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传统

  • 煌煌商周

    作者:高虫二

    理清商周变革的脉络,探寻华夏文明的早期转型

    ☆编辑推荐

    ▶一部通俗诙谐的商周历史小说,引领读者穿越晦暗的商周历史,了解华夏文明的早期转型,探寻孔子毕生追求的“理想国”。

    ▶从“中华文明起源”的主题切入,梳理商周之间的变革历程,从商的血腥祭祀、尚鬼尊神到周的制礼作乐、分封四方、德治保民……且看华夏文明如何开启崭新的基调。

    ▶有侧重地撷取商周之际百年间的重要人物、事件,以大量的历史情节流畅清晰地描绘历史脉络。

    ▶采用翔实可信的考古材料、传世文献,吸收前贤学者研究,不颠覆、不戏说,言之有物,尽力还原商周间历史的本来面貌。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讲述了自周族公亶父迁居岐山起,至周公旦病逝之间百余年波澜壮阔的周人历史,以及平行时间线下武乙至帝辛几代商王之间的晚商故事。作者以通俗诙谐的语言,按时间顺序梳理了中华文明早期历史的晦暗经过,向我们讲述了小邦周是如何率领本邦及诸多小方国,推翻了热衷神祀、人牲的商朝,之后革新天下、分封诸侯、制礼作乐。周的种种制度理念成为孔子毕生思想追求的人文渊薮,商周间的历史变革则塑造了华夏文明的基本样貌。

  • 东京梦华录

    作者:【宋】孟元老

    文字版《清明上河图》,千年前大宋都城汴京繁华录,宋代文明的纪实典范,翔实的汴京旅游指南。如果拥有一次穿越的机会,不妨去大宋汴京看看。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极其富庶、开放、先进的朝代,在经济、文化、思想上都达到了一定高度。要想了解中国宋代都市文明,便不 可绕过《东京梦华录》(东京即北宋都城,也称为汴京,今河南开封)。

    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世界经济学家冈德·弗兰克亦说:“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

    《东京梦华录》可谓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画上所画与书中所写,都是北宋都城汴京的都市风貌和百姓生活。一书一画,可以说对后世可直观地了解北宋都城盛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本版特别用了《清明上河图》细节图做插图,并附有《清明上河图》 全图等56幅传世宋画,全彩插图,图文结合,以期尽可能地对后世窥见彼时风貌打开一个可供想象的窗口。

    “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 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 ;箫鼓喧空,几家夜宴。”这段描述便选自《东京梦华录》 作者序。北宋灭亡后,在汴京生活二十余年的北宋遗老孟元老回忆起汴京生活,“节物风流,人情和美”,恐时间日久,后世说之失于事实,于是,梳理记忆中的汴京风貌和百姓生活书写成《东京梦华录》,以期后世之人“开卷得睹当时之盛”。

    《东京梦华录》成书于1147年,1187年初次出版流传于世,是北宋遗老孟元老追述宋徽宗崇宁到宣和(1102-1125)年间,北宋都城东京的笔记体著作。

    全书共十卷,翔实地描绘了东京上至贵族、下及百姓的生活全景和都市风貌,涵盖城市布局、河道街巷、店铺摊肆、饮食起居、吃喝玩乐、岁时物货、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等,事无巨细,无所不包,是迄今唯一一部全面记载北宋汴京的浮世绘和风情画,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相得益彰,堪称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对后世研究宋代城市布局、建筑、交通、百业、民俗、货物、饮食、岁时、地理乃至气象等,都有很高的价值。

    本版全四色印刷,附完整版《清明上河图》,56幅传世宋画,66幅《清明上河图》细节图随文注解,兼注释、译文,重难点字注音,以明弘治本为底本,参考元刻本、明代嘉靖本、邓之诚版本等诸多版本勘校,以及宋代相关文献,核查勘误,查漏补缺。

    就让《东京梦华录》和《清明上河图》一起,带我们走进那个千年前的繁华都市大宋汴京,感受曾经的繁华盛景,领略彼时的都市文明、市井百象、风雅韵致,以及带给我们的美丽与怅叹。

    编辑推荐:

    ◆将《清明上河图》和本书融合:附完整版《清明上河图》,66幅《清明上河图》细节图

    《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相得益彰,可谓为我们了解宋朝都市生活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本版附完整版《清明上河图》,并将66幅《清明上河图》细节图随文注解,一书一画,以期为读者打开了解汴京盛景的窗口。

    ◆吃喝玩乐,歌舞百戏,如果只能穿越一次,不妨去大宋汴京

    北宋被很多读者称为无比向往的朝代,爱吃,爱玩儿,爱宋朝风雅等,想要穿越过去体验一番。本书就是大宋都城的生活指南。我们可追随孟元老的笔触,坐客船沿汴河入城,还会经过宛如飞虹的虹桥,入城后,可到客店“久住曹二家”安顿,然后去侧旁理发修面的小铺理发修面,待收拾清爽,沿街游览,渴了在街边可买点香饮子喝,然后去孙羊正店体验大酒店的热闹,点一份鹅鸭排蒸、荔枝腰子就酒喝,要是喝多了酒怕伤胃,就到赵太丞家买一份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怕有酒气,就去陈家买一块沉檀楝香增增香味,想解闷再到勾栏瓦肆听李师师唱曲,说不定还能碰上大词人晏几道和秦观。累了可以坐轿子,或者骑骑马坐坐驴车。夜晚来了不要怕,夜市也开始了,热闹非凡,玩到太晚没关系,夜市结束,早市又开始了。如果正好碰上是元宵,歌舞百戏一定让你大饱眼福;如果到了除夕,也好,可到皇宫看看驱鬼逐疫的大傩仪。然后,新年一年开始了,又可以准备春天到来的游春了。

    ◆一部接地气的汴京回忆录,囊括正史难以兼顾的百姓生活细节

    上至贵族,下至百姓,吃喝玩乐,饮食起居,游园节庆,岁时物货,风俗礼仪,早市夜市,搬载杂卖,等等,孟元老以白描的记述,带我们深入了解彼时百姓的生活细节和生活万象。

    都有什么店铺摊肆,茶坊酒肆都有什么菜?娶妻生子都有哪些流程,举行哪些仪式?一年四季各个节日,大家都举行什么活动?都吃什么特殊食物?勾栏瓦肆里,都有哪些令人惊叹的表演?春天来时,都有哪些园子可以赏花?赏花时大家都做什么?等等,不管是想要了解彼时的百姓生活状态,还是想要写宋朝相关的影视剧剧本、小说等,这本书都可以提供丰富的细节。

    ◆翔实记载千年前北宋都城城市风貌和百姓生活的笔记体典籍

    此书可谓文字版《清明上河图》,一部翔实的大宋都城汴京生活指南,是可直观了解北宋都市文明的一面镜子。翔实记载了北宋都城东京上至贵族下至百姓,一年四季的生活景象:城市布局、河道街巷、店铺摊位、四季民俗、吃喝玩乐、娱乐节庆、岁时物货、典章制度、衣帽服饰、游园观景,等等,事无巨细,一部书带我们可全面、立体、感受千年前的都市风貌和百姓生活。

    ◆宋朝的重要地位:一部了解宋朝风雅和文明之书

    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冈德·弗兰克亦说:“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北宋是我国历史上极其富庶、开放、先进的朝代,在经济、文化、思想上均达到一定高度。要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北宋是不可绕过的朝代。

    ◆附《汴京城市布局图》,及56幅传世宋画

    附李合群老师绘制的《汴京城市布局图》,并结合内容配以56幅传世宋画:《清明上河图》《文会图》《千里江山图》《冬日婴戏图》《花篮图》《群鱼戏瓣图卷》《五马图》《歌乐图》《骷髅幻戏图》《瑞鹤图》《货郎图》《蚕织图》《妆靓仕女图 》《春宴图卷》《溪山春晓图》,等等。在图文结合中,重游宋代文明。

    ◆全书体例丰富:原文,注释,译文,插画,重难点字注音

    1)精选底本,以明弘治本为底本,参考元刻本、明代嘉靖本、邓之诚版本等诸多版本逐字勘校,以及大量宋代相关文献,核查勘误,查漏补缺;

    2)精简注释;

    3)通俗译文,译者化身导游,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带我们浏览汴京并了解汴京人民的吃喝玩乐、风俗礼仪、娱乐庆典等;

    4)生僻字随文注音,轻松阅读;

    6)《清明上河图》图解,考据诸多资料,为《清明上河图》做图注,不仅了解书的内容,也能了解《清明上河图》中的丰富细节;

    ◆全四色印刷

    全彩插图,呈现古画之美。

  • 留住老手艺

    作者:路玉章

    传统古家具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对现代人来说,传统古家具可望而不可及。作者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民族遗产,对古家具的制作技艺作了全面详细的介绍,其中包括最基本的木材知识以及如何选材、下料、画线乃至锯、刨、凿等技巧,并附有制作示例。其用心所在是为了留住这门老手艺。 本书是对我国传统手工艺的发掘和整理,可供木工爱好者、古家具收藏者及研究者学习参考。
  • 故宫日历(2013年)

    作者:故宫出版社文化旅游编辑部 编纂,华胥 撰

    2013年,是《故宫日历》自诞生以来的第80个年头。农历癸巳年,生肖蛇。由于院藏文物中蛇的形象较少,因此这一版日历需要另辟蹊径。明代李长卿《松霞馆赘言》云:“巳者,四月之卦,于时草茂,而蛇得其所”。草木山川,在故宫藏品中的表现数不胜数。因此,以“山水有清音”为主题、取材山水画作、辅以文玩器用等陈设的方案浮出水面。山水有清音,是要展现古人寄情山水的诗意生活,更是要唤醒城市喧嚣中的你我。山水有清音,山水觅知音…… 12个月分为3个单元:笔墨寻源、诗意栖居、仙境凡间;其下又以月为单位,既有对山水题材的追根溯源,也有云山墨戏、界画楼台之类的专题展现;而每个星期,也尽量各有侧重,并且在多数的周日以山水画作之外但又与主题相关的文玩器用等藏品作为新一周开始的标志,也是两周之间的间隔。这样的编排,是为了避免大量时代相近、风格相似的作品连续出现,造成读者审美疲劳,也是为了尽可能从新的视角引发读者的兴趣——对传承有序的山水艺术、对绵延不绝的山水文化。
  •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史略

    作者:邵琦 李良瑾 等

    本书以古代文献为依据,从认识古代设计思想的角度切入,讲述中国古代造物设计史和设计理论。作者以时间为脉络,介绍中国古代艺术设计及建筑方面的思想及理论,跨度从先秦至清代,历时较长,涉及领域较广,是一本有一定思想深度的设计史书籍,无论是设计者,还是设计历史及理论的研究者,乃至中国历史研究者,均能从中获益。
  • 二十四节气

    作者:董学玉,肖克之 编

    《二十四节气》重点就二十四节气的非物质遗产代表性内容和关系密切的发展、延伸内容进行了比较完整、系统的阐述。全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起源、演变过程、基本内容和直接相关的农事活动,以及由其衍生出来的节庆、礼仪、民俗、谚语、歌谣、传说等节气文化。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部分珍贵古籍,重点选编、介绍了《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周髀箅经》、《群芳谱》、《御制月令七十二候诗》等四部,分别就其产生背景、版本年代、历代批注内容与作者、历史作用及现实意义等。第三部分收录了自明清以来正式出版发行的二百多部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著作。以方便感兴趣的读者或进一步深入研究二十四节气文化的有识之士索引。
  • 中国传统色彩图鉴

    作者:鸿洋

    中国的色彩理念融和了自然、宇宙、伦理、哲学等观念,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色彩文化。《中国传统色彩图鉴》以图鉴的形式,带你领略建筑、服饰、绘画、雕刻、瓷器、漆器、剪纸的色彩艺术,了解传统色彩知识,感受传统色彩之美。
  • 再见传统(3)

    作者:吕胜中

    代序 这些文章大都是十几年以前写的,拉拉杂杂发表在各种杂志上,也有的曾收入1996年出版的文集《觅魂记》。有一天我拿出这些文字来读觉得自己重新回到了十几年前采风考察的乡村。记忆中的乡村,天空比现在更纯洁,大地比现在更干净,人比现在更朴素,而我自己也的确比现在更年轻。 一双年轻无知的眼睛,能从纯洁、干净、朴素的背景中看出些什么来呢?肯定是多浅显、少深刻。 从第一次采风起,我不断地到乡村生活,并没想到“再见”的词语,一度梦想着传统会与我相伴。十几年过去,翻看采风的笔记和照片,又读这些文字,我猛然意识到:我去乡村的每一次都是“再见”,我离开的每一次也都是“再见”,与我相伴的,其实是现代民众匆匆忙忙“奔小康”的脚步。 啊啊,我悔恨当时自己看的每一眼不够真切,听的每一句不够细微。从这些旧文中,我企图读出更多当时的情景。 时至今日,传统民间与乡土文化成为时尚,更多的年轻人渴求对它进一步地了解。但是,今日中国乡村已经由我采风时渗透传统的土地向着“现代化”的场地迁徙了十几年,昔日的泥土围城不是人去楼空,就已改成了繁华的旅游景点……于是,我宁愿露出我的浅显,也让今天的人们多感受一些乡土中国的传统景观。 我最初把民间艺术的传承人称为“艺术的母亲”,是把她们当成自己的母亲——母亲哺育儿女成长,而我的艺术正是在民间艺术的滋养下渐渐成熟。 我的母亲姜永贞是个乡间巧手,但她活着的时候,我并没有从她那里接受民间艺术滋养的主动。因此,艺术上更多的营养补充,来自于更多“艺术的母亲”,我曾和这些母亲们亲密相处,但如今她们大多已经离开人世,她们是: 王兰畔、张林召、曹佃祥:祁秀梅:段月英、库淑兰……我会永远记住她们的名字,我会在心中为她们设置永远的祭坛。 其实,这些艺术的母亲并不属于我自己,她们是传统民间文化最后的传承人,她们代表着传统乡土中国把积淀千百年的文化遗产交给了现代。 现代,你该动情了吧?还不快对她们说一声:母亲,你放心。然后把这份遗产轻轻地接过来。
  • 再见传统(2)

    作者:吕胜中

    再见传统(贰),ISBN:9787108017390,作者:吕胜中著
  • 戏出年画

    作者:王树村

    《戏出年画(上下卷)》内容简介:年画是春节时人们除旧布新、趋吉避邪的木刻版画,其精美的绘画雕刻亦极具欣赏价值。年画种类繁多,其中戏出年画内容最为丰富,它借着角色、情节和绘画将传统文化传承不绝,可说是最有学问的年画。 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叫“齣”(简化字为“出”),故戏曲题材的年画叫做戏出年画。本书包括江苏、安徽、福建、四川、山西、河南、陕西、天津、河北、山东等十省市最为精美的戏出年画,全面展现各地的绘画风格、曲目及表演特色。在编辑上。更以“说戏”、“说图”、“细部欣赏”三种文字层次,深入戏出年画动人的精髓,表现出中国历史和文化博大的内涵。
  • 碧山05

    作者:左靖 主编

    “碧山”是一系列试图寻找重返我们传统家园之路的MOOK杂志书,试图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梳理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中的位置,并以此为源头探讨展开传承与创新行动的可能。“碧山”在我们看来不仅是一个地理名称,更是我们传统家园和心灵原乡的象征。《碧山》系列图书将集中于探讨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以及对不尽如人意的现实的批判。 本辑“文庙:儒家的先贤祠”,有“专题、行动民艺、传承与表现、去国还乡、故土残调、读影、品书、观展”八个专栏。本辑文章有: 《垂教于世:中国古代地方城市的孔庙》(沈暘)、《台北孔庙的九二八释奠典礼与春季典礼》(高振宏)、《安徽文庙——以旌德和桐城文庙为例》(方光华)、《天下文枢》(叶兆言)、《东瀛孔庙管窥》(张渭涛)、《消隐于日本社会的儒学》(傅舒兰),等等。
  • 我在印度住了五年

    作者:(美)米兰达·肯尼迪

    大学毕业后,大城市的生活提供了她所需的一切:杂志社和广播电台的工作、人生目标、和我一样热爱探险的男友,还有一套蟑螂满地跑的公寓。公寓位于布鲁克林的一座大厦,房租合理,且房东不乱涨钱。然而,工作了几年后,她还是买了去印度的机票。 五年里,她在当地小摊排队买吃的;为了租到新德里的廉价公寓,不惜扯谎说自己的男友即将来访印度;作为美国公共电台的特派员,白天,她忙于工作;晚上,与邻居吉塔话家常、观赏印度当肥皂剧、聊着吉塔想要嫁个好老公的梦想。 五年里,在印度的每一天,她一点一点熟悉了这个国度,见识到印度文化对人,尤其是女人的限制与期待,爱情,男人,生活,朋友,邻居,工作,这些永恒的话题发生了微妙的反应,而她最终也结结实实地爱上了这里。
  • 梁漱溟先生论儒佛道

    作者:梁漱溟

    儒、佛、道三家之学,一般多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来研究,或当作一种知识来讲解,而本书作者之所见则与此有所不同。梁漱溟先生认为,这三家都是关于人们修持、涵养或修养的一种学问,其固有的根本精神在“力行实践”。因此,他说:“儒、佛、道三家之学均贵践履实修,各有其当真解决的实在问题,非徒口耳三寸之间的事。不掌握此点,不足以言三家之学。”如儒家孔门之学,依作者所见,就是“专务导致吾人身心生活日进于自觉而自立,整个生命有所变化提的那学术”。作者并非不承认这三家之学“其中有思想有知识”,但“主要则在返乎自家身上之修持、涵养、证悟”,若不如此,而“只当作哲学来讲者殊属失真无当”。现本书所收录之文字,各篇既强调三家之学这一固有之根本精神――“力行实践”,又指出儒家修养实践的具体方法。...
  • 中国老玩意之谜

    作者:聂鑫森

    本书介绍了三类旧时流传至今具有较高鉴赏和收藏价值的老古董: “古器珍玩”——主要是陈于庙堂、多为达官显贵所用的价值较高的器具; “日常用物”——古代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所需要的实用之物; “琴棋画由”——与诗词歌赋、文化娱乐有关的老物件。 作者以随笔的形式阐述诸多“老玩意”的起源、得名由来、特征、用途及有关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蕴,使读者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萌发更深切的兴趣。
  • 话说中国人之三教九流

    作者:赵谨

    《话说中国人之三教九流》介绍了儒、释、道三教和优伶、宦官、流氓、帮会、娼妓、乞丐、赌博、风水先生与算命先生、商贾等九种封建社会职业,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中国传统三大宗教的起源、教义、重要人物及其影响;同时,描述了这九个最典型的古代职业的产生、发展、主要职业特征以及这一行当的著名人物,以客观的态度来探讨社会职业的文化内涵。编者力求通过通俗流畅的叙述语言,结合科学的体例、丰富的图片、简约的版式以及别具匠心的设计,呈现给读者一份新鲜的历史文化大餐,让读者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和想象空间。
  • 中国历代传统纹样

    作者:张羿正南, 潘明歌, 陈宁

    《中国历代传统纹样》全篇从史前时期到明清时期共分八章,侧重点放在中国历代的纹样描述上。我国的传统纹样源远流长,从原始图腾、彩陶艺术,到历朝历代品种繁多、各式各样的器物装饰纹样,均见证了我们民族装饰艺术发展历程,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审美意识和特征。即使在当代艺术设计中,传统纹样仍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 鲁班经

    作者:午荣

    《鲁班经》中重点论述了古建筑中所用的寸木尺地、片瓦只砖、尺长寸短(鲁班真尺)以及建筑物中的尺寸高低、左右前后与吉凶祸福的关系。并详尽记录了自春秋以来,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及宋元千年来历代匠师关于建筑营造法式、古代家具设计制作的经典形制和图样。民间建筑包括框架结构的“正三架式”、“正五架式”、“正七架式”,具体有宫殿式、钟鼓楼式、祠堂式、庙宇道观式等。其家具形式多达三十余种,如桌椅式、大床式、箱柜式、镜架式等。因此,《鲁班经》不仅是一部稀世罕有的古代建筑文化奠基之作,还是一部古代家具设计制造的实用经典。
  • 梓人遗制图说

    作者:薛景石

    《梓人遗制》是元代薛景石所著,以介绍本机具形状、尺寸、加工材料、工时等制造工艺为主的一本专门手工艺著作。由“车制”和“织机”两部分组成,属车制部分的有时坐车子、圈辇、靠辇、屏风辇、亭子车;属织机部分的有华机子、立机子、罗机子、小布卧机子四种。凡所述及木机具制造信息之精要和详尽,对后世影响甚重。此次由郑巨欣先生加以注释,并配以图说。以期更好地诠释原作,泽惠当代读者和研究者。
  • 字里千秋

    作者:刘涛

    《字里千秋:古代书法》:1926年,梁启超为清华学校教职员书法研究会作了一次有关书法的演讲,他说:“美术,世界所公认的为图画、雕刻、建筑三种。中国于这三种之外,还有一种,就是写字。”梁启超说的“写字”,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有着实用与艺术的双重性格,在古人那里,书写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之间并无严格的界限。书法是在不可逆转的挥运之中传达书写者的功力和气格,显示书家的审美倾向和艺术追求,同时传承着中国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