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 追怀生命

    作者:伊沛霞 / 姚平 / 张聪

    数以万计的墓志铭,或云丧葬传记,从帝制时代留存至今。它们被刻在石头上、安放在墓穴中,表达生者对逝者的思念。墓志铭的内容一般集中在墓主的生平事迹和模范言行上,因涵盖了详细的人品操行、家庭生活、地方世态及社会文化风俗,它们或多或少地折射出墓主所生活时代的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此外,还让人们有机会瞥见那些在正史和地方志中少有记载的各色人物,包括女性、孩童,以及未能在政治上留下痕迹的男子。

    本书选取了从汉代至清末近两千年间的30篇墓志铭,并邀请知名学者撰写导读,以志文背后的话题,串联起整个帝制时代的中国历史。本书的读者们可选择以任何顺序来阅读这些墓志,因为它们每一篇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当然,通读全书并对各时期的墓志作比较分析也会让我们受益匪浅。此外,还可选择一个群体(如女性、将士)来进行深入的切磋探讨。

  • 中国制度史研究

    作者:杨联陞

    深厚的功力和独特的视角,才能使古老的历史学焕发生机;丰富的学养和精妙的取向,才能在论述重大问题时举重若轻.本书是汉学大师杨联升先生发表于<<哈佛亚洲研究杂志>>上的关于中国制度史和经济史的系列论文之结集,也是杨联升先生厚积而薄发的学术结晶.全书可谓篇篇精彩,字字珠玑,而平易流畅的文字使本书在极具学术价值的同时,又有很强的可读性.
  • 中国北方村落的社会性别与权力

    作者:(加)朱爱岚

    《中国北方村落的社会性别与权力》作者在1986-1990年对山东省三个村落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各个社区对改革作出的迥然不同反应,并详尽地剖析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对北方农村妇女地位、生产活动及社会关系的深刻影响。这一研究表明,尽管在家族领域甚至在家庭企业中妇女的境遇已大为改观,但在更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尤其是在村政府和村级集体企业中男性仍垄断了几乎所有的主要职位,从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社会。性别与权力关系在婚姻家庭、就业、参政、社会组织与网络等诸多私人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运作与流变。
  • 都市里的农家女

    作者:[澳] 杰华

    《都市里的农家女(性别流动与社会变迁)》是有关20世纪末加入大规模城市流动——包括流动到北京和其他城市的中国农村女性经验的一项迷人研究。它在深度民族志研究的基础上,试图理解流动者本身是如何体验流动的。作者集中关注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者,特别是女性流动者的经验,关注她们谈论那些经验的独特方式,以及那些经验如何影响了她们的认同意识。通过对都市里的农家女的一手材料的说明,作者提供了关于农村女性与城/乡经验之间如何协调的有价值见解,以及这些经验如何影响她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际关系的方式。《都市里的农家女(性别流动与社会变迁)》对于我们理解社会性别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以及全球化与现代化如何在最个人的层面上得到体验的方式,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 一个中国村庄

    作者:杨懋春

    《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是关于中国最古老农业区一个典型村庄全面而详尽的研究。这个村庄是作者的家乡,凭着对那里人们生活的熟悉和公正,作者写出了这本书。家庭生活、村内冲突、庄稼种植和孩子游戏只是他所描写的乡村生活诸多内容中的几个方面。
  • 向往心灵转化的庄子

    作者:(美)爱莲心

    本书对《庄子》哲学提供了一个根本上新的解释。在同类著作中,本书首次充分而详细地阐明,在《庄子》中,存在着一种深层的认知结构,它埋藏在表面上随意的文学佚事、神秘的言说、隐晦的暗指之下。作者仔细分析了神话、传说、怪物、吊诡、比喻、语言的困惑这些为系统地引导和开发人心的灵性维度而在战略上设置的手法。
  • 中国的经济革命

    作者:[日] 顾琳

    本书以河北中部的高阳工业区为研究个案,从该工业区20世纪的发展历程揭示中国乡村工业的发展面貌。 本书把高阳工业区的发展分为三个不相连续的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世纪初到抗日战争爆发,初步的原料和销售市场被战争打断;第二个阶段从抗日战争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结束了私营纺织企业和乡村纺织的历史;第三个阶段从1978年的经济体制改革至今,高阳成为当今中国毛巾、毛毯、毛线以及其他纺织品重要基地。 作者指出,高阳乡村工业的生产方式是与20世纪全球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中国的社会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表现在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和经营模式、所有制模式的不断变革。 进而作者总结了中国乡村工业的典型生产模式——高阳模式,其特点是“两头在外”,即原料的供给和产品的销售均不在当地。实际上这是当今中国乡村工业的普遍模式,从高阳模式的成功,透视出当今中国“经济奇迹”的奥秘。 作者从历史走向了现实,从传统中国找到了认识当今中国的路径。所以,该书的研究方法和结论的学术和实际意义是明显的。
  • 朱熹的思维世界

    作者:田浩

    《朱熹的思维世界》不可避免地会加深我们150年以来一直怀有的危机感和失落感,因为单是它的学术水准也足以提醒我们,中国文明在现时代所面对的绝不再是某个粗蛮不文的、很快就将被自己同化的、马背上的战胜者,而是一个高度发展了的、必将对自己的根本价值取向大大触动的文明。可正因为这样,借别人的眼光去获得自知之明,又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历史使命,因为只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过强烈的反差反观自身,中华文明就找不到进入其现代形态的入口。当然,既是本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就不能只从各家学说中筛选那些我们可以或者乐于接受的东西,否则我们的“筛子”本身就可能使读者失去选择、挑剔和批判的广阔天地。我们的译介毕竟还只是初步的尝试,而我们所努力去做的,毕竟也只是和读者一起去反复思索这些奉献给大家的东西。
  • 墨梅

    作者:[美]毕嘉珍(Maggie Bickfo

    在过去的600年中,墨梅是最受人青睐、得到最广泛实践的东亚水墨画题材之一。毕嘉珍(Maggie Bickford)《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墨梅》一书是对墨梅的第一次完整描述,她全面论述了中国画派中一种类型的形成,充分采用跨学科的方法,论证了艺术、文学、文化和政治以及群体、个人的活动如何相互作用产生了新的画派及其范式。墨梅出现于12世纪初的宋代,在14世纪中期蒙古统治下形成范式,这些均可得到文献准确地证明,允许现代学者近距离地去观察中国文人画艺术的形成过程。此外,本书批评性地考察了墨梅如何从宋代精英文人的艺术选择成为后来中国绘画正统艺术的过程。
  • 中国的思维世界

    作者:[日]沟口雄三,小岛毅

    本书是由日本知名汉学家沟口雄三、小岛毅主编的日本重要汉学家关于中国近代以前思想、文化的论集。全书分为上篇“中国的思维世界”和下篇“礼治与政教”两个部分。上篇主要是关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通论,内容相当广泛,涉及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天理观、术数学以及天谴论、人性论等,时间范围则自上古至明清,论述的对象有董仲舒、朱熹、许皓等重要思想家。下篇则主要围绕“礼治与政教”的专题展开,集中论述中国古代官方及民间繁复的礼制以及其中所蕴涵的文化政治意义,如古代皇帝的朝政礼仪、祭祀礼仪、建筑所体现的礼仪、民间社会中的礼仪以及对近代社会的影响等。这些文章从大量史料出发,包括正史、文集、笔记、考古材料以及社会史文献等,分析细致,见解深刻,体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认识有借鉴意义。
  • 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

    作者:(日)斯波义信

    《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作者斯波义信灵活运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家之间学际对话”的方式、历史研究传统的证实主义原则及区域经济、广义社会史学等研究手法,对宋代江南社会经济的诸层面进行了系统考察,令人信服地对江南地区的生态演变、农田水利、经济开发、移民定居、城市发展、社会流动、商业交通、户籍税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独树一帜地提出宋代分期说和自宋至明初4D0年间的周期演变说,是对宋代文明令人耳目一新的生动演绎。 《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是《宋代商业史研究》的续编。作为历经宋、元、明持续的经济变化、发展动力参照的经济史研究的构想,则是技术进步导致的生产力的增长、地域间的产业分化、特产商品的发展成熟。换言之,即为“比较有利的观点”的普及。 为了沿着这一思路继续深入探索,其先决条件是:经济史家应达成共识,必须共同占有作为这一研究课题基础知识的“地区经济史”方面详尽且正确的资料。为此,本书首先着手对以长江下游地区为主的各种各样的经济变化加以考察。以江南为观察焦点的理由,是因为该地区的基础资料比较丰富而别无其他原因,也丝毫没有江南是代表全中国社会典型的想法。
  • 中国的女性与性相

    作者:[英] 艾华

    对于一位西方女权主义学者来说,以中国的女性为研究对象,结合不同的地域和历史时期背景来考察这些变化过程,确认其中与“女性”有关的性别含义,是一项富于持挑战性的工作。作者的观察和阐述几乎是全面的,包括了对女婴的态度、性教育、恋爱婚姻、女性在婚姻中的角色卖淫、同性恋等。本书对于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女性相的纵向研究带来了令人惊叹的启迪性,它不仅源自不同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的全新视角,也显示了作者的理论造诣所具有的穿透力。 译者的话 /1 前言及鸣谢/1 1 绪论:1949年以来的性话语/1 政治及意识形态背景/4 性问题的话语材料/9 占主要地位的话语及其读者/13 起源 /17 中国女性研究和分析术语/22 2 性差异的科学结构/31 性与科学教育/32 20世纪50年代的性和生育的观点 /38 性差异 /41 改革主义者对性与生育的解释/45 3 给青少年的建议/53 青春期的定义/56 月经与女性的弱点/61 “恶习”与无节制的危害/66 对青春期的道德与社会监督 /70 4 婚前观念/77 求爱与“约会”:历史与社会背景/78 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的爱 /82 讨论20世纪80年代的爱/89 婚前激情 /92 婚前性行为的女性标准 /97 5 一夫一妻的理想/105 妻子与性和谐/106 天生的母亲/113 性与老年女性/117 一夫一妻制与婚姻忠诚/120 覆盖女性的身体/124 6 健康的身体/135 生育健康/137 优生 /141 堕胎 /145 性传播的疾病/148 7 性与商业化的市场/155 拐卖妇女 /156 卖淫 /161 色情物品 /165 强奸与性暴力/167 8 怀疑中的性/175 处女及受害者/177 婚外性行为及女性“第三者”/180 不自然的女性/186 同性恋 /190 9 结 论/200 参考书目 /205
  • 东亚文明

    作者:[美] 狄百瑞

    无论在古典形成时期、佛教传入时期、宋明新儒学时期,还是近代东、西碰撞时期,在以儒家为价值内核的东亚文明内部,均展开过持续的思想对话。而狄百瑞教授的这部《东亚文明(五个阶段的对话)》,正是以此种对话性为主线,来追问支持文明之发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力。缘此,《东亚文明(五个阶段的对话)》并非表现为单纯的回溯,还更表现为积极的前瞻,因为借助于上述“既分又合”的辩证形态,作者展示了他所向往的未来世界文明的典型存在样式。
  • 近代中国与新世界

    作者:萧公权

    康有为的名字,既象征着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又包孕着亟待发掘的丰富内涵。他忧患多思的情怀,使之在实践层面上居为疾呼改革的活动家;他超迈磅礴的才气,又使之在精神向度上成为富于创意的思想家。上述双重因素构成了有机的张力,激励他既在儒家价值范式之导引下渴望与时俱进的制度创新,以期当今世界能走向变法图强的中国,更在外缘文化的刺激下憧憬儒家思想的自我递进,以期其命维新的中国能走向未来的世界。 然而,无论在国内学术界,还是在国际汉学界,对于康有为的研究成果,似都难与其显要的地位相称。正因此,萧公权先生晚年的这部平心之作,才更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萧先生在大批的康氏未刊手稿的支持下,以同情的了解和细密的笔触,既凸显了这位“南海圣人”特重人际关系的问题意识,也还原了他纵笔代圣贤立言的畅想过程。由是,本书就通过对一位“儒家修正主义者”的追述,提示了一种激发古代思想生机的哲学式态度,和一条活泼的传承文化资源的创造性思路。
  • 矢志不渝

    作者:卢苇菁

    《矢志不渝: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内容简介:明清时期,数以千计的年轻女子抗拒父母的权威,终生忠贞于她们的未婚夫,很多以寡妇的身份终其一生,有的为未婚夫自杀殉死。贞女现象引发了中国历史上关于礼与女德的最激烈、最持久的意识形态争论。《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矢志不渝: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旨在对贞女现象作一历史描述,并探讨赋予其意义的、反过来又被它所影响的明清社会和文化。通过勾勒贞女现象之形成、发展轨迹以及国家和社会对它的反应,《矢志不渝: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试图对贞女现象与帝国晚期的政治、文化、思想变迁的关系达成较全面的了解,并通过判析围绕着贞女现象的矛盾冲突,揭示年轻女子与其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矢志不渝: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最根本的目的在于探索贞女的情感、理想和生活历程,并由此解释是什么影响了这一时期年轻女性的性别身份,以及她们如何看待和表达尊严、责任、爱情。
  • 孔子:即凡而圣

    作者:[美] 赫伯特·芬格莱特

    《孔子:即凡而圣》紧扣《论语》的文本,细致入微地分析了《论语》中孔子的思想观念,力图呈现孔子的思想特质。作者认为,从心理主义和主体主义的角度来解读《论语》,是出于西方知识背景的误解,而孔子思想的主旨在于礼仪行为的强调。礼仪是人类经验历史积淀所形成的人性的表现,礼仪的践行可以使人性在社群的整体脉络中趋于完善。而人们纯熟地实践人类社会各种角色所要求的礼仪行为,最终便可以从容中道,使人生焕发出神奇的魅力。圣人境界就是人性在不离凡俗世界的礼仪实践中所透射出的神圣光辉。
  • 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

    作者:[英] 冯客

    在本书中,“种族与其说是强调不同民族的生理方面,毋宁说是强调它们的社会文化方面。”在我们的印象中种族是与“种族歧视”、“种族偏见”联系在一起的,而当讨论“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时,因为近代中国之内忧外患的特殊历史,种族观念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民族主义,所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时刻”,人们思考和行动的主要方向就是“保种强国”。但是,本书所论没有这么简单,它追述了近代中国种族观念的复杂历程,展示了近代中国种族观念的复杂形态。种族是“作为文化的种族”、“作为类型的种族”、“作为宗教的种族”“作为民族的种 族”、“作为种类的种族”、“作为种子的种族”和“作为阶级的种族”。“种族观念”是近代中国的核心观念之一,对它的思考无疑会丰富我们看待那段历史的眼光,特别是这种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在今日仍还有着重要的影响。
  • 中国与达尔文

    作者:(美)浦嘉珉,James Reeve P

    查尔斯·达尔文从来没有到过中国,但达尔文的进化学说却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进化论是最先对中国人造成冲击的重要的西方学说之一,而且在马克思主义获得真正立足以前,它还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主义”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政治思想和人生哲学。 美国学者浦嘉珉的这部著作详尽地研究了达尔文学说在中国的传播、接受及其影响。作者从思想史的角度重新评价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对达尔文学说的“正读”与“误读”,展现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为使中国“适应”或“摆脱”那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而进行的漫长努力。虽然达尔文的进化学说受到各种各样的歪曲。但进化学说的许多重要概念还是在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的生存环境之中成为不证自明的“法则”,它们确实影响到中国维新派、共和派、无政府主义者和革命派的实际行动,并且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传播铺平了道路。
  • 技术与性别

    作者:白馥兰

    《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是一部别开生面的物质文化史,也是一部视角独特的妇女史。《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反对以西方的“科学”标准评估中国传统社会的科技成就,然后得出“中国为什么未能产生现代化”的若干答案。它力主将科技看做是表达与塑造中国文化、社会形态的有力的物质形式,并采取这样一种视角考察了宋代至清代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女性技术”,从家庭空间到生活、女性的纺织生产、女性生育与保健等三个方面,分析了科技如何强有力地传播和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性别规则与女性角色。然而,与我们对于传统女性的传统认识不同,作者认为,妇女并非父权、夫、权的被动牺牲品,而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态与社会秩序的积极有力的参与者。
  •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

    作者:张灏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