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学/人类学

  • 医学人类学十二论

    作者:朱剑峰

    医学人类学根植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贯穿生命历程生、老、病、死各个阶段,与每个人对自我、身体、生命、社会的认知息息相关。同时,它对医疗健康领域的知识生产同样重要。医学人类学对当代人类生命质量的由衷关怀和对不同文化的人文尊重,使其以独特的实践性(参与性)和极强的自我反思能力让当今医学更具有人文的温度。

    本书共分为三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对于医学人类学和日常生活关联、重要概念和相关理论前沿的一些综述。第二部分聚焦于人类生育繁衍,向读者展现从人类学视角看科学技术在生殖领域的运用。第三部分分别探讨了对女性、老年人和精神疾病患者的照护问题。希以这本小书管窥医学人类学对西医“文化性” 和“地方性”的解构,从而深入地了解生物医学所处的社会背景,会用人文的眼光理解它、批判它和欣赏它。

  • The Great Escape

    作者:Angus Deaton

    The world is a better place than it used to be. People are wealthier and healthier, and live longer lives. Yet the escapes from destitution by so many have left gaping inequalities between people and between nations. In The Great Escape, Angus Deaton--one of the foremost experts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on poverty--tells the remarkable story of how, starting 250 years ago, some parts of the world began to experience sustained progress, opening up gaps and setting the stage for today's hugely unequal world. Deaton takes an in-depth look at the historical and ongoing patterns behind the health and wealth of nations, and he addresses what needs to be done to help those left behind. Deaton describes vast innovations and wrenching setbacks: the successes of antibiotics, pest control, vaccinations, and clean water on the one hand, and disastrous famines and the HIV/AIDS epidemic on the other. He examines the United States, a nation that has prospered but is today experiencing slower growth and increasing inequality. He also considers how economic growth in India and China has improved the lives of more than a billion people. Deaton argues that international aid has been ineffective and even harmful. He suggests alternative efforts--including reforming incentives to drug companies and lifting trade restrictions--that will allow the developing world to bring about its own Great Escape. Demonstrating how changes in health and living standards have transformed our lives, The Great Escape is a powerful guide to addressing the well-being of all nations. Endorsement: "There is nobody better than Angus Deaton to explain why our lives are longer, healthier, and more prosperous than those of our great-grandparents. The story he tells is much more than an inexorable march of progress--it has also been unequal, uneven, and incomplete, and at each step, politics has played a defining role. This is a must-read for anybody interested in the wealth and health of nations."--Daron Acemoglu, coauthor of Why Nations Fail "At once engaging and compassionate, this is an uplifting story by a major scholar."--Paul Collier, author of The Bottom Billion "Magisterial and superb."--William Easterly, author of The White Man's Burden "The Great Escape tells the two biggest stories in history: how humanity got healthy and wealthy, and why some people got so much healthier and wealthier than others. Angus Deaton, one of the world's leading development economists, takes us on an extraordinary journey--from an age when almost everyone was poor and sick to one where most people have escaped these evils--and he tells us how the billion still trapped in extreme poverty can join in this great escape. Everyone who wants to understand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should read this book."--Ian Morris, author of Why the West Rules--for Now "Deaton's account of global advances in health is magisterial. It is especially convincing in disentangling economic progress from technological growth as sources of health improvements. A very big story, this book should affect the way we think about human development and the role of science and science-based government programs. The language is modest and graceful, the use of evidence compelling, and the illustrations highly attractive."--Samuel Prest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 关注留守儿童

    作者:

    这是一部关于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行动的汇总、评价与对策的专著,本书对目前开展的留守儿童关爱行动进行汇总与梳理,在此基础上为不同的关爱主体提供了对策依据,力求在此基础上为不同的社会支持主体提供对策依据。本书对每项行动都分析了其现阶段存在的不足和局限,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善这些行动而提出建议。
  • 改变人类学

    作者:Holly Peters-Golden

    前言 人类学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通过人类学的透镜,我们立刻可以看到自己与全人类的亲缘关系,以及我们自己的与众不同。第一次通过透镜窥视世界的学生经常会问:“那些人怎么会跟我们一样?”“那些人怎么会跟我们不一样?”他们常常惊喜地发现,人们之间惊人的相似和震撼的差异。 这本书介绍了15个社会,书中对其中每一个社会的介绍都只是浮光掠影,多有不足。我希望任何对这些社会感兴趣的同学,能进一步探究这些社会中人们过去与现在的生活。下面各个章节的目的更多是为激起学生的兴趣,而不仅仅是满足好奇。 这些挑选出来的人群都有自身独特的传统文化。每个群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文化模式与实践方式;都面对着世界变革所带来影响的挑战,并产生了不同的结果。除此之外,他们也经常为人类学导论性课程提供了重要概念的典型例证:例如阿赞德人的巫术、阿兹特克的人牲、特罗布里恩岛的库拉(kula)交换、米南加保人的母系继嗣。因此,这本书既可以通过这15个社会的个案单独来看,作为对这些核心概念的介绍,也可以作为一些人类学教材的辅助参考,比如科塔克(Kottak)的导论教材,其中经常提及并引证的大多数社会都来自本书。 书中呈现的很多人群都身处离散(diaspora)之中;其中很多群体都竭力在新居住地保持原有的传统。当奥吉布瓦文化随着博彩业发展而繁荣起来时,部落成员开始思考,保留地上的博彩业,会对传统产生多大挑战。卡鲁里人的音乐已经成为保护雨林免遭破坏的一种积极手段。提维人的与世隔绝曾是其土著文化发展中的突出特征。如今,他们也不复隔绝了。他们鼓励旅游业发展,同时也继续教会年轻一代学习采集最好的“荒野食物”。海地移民和苗族难民在美国社会中对自己地位有着非常不同的预期。像巴涉利人这样的游牧民则要面对政府和环境专家的责难,因为政府认为定居的人更加“文明”一些,而环境分析家关心的则是畜牧生活与沙漠扩大化对农业土地的影响。如果只是以工业发展为目标而不重视土著文化,那么阿赞德人的重新安置与发展是无法实现的。 我们的世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变化。文化多样性的探究与推进,既融入了许多大学的研究工作当中,也笼罩着被某些人当做分裂主义策略的威胁,还可能在其他时候成为一种武器。当我们日益面对一种全球性文化,面对文化差异造成的种种挑战之时,人类学肩负着让人们尊重差异,直面挑战的更艰巨的重任。
  • 起诉:为了李思怡的悲剧不再重演

    作者:康晓光

    年前,因四川成都市派出所副所長王新和民警黃小兵的玩忽職守,導致3歲小女孩李思怡慘被活活餓死──這就是震動全國的「李思怡事件」。 本書作者康曉光一直對此事件進行實地調查,走訪了李思怡在社區的家委會、派出所、公安機關、法院等機構﹔採訪對象包括李思怡的鄰居、法官、政府官員、採訪過這一事件的記者等等,以李思怡案為個案,探究反貧困領域中的「制度失靈」問題。 圍繞李思怡事件,互聯網上發表了大量報道、分析、評論和紀念詩文,作者精選了其中一部分整理出來,作為本書的附錄部分,在這些文字中有傾訴的哀傷、流淌的淚水、燃燒的怒火和擲地有聲的吶喊,在在充滿了溫情和正義。本書真實地再現了駭人聽聞的「李思怡事件」的全貌,並以社會學家的視角深入剖析了事件的成因,值得世人反思。
  • 如何做质性研究

    作者:大卫·希尔弗曼

    《如何做质性研究》共分8大部分(主体是前5部分),次序大体上按照开展一项研究的时间顺序安排,并根据新手们在一个完整的质性研究过程中面临的实际情境一一讲授。第一部分针对的是刚读研究生的学生。第二部分着力于做研究设计时会出现的基本问题:如何选择论题、如何运用理论和选择方法、如何选择案例、如何撰写研究计划书等。第三部分集中处理收集和分析数据时可能面临的问题:如何进行初步分析、如何运用计算机进行资料分析,以及如何评估质性研究的优劣。第四部分讨论了做研究记录、处理田野中的各种关系,以及如何获得研究反馈等问题。第五部分是关于质性写作的。 《如何做质性研究》的每一部分大致上都自成一体,读者可以毫无困难地穿行其间,选择需要的章节阅读,并在适当的时候使用《如何做质性研究》提供的术语表。
  • 社会统计学

    作者:卢淑华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社会统计学的基本内容:统计描述和统计推论,并以变量的四个层次(定类、定序、定距、定比)为切入点,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单变量和双变量的各种统计技术。本书的例证材料多取材于社会现象,采用直观、浅显的叙述,将数理统计方法在社会研究中的应用通俗地呈现给读者,是学习、研究社会统计问题的必读课本。 本书是高等学校的统编教材,是社会学专业的必修课,同时可供文科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之用。
  • 论方法

    作者:潘绥铭,黄盈盈,王东

    《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以中国社会学调查方法中本土经验为依托,着重强调高质量的社会学调查需要本土的调查情境,以及本土的文化、社会、个体因素对于调查质量可能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于定量调查与定性调查这两种主要的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进行有侧重点的分析,原创性地比较、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反思目前流行的结合使用两种方法的误区与局限,并建设性地探讨两者结合的可能性与条件,提出可以提高调查质量的一些具体建议。
  • 社会学与十个大问题

    作者:【美】乔尔·查农

    本书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探讨了社会学家如何做研究、人何以为人、社会如何组成、为什么人与人不平等、人是否是自由的、为什么每个人都不一样、为什么世界上会有苦难、人与人是否真的不一样等问题。
  • 存在与荒谬

    作者:潘绥铭

    “死灰复燃”的卖淫嫖娼现象在中国已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其由南到北的滋蔓泛滥已逐渐形成具有相当经济规模的地下“性产业”,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严重关注。“扫黄”力度不断加大,但至今屡禁不绝。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潘绥铭教授在对中国地下“性产业”的考察中,从社会学研究的角度,运用社区考察的方法,通过重点对“后发外向型”的珠江三角洲B镇、“路边伴生型”的华南腹地某开发区、“本地偶发型”的湘黔交界某金矿区的地下“性产业”的综合考察解释和分析了卖淫嫖娼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 人类学与当今人类问题

    作者:[美] 约翰·博德利

    《人类学与当今人类问题(第5版)》对于当今人类的许多问题进行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评估,这些问题在全球各地给人类不断提出新的挑战。人类面临的问题包括富裕与贫穷、环境危机、自然资源衰竭与可持续发展、营养不良、食品体系的进化、工厂化食品生产体系的问题,以及冲突和人口问题,《人类学与当今人类问题(第5版)》给人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作者将人类学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及其深邃的洞察力。
  • 苏亚人为什么歌唱

    作者:[美]安东尼.西格尔(Anthony S

    《苏亚人为什么歌唱:亚马孙河流域印第安人音乐的人类学研究》由安东尼·西格尔编著。 《苏亚人为什么歌唱:亚马孙河流域印第安人音乐的人类学研究》内容如下: 苏亚人的“歌唱”并不是我们概念中的歌唱,因为在苏亚人语言中没有相等于我们的音乐和歌唱这样的词汇。所以苏亚人并不认为他们是在歌唱或从事音乐活动。那么,在我们听来他们的确是在歌唱的“歌唱”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也就是说,这种“歌唱”对他们来说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苏亚人的“歌唱”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内在的,另一是外部的。内在的意义体现在“歌唱”对血缘、家庭的维系,对生产、生活、生存的作用,对视觉形象的表达,对宗教膜拜的渲染。在这个意义上,“歌唱”不是音乐活动而是语言传达,“歌唱”不是艺术形式而是心灵的表述。对音程、音阶、音值、音节、音色、音响的规范在这里是没有多少价值和意义的,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他们必须“歌唱”,因为这是苏亚人的生命和生活。苏亚人“歌唱”的外部意义是象征性的,是一种部落的符号,是我与你的对比,是自我存在的化身,是历史传承中牌坊式的东西,也类似于战争中号角式的作用,是一种社会化、政治化的意义。从现象上说,这种“内在”和“外部”的意义是功能性的,但是,本质上它们是观念的产物。
  • 互动仪式链

    作者:[美]柯林斯

    在本书中,柯林斯结合相关的社会学理论传统,系统阐述了互动仪式链理论的渊源、构成要素、运转机制及其应用。通过互动仪式链模型,作者把微观分析扩展到了宏观层次,从而对社会分层、社会运动与思潮、社会冲突、思想发展及知识分子等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作者强调的以微观为基础、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观点代表了学术界的一种新的综合性的理论倾向,为许多社会学问题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因此,本书被认为是西方社会学理论新发展的重要成果。
  • 母牛·猪·战争·妖巫

    作者:(美)马文.哈里斯

  • 人类学透镜

    作者:詹姆斯·皮科克

    人类学是一个复杂的、范围广泛的、时时变迁的领域。尽管人类学家看待世界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其中也包含着一些重要的主题。《人类学透镜(第2版)》作者将其近半个世纪的与人类学打交道的亲身经历、生活中的趣闻轶事及学科重点融合到一起,简洁生动地讲述了人类学的核心概念、独特的人类学研究方法、人类学的哲学底蕴,以及人类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 人类学概论

    作者:庄孔韶

    《人类学概论》特点有三:一是涵盖了国内外人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例如对影视人类学的最新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且介绍者为该领域的体验者,具有较高的信度。二是突破一般教材纯文字静态讲述的传统,以文字、图片、光盘等展示当代人类学概貌,12位著名人类学家的素描,9部出色的人类学纪录片佳作等,使学生真正体认到人类学的博大与丰富。三是行文难易结合,深入浅出:重要概念、术语的解说呈点状分布,既相对独立又前后贯通,便于教师授课时取舍;理论分析概括性强,并配以“实例解读”加深学生认识。
  •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

    作者:[英]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ISBN:9787500481744,作者:(英)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 著,张云江 译
  • 个体化

    作者:乌尔里希·贝克等

    《个体化》是自反性现代化理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有关第二现代性的理论的一部分。可以把这一理论相应分解成三个综合论断:强制个体化命题、(世界)风险社会命题、多维全球化(普世化)命题。三个命题遵循同样的论证理路并相互强化。“风险社会”、“个体化”和“普世化”代表着现代化动力的极端形态。由于现代化动力的自我作用,现代化在21世纪初取代了第一现代性时代。在第一现代性下,秩序和行动逻辑的标志在于有鲜明的边界和区分,即在人、群体、活动、行动领域和生活形态方面有鲜明的边界和区分,这就使得管辖权、资格和责任有了明确的制度归属。这种明确逻辑——可以形象地称为第一现代性下的牛顿式的社会和政治理论——正渐渐被一种模糊逻辑,或者换个比喻说,被一种海森堡式的社会和政治现实不确定原则所取代。因此可以说,现代性的凯旋进行曲正在动摇其自身的核心原则。现代性本身正在激化,成为对现代化过程带来的无数风险和始料未及的副作用的自觉回应。
  • 人类学讲义稿

    作者:王铭铭

    《人类学讲义稿》为王铭铭教授多年来教学经验的精华,可称得上是专为国内学习人类学的学生量身打造的本土教材。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系统分析了西方人类学的类别和发展路径;中篇集王铭铭教授多年研究体会,针对西方人类学,提出其局限,并探究解决这些局限的出路之所在。其中,必须强调的是,于内容上讲,三篇虽无轻重,可是就篇幅上看,下篇约占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讲述了中国人类学的发展路径,细缕中国人类学在先辈们的努力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又看到了中国人类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为中国人类学指出了一条自身特色与世界抱负相结合的道路。
  • 烛幽之光

    作者:克利福德·格尔茨

    格尔兹的学术历程可以分作三个阶段,即由初步显示对宗教生活和符号体验的兴趣,到对当时社会经济问题的兴趣,再到对符号和文化的重新关注;格尔兹在描述、地方性知识、文化理解等领域的研究方面都体现了“解释人类学”的基本意味,即肯定人类文化的基本特点是符号的和解释性的,并认为作为文化研究的人类学也是解释性的,由此他也被称为“反思人类学”的最早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