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共和国史

  • “红星”

    作者:[日]石川祯浩

    本书前半部分从1937年日本政府公报登载的一幅错误的“毛泽东”照片入手,追寻外界逐渐认识中国革命领袖的历史过程,以及其间所发生的误解、巧合与蓄意隐瞒。后半部分则致力于复原《红星照耀中国》的诞生过程与版本流变,详细梳理了它在中国、苏联、日本等地的历史命运,澄清了后世对于这一名著的诸多误解与不实指控。

  • 姜义华口述历史

    作者:姜义华口述,熊月之撰稿

    本书稿为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姜义华教授其历经坎坷的人生历程的回顾。全书按主题区为五章,第一章讲述学生时代的求学历程。第二章讲述在逆境中攻苦食淡,治学著述,不断进取累结硕果的学术生涯。第三章讲述作为新时期上海学术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为上海和复旦大学建设发展奔走献策的活动。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讲述师长、同学、朋友、亲人。以充实生动的文本向读者呈献了一代知识分子为国为民上下求索的赤诚情怀。
  • 解读林彪

    作者:周敬青

  • 初进大城市

    作者:李国芳

    本书是近年来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成果中较有新意和深度的学术成果。作者利用丰富的原始档案文献,以实证研究方法,对中共进入石家庄之后的建政与社会管理进行了细致而丰满的梳理和分析。本书史料翔实,结构合理,论证严密,以大量的例证、表格和图示等深入分析和说明了中共进入城市初期在城市执政和管理问题上遇到的种种困难、疑惑和摩擦,弥补了以往研究的缺陷。
  • 凯歌行进的时期

    作者:林蕴晖

    《凯歌行进的时期(1949-1976年的中国)》忠实地记录了新中国凯歌行进前三年经济恢复的伟大成就,以及1953年开始创业探索的艰难历程。书中对经济恢复,总路线的酝酿和提出,刘少奇“巩固新民主义秩序”的主张,邓子恢的重要政策思想,反右倾到反冒进作了认真的评述。对知识分子的改造运动,电影《武训传》的批判,高岗、饶漱石事件,梁漱溟的“九天九地”,潘汉年、杨帆事件等的历史背景及事实作了详细探究。它对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和问题的来龙去脉研究得很深,生动揭示了我国过渡时期战略转轨的深刻经验教训。 该书资料丰富翔实,是一部开拓性、权威性、学术性及可读性兼备的专著,可以使读者得到宝贵的知识和启迪。
  •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作者:方可成

    在中国的外交辞令中,有一个颇具人情味的政治称谓,叫做“老朋友”。这个称谓的第一次出现是在1956年的《人民日报》,获得者是加拿大人文幼章。此后,西哈努克亲王、基辛格、李约瑟、萨马兰奇、斯诺等来自123个国家的至少601位外国人,都曾被叫做“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最初,“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是用来称呼那些与中国共产党有着深厚友谊的外国人。随着外交政策的变化,这个称谓的含义发生了耐人寻味的变化。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是那些向革命伸出援手的人;1949年后,“老朋友”是同属第三世界的兄弟国家,也正是他们“把中国抬进了联合国”;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那些曾经“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竟也摇身一变,开始盛产新的“老朋友”。 如今,随着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向务实,“老朋友”们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他们的故事,却为我们重新审视那段风云变幻的年代,提供了最全面、最独特的视角。 翻开本书,看老朋友们“你方唱罢我登场”,你会发现这个颇具中国特色的政治称谓,奇妙地折射着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和大国政治的曲折历程。 媒体评论 起步于一篇独辟蹊径的新闻报道,作者继续在数据库这个信息富矿中掘采,终于完成了一段对历史新的发现、新的叙述与独到的解读。 此书给媒体人的启示:数据库里有价值重大的新闻,而完成这类深度报道的写作,需要有更多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支持。 记者不仅是信息的采集者,更要成为信息的研究者。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徐泓 编辑推荐 ◆看西哈努克亲王、斯诺、基辛格、李约瑟、萨马兰奇……等来自123个国家的至少601位老朋友“你方唱罢我登场”。 ◆了解中国外交政策与大国政治演变的历史必然。 ◆最有趣的外交史料!最真实的政治秘闻!最犀利的事实观点! ◆源自《人民日报》数据库的最完全统计! ◆他们有的一直是朋友。有的本来是朋友,却突然形同陌路;有的本来是对手,后来却成了朋友。 ◆翻开本书,通过“老朋友”这个颇具中国特色的政治称谓,了解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和大国政治的曲折历程。
  • 當代中國農村歷滄桑

    作者:陳佩華,趙文詞,安戈

  • 国史札记

    作者:林蕴晖

    本书作者依据长期积累的档案资料与深厚的理论功底,并本着重新审视历史,既要从当时的历史实际出发,弄清历史的来龙去脉,又必须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去总结历史提供的经验教训的立场,对共和国六十年来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论证,提出不少独立见解,廓清了许多历史之谜,也澄清了多年来的一些模糊不清的观点与说法。 本书与本社去年出版的《国史札记事件篇》可以说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分别从史实与理论两方面着手,对共和国六十年的发展道路与模式进行了深入而具体的剖析、研究,从而使广大读者能更加明确地认识到我们国家如何从闭关锁国走向改革开放、如何从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来龙去脉。
  • 阎明复回忆录

    作者:阎明复

    《阎明复回忆录》(一)(二)两卷,讲述了作者少年时代、大学岁月、翻译生涯、文革遭遇以及恢复工作后的许多往事。全书跨越的时间超过半个世纪,从九一八事变到新中国改革开放,涉及众多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 阎明复是中共谍报英雄阎宝航之子,在书中,作者亲切回忆起自己自幼随父母频繁接触中共早期领导人和民主人士(周恩来等曾是“阎家老店”常客)的别样年少时光,回忆起抗战岁月父亲身边隐蔽战线的无名英雄们毅然决然献身民族解放事业。书中详细记述了作者从“哈外专”毕业后,在全总和中办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陈云、彭真等领导人做了17年俄文翻译的非凡经历,其间亲历国际共运的转折历程和中苏关系由“蜜月”走向分裂的全过程;书中还有作者对“文化大革命”中自己受迫害被关进秦城监狱的痛苦回忆,直至恢复工作后任大百科出版社副总编时,积极选调大批尚未摘帽的“右派”高级知识分子参与编撰大百科全书的诸多往事。本书饱含了作者对家国命运的拳拳深情,具有独特的文献史料价值,其中首次公开许多有关国际共运和中苏关系的史料尚属。
  • 中央樂團史(1956-1996)

    作者:周光蓁

    中國的中央樂團曾出訪歐美載譽而歸,與世界一流指揮卡拉揚、小澤征爾、斯維特蘭諾夫,及獨奏巨擘奧依斯拉赫、史頓、曼紐軒等合作,並為數以百萬計的工農兵演出,熬過多次運動的爭議與起跌,一度更貴為全國艷羨的樣板團,最終卻因市場經濟下的改革浪潮而解散,令人唏噓不已! 本書引用了大量的樂師回憶以及文件互相佐證,五個附錄更是把此中華第一國家交響樂團的歷年演出、錄音,以及外國樂團到訪的資料,巨細無遺地展示。本書更附送一張錄有22段歷史性錄音的CD,殊為珍貴。
  • 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

    作者:沈志华

    1940年代末,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成千上万的苏联科学家、工程师、教授和各方面的技术专家纷纷来到这片陌生的国土,他们胸怀革命的理想,本着国际主义精神,把知识、经验和技术传授给中国,并与中国人民一道挥洒汗水,为新中国政权的稳定、经济的恢复和工业化基础的建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然而,1960年7月,苏联政府一道纸令,所有的苏联专家突然撤退回国…… 为了再现这段真实的历史,作者参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和档案文献,走访了当年聘请苏联专家的一些单位和有关人员。在充分使用档案文献和口述史料的基础上,对苏联专家来华的基本状况、中苏双方在专家问题上的政策方针、苏联专家在华工作的条件和环境、苏联专家的作用和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和论述,使读者能够对这段人所共知但又语焉不详的历史有一个基本的和真实的了解。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专门研究苏联顾问和专家在华历史的学术性著作。 自出版后,反响颇佳,俄罗斯、美国等正在翻译英文、俄文版,足见其影响。此次第三次再版,作者补齐疏漏,内容更完善。 作者长期研究中苏关系史,为该领域权威学者,不乏知名代表作。 曾主编《中苏关系史纲》《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史纲》获教育部学术著作一等奖,《一个大国》被中宣部列为党员干部推荐书目。
  • 历史不再徘徊

    作者:凌志军

    《凌志军文集:历史不再徘徊》(人民公社在中国的兴起和失败)所叙述的人民公社的历史,是20世纪中国乃至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凝重的一幕。作者是职业记者,为完成此书耗时七年。书中以人民公社二十七年来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为中心,真实地记录了人民公社产生、发展、终结的过程,描绘了人民公社历史上各种各样的人物;通过农村的历史透视当代中国的历史,通过农村的改革透视社会主义运动的改革,并作出颇有见地的分析。
  • 国史札记

    作者:林蕴晖

    《国史札记:事件篇》,是一本研究共和国几十年来若干重大事件的论文集。作者是多年从事中国共产党历史和当代中国史研究的专业工作者,有厚实的档案资料积累和理论功底。《国史札记:事件篇》根据1980年代以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等中央机构编辑和公开出版的大量文献,领导人年谱、传记、日记及回忆录等,对长期以来共和国史研究中一些语焉不详或令人困惑的事件和问题逐一进行考证、研究和论证,提出了自己的独立见解,廓清了一些历史之谜。
  • 求索中国

    作者:萧东连,谢春涛,朱地,乔继宁

    为什么广开言路的大鸣大放,被主席判定为黑云压城? 周恩来、陈云在何种情境下要写违心检讨处境艰难? 竞放卫星浮夸风如何吹遍神州? 是什么导致同登庐山的毛、彭二人心境各异以至于彭老总含冤受屈? 毛刘之间分歧如何开始?“大权旁落”的主席怎样暗下倒刘决心?…… 《求索中国:文革前十年史》横跨中华人民共和国1956-1966年这十年的历史。“文革”前十年的历史曲折复杂,经验极其丰富,“文革”的发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上溯其源,盖出于此。
  • “文化大革命”简史

    作者:席宣,金春明

    《文化大革命简史》(增订新版)内容简介:我们二人都是从事中共党史的教学与研究几十年的专业工作者。对“文化大革命”史的研究工作,也近20年了。由于“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的特殊复杂性和曲折性,至今对一些问题还不能说都分析清楚了。但是,我们认为,对“文化大革命”10年的历史,确实已经到了应该给予系统的阐述、深入的研究和讨论的时候了。而“文化大革命”研究的现状同广大群众要求了解历史、认真汲取经验教训的迫切需要,确实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重大历史事件的透彻剖析和研究总结,常常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但研究“文化大革命”史的责任绝不应只留给后人。我们这一代“文化大革命”的亲历者,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正是这种沉重的历史责任感,使我们鼓起勇气写出这本《“文化大革命”简史》,把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为一家之言贡献给读者。希望对“文化大革命”史的研究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同时,通过探讨和交流,也使我们自己对“文化大革命”史的研究得到推动。
  •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第八卷 難以繼續的「繼續革命」

    作者:史雲,李丹慧

    1972年至1976年文革結束,發生了一系列至今仍眾說紛紜的重大政治事件,例如毛澤東曾考慮哪些人當接班人?周恩來為甚麼要做痛苦的反省?中阿、中越為甚麼翻臉?譚甫仁中將為甚麼被刺殺?公安部長李震是自殺還是他殺?毛是否因「紅都女皇」事件要把江青攆出政治局?周恩來對美國人說了些甚麼而被批判?八大軍區司令對調是防備誰?批鄧是毛的決策還是「四人幫」的挑撥?「一生中做了兩件大事」是毛的遺囑嗎?誰首倡粉碎「四人幫」鬥爭?「四人幫」有沒有政變計劃?作者利用檔案資料,一一嚴肅考辯,揭示箇中真相。
  • Mao's China and After

    作者:Maurice Meisner

    In this much-anticipated revision, Maurice Meisner again provides piercing insight and comprehensive coverage of China's fascinating and turbulent modern history. In addition to new information provided throughout this classic study, the new Part Six, "Deng Xiaoping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Capitalism: 1976-1998," analyzes the country's uneasy relationships with democracy, socialism, and capitalism. Meisner incisively displays the contrasts between China's speech and actions regarding these subjects. Retaining the elegance, lucidity, fairness, insightfulness, and comprehensiveness he is known for, Meisner moves far beyond his previous work to paint a never-before-seen portrait of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realities of China on the brink of the millennium, and the global implications of its rise to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ower.
  • 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作者:萧冬连

    《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以简明清晰的文字对当代中国的历史轨迹做了逻辑梳理。作者认为,从执政党的建国方略、发展模式和基本政策角度考察,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经历了从实行新民主主义开始,途经仿效苏联模式、追寻赶超之路、发动继续革命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五次历史选择。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梦的正途大道。
  • 动荡的青春

    作者:叶维丽,马笑冬

    《动荡的青春:红色大院的女儿们》是一部两人口述的成长史。口述者带着重新审视历史、反思既往的目光,向读者展现了形形色色革命下的社会图景和青年人的激情与迷茫。因其摒弃非黑即白的刻板模式而生动感人,令读者感慨和深思。这部书对于“文革”及其前后中国历史和社会的研究,是难得的口述历史资料亦是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