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谢泳

  • 教育放言录

    作者:丁东,谢泳

    《教育放言录》采用对话方式,二人畅谈今昔,对备受关注、牵动人心的各种中国教育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探讨,既有对昔日教育的梳理,更有对当下教育的批评。文风虽平实,问题亦琐细,然有理有据,从容道来,却是鞭辟入里;而细细思量,所问,所谈,问题之切中时弊,思想之锋芒微现,言语之精彩痛快,均使人为之动容,拍案叫绝。还有老村绘画数幅点缀其间,图文互补,相映成趣,堪称近年文化批评与思想评论界不容错过的佳作。
  • 教授当年

    作者:谢泳

  • 追寻储安平

    作者:谢泳,程巢父

    大概是三四年前,我写过一篇怀念储安平的文章,寄给储安平曾经工作过的报社,过了几个月,杳无音讯,于是我给总编辑先生写了封信,问他是不能登、不想登还是别的原因。过了几天,总编辑先生把稿子退还给我,没有写一个字,这是不表态的表态,我当然懂得。后来,有一位朋友见义勇为,把这篇文章寄给了同储安平有点关系的一家杂志,可是也是石沉大海……
  • 钱钟书和他的时代

    作者:谢泳

    《钱钟书和他的时代》内容简介:钱钟书是中国现代学术发展中的关键人物,他前后生活在不同的两个时代,对中国传统学术、中国现代学术和西方现代学术都有深入理解,他在中国现代学术和中国现代文学方面的贡献是世所公认的。他的《谈艺录》、《管锥编》、《围城》已成为公认的现代学术和现代小说,他的学术成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代表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人文学术的最高水平。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在钱钟书逝世10周年之际召开钱钟书学术研讨会,并将精辟的学术论文汇集成《钱钟书和他的时代》,存诸家之不同观点,反映了良好的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同时也为重振中国钱钟书学术研究做准备。
  • 储安平和他的时代

    作者:谢泳 编

    2009年是中国著名知识分子储安平诞辰一百周年。储安平一生对中国民主化进程作过重要贡献。他青年时代的文学活动,曾对「新月」后期的散文写作发生重要影响;二十世纪四○年代中期前后,他曾创办《客观》周刊,汇聚当时重庆的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为战后中国的民主重建发出自己独立的声音;1946年9月,储安平在上海创办《观察》周刊,成为当时最具社会影响的杂志之一。1949年后,储安平曾在中国民主同盟、九三学社高层工作,1957年曾短暂出长《光明日报》,个人经历独特丰富,人生命运奇特曲折。 二十世纪四○年代,储安平留下了著名的「国共民主多少有无」论,成为至今判断中国现代历史的一个主要尺度;1957年夏天,储安平对中国当代现实发出「党天下」的感慨,成为概括一个时代基本制度和社会现实最具表述力的专有名词。为纪念这位著名的中国知识分子,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于2009年7月在厦门大学召开了「纪念储安平诞辰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并将发表之论文集结出版,以兹纪念。
  • 思想利器

    作者:谢泳

    本书是作者近年搜集史料并研究中国当代历史的专书,专注于新史料的发现和史料的应用方法。作者曾有专门搜集中国当代史史料的经验,也有自觉总结史料方法的意识。本书内容涉及中国当代史的许多方面,除了众多史料线索值得注意外,作者对史料的判断也有很多发人深省之处,对诸如假材料在中国当代史研究中的意义、内部文献在中国当代史研究中的价值等问题,均有深论。本书有较强的史料价值,也是一本具有史学方法意义的参考书。
  • 中国现代知识份子的困境

    作者:谢泳

    目錄 1949-1976年間中國知識份子及其它階層的自殺問題 思想改造運動的起源及對中國知識份子的影響 延安知識份子在新意識形態建立中的角色 一九五七年中國民間知識份子的言論活動 中國自由知識份子的內心世界 胡適思想批判與《胡適思想批判參考資料》 家國情感與事實判斷 1949年後知識精英與國家的關係 1957年反右運動史料的收集與評價 關於沈崇事件的一些歷史材料 後記
  • 教授当年

    作者:谢泳

    《教授当年》是1998年出版的一本旧作,主要是一些关于中国旧大学里教授的文史札记。当时我正做关于西南联大的研究,阅读史料中偶然看到一些与当下生活有关的史料,也就随手记下来,有时不免发一点感想,渐渐也写成了一些短文。
  • 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

    作者:谢泳

    本书是国内较早从学术角度研究西南联大的著述。作者努力从问题出发,在丰富的西南联大史料中发现有研究价值的视角并做出分析。本书在有关西南联大的研究中具有独特风格,曾在相关专业领域产生过一定影响,对今天的西南联大研究仍具有启发意义。
  • 旧人旧事

    作者:谢泳

  • 逝去的大学

    作者:陈远编

    蔡元培说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学之学府也”,斯乃有“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五四”新文化发展源地的北大。   竺可桢说大学就是“求是”之地,“办大学者不能不有哲学中心思想”,正德厚生利用,还要有“真理的蕲求”与“但知是非不计利害”的作人原则,“君子盖有兴世非之而不顾,千百世非之而不顾者,亦求其是而已矣,岂以一时毁誉而动其心哉,此为我校求是精神之精义”,斯乃有“东南民放堡垒”之誉的渐大。   张析苓说:“教育之事,非独使学生读书习字而已,尤要在造就人才,三育并进而不偏废”,这才有涌也周恩来的南开。   梅贻琦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才有水木清华大师如林的场面,这才有“通才教育”的有力支撑。   这些话,睽违已久了,大概是背时的迂腐话了,可怎的新世纪的今天听起来却沁人心脾,让人缅想不已?今天的大学,楞曾再有如是的磅礴大气?   本书分三辑,第一辑“大学与校长”选取当时名胜一时的大学中最著名的校长,或叙述他们创建学校之时的艰辛,或叙述他们在大学生存环境发生转变之际的境遇以及选择。不仅记“其迹”,而且记“所以迹”。蔡元培、竺可桢、梅贻琦、张伯苓、司徒雷登、唐文治……这一串名单,可以作为过去大学校长的一个缩影,从中当可窥探出过去大学的发展史。第二辑“大学往事”,选取了圣约翰大学、金陵大学、东吴大学、云南大学等过去少为人提起的大学,这些大学至今多已不复存在,看看发生在过去这些校园里的故事,当知大学之以为大学的所在。第三辑“大学理念”是近年来时贤对于过去大学留下来的资源的一种梳理,可以看作是对当下教育的谏言。
  • 思想操练

    作者:丁东,谢泳,高增德,赵诚,智效民

    了解真实的历史,探索末知的世界,关心人类的命运。 对以往的历史要保持温情和敬意,这是钱穆先生的话,我就是用这个态度来看中国现代历史的。 戴着“需要的眼镜”解读20世纪的中国,只能是陈旧的传说;怀着问题意识反思,给我带业强烈的震撼。 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学术是需要刷新的,思想是应不断反思的。 历史是一个巨大的黑箱,我只能窥见其中的一隅。 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必定有知识分子在充当着灵魂和思想库。优秀的学者,必定和优秀的作家、报人一起,经常发出代表社会良知的声音,抵抗着腐败和堕落。他们的思考和声音,不只是着眼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是着眼于全社会和全人类的幸福,针对短视能够提出远见,针对狂热能够倡导理性。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为受污辱与损害的人们说话,为弱势群体代言,为匡扶正义而不懈努力。当某些官僚利益与公众利益发生冲突时,一定有人站出来为公众利益呐喊;当一般人群的利益与强势群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一定有人站出来为一般人群声辩。而现在我们面临的有权力资本化现象,有社会不公的现象,但学界乃至整个知识界有些人对此麻木不仁,甚至显得趋炎附势。一些尚能洁身自好的学者,在专业领域尚能严肃认真,对公共事务却无可奈何,望而生畏或望而生厌,于是掉头而去,躲进书斋了事。少数人不甘沉默,但也缺少在公共传媒上表达的机会和渠道。这样,在整个社会舆论当中,良知的空白和缺位有时居然成了常态。 改变学者整体上失职的状态固然需要外部环境,但学界自身并不是没有努力的余地。还应当从专业领域的尽职自律做起,同时向公共领域的尽职努力。
  • 独立评论文选

    作者:谢泳 编

    《独立评论》一九三二年五月二十二日创刊于北平,一九三七年七月停刊,共出版二百四十三期,胡适等人主编,撰稿人多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的著名学者,以刊载时论文章为主,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刊物之一。《独立评论文选》由著名学者谢泳先生选编,共择文125篇,皆是深具价值之美文,谢泳先生在谈到本书选编标准时说:“我的编辑思路是:极为常见的文章,再重要也放弃,比如胡适的文章,因为容易见到,编书的时候是考虑设法少选和不选;而多选那些文章本身有价值而不为人注意者,如张佛泉、吴景超、董时进、陈之迈等。所选文章是历史文献,但文章一定要能体现当下情怀,也就是说,这些旧文章要能读出新感觉来。”
  • 何故乱翻书

    作者:谢泳

    本書是一位大陸知名學者的讀書隨筆;雖是讀書中的偶然感想,但因眼光獨特,所見皆有?發意義。作者所發感想均以第一手史料?根據,學術性和思想性兼備,加之文筆簡潔、明白曉暢,實為一本具可看性的閱讀筆記。
  • 逝去的年代

    作者:谢泳

    这是一部关于民国和当代自由知识分子的名著。书分六辑,前四辑:天凉好个冬、毕竟是书生、无奈的群体、谁在思考。1999年文化艺术版《逝去的年代》的第五辑是“《观察》研究”,考虑到谢泳先生已在2005年出版了专著《储安平与<观察>》,故删去此辑,由谢泳先生新增两辑:“第五辑 书生私见:旧史料与新观点” 和“第六辑知识分子的抉择:离开的与留下的”。这两辑采撷自谢泳先生近几年所撰之尚未结集出版的知识分子研究文章,约14万字。可以说,本书是一本全新的著作。
  • 思想的时代

    作者:谢泳

    本书是《草原部落·名报名刊精品书系》之一,《思想的时代》忆旧文选,以及当代著名批评家论。书中作品在纷扰的世纪末,卓尔不群,各具风格,深受大学生和人文知识分子的喜爱,阅读它们,等于站在世纪之交中国思想文化界和文学界的前沿,例如,林贤治《“胡风集团”案》、伍宇《舒芜和“胡风集团”案件》、单世联《告别黑格尔》等等。
  • 厦门集

    作者:谢泳

    这本新著集纳了谢泳近年来在近现代史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五四周期率”与社会进步》、《老北大和老清华的外聘教授》、《储安平与季羡林》、《关于谢韬先生的一条史料》、《“传记文学”和“文史资料”》,还收录了一些围绕当下文化热点的杂文时评,如《今天我们如何了解国史》、《山西政治文化的一个特点》等。作者以一贯的平实,透着温和的笔触,细读晚近中国的第一手辑佚材料,其中思想的疑点一个个浮现出来,在储安平的死因小考、西南联大的进一步研究、《文学杂志》与过去少被言及的“清华学派”等学术问题上,谢泳又从故纸堆里发现了一些新问题。
  • 往事重思量

    作者:谢泳

    《往事重思量(杂书过眼录三集)》是谢泳老师出版的第三本“杂书过眼录”,前面两本分别是《杂书过眼录》(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出版)、《靠不住的历史——杂书过眼录二集》(广西师大出版社2009年出版),这本《往事重思量——杂书过眼录三集》继承了前面两本书的特点,即都是作者这几年翻阅各种图书或者油印资料留下的读书随笔性文字,整本书以作者阅读的书本为主,主要是对书本或者内部材料中的一些文献资料进行摘录,也有一点要言不烦的评议,全书涉及图书、内部资料等40多种,这些图书有正规出版的,也有《内部资料》这样的内部材料,是一本真正的杂书过眼录。
  • 大学旧踪

    作者:谢泳

    本书对现代教育人文精神的挖掘,足以作为反省今日教育困境的参照。书里有多少我们今天难以企及、甚至从来不知的旧痕?
  • 教育在清华

    作者:谢泳

    本书名为谢泳自选集,实际上所收篇目没有一篇曾收在作者其他集子中。本书探讨的是清华大学五十年代前的崛起,众多教授知识的渊博和道德的高尚以及极强的自尊和自信。教授对课程的设置,教科书的选择,学生考试的安排均有极大的发言权和权威。作者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发展史作了令人信服的描述。《储安平的一生》、《罗隆基的一生》、《中国文化的寡母抚孤现象》均为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