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近现代史

  • 中国现代化史

    作者:许纪霖

    就中国而言,现代化的变迁并非一个简单的向欧美国家的认同过程,亦非面临外侮时的“冲击一反应”过程;它既是古老的历史在新世纪的骤然断裂,又是这一历史在以往的传统中静悄悄的延续。 自1800年起的一个半世纪里,在严酷的运作背景之下,中国现代化运动的酝酿、肇始与起步,既有后发展国家普遍遭遇的困境、也存在着中国文明独特的沉重遗产。 当历史的时钟被拨到1949年,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自1800年以降的那段历史的影响却久久不会消散:1949年以后的所有历史都可以在这渐渐远逝的一个半世纪中找到最初的基因和起点。 《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自1995年出版以来已经经历了十来个春秋。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西方的现代化理论作为一种学术解收的力量,曾经风靡于中国学术界。本书即是在那一特定时期,一群知识分子依据现代化理论进行探索的结果。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从现代化变迁的角度系统地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著作。它以现代化为指向与核心,从政冶、经济、社会、文化、思想、学术、军事、习俗诸方面重新观察并叙述了1800年至1949年的这段历史,全方位地描述了中国社会这一时期的宏观全景和内在脉络。本书以其视野开阔,结构新颖,立论鲜明,材料扎实,文风从容的特点在专业工作者和非专业读者中获得好评。 历史翻过了20世纪,进入了新的一页。本书作为具有探索性质的通论性著作;在学术转型的年代得到了史学界和知识界同仁的肯定,同时也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及其他相关研究必不可少的一本著作。本书2006年的再版,既是对于过去研究的回顾,更是对于未来探索的推动。
  • 从东方到西方

    作者:钟叔河

    从东方到西方:走向世界丛书叙论集,ISBN:9787806651926,作者:钟叔河著
  • 被监押的帝国主义

    作者:谢艾伦,蒋清宏,张立,张平

    《被监押的帝国主义(英法在华企业的命运)》以1949至1954年为跨度,在英、法“后帝国的”衰退的背景之下,以中英、中法关系中的经济与商务因素为着眼点,介绍新成立初期政府当局对在华大企业的政策与处置。
  • 后革命时代的中国

    作者: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德里克

    当下谈论的“中国模式”,只不过是现代化范式的一个本土版本,虽然一再强调自主性,但它一直在跟随美国的脚步,而后者并没有光明的前途可言。——阿里夫•德里克 ~~~~~~~~~~~~~~~~~~~~~~~~~~~~~~~~~~~~~~~~~~~~~~~~~~~~~~~~~~~~~ 清华国学院“讲学社丛书”第二辑,美国汉学权威、左翼前沿理论家德里克开启“梁启超纪念讲座” 面对全球现代性中过剩的历史与 匮乏的未来,对中国知识界百年变革作批判之思 ~~~~~~~~~~~~~~~~~~~~~~~~~~~~~~~~~~~~~~~~~~~~~~~~~~~~~~~~~~~~~ ——20世纪初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的“中国化”困境,如何启发社会科学在对中国文化之一致性和差异性的调和中,从西方的知识霸权中解放出来? ——改革开放至今的儒学复兴、国学热潮,是否已经足够警惕欧洲中心主义,却忽视了与资本主义的合谋?这一“历史的复兴”怎样才能超越民族国家的边界,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倘若拒绝质疑发展,中国能否输出真正可复制的“中国模式”?会不会成为美国衰落后的世界新霸权?
  • 大清帝国最后十年

    作者:李刚

    晚清七十年,在清廷之外,既有底层贫穷民揭竿而起,试图建立乌托邦式的“天国”社会;又有革命志士高呼打同行体制,试图用火与犁再造美好中华。无论其理念是狭隘还是崇高,都希望运用自己的一套办法改变中国现状,把中华民族从西方列强的炮舰锁链和经济掠夺中解脱出来。在清廷内部,皇室家族和官僚阶层,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也在寻求帝国复兴、崛起之术。特别是在帝国最后十年(1910-1911年)的新政改革,兴学堂、废科举、遣留学、练新军、改官制、办实业,其变革涉及的内容包括教育、经济、法制、军事、政体等,其广度与深度都远远超过此前的戊戍变法……本书试图客观冷静地、立体地、多角度地展现清末新政这一历史事件的真相。 要寻找20世纪中国现代性的起源,不能仅仅回溯到“五四”,晚清是一段更重要的“转型时代”。 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肆意掠夺,致使中华民族陷入半殖民地的惨境;但是,西方势力的介入也为中国社会的再一次更新提供了契机,中国在危机之中开始了从传统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清帝国最后十年,清廷提出新政方案,涉及的内容相当丰富,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的各个层面。如建立近代教育体系,确定“工商立国”方针、自开商埠、鼓励民族商人走出国门参加国际博览会;修改刑律,添补民法、诉讼法,建立各级审判机构,着手推行行政与司法国家准议会机构和地方准议会机构,筹建责任内阁,等等。这些经济和政治名词在今人看来是那么的熟悉,但相信这些诉求发生在晚清最后十年的国人却是凤毛麟角……
  • 史家高华(中国故事)

    作者:颜世安,熊景明,徐庆全,刘瑜,徐友渔,章

    2011年12月,历史学家高华逝世。这位学者走得并非悄无声息:在其身后是著作的继续流布,以及众多师友、弟子情真意切的追忆与怀念。 《史家高华(中国故事)》便是刘瑜、张鸣、崔卫平等人纪念高华先生的文章合集。 刘瑜说:高华老师是一个国宝级的史学家!说他是国宝级的,是因为在今天中国的学者里面,能够兼具道德勇气,专业上的严谨,极好的记忆力和知识积累,以及洞察力的,实在是太少了,是很难复制的。
  • 毛泽东年谱(1949-1976)

    作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毛泽东年谱(1949—1976)》以大量的档案史料为依据,记述了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计27年间毛泽东的生平、业绩,以及他的各种重要活动,特别是一些重大问题决策过程,重要思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毛泽东年谱(1949—1976)》,分1-6卷,共297万字。 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的《毛泽东年谱(1949-1976)》昨天起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共6卷,近300万字。1993年12月出版的《毛泽东年谱(1893-1949)》(共3卷),经过修订后也再次出版。这标志着《毛泽东年谱》全部面世。 《毛泽东年谱(1949-1976)》是一部记述毛泽东同志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他逝世27年间的生平、业绩的编年体著作,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思想、理论、决策、工作方法和各种活动,反映了他领导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的历程。从这部年谱的记述中,还可以了解毛泽东同志在27年间是怎样工作和生活的。这部年谱以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档案资料为主要依据,发表了大量未编入毛泽东著作集中的讲话和谈话,同时又使用了其他文献资料和访问材料,内容非常丰富。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原主任熊华源之前在《向往毛泽东》出版座谈会上曾表示,《毛泽东年谱(1949-1976)》的出版,将全面地反映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思想、生平、业绩、风范,同已经出版的《毛泽东年谱(1893-1949)》相衔接,将形成一部完整的《毛泽东年谱》。在他看来,《毛泽东年谱(1949-1976)》既是研究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思想、生平、业绩和风范的重要成果,同时也是这一时期党和国家的历史的一个缩影。特殊的题材和内容,赋予这部年谱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深刻的理论意义。这部年谱的出版,将填补毛泽东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空白。“这对于史学界、理论界全面地、科学地研究建国后的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变化过程,研究新中国成立后27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应对和战胜遇到的各种严重挑战与困难所表现出来的领导思想和政治智慧,研究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形成过程,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对于深入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进而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研究,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规律,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经验,也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一书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逄先知主编,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2002年8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分上、中、下3卷,全书139万字 人物年谱的编纂原则是实事求是,有事即载,无事即阙,有对写对,有错写错。另外,年谱作为一种存史资料,引用的资料一定要注明出处。
  • 寻求历史的谜底

    作者:杨天石

    中国近代史充满着谜团。本书是对这一时期若干重大谜团和尖端问题的探索。作者依据多年来在海内外精心访求的珍贵而可信的资料,抉幽钩隐,第一次向世人揭示了许多重大的历史奥秘,诸如康有为密谋捕杀西太后,梁启超密请诛杀袁世凯,同盟会内部的两次“倒孙”风潮,蒋介石刺杀陶成章,汪蒋矛盾与中山舰事件的发生,武汉政府密谋逮捕蒋介石,胡汉民密谋武装推翻南京政府,李宗仁密谋向蒋介石夺权迫使其出国等重要史实,均有确凿而生动的阐述。对近代史上的几种重要思潮,作者也有精辟的分析,提出了不少引人深思的问题。
  • 托洛茨基论中国革命

    作者: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

    《托洛茨基论中国革命(1925-1927)》为了挽救中国革命,托洛茨基曾与当时的斯大林路线进行了殊死斗争。他指出,民族解放斗争实质上仍是阶级斗争,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批判斯大林的阶级调和论,主张共产党退出国民党,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在革命高潮时建立苏维埃,夺取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到底。 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托洛茨基的建议未能付诸实施,但他对中国革命形势的正确分析,和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准确预见,堪称无产阶级革命战略策略的典范。 《托洛茨基论中国革命(1925-1927)》集结了托洛茨基文章中所有有关中国革命问题的论述,选取于现存各国的各个语种的公开出版物,按写作的时间顺序爬梳整理,以精炼到位的翻译语言,再现了这位伟大先知的独特智慧和预见力。
  • 满洲事变:政策的形成过程

    作者:绪方贞子,胡连成/校,李廷江/监修

    作者挖掘了关东军高级参谋片仓衷保留下来的第一手史料,通过对日本外交政策的一系列极其重要细节的厘清,阐明了关东军和军部以及日本政府三者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入木三分地揭示了三方博弈的具体情景,展现了满洲事变这段历史的多面性与复杂性。
  • 一本书的历史

    作者:金冲及

    《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中共是如何建构自己历史的? 中共建党、大革命、土地革命、长征、延安整风、七大、三年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反右、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粉碎四人帮、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本书详细记录了一部党史诞生的过程。大到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如何评价和定性,小到一字一词如何使用的斟酌——一次次的讨论,整个过程都收录其中。另外还有主要参与者的日记,以及本书作者所作的旁注等。 这是一本绝对忠于原貌的、极具现场感的、第一手的珍贵记录材料,也是一本佐证文章和注释丰富的综合性著作。看完此书,编者不禁一叹:原来如此!——原来我们往日所熟习的党史观点是这样讨论成形的,具体而微。相信读者诸君读完后亦会大有感慨。
  •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修订版)

    作者:金以林

    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统治了22年。它同此前控制中央政权17年的北洋政府有着本质的不同,特别是在组织形态方面,国民党始终强调的是“以党治国”。但党的成员又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从1928年底东北易帜起,国民党宣称实现全国统一。其实,谁都知道这只是在形式上完成了统一,在它内部始终 是派系林立,纷争不断,并多次发展到大规模的分裂和武装冲突,成为民国政治史中异常惹人注目的突出现象。 · 对这种现象,以往学界通常把它归结为“新军阀混战”。这样说并没有错,因为当时中国政治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战争,主要组织形式是军队。蒋介石长期以来始终视军队如生命,离开对军事的控制,便没有他22年的统治可言。但仅仅如此理解,会导致研究者过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各派军事势力的角斗上,而忽视它背后更深层次的矛盾――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 · 本研究重点放在国民党高层面的派系斗争上。这是民国史研究中应该厘清的一个重要问题。 · · · 派系政治可谓与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共始终,是国民党大陆治政时期的顽症。蒋介石依靠对派系的掌控与运用而登台,并因此而成为国民党内说一不二的威权领袖,然亦因其对派系纷争的失控,而致国民党内矛盾激化,终至倾覆。可谓成亦派系,败亦派系。金以林的力作《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为读者细致勾勒出国民党派系政治的由来、演变及相关人物的活动与作用,史料丰富,叙事翔实,论证有据,颇见功力,诚为研究者与读者不可不读之佳作。 ——【汪朝光】 · · 国民党统治中国大陆20余年,最后所以会败给共产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内部始终派系林立,稍有风吹草动,难免会四分五裂,土崩瓦解。这种状况的形成,原因多多,但蒋介石特有的统治手法毫无疑问是造成这一切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这本书很好地勾勒出了蒋在南京政府建政之初的几年里,用派系政治的手法对付派系政治的种种做法的情况。通过此书,读者当不难了解蒋的领袖地位是如何确立起来,又是建立在何种基础之上的。 ——【杨奎松】 · · 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内部很快陷入激烈的派系斗争中。派系斗争几乎成了国民党最鲜明的政治文化标签。与阶级斗争相比,国民党的派系斗争有何异样的生态?不同的斗争如何导致不同的历史结局与走向?本书是国内第一部深入描述国民党派系斗争的专著,值得一读。 ——【王奇生】
  • 漫长的革命

    作者:埃德加·斯诺

    1971年,埃德加·斯诺最后一次访华后返回了美国。1972年2月15日,他遽然长逝。如果他活着,他肯定会给《西行漫记》和《今日红色中国:大河彼岸》的新版本添加注释和参考文献,为读者奉献更多的历史事实。他肯定会根据自己的记录,增加1970-1971年他与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谈话的内容。   埃德加·斯诺的妻子洛伊丝·惠勒·斯诺在同意出版《漫长的革命》一书的信中写道:“这是一本没有完成的著作——我的丈夫刚刚开了个头,便出乎意料地离去了。书中播撒下了中美两国人民新关系的种子。在我们的培育下,它们将会成长壮大。”
  • 晚清上海

    作者:梁元生

    《晚清上海: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以清末民初的上海为重心,考察近代中国城市在走向现代的历史行程中所产生的急剧变化和所需要面对的严峻挑战。《晚清上海: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之中多篇文章皆以“人”为本位,包括城市的管治官员、士绅、商人,以及一般市民,注目点是他们在大时代中所作的调适。除此以外,贯穿《晚清上海: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的还有一个“空间”的概念。在近代各种变迁冲击之下,在上海这个城市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其“公共空间”也相应地出现了很大变化。《晚清上海: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以“衙门”(以上海道台为中心的道署)、“会馆 / 公所”、“局”、“堂”等作为考察的对象,分析新旧、中西、传统与现代、本地及外来各种力量对这些“空间”带来的变化,由此对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城市的转型提出一个较为新鲜的看法。
  • 冷战在亚洲

    作者:沈志华

    冷战在亚洲:朝鲜战争与中国出兵朝鲜,ISBN:9787510814983,作者:沈志华 著
  • 草莽中国

    作者:叶曙明

    第一部 南方,一部反判的历史 第二部 北方,官僚的摇篮 第三部 西北,抵抗着中原 第四部 东部,历史的温情主义 推翻帝制的革命开始于南方,也必将完成于南方.尽管在这两者之间存在这漫长的岁月,但是,由于南方远离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由于南方呼吸着大海的空气,由于这种人文环境的原因,反而使南方获得了较大的自由--包括思想的自由和行动的自由. 北方……西北……东部…… 南方开始革命,东部紧紧跟上,北方摇旗呐喊,西北犹豫观望.
  • 上海时代

    作者:松本重治

    20世纪30年代,活跃于日本国际传媒和政治外交领域内的作者,是日本首相近卫的智囊和“私人驻华代表“,被称为“超派阀的重量级人物“。自1932年派驻上海之后,以其特殊的身份和广泛的人脉,跻身中国上流社会和国民党党政军财各界,周旋于世界各国派驻在沪人士之间,深深地介入到中日关系的内幕层次及许多与此相关的重要国际事务,迄全面抗战爆发后,又成为对汪精卫集团诱降活动的主要策划与参与者之一。本书以其个人的历史观,用新闻记者特有的笔法,娓娓追述这段经理,不仅生动地再现出那个年代许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历史画面,同时披露出大量鲜为人知的极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被公认为战后日本最有分量的政治外交回忆录之一。本社与作者后人达成版权协议,使该书中译本将和中国读者首次见面。
  • 危机中的变革

    作者:萧功秦

    在中国历史上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的二十年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期,在西方挑战的持续冲击下,在民族危机的强大压力下,中国人开始自觉地通过体制创新来谋求国家富强,此后中国便进入大规模变革的历史时代。
  • 租界!租界!

    作者:徐承伦

    《租界!租界!》内容简介:这是国内首部关于英租界威海卫的长篇小说。1898年,英国政府强行租借威海卫,从此威海卫开始了英租界时代。当大英帝国的“米字旗”在古老的威海卫升起的时候,以威海卫大丛府、乡间温泉庄园的“先生”为代表的威海卫士绅和百姓等,开始不屈不饶地抗争。当租界已成定局,西方先进的文明与落后的威海卫形成鲜明的对比后,他们由最初的盲目排斥到渐渐地接受、吸收、融入到西方文明中,在迷茫中寻找改变现实的力量和真理。山东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西方文明自然与其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与交融,然而身为威海卫末任行政长官的庄士敦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崇至极,在这里他宣誓要为“儒家思想的生命作最后一搏”。他驻留威海卫长达16年,与威海卫结下了终生难忘的不解之缘,对威海的感情在他辞别演说中溢于言表:“你们将来会得到一位比我能力强的领导人,但我自信你们绝不会遇到像我那样对威海卫有如此深厚感情的领导人。” 整部作品以恢弘的气势、详实的史料、深邃的思辨、探索的胆识、诗化的语言对“先生”、花儿、少爷、小姐、管家、骆克哈特、庄士敦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进行了细微的刻画,通过他们跌宕起伏的命运,悲欢离合的人生,揭示了英租威海卫(1898年—1930年)32年真实、客观、沉默、尘封的历史……
  • 黎东方讲史:细说民国创立

    作者:黎东方

    《黎东方讲史:细说民国创立》由旅美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撰写。它叙述了从孙中山创办兴中会至1912年民国成立期间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作者以“讲史”的形式,通俗而生动地讲述了孙中山领导的七次起义、“苏报案”、保路风潮、武昌起义等历史事件,以及孙中山、黄兴、陈天华、秋瑾等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