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冷战史

  • 美国遏制战略与冷战起源再探

    作者:张曙光

          20世纪的冷战是人类经历的一场非传统意义的“热战”。这场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战争”,终于在1991年以苏联解体而告终。美国作为这场战争中的主角,其对冷战的推动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本书对美国遏制战略和冷战起源进行了详细论述,内容丰富,史料翔实,有利于读者全面了解美国遏制战略的历史、现实与未来。
  • 和平共处与中立主义

    作者:范宏伟

    地缘政治关系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中的核心内容之一,而缅甸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地缘政治关系中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和作用。中国与缅甸陆地边界长达2186公里。中缅两国这种唇齿相依、国土相连的状况,决定了中缅关系中的地缘性特征,同时也是影响双方有关外交决策的重要因素。 选取缅甸对于研究中国的周边外交实践与关系,其有充分的典型意义和代表性意义。冷战时期的中缅关系经历了,初期的怀疑冷淡、1960—1961年的中缅亲善的顶峰、1967年的反华和1970年代的破镜重圆等一系列波动与起伏。中缅关系的曲折发展历程,为我们研究中国在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蓝本。同时,这一时期中缅两国领导人丰富的首脑外交,更使得范宏伟编著的《和平共处与中立主义——冷战时期中国与缅甸和平共处的成就与经验》具有相当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和平共处与中立主义——冷战时期中国与缅甸和平共处的成就与经验》利用了中国外交部解密档案研究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并使用了大量的多边档案、文献和丰富的口述历史资料,是国内第一部对冷战时期中国与缅甸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
  • We Now Know

    作者:John Lewis Gaddis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makes it possible, for the first time, to begin writing its history from a truly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e reflecting Soviet, East European, and Chinese as well as American and West European viewpoints. In a major departure from his earlier scholarship, John Lewis Gaddis, the pre-eminent American authority 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Cold War, has written a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history of that conflict from its origins through to its most dangerous moment,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We Now Know is packed with new information drawn from previously unavailable sources; it also reflects the findings of a new generation of Cold War historians. It contains striking new insights into the role of ideology, democracy, economics, alliances, and nuclear weapons, as well as major reinterpretations of Stalin, Truman, Khrushchev, Mao, Eisenhower, and Kennedy. It suggests solutions to long-standing puzzles: Did the Soviet Union want world revolution? Why was Germany divided? Who started the Korean War? What did the Americans mean by "massive retaliation"? When did the Sino-Soviet split begin? Why did the U.S.S.R. send missiles to Cuba? And what made the Cold War last as long as it did? This is a fresh, thought-provoking and powerfully argued reassessment of the Cold War by one of its most distinguished historians. It will set the agenda for debates on this subject for years to come.
  • A Failed Empire

    作者:Vladislav M. Zubok

    Western interpretations of the Cold War--both realist and neoconservative--have erred by exaggerating either the Kremlin's pragmatism or its aggressiveness, argues Vladislav Zubok. Explaining the interests, aspirations, illusions, fears, and misperceptions of the Kremlin leaders and Soviet elites, Zubok offers a Soviet perspective on the greatest standof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 冷战与中国外交决策

    作者:牛军

    《冷战与中国外交决策》着重研究冷战时期中国重大战略与外交决策。作者收集并利用大量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家解密的第一手历史档案,通过对一系列重要案例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冷战背景下中国制定外交战略和处理中美苏关系、应对朝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和台湾海峡危机等重大事件的决策过程、决策机制、指导思想及其长远影响,对认识和总结中国外交决策的历史经验有重要的价值。
  • 冷战前期的大国关系

    作者:沈志华、徐天新

    《冷战前期的大国关系:美苏争霸与亚洲大国的外交取向(1945-1972)》内容简介:今天,冷战已经结束,但其遗产尚在,各国仍在继续承受冷战遗留下来的众多后果,一些大国政治家们甚至不叫以冷战思维分析处理问题。中国正在和平崛起。并在国际事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防止大国之间再度陷入相互敌对和威胁的局面,如何维护和平,安定和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是目前中同和一切有历史责任感的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总结冷战时期丰富的经验教训,为中国更好地发挥入国作用提供借鉴,已成为当前冷战国际史研究领域最迫切的任务之一,更是历史学家不可推卸的责任。就此而言,由徐天新、沈志华主编的《冷战前期的大国夫系:美苏争霸与亚洲大国的外交取向(1945-1972)》一书,可以说是做出了努力和贡献。 这部书从不同侧面多个角度探讨大国在某个时段或某个事件巾的相互关系及其特点和影响,着重剖析业洲大冈同美苏关系的变化;对亚洲大国特别是中国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做了具体、透彻的分析,极大地丰富了人国关系的内容。 全书探讨了“战”和“冷”之间的关系,进而将这一时期大国关系归纳为四个特点;1“战”与“冷”这一相互矛盾的方面都表现得十分突出,但又彼此制约。2“战”是基本的,但“冷”也是不叮或缺的,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3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对立阵营的实力题不对称的,这极大地影响了大国关系的走向。4美苏关系是大国关系的核心,决定着冷战的走向,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其他大国间的关系,但其他大国特別是中国也反过来影响美苏关系,甚至起到关键性影响。
  • 邊疆中國

    作者:刘晓原

    在「中國崛起」為大家所津津樂道的今天,一個日益受到關注的問題是:在同西方發生碰撞以後,中國近代以來經過的國家和社會轉型,無論是以革命的、還是以改革的、或是以潛移默化的方式,究竟給中國的觀念、行為乃至存在帶來了甚麼樣的變化。簡言之,今天的中國從何而來,如何而來? 為了回答這個宏大的問題,劉曉原教授通過梳理西藏、新疆、蒙古等中國邊疆和民族問題的典型個案,重現了中國近現代疆域和民族構成形成的歷史過程。本書從中國近現代領土屬性轉型的大視角,來觀察、認識中國近代以來國際關係和國內政治的發展脈絡,力圖還原特殊情境下國內政黨鬥爭、民族關係、外交折衝,以及社會變動等極其豐富的歷史細節。作者指出,鴉片戰爭以後在中國開始的不僅是向所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衰變,更有在國家體制、國家疆域、國家觀念、族群關係各個方面,從一個傳統東方帝國向近現代民族國家轉型的積極發展。這場始於晚清的中國領土屬性的近代轉型,一直延續至今,並對中國現代化的各個層面發揮著千絲萬縷的影響。 劉曉原教授是目前國際上研究中國邊疆歷史問題並同時用中英文寫作的最優秀的學者。本書囊括西藏、新疆、蒙古、遼東半島等主要邊疆區域;從時間跨度看,從辛亥革命到毛澤東時代,對所涉問題的歷史脈絡有深度梳理;從書的結構講,既有提綱挈領的總論性文章,也有具體的個案研究;從作者功力看,可謂「古今中西」兼能,既能得心應手地運用中文古代文獻及現代檔案,也對西方理論框架和學術源流駕輕就熟。以上種種,都使本書對民族邊疆的研究具獨到見解,可以說是一部從民族邊疆史角度探討中國近現代轉型的厚積薄發之作。──徐國琦,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 何為「中國」?邊疆問題在中國由傳統「帝國」向現代民族國家的歷史性轉變中何以如此重要、又何以如此令人困惑?如何應對由此而產生的學理乃至現實政治範疇的各種挑戰?作為國際學術界在冷戰及中國邊疆史研究領域的一位最為傑出的學者,劉曉原在本書中奉獻給中文讀者的,是他近二十年間研究成果的精華部分。他以貫通中西的問題意識和學術視野為出發點,以極為紮實的史料甄別及發掘為基礎,提出了一系列極富原創性的看法,頗引人深思。──陳兼,康奈爾大學胡適講座教授、上海紐約大學全球體系傑出歷史學教授 劉曉原教授以精研中國邊疆問題而聞名於國際學界,其近年來的研究重心,為近代中國領土屬性轉型,探究近代中國如何從「邊疆國家」走向「整合國家」,而本書可說是劉教授對此命題的一個重要成果。本著作具有寬廣的視野與歷史的縱深,以堅實的文獻史料為基礎,同時兼具西方學術理論框架與新觀點的建構。本書各章節所提出的諸多精闢論點,在極大程度上提升了吾人理解中國邊疆與少數民族問題的視野。任何關心過去、現在和未來中國邊疆與民族政治發展之士,都能從這部上等佳作中,得到許多新的啟發。──林孝庭,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胡佛檔案館東亞館藏部主任
  • 一触即发

    作者:[英] 阿兰·R.米勒特

    在《朝鲜战争》上篇《一触即发:朝鲜战争(1945—1950)》中,阿兰·R.米勒特全面、细致地介绍了朝鲜战争的起因、爆发日期和早期的军事行动。米勒特把战争的起源追溯到朝鲜解放后(1945年8月15日)两大革命运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民族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冲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美国和苏联分别占领了朝鲜的南部和北部,南北双方在其盟国的支援下都宣称拥有统治整个朝鲜半岛的权利,这样直接导致游击战和恐怖活动的发生,冲突致使3万多朝鲜人死亡。米勒特证实这次内战的战场主要在南方,它标志着内战的真正开始,但是,将其作为朝鲜战争的爆发原因则过于牵强
  • 极度深寒

    作者:阿兰·R.米勒特

    在史诗般的《朝鲜战争》下篇《极度深寒:朝鲜战争(1950—1951)》中,阿兰·R.米勒特将重点转向从1950年6月25日北朝鲜攻入南朝鲜至1951年6月末的12个月,此阶段朝鲜战争国际化zui为激烈。米勒特灵敏地穿行在战场和权力的大厅之间,在兼顾冷战地缘政治、战略、文职政府和军方高层关系的同时,将军事行动与战术巧妙地糅合在一起。米勒特充分利用了南朝鲜、中国、苏联、美国和联合国的历史资料,并广泛利用了之前容易被人忽略或遗漏的口述历史资料,包括采访美国和南朝鲜军官的资料,另外还大量采用了北朝鲜和中国志愿军战俘审讯报告中的内容,zui终才完成这部傲世之作:叙述不仅引人入胜、动人心魄,且能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此次冲突在国际史和美国史上是何等的重要。
  • 冷战国际史研究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

    本书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中心组织编写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论探索、专题研究、中国和东欧外交官论冷战时期的中国与东欧关系,以及新近解密的中外档案选编等。书中所选文章、所论话题、所选编的档案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史学界对冷战史研究关注的课题,而这些内容也是读者感兴趣的。本书中所选外国学者的文章,可视为一种学术交流,为我国读者了解有关冷战国际史的研究情况不无裨益。
  • 冷战的历史遗产

    作者:朱立群,(美) 沃伊切克·马斯特尼

    《冷战的历史遗产:对安全、合作与冲突的透视》一书,是外交学院朱立群老师和国际关系学者沃伊切克·马斯特尼共同主编的作品。本书由三个部分组成,一部分对全书的论文进行了简要概括,并介绍了冷战对国际安全的影响以及合作安全的概念;二部分主要介绍西方的经验,关注合作安全在欧洲的发展情况,分别以联合国、北约、华约、欧盟、欧安会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三部分主要针对亚洲,主要讨论冷战期间这一地区出现的军事联盟和其他安全机制。本书试图通过对这些历史经验的讨论,帮助我们理解21世纪欧洲和亚洲所面临的安全挑战。
  • 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

    作者:沈志华 主编

  • 匈牙利事件

    作者:郭洁 著

    《匈牙利事件》选取1956年匈牙利事件作为切入点,详加考察美苏冷战对峙的时期美国对待危机的反应。这次危机检验了艾森豪威尔政府推出的美国对东欧“解放”战略的实质和有效性。1956年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匈牙利事件的消极、审慎反应看似颇令人不解,但其背后实则蕴含着美国整体冷战战略及其对东欧政策总体考虑的内在逻辑。该书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 隐于幕后:苏联与朝鲜战争

    作者:宋晓芹

    收冷战格局的影响,朝鲜战争爆发后,在国际关系中发挥主要作用的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这场本属于内战的冲突。隐于幕后的苏联,虽不是战争的公开交战方,却与这场战争关系密切。宋晓芹编著的《隐于幕后(苏联与朝鲜战争)》一书以近代俄国与朝鲜半岛的关系作为切入点,以朝鲜问题的产生、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的抗美援朝、朝鲜停战谈判和停战后政治解决朝鲜问题的尝试为主线,考察苏联与朝鲜战争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厘清苏联对朝鲜战争应负的历史责任,对于推动各大国协商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维护东亚的和平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 冷战的转型

    作者:沈志华

    《冷战的转型:中苏同盟建立与远东格局变化》介绍了冷战格局在亚洲的转型,即中苏结盟及其带来的远东格局的变化,重点为中苏高层之间在建立同盟问题上的博弈,同时对于中苏结盟之前苏联对我国新疆的政策,中苏结盟的经济背景及苏联对我国的经济援助,以及受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影响的对台作战问题和朝鲜战争问题都有所涉及。《冷战的转型:中苏同盟建立与远东格局变化》还附有大量有关苏联对华经济援助、《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过程和条约文本的解密档案,是了解中苏结盟全过程的珍贵史料。
  • 朝鮮戰爭

    作者:布魯斯.康明思 Bruce Cuming

    朝鮮戰爭並非始於一般人所熟知的1950年,結束於 1953年。作者根據美國國內最新解密檔案以及截自北韓的秘密資料檔案,重構了朝鮮戰爭的真相。康明思認為朝鮮戰爭的根源來自日本占領朝鮮半島的1914 年~1945年期間,二戰結束後內戰隨即開始,即使是美國人的「韓戰」告終了,半島上的內戰仍未歇止,而且持續地影響了直到現在的東北亞國際局勢。 本書可以說是針對《最寒冷的冬天》一書的反駁。根據中國時報專欄作家林博文指出,「促成康明思出書的動機是大衛.霍伯斯坦於2007年出版的《最寒冷的冬天:韓戰真相解密》,本書讓康氏大為失望和不滿。霍伯斯坦撰寫此書時,曾去拜訪小他九歲的康氏,兩個人談了一個下午,但霍氏並沒有接受康明思對韓戰的一些看法,因此康氏在剛出版的《朝鮮戰爭》這本書上猛批霍伯斯坦在《最寒冷的冬天》裡犯了一般通俗史家最容易犯的錯誤,又說霍氏對韓國史一竅不通。可惜的是,《最寒冷的冬天》出書時,霍氏已在洛杉磯車禍遇害,他對康氏的指責已無從回應。」
  • George F. Kennan

    作者:John Lewis Gaddis

    Drawing on extensive interviews with George Kennan and exclusive access to his archives, an eminent scholar of the Cold War delivers a revelatory biography of its troubled mastermind. In the late 1940s, George Kennan wrote two documents, the "Long Telegram" and the "X Article," which se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containment that would define U.S. policy toward the Soviet Union for the next four decades. This achievement alone would qualify him as the most influential American diplomat of the Cold War era. But he was also an architect of the Marshall Plan, a prizewinning historian, and would become one of the most outspoken critics of American diplomacy, politics, and culture during the la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Now the full scope of Kennan's long life and vast influence is revealed by one of today's most important Cold War scholars. Yale historian John Lewis Gaddis began this magisterial history almost thirty years ago, interviewing Kennan frequently and gaining complete access to his voluminous diaries and other personal papers. So frank and detailed were these materials that Kennan and Gaddis agreed that the book would not appear until after Kennan's death. It was well worth the wait: the journals give this book a breathtaking candor and intimacy that match its century-long sweep. We see Kennan's insecurity as a Midwesterner among elites at Princeton, his budding dissatisfaction with authority and the status quo, his struggles with depression, his gift for satire, and his sharp insights on the policies and people he encountered. Kennan turned these sharp analytical gifts upon himself, even to the point of regularly recording dreams. The result is a remarkably revealing view of how this greatest of Cold War strategists came to doubt his strategy and always doubted himself.
  • 国际冷战史研究

    作者:李丹慧 编

    冷战史研究在国际国内已开展有多年,成果也颇丰,但中国学者以此为专题出版专门学刊还是头一回。书中内容主要分为研究论文、档案刊布和书评三部分,除着重以国际冷战史为重心外,研究论文还会侧重于冷战期间中国外交、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研究,以考察国际冷战对中国内部事务与对外政策的影响。特别需要一提的是,本书档案文献丰富多彩,既有关于赫鲁晓夫秘密报告是如何出台的俄国解密档案,又有涉及1956年10月波兰危机与中国关系的波兰解密档案,这些档案的发表,为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 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

    作者:牛军

    本书以冷战与新中国对外政策之间互动为基本框架,通过重点分析1949-1955年期间的一系列主要的重大事件,包括新中国对外政策的提出、中苏同盟的缘起、抗美援朝战争、援越抗法、第一次台海危机、日内瓦会议、决定研制核武器、万隆会议等等,揭示新中国外交思想、对外政策的制定过程和动力、东亚地区亚洲政策的形成、对外关系格局等的基本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与同一时期冷战进程之间的相互影响,特别是对东亚地区冷战格局的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