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美国史

  • 美国史通论

    作者:何顺果

    《美国史通论》由作者多年在北京大学讲授美国通史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其任务是要用二三十万字的篇幅深入浅出的勾勒出一幅比较完整的美国历史画卷,对与美国历史有关的一些重大事件和疑难问题进行必要的考释和解读,使读者在有限的篇幅里获得尽可能多的有关美国的基本知识,并有所启发。
  • 美国史(全3册)

    作者:卡罗尔·帕金,克里斯托弗·米勒

    卡罗尔·帕金等编著的《美国史(上中下)》是以美国的形成为线索,把五大中心主题串联起来。第一个主题是美国的政治发展,这在本书关于联邦和州政府的建立和调整、国内和外交政策之间的竞争、合众国及其政治制度面临的内外危机,以及政党和选举的历史等方面的内容中都是显而易见的。第二个主题是由美洲土著以及移民们共同构建的国家公民的多样性。《美国史》的第三个主题是地区性亚文化和经济的重要性。第四个主题是大规模社会运动的兴起及其影响。第五个主题是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本书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 火的考验

    作者:(美)詹姆斯.M 麦克弗森

  • 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

    作者: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等合著

  • 独立宣言

    作者:大卫·阿米蒂奇

    本书对1776-1993年之间的独立宣言进行了深入研究。该书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独立宣言的简要概括,主要是“独立宣言里的世界”和“世界上的独立宣言”;二是11篇著名的独立宣言。该书不仅提供了一部独立宣言里所反映的世界历史,同时也提供了著名的独立宣言的文本,让读者一窥其详,分享它的宝贵精神财富。
  • 美国人民主历程

    作者:(美)丹尼尔·布尔斯廷

  • 非常时代

    作者:[美] 史蒂文·迪纳

    1890-1920年代,被称为美国的进步主义时代。新工业的发展、新发明的出现、大公司的兴起,改变着经济景观和社会图景,它们带来令人眼花缭乱的大量消费品,数百万的额外工作以及比任何时候都多的财富,同时也带来了激化的社会矛盾。利用近期社会史的丰富学识,斯蒂芬·J·戴勒展示了这些变革是怎样影响着各种背景和职业中的美国人,进步时代的美国人为经济保障、自主权以及社会地位而奋斗着,通过这种展示,他向我们提供了关于美国历史中这一关键时代的引人入胜的新诠释。
  • 周末读完美国史

    作者:麦肯纳尼

    《周末读完美国史》介绍了:翻开本书,美国历史的风云变幻将在您的面前跌宕起伏。无疑。美国是一个新世界,不仅就发现它的时间而言,也是就它的经历的丰富多彩而言。它曾经身受殖民统治之痛,曾经面临国家分裂的危险,曾经遭遇经济萧条的冲击,曾经饱尝种族冲突之苦……但是,美国人战胜了这些灾难。那么,美国人是如何不懈追求他们的梦想并让全世界感受那令人心驰神往的“美国梦”的呢?要认识一个国家,最好的途径是了解它的历史。您通过阅读本书,将能够清晰地触摸到美国历史发展的脉搏,获得对美国历史全景式的把握,从而能更好地认识美国这个多元包容而魅力十足的国家。
  • 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

    作者:【美】戈登·伍德

  • 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

    作者:(美)孔华润 主编

    编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上下)》的主旨,乃是让广大读者得以赏阅历史学界顶级学者所奉献的鼎乘之作。第一卷(共和国帝制的创建)由布拉福德·珀金斯教授执笔,他是专攻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美国外交的杰出史学家,也是活跃于当今外交史学界的老前辈。珀金斯认为,年轻的共和国的对外政策,乃是物质利益、文化和各种民族价值观的产物。通过对宪法和外交的探讨,他梳理出一条能够贯穿于其他各卷的主线:从华盛顿开始,历届总统都始终如一地力图主导政策,而这与制宪会议参加者的意图恰恰是背道而驰的。 他认为,美利坚帝国的崛起,源于对土地和资源的贪婪,而不是对其他民族的统治权。然而,正是这种对其他族裔———土著美国人、墨西哥人以及特别是非洲裔美国人的统治权,导致了内战及其期间的外交———这是本卷作者讨论的最后一个事件。这本杰作,概述了美国崛起为一个国家并奠定了在19世纪成为世界强国之基础的那些岁月。 第二卷(美国人对机会的寻求)的作者沃尔特·拉夫伯,是外交史学家威斯康星学派最令人尊敬的一员。拉夫伯执笔的这一卷,涵盖了19世纪最后1/3时期,并延续到20世纪威廉·霍华德·塔夫脱执政结束的1913年。他探讨了美国经济力量的增长与扩张主义之间的联系,增加了种族主义的主题,特别是用来分析土著美国人和菲律宾人。令人印象至深的是,他反对美国是在追求秩序这种观念。他指出,美国人在国外寻找经济和传教活动的机会,而对他们给其他国家带来的混乱状态毫无顾忌。中国或墨西哥爆发的一次革命,不过是美国人为越来越多的好处付出的代价,特别是这种代价由当地人所付出时,尤为如此。他的另一个不可回避的主题,是运用外交来扩大总统权。 第三卷(美国的全球化进程)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终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由美国历史学家协会前主席、我们这一代最具创见性的国际关系史学家入江昭执笔。入江昭出生于日本,受教于美国大学,执著于研究权力政治中无处不在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特别是研究美国与东亚国家直面相撞时的境况。入江昭的这一卷,开篇时简略交待了17、18世纪和19世纪不断演变的并由欧洲主导的国际体系。他分析了战争与和平时期的威尔逊主义,以及它是如何运用于亚洲和拉丁美洲的。作者对他所说的20世纪20年代的“文化方面”的讨论,最为突出。入江昭认为,他所写的这个时期构成了“美国的全球化进程”———在这个时期,美国取代欧洲成为世界领袖,并为筹划和维持国际秩序提供了经济和文化资源。 第四卷(苏联强权时期的美国)的许多内容,一如入江昭那样,也集中在美国—东亚关系上。我的朋友迈克尔·韩德将我归入外交史学家“现实主义”学派之列。我那一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行将落幕之际,终于1991年苏联的消亡。我写到了美国领导人对于战后世界秩序的设想,指出他们越来越意识到苏联对这个设想构成的威胁。“安全困境”的概念,亦即每一方的防御行动看来都是对另一方的威胁,在我对冷战起源的分析中占据着突出地位。我还强调了两种政治制度的重要作用、美国国家强盛而政府软弱的矛盾处境以及斯大林式政权的隐秘性和残忍性。在这一卷中,我指出了战前殖民帝国纷纷崩溃、亚非拉一系列新近独立国家相继出现以及美苏力图迫使它们加入华盛顿和莫斯科各自设计的国际体系所引起的混乱的重要意义。最后,我叙述了德国和日本作为大国的重新崛起、苏联的分崩离析、美国的发展趋势及其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在世界事务中的游移不定的方向。 无论各个作者处理其研究对象的方式是多么迥异,这四卷著作均有着许多主题可以遵循。首先,美国矢志不渝地追逐着财富和权势,珀金斯和拉夫伯对此做了生动描述。入江昭展示了美国在历经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崛起为世界领袖之后是如何运用其财富和权势的,我则探讨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这一时期美国作为霸权国家的行为以及它对其统治地位面临的威胁所作的反应。 第二个至关重要的主题,是争夺外交政策的控制权。每一位作者都指出了宪法体制所带来的总统与国会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从1789年至今的各位总统如何力图绕开宪法对其权力的种种限制。 我们都关注着世界舞台上所见的那种美国特性的构成因素。我们考察了美国价值观的演变过程,并将其同美国的国际行为进行了对照。此外,我们对美国的全球行动能力对国内秩序的影响不无顾虑,对托马斯·杰斐逊的那个正直而有德行的共和国构想已遭遗忘忧心忡忡,这些对美国人以及美国人宣称“注定领导”的世界来说,都是不祥之兆。
  • 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修订版)

    作者:李剑鸣

    本书叙述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前近200年的历史,并将这个时期概括为“美国的奠基时代”,凸现了它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不仅重视政治、经济等传统史学所关注的内容,而且吸收社会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研究的成果,对北美社会演变的各个侧面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全书引证丰富,大量利用了各殖民地的档案和当时人的日记、书信、旅行记等原始文献,广泛吸收了美国和国内最近几十年的重要研究成果,反映了国内外美国早期史研究的前沿进展。本书还在理论和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探索,既重视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又强调英格兰文化的主导作用,并对美国早期史研究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做出了回应。
  • 华盛顿的起床号(1860-1865)

    作者:[美]玛格丽特·利奇

    1942年,《华盛顿的起床号(1860-1865)》获得了普利策奖,作者玛格丽特·利奇是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曾两度获得该奖项。本书主要描述1861―1865年的美国内战经历。“起床号”,一方面标志着华盛顿作为一个国家首都的意识觉醒;另一方面也标志着它从奴役到自由的觉醒。玛格丽特以传神之笔再现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内战史,点活了这出历史大戏中所有的主次人物,既有新闻性的严谨还原,又充满真实的感染力量。它具有非常强的可读性。
  • 美国通史

    作者:(美国)马克·C·卡恩斯,(美国)约翰·

    美国,一个让人捉摸不透的国度,真正存在的时间才二百多年,但一直是那样生机勃发,在人类居住的这个星球上“孜孜不倦”地播种希望,传播各式各样的所谓“标准”。为什么偏偏会是美国?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历史能够给人以启示。美国过去的历史可以给出上述问题的答案。 本版《美国通史》是第12版,从几万年前的史前时代到伊拉克战争和美国的2004年选举,时间跨度长,涉及面宽;关注的焦点在于:一个国家,即美利坚合众国的特殊的政治结构,是如何在众多美国人言行的影响下产生,而合众国反过来又如何影响了每个美国人的生活。 “关于过去的争论”是本版《美国通史》的一个新栏目。几乎对美国复杂的过去的每个方面,历史学家们都有争论。因此,《美国通史》每一章都有一篇短文,就某一重要的历史争论给予评介。 另外,每一章都辟有以下三个特色栏目之一: “回顾过去”——有关好莱坞历史题材电影的文章; “用地图展现过去”——涉及该章主题的一组地图; “美国人物”——一位主要或代表性人物的传记。
  • 美国简史

    作者:王毅

    这是一本简明读本,涵盖了上至印第安文明,下至奥巴马上任的约四百年美国历史。以编年与纪传体结合的形式,涵盖了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与重要历史人物,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本书也是一个精巧的画廊,300余幅精心挑选的图片展现出一幅美国历史的全景画卷。区区四百年,只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漫漫四百年,是一个国家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奋斗征程。美国梦,既是自由、平等、民主这些耳熟能详的口号,又创造出了实实在在的惊人财富与荣耀。岁月山河,善缘恶果,均在这美国梦中沉浮至今。
  • 帝国的分裂

    作者:郑非

    美国革命是一次奇怪的革命。“在其他的革命中,人们拔剑出鞘是为了捍卫受到侵犯的自由,反抗那正在威胁着社会核心的压迫。”但很难说美国革命是由于这个爆发的。北美的保皇主义者彼得·奥利弗(Peter Oliver)批评说:“这是地球上从未有过的最胡闹和不自然的叛乱。” 对北美在 英国治理下的生活的优劣,可以用几个量化指标来做一个简单的审视。第一个指标是人均税负。以不列颠本土人民在1765年人均税负为100,弗吉尼亚、康涅狄格、纽约、马萨诸塞、马里兰、宾夕法尼亚诸州的税负只在2到4之间(0.1到0.22美元之间)。第二个指标是居民身高。英法七年战争期间美洲殖民地新兵的平均身高大约是1.727米,比同期的英国新兵的身高平均要高上7到8厘米。也就是说,几乎在200年前,殖民地人民的身高就达到了现代水平。根据常识,身高反映营养水平,间接反映生活水平。第三个指标是收入水平,1760年代北美人的人均收入是60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920美元)。第四个指标是经济学家所估算出的英国贸易法规给北美施加的直接间接经济负担——平均每个人损失0.26美元。 无论如何,英国在北美的统治说不上严酷。正相反,可以说是善治的典范。正因为如此,当时的北美人民普遍都有英国认同。 那么,为什么北美还会独立出去,就是一个值得回答的问题。本书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转变两个旧观念:1,不要把北美的独立看作是殖民地对帝国的反抗,而应该看出,美国革命其实是一场英国内战。北美独立不是战争的起因和目的,而只是内战的结果;2,应该从英帝国的整体环境来考虑美国革命问题。 首先,与其说美洲革命是一场反抗暴政的起义,不如说这是一次“跳船”行动。从根源上来看,使北美人离心离德的原因,在于他们对英国统治的不放心。再具体一点,就是英国国内政治的弊陋和腐败导致它统治合法性的丧失。再追根溯源一点,就是十八世纪英国正在经历政治转型和社会转型,在这种转型中,君主立宪制与议会制的争斗、大众社会与大众政治的兴起、政治改革呼声与社会运动都在摧毁殖民地人民对英国政治的信心。直到1775年,殖民地人士都确定自己在处于一场由政治和社会腐败引发的宪法危机之中,这种危机心态极大的影响了他们对英国诸项殖民地政策的判断。 其次,英帝国的政治结构是有严重缺陷的,而这种缺陷反过来激发了北美与英国之间的矛盾。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面,英美双方一直在寻找一条帝国框架下满足彼此需要的合法出路,他们思考了若干种方案,比如让北美向不列颠议会派出代表,或不列颠与北美组成共主体制,或成立帝国总议会,又或建立一个倾斜式双头帝国,但是这些方案都遇到了严重的困难而无法实行。 由于宪法结构上的缺陷,导致北美和不列颠两方的妥协空间减少,敏感性与脆弱性增高。 最后,不列颠人的应对实在不当。尽管从国王到大臣未必存心为恶,但是他们的反应却不好,一是回避真正的政治问题,把美洲问题简单归结为一小撮人野心作祟,把政治冲突庸俗化;二,在冲突显性化之后,却又实施“边缘政策”,又把政治斗争“零和”化。这些行动策略极严重的恶化了局势。 总之,本书的观点可总结为: 1.美国革命其实是一场英国内战,内战的结果是北美独立。 2.美国革命也是第二次英国革命——美国独立运动与英国革命之间存在继承关系。 3.18世纪英国的政治与社会转型制造着一场总危机,北美人士的抗争是英国抗争运动的一部分。 4.大英帝国的政治结构存在根本缺陷,这种结构上的缺陷转化成实际的政治对抗。 5.英国统治者无意镇压,北美抗争者无意决裂,但存在循环刺激,恶性升级。 6.在革命/改良的关键时刻,英式保守主义并不胜任。 最后,本书也提出,对美国独立这个案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突破既有的国家分裂理论的限制(现实冲突视角、情感-心理视角、资源动员视角、政治过程视角等),从变迁、结构、话语、互动等更动态、更历史的角度来审视国家分裂问题。
  • 美国边疆论

    作者:弗里德里克·杰克逊·特纳

    《美国边疆论(英汉双语)》由弗里德里克·杰克逊·特纳所著,在边疆,到处都是欧洲因素。殖民者们来到这里,扔掉欧洲文明的外衣,逐渐变得跟当地的印第安人没有区别。边疆地区的环境对殖民者的影响十分巨大。在那里,一切都以高效、快速的方式实现了“美国化”。 《美国边疆论(英汉双语)》是美国历史研究中“边疆学派”的开山之作。美国边疆的不断西延,铸就了美国个人主义、不断开拓和勇于创新的国民特质。 编辑推荐 纵观历史,书籍可以改变世界一它们扭转了我们看待自身和他人的方式;它们引发争论,产生异见,挑起战争,催化革命:它们发人深省,激发愤懑,鼓动情绪,提供慰藉:它们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摧毁了我们的生活。现在,《美国边疆论(英汉双语)》由弗里德里克·杰克逊·特纳所著,将带广大读者领略伟大的思想家、先驱、激进分子和梦想家的著作,他们的思想撼动了旧有的文明,塑造了我们现在的样子。
  • 美国史

    作者:[美]詹姆斯·柯比·马丁,[美]兰迪·罗

    该书兼顾所有美国人的历史,对妇女、非裔美国人、亚裔美国人、拉美裔美国人和土著美国人的历史重大事件都做了论述,而且特别完整地讲述了原来是西班牙殖民地的那些地区的情况。阅读本书的读者会发现,作者们不仅对美国历史上文化、外交、经济、军事、政治、宗教和社会等各方面的问题细心剪裁,使他们尽量得到体现而无赘述,而且对构成了美国历史的思想碰撞和人物也给予了特殊的关注,展示出一副五色斑斓的美国历史画卷。
  • 美利坚共和国的缔造

    作者:[美] 戈登·S. 伍德

    独立战争拉开了美国革命的序幕,与此同时,美国国父们也开始了思想上的探索与交锋。如何防止政府权力的专断和扩张,保障人民的自由和权利?如何防止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侵害,对民选代表的权利加以提防?革命一代的美利坚人不仅创造了一套全新的政治体制,而且构建了一套全新的政治观念,这是许许多多的政治人物行动和思考积累的结果。《美利坚共和国的缔造:1776—1787》记录了从《独立宣言》的发表到联邦宪法颁布的十余年间各种思想在美利坚社会的碰撞,揭示了美利坚人思考政治的方式,展现了美国革命时期政治文化变动的宏大气象。
  • 美国世纪

    作者:[美] 沃尔特·拉菲伯,理查德·波伦堡,

    本书作者以历史学家的洞察力和优美的文笔,深刻阐述了自1890年至1996年为止的美国历史。 书中清晰地展现了美国人从南北战争的重建中恢复元气后,如何在资本主义民主理念的指导下,一步步成长为世界头号强国的过程。 读者从本书中将看到这一百余年美国经济和都市的发展、社会和政治的变革、公民权力和自由的演进,了解到诸如美国的教育、医疗保健、民权、女权、种族财神、移民地位等等与普通美国人息息相关的问题是如何一步步得到解决的,还可以通过专栏部分对美国艺术、建筑、音乐、舞蹈、戏剧、诗歌、摄影、雕塑、体育、计算机技术和娱乐等的描述增进对美国文化的认识。 作者对形成“美国世纪”的重要条件——美国的对外和对内政策,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 本书为原书第五版。
  • 浮华时代

    作者:弗雷德里克.刘

    《浮华时代:美国20世纪20年代简史》是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对20世纪最令人心醉的一个十年的生动而权威的描述,叙述了一个充满喜悦与恐怖的时代。从令人晕眩的高度突然降低到令人心碎的低谷。从红色恐惧到道德革命,从哈定丑闻到经济大萧条,从地下酒吧到佛州地产潮……喧嚣的社会风潮,被作者以从容淡定的口吻,娓娓道来。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那个时代的各种潮流及大小事件的漩涡中,而这恰恰有助于今天的读者解构时下的境遇。 关于《浮华时代:美国20世纪20年代简史》,《芝加哥每日论坛报》不吝给出“一部将历史记录和综合报道完美结合的伟大作品”的美誉;而《纽约时报》则盛赞“《浮华时代:美国20世纪20年代简史》的风格完全是神韵与活力的再现……艾伦先生不仅从一个精巧的角度讲述了大牛市的故事,还为我们第一次连贯地描述了石油丑闻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