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边疆

  • 僧侣·士人·土官

    作者:连瑞枝

    本书运用官书、方志、家谱等材料,结合当代民族志、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讨论明代云南大理人群的身份认同问题,希望提供一个明朝“统治”该地模式的解释框架。由此,严格来说本书应算是一部社会学著作。全书除绪论和结论外,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描述明初(主要是洪武年间)明军进入大理后,明朝在大理周边设置府州县和土司,以管理当地百姓的大致过程。接着分三类人群(后三部分)来描写明朝大理的山乡社会。一是僧侣,明朝通过在大理地区册封僧侣,招僧侣入京赐给头衔,兴建寺院庄园,扶植宗教活动,建立一套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仪式宗教秩序,笼络当地信教之人。二是乡士大夫,明朝通过吸收当地读书人入京读书,参加国子监和乡试,来笼络他们。这些人在回到大理山乡后,被任命为当地的学官,负责宣传儒学,并编写符合明朝正统的家谱、族谱,同时将佛寺改造为祠堂、乡贤名宦祠。通过这一套程序,儒学正统观念、正统祀典文化在大理社会得到传播。三是土官。明朝在大理地区册封大量土司,土司之间、土官和州县之间形成政治平衡。土官在本地打击盗匪、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秩序,服从明朝的统治,同时本地经济的货币化促进了山乡流动、经济发展、身份分流和阶层整合。按照作者的建构,西南大理人群各有不同的族群、宗教、阶级类属,“国家”和“地方”各司其职并因应互动,“王朝秩序”由此得以在该地确立并维持。

  • 西域通史

    作者:余太山

    “西域”是中国史籍使用的一个地理概念,渊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地区。尽管各史所记“西域”范围大小不一,其核心部分均为包括我国新疆在内的中亚地区。 我们今天使用“西域”这一名称,一般有广狭两义。广义指古代中亚,狭义指历史上的新疆。《西域通史》所谓“西域”,取其狭义,然在叙事过程中,往往越出新疆的范围,视各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而定。 一部合乎要求的通史,应该吸收、消化已有的研究成果,使更从的人能利用这些成果。因此,作才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做到深入浅出,即在充分利用现有文献和考古资料,尽量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明白易懂的文字将“西域”历史的大致轮廓勾勒出来。
  • Eurasian Crossroads

    作者:James Millward

    Eurasian Crossroads i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Xinjiang, the vast central Eurasian region bordering India, Pakistan, Afghanistan, Tajikistan, Kyrgyzstan, Kazakhstan, Russia, and Mongolia. Forming one-six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Xinjiang stands at the crossroads between China, India, the Mediterranean, and Russia and has, since the Bronze Age, played a pivotal role in the social, cultural,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Asia and the world. Xinjiang was once the hub of the Silk Road and the conduit through which Buddhism, Christianity, and Islam entered China. It was also the point at which the Chinese, Turkic, Tibetan, and Mongolian empires communicated and struggled with one another. Xinjiang's population comprises Kazakhs, Kirghiz, and Uighurs, all Turkic Muslim peoples, as well as Han Chinese, and competing Chinese and Turkic nationalist visions continue to threaten the region'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tability. Besides separatist concerns, Xinjiang's energy resources, strategic position, and rapid development have gained it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in recent decades. Drawing on primary sources in several Asian and European languages, James Millward presents a thorough study of Xinjiang's history and people from antiquity to the present and takes a balanced look at the position of Turkic Muslims within the PRC today. While offering fresh material and perspectives for specialists, this engaging survey of Xinjiang's rich environmental, cultural, and ethno-political heritage is also written for travelers, students, and anyone eager to learn about this vital connector between East and West.
  • 徐松与《西域水道记》研究

    作者:朱玉麒

    《徐松与<西域水道记>研究》从“徐松生平考论”“徐松著作叙录”“《西域水道记》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性的考据研究,认为徐松不仅是传统实学的继承者,也是经世学术的开拓者;其《西域水道记》是乾嘉时期质实求证的考史风气、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潮、西域开辟的政治环境、边危四伏的时代隐忧、西学知识的引进利用等多种因素因缘际会的时代产物,是西北史地学的开山之作
  • 邊疆中國

    作者:刘晓原

    在「中國崛起」為大家所津津樂道的今天,一個日益受到關注的問題是:在同西方發生碰撞以後,中國近代以來經過的國家和社會轉型,無論是以革命的、還是以改革的、或是以潛移默化的方式,究竟給中國的觀念、行為乃至存在帶來了甚麼樣的變化。簡言之,今天的中國從何而來,如何而來? 為了回答這個宏大的問題,劉曉原教授通過梳理西藏、新疆、蒙古等中國邊疆和民族問題的典型個案,重現了中國近現代疆域和民族構成形成的歷史過程。本書從中國近現代領土屬性轉型的大視角,來觀察、認識中國近代以來國際關係和國內政治的發展脈絡,力圖還原特殊情境下國內政黨鬥爭、民族關係、外交折衝,以及社會變動等極其豐富的歷史細節。作者指出,鴉片戰爭以後在中國開始的不僅是向所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衰變,更有在國家體制、國家疆域、國家觀念、族群關係各個方面,從一個傳統東方帝國向近現代民族國家轉型的積極發展。這場始於晚清的中國領土屬性的近代轉型,一直延續至今,並對中國現代化的各個層面發揮著千絲萬縷的影響。 劉曉原教授是目前國際上研究中國邊疆歷史問題並同時用中英文寫作的最優秀的學者。本書囊括西藏、新疆、蒙古、遼東半島等主要邊疆區域;從時間跨度看,從辛亥革命到毛澤東時代,對所涉問題的歷史脈絡有深度梳理;從書的結構講,既有提綱挈領的總論性文章,也有具體的個案研究;從作者功力看,可謂「古今中西」兼能,既能得心應手地運用中文古代文獻及現代檔案,也對西方理論框架和學術源流駕輕就熟。以上種種,都使本書對民族邊疆的研究具獨到見解,可以說是一部從民族邊疆史角度探討中國近現代轉型的厚積薄發之作。──徐國琦,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 何為「中國」?邊疆問題在中國由傳統「帝國」向現代民族國家的歷史性轉變中何以如此重要、又何以如此令人困惑?如何應對由此而產生的學理乃至現實政治範疇的各種挑戰?作為國際學術界在冷戰及中國邊疆史研究領域的一位最為傑出的學者,劉曉原在本書中奉獻給中文讀者的,是他近二十年間研究成果的精華部分。他以貫通中西的問題意識和學術視野為出發點,以極為紮實的史料甄別及發掘為基礎,提出了一系列極富原創性的看法,頗引人深思。──陳兼,康奈爾大學胡適講座教授、上海紐約大學全球體系傑出歷史學教授 劉曉原教授以精研中國邊疆問題而聞名於國際學界,其近年來的研究重心,為近代中國領土屬性轉型,探究近代中國如何從「邊疆國家」走向「整合國家」,而本書可說是劉教授對此命題的一個重要成果。本著作具有寬廣的視野與歷史的縱深,以堅實的文獻史料為基礎,同時兼具西方學術理論框架與新觀點的建構。本書各章節所提出的諸多精闢論點,在極大程度上提升了吾人理解中國邊疆與少數民族問題的視野。任何關心過去、現在和未來中國邊疆與民族政治發展之士,都能從這部上等佳作中,得到許多新的啟發。──林孝庭,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胡佛檔案館東亞館藏部主任
  • The Making of the Chinese State

    作者:Leo K. Shin

    In this well-crafted 2006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tate and its borderlands, Leo Shin traces the roots of China's modern ethnic configurations to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Challenging the traditional view that China's expansion was primarily an exercise of incorporation and assimilation, Shin argues that as the centre extended its reach to the wild and inaccessible south, the political interests of the state, the economic needs of the settlers, and the imaginations of the cultural elites all facilitated the demarcation and categorisation of these borderland 'non-Chinese' populations. The story told here, however, extends beyond the imperial period. Just as Ming emperors considered it essential to reinforce a sense of universal order by demarcating the 'non-Chinese', modern-day Chinese rulers also find it critical to maintain the myth of a unified multi-national state by officially recognising a total of fifty-six 'nationalities'.
  • 鲜卑石室寻访记

    作者:米文平

  • 漢人在邊疆

    作者:藍美華

    本書匯集十篇中國邊疆與少數民族課題之論文,以「民族互動與文化書寫」為主軸,透過史料文獻分析與田野調查等方法,考查漢人在邊疆的活動及其紀錄。時代由清代至民國初期;主要參考文獻有日記、詩作、方志、異域隨筆以及作者之田野考察資料等;主題包含漢人官員奉派主持某地邊政時的作為,奉派至邊疆之漢人官員對異域空間、人物、文化之描述與其間可能流露的個人認同與偏見,以及近代「邊務」轉變為「外交事務」的情況下,奉命之漢人官員所遭遇之失敗與挫折等。無論在研究地域、材料、主題及作者之學術背景等方面,都有相當的多元性。每一篇文章,呈現一個時期和一個地區的特殊問題,綜合起來,卻是可以反映近代中國核心與邊陲關係的變化,亦是現代中國疆域與族群形塑的關鍵。
  • 边疆的背影

    作者:袁剑

    欧文·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1900-1989)是一位世界著名的汉学家、蒙古学家、地缘政治学家,在20世纪中国学术和政治中曾经扮演过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对于中国边疆研究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本书从拉铁摩尔本人在中国的人生经历出发,从知识建构的角度梳理20世纪初至今中国学界对于拉铁摩尔及其理论的接受过程,并通过对他在中国边疆地区(东北、蒙古、新疆等地)所进行的田野考察活动的细致梳理,对他与当时中国学界和政治界的联系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拉铁摩尔在华研究过程中所提出的相关核心概念与理论范式进行归纳与反思。本书力图以上述的相关梳理与分析,为进一步推进中国的边疆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并为我们更好地认识我们的祖国及其边疆地区提供一个历史的文本。 【拉铁摩尔】当一捆捆的羊毛从骆驼背上被卸下装上货车时,骆驼就在那里休息——马可•波罗时代与轮船时代在这里相会了。我决定我必须到商队出发的地方去,亲自看看那里的情况。 【拉铁摩尔】从太平洋到帕米尔高原,又从帕米尔高原南下,到达分隔中国与印度的高寒地带,在这个范围内所包括的是满洲、蒙古、新疆和西藏。这是亚洲中部的隔绝地域,世界上最神秘的边疆之一。 【费正清(John K. Fairbank)】 欧文通过他的想象力,结合实地观察,建立了一座历史理论的城堡。 【罗威廉(William T. Rowe)】 总体而言,欧文•拉铁摩尔的研究为人类历史的根本动力问题提供了一种独到见解。 【袁剑】 他是一个从小在中国长大的美国孩子,一个曾经卯足了劲想要考牛津大学的懵懂少年,一个在商行工作中发现边疆与内亚魅力的青年人,一个与新婚妻子度过一整个“蜜月年”的丈夫,一个跟埃德加•斯诺、费正清等建立起终生友谊的学者,一个曾经拜访过延安的美国友人,一个首次将中国内陆边疆地区进行区域性划分的西方研究者,一个对政治不敏感却被委任为蒋介石政治顾问的老实人,一个被麦卡锡主义迫害而不得不远走他国的学问家,一个在耄耋之年应邀访华的老朋友,他是边疆与内亚研究领域的拓荒者,也是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方面的思想者,更是20世纪国际风云变幻的见证者之一,他就是欧文•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1900-1989,中文名为赖德懋、赖迪谟等)。
  • From Frontier Policy to Foreign Policy

    作者:Matthew W. Mosca

    Between the mid-eighteenth and mid-nineteenth centuries, Qing rulers, officials, and scholars fused diverse, fragmented perceptions of foreign territory into one integrated worldview. In the same period, a single "foreign" policy emerged as an alternative to the many localized "frontier" policies hitherto pursued on the coast, in Xinjiang, and in Tibet. By unraveling Chinese, Manchu, and British sources to reveal the information networks used by the Qing empire to gather intelligence about its emerging rival, British India, this book explores China's altered understanding of its place in a global context. Far from being hobbled by a Sinocentric worldview, Qing China's officials and scholars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foreign affairs. To meet the growing British threat, they adapted institutional practices and geopolitical assumptions to coordinate a response across their maritime and inland borderlands. In time, the new and more active response to Western imperialism built on this foundation reshaped not only China's diplomacy but also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Beijing and its frontiers.
  • 历史的回声

    作者:格尔夏

    历史是由无数细节构成的,对国家对个人都是这样;精彩的细节能生动传神地记录历史,振聋发聩地启迪后人。“三区革命”的亲历者,原新疆兵团副参谋长格尔夏的回忆录《历史的回声》。
  • 滿洲國的實相與幻象

    作者:山室信一

    傀儡國家? 偽滿政權? 在傳統國共史觀中, 滿洲國是受日本關東軍扶持之政權,以奪取中國利益,已是一種定見。 王道樂土?民族協和? 但對於日本人而言,無論在科學上、良心上, 滿洲國都是果敢地往理想邁進、十分獨特的近代國家建設。 日本左翼學者筆中的滿洲帝國,理想與現實衝撞下的愛恨情仇。 ◎日本爭奪滿蒙之目的是為了與勁敵美國展開「世界最終戰」? ◎王道樂土、五族協和等建國理想均是日本創造出來的美好幻象? ◎在溥儀執政的風光表象下,關東軍的獨裁與歧視政策才是滿洲國的真面目? ◎滿洲國其實並非「日本唯一之活路」,而是日本帝國崩潰的最終因素? 「日本這個國家並未舉辦滿洲國的葬禮,就像偷吃東西後,卻又抹乾嘴巴般裝作不知道。」——日本漢學家 |竹內好 「無論如何,滿洲國的一生,在中國東北這片大地上吸取無窮的養分,並不時轉變其形貌,與東北大地這個母體同生共死。希臘神話之中的奇美拉,正是口中噴著火焰,焚毀大地,掠奪家畜而去的怪物。」——本書作者 | 山室信一 在華人世界裡,滿洲國無疑是被歷史遺忘的角落、被政治掩蓋的議題。這個近代日本所創設出來的「幻造國家」,原本應是某種烏托邦理想,卻以最慘烈的現實之姿誕生;它打著王道樂土與五族協和的大旗,但不可否認它是關東軍主控下的傀儡國家;它是與西洋文明相逢的最前線,但這個石原莞爾所謂的「日本唯一之活路」最終卻隨著帝國日本一同幻滅。 滿洲國,是絕非用「偽政權」這樣的簡化思考就可輕易定位的存在。它是日本與中蘇等鄰國關係下的產物,應該將之當作世界或東亞近代史的一環來思考。滿洲國也和二十世紀的各種議題,如戰爭、革命、壓迫與解放等問題環環相扣。從這個角度思考滿洲國的問題,就等於探討了二十世紀這個時代的問題。 糾纏的日滿關係是理解滿洲國的關鍵,日本學者山室信一從日本觀點,深入探究了滿洲國與日本的關係以及滿洲國建國的來龍去脈。對於山室而言,滿洲國就像是隻擁有獅頭(關東軍)、羊身(日本天皇)與蛇尾(中國皇帝)的幻獸(奇美拉),此政權確實是以關東軍為首之傀儡國,目的在於掌控日本於滿蒙之利權。但從「善意的惡政」此論點出發,我們也能看到,滿洲國得以建立並非僅靠關東軍,眾多抱持復辟、保境安民理想的東北要人,與抱持興亞主義、民族協和、王道樂土理念的在滿日人,以及期望改革日本的日本知識分子,基於各自的考量,對滿洲建國也紛紛展現出樂觀其成的態度。 然而,滿洲國的美好幻象,經由自我民族中心主義的日本人所實踐之成果,卻成為了令人畏懼的「沒有國民的軍營國家」,以致興起「反滿抗日」浪潮,而原本冀望滿洲成為「唯一之活路」的日本帝國,也在「日滿一體化」的實相惡果下,雙雙於一九四五年走向滅亡。
  • 忠贞不贰?

    作者:[英]史怀梅(Naomi Standen

    本书改变了以往以民族主义概念观察历史问题的视角,以10世纪燕云地区部分汉人官员和将领依附契丹政权的史实作为切入点,重新探讨了从唐灭亡(907)至宋辽“澶渊之盟”(1005)间这一复杂时期内人们忠君观念和边界意识的变化,以及族群间文化冲突与认同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该书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六个章节)。第一部分(前三章)专注于界定一系列概念并探讨相关观念的变化,包括边界(border)、族性(ethnicity)、忠诚(loyalty)的意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后三章)通过对不同时期越境入辽的代表人物李澣、韩延徽、张砺、赵延寿、王继忠的个案分析,揭示了从唐亡至“澶渊之盟”近半个世纪民众的忠君观念和边界意识的变化。
  • 最后的游牧帝国

    作者:(日)宫脇淳子

    最后的游牧帝国(准噶尔部的兴亡),据日本讲谈社1995年版译出。
  • 独步边疆

    作者:拉姆

    《独步边疆(那些鲜有碰触的隐秘世界)》揭开那些人迹罕至之地的神 秘面纱,首次触碰那些隐秘的世界! 十年不间地行走,拉姆只身行于遥远山岭,她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些她 跋山涉水才终于抵达的乡村和人们。而他们也把她当做自己中间的一员, 倾诉,分享,托付,呵护。也正因此,拉姆的文字常常抵达那些普通的旅 行者所不能抵达的幽深之地。 能够无嫌隙地融入“他们”的生活的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之间又是 怎样一种情感?《独步边疆(那些鲜有碰触的隐秘世界)》分“云南”、“ 新疆”、“藏地”、“家园”四部分,阅读它,您会碰触到完全不同的生 活、人生和心灵。 你无法踏上所有的旅程,但阅读可以带给你别人找到的答案。
  • 边疆

    作者:残雪

    著名女作家残雪的小说一直是中国当代文学中最怪异的声音,她的每一部小说都是对读者的挑战。最新长篇小说《边疆》,堪称世界超现实主义文学的扛鼎之作,同时也处处闪耀着复活于现代世界的古代楚文化之光。 《边疆》继承《楚辞》与布努埃尔、安东尼奥尼等西方电影大师荒诞如梦幻般的叙述风格,讲述边疆某小石城里几个异乡客的诡异生活。多年以前、主人公六瑾的父母为了追求爱情来到边疆的小石城;在那里,他们发现小石城是一个一切事物都处于无形胜有形状态的地方,他们逐渐从诡异的生活中发现了导常事物是怎样闯入人的生活内部的。六瑾成人后,决心重走父母在小石城走过的道路。通过与有着不同寻常的感觉功能的形形色色边疆人物的交往,她对边疆的事物——如雪山、雪豹、壁虎、小鸟、岩石等也产生了荒诞不经的认识和想象。边疆小石城成了一方让人进入异常事物内部的净土。 从一定程度上说,《边疆》是作者随笔体自传《趋光运动——回溯童年的精神图景》的姊妹篇。两部作品,一部写实,一部虚构,俨然一对阴阳版。
  • 危险的边疆

    作者:[美] 托马斯·巴菲尔德

    这是一本在中国边疆史研究领域内由“重新发现”拉铁摩尔到新的“边疆范式”形成的过渡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本书通过对两千多年历史时段之内游牧帝国与中原政权之间历史关系的人类学考察,提出了一个解释包括蒙古帝国在内的游牧大帝国兴盛和衰亡的政治和经济组织分析模式,并对中原政权与这些帝国的关系作了贯通性的研究。
  • 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

    作者:[美]拉铁摩尔(Owen Lattimo

    本书对这个内陆边疆的四个地区(东北、新疆、内蒙古、西藏),从生态环境、民族、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历史演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揭示了中国内地与上述四个地区边疆地区各自不同的互动依存关系,讨论了中国内陆边疆历史的丰富多样性。由此,它展现了各个边疆地区独特的历史价值,指出了中国多民族社会文化的整合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