究更有显著进展,新成果层出不穷。白先生总主编的这部大型通史多达12卷22册,两版都是整部销售,对只需要断代史的读者不便。第八卷的《序说》对中外多种文字史料和国内外(特别是国外)的蒙元史研究有比较详细的评介,据反映颇适合于学生(特别是研究生)作为入门书使用,所以抽出来作了较大幅度增订,改称《蒙元史研究导论》,单独刊行。
  • The Rise of Modern China

    作者:Immanuel C. Y. Hsu

  • 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作者:许倬云

    ★一部气势恢宏、雅俗共赏的大历史 ★史学大师许倬云从历史出发,为当下把脉 ★许倬云说历史系列第二部《现代文明的成坏》已经上市! 一个朝代的盛衰,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公权力的核心是不是开放的。——许倬云 许倬云先生认为,国家是政治和社会的共同体,也可以将其看做一个大的系统。系统内部各部分协调一致,国家则强大兴盛;一旦政权僵化或 各部分失衡,则会逐渐没落。民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最不坏的制度”,就在于它能够根据现实情况适时作出调整,以面对当前的挑战。 中国史部分,本书从秦汉帝国开始,提纲挈领地分析了中国历代王朝组织架构的分散聚合对其存续的影响,简明扼要地勾勒出一幅中国历史大脉络;世界史方面,则重点分析了罗马帝国的成败因缘,并由此而下将其与近代列强如荷兰、大英帝国等比较异同,最后反思了今日美国基督教精神丧失的问题。
  • 中國近代史(上冊)

    作者:[美] 徐中約

    《中国近代史》(The Rise of Modern China)自1970年面世后五次修订,销售数十万册,为欧美及东南亚等地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权威著作及最畅销的学术教科书,是一本极具深远影响的经典作品。 这部近代史自清朝立国起,下迄21世纪,缕述四百年来中国近代社会之巨变。然作者明确指出,这段艰难的历程并非如大多西方汉学家所言,是一段西方因素不断输入而中国仅仅被动回应的历史。作者拈出“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以及“在新的天地里寻求一条求生之道”三条线索,作为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三股最重要动力,并通过对近代中国内部社会动荡的描摹,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古老的儒家帝国经无比艰难,蜕变为一个近代民族国家”的历史。 作者徐中约虽身处欧美学界,在书中想表达的却是“以中国人的身份对近代中国发展进程的看法”,但这种表达不囿于任何一家学说、一种主义,开出一种折衷调和的历史观。作者以超越意识形态、阶级、党派、种族和文化的眼光,怀抱对各色历史人物的宽容、同情、善意之心,能够公平公正、客观冷静地看待历史事件的发生。并且参考了巨量不同语种的档案文献及研究著述,以跨学科的方法写就这部描述近四百年中华民族之挣扎历程的史学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