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东亚史

  • 七至八世纪赴日唐人研究

    作者:葛继勇

    《七至八世纪赴日唐人研究》是一部关于七世纪到八世纪赴日唐人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葛继勇以《日本书纪》、《续日本纪》为中心,结合其他各种史料和文献记载,对七世纪到八世纪赴日唐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是一部精心编织的学术论著。 本书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广泛收集了“唐人”用语并加以研究,同时也对“汉人”、“吴人”、“胡人”、“昆仑人”、“韩人”、“辛人”等用语进行了阐释。第二部分深入探究赴日唐人的身份、在日的相关活动、对日的贡献以及唐人赴日的原因等问题。不仅对被誉为赴日唐人典范的鉴真一行进行了论述,同时也对那些几乎不为人知的唐人,比如皇甫东朝等,根据最新发现的墨书土器等第一手资料进行了研究。另外,文中对遣唐使船以外的唐朝船只的往来亦有涉及。第三部分首先对七世纪后期赴日的唐人俘虏续守言、薛弘恪、日本俘虏大伴部博麻等人的不同处境进行比较研究。其次,对赴日唐人袁晋卿、沈惟岳等人在日本所受的待遇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最后,对赴日唐人的第二代如何融入日本社会并为日本人所接受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 西方之前的东亚

    作者:[美]康灿雄(David C. Kang

    本书关注东亚地区是如何发展演进而来的,以及历史上这一地区的国际关系究竟是怎样的。书中重点关注东亚历史上的四个主要大国——朝鲜、越南、日本和中国,探讨了它们是如何处理相互之间的外交、经贸和文化关系的,并比较了“汉文化”国家彼此交往的经验与其处理同北部、西部边境游牧部族关系的做法的异同。
  • 世界史中的东亚海域

    作者: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 编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世界史中的东亚海域》,2011年12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是“复旦文史专刊”第四种,收录了2009年6月文史研究院与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合办的同名学术研讨会的13篇会议论文与会场讨论记录,及葛兆光教授的序言。 历史研究以时间为序,也以空间为界。过去的历史著作常常以“世界”或“国家”为名。世界史(world history)无所不包,论述空间的边界仿佛不是问题,但近来也有学者提出,看似全面的“世界史”,其实,常常是有圆心(撰写者位置和立场)、“远近”(距离撰写者圆心远近决定不同详略)、“边缘”(重点论述与一般概述)的,如果没有轻重详略,便只是各个国家历史的集合,所以,还不如强调联系的“全球史”(global history);而国别史(history of state)以国界为界,看起来似乎没有问题,但是,由于国家“领土”在历史中也常常移动不居,很多现代民族国家的边界只是晚近才逐渐确定的,因而“历史”并不乖乖地拘守在现在的“国家”(领土)内,即使“政治权力”常常与“国家版图”重叠,但文化、宗教、经济却常常越出国界,这使得国别史的写作遇到困难。 就是在这一学术史背景下,历史学家试图重新寻找一些描述历史的空间。在这方面,我们要承认年鉴学派史家布罗代尔(一译布劳岱,Fernand Braudel,1902-1985)的影响,他的《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讨论的是十六世纪地中海周边诸国尤其是土耳其和西班牙的历史,他以“地中海”为空间,描述了一个在种族、宗教、政治冲突与融合上异常复杂的区域历史,这部名著给历史学界的启发之一就是,以海路交通作为纽带,把环东海周边作为彼此有关联的网络,是否也可以形成一个新的“历史世界”? 这便是羽田正教授建议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和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合作召开一次“世界史中的东亚海域”学术讨论会的由来。我想,羽田正教授正是因为世界史研究的兴趣,和对重写区域史的思考,提出这一研究设想和会议主题的。我当然同意对这一设想和主题进行讨论,尽管我和羽田正教授的学术背景、思考方向和关注重心不一样,但是,我们都觉得这种差异恰恰可以呈现讨论的意义,相反彼此相同反而淡化了交流的价值。有趣的是,在这次会议中,我们就清楚地看到彼此的差异。日本学者显然深受法国年鉴学派的影响,像冈元司教授讨论环境,吉尾宽教授讨论季风、海流、航路,中岛乐章教授、向正树教授讨论贸易,藤田明良教授讨论居住、移民和产业,显然来自布罗代尔的启发,布罗代尔《地中海》一书第一部分就是描述原地中海沿岸的自然环境,第二部分就是讨论地中海沿岸的经济和社会。而中国学者则不同,在这一会议上,他们更多讨论的是东亚的文化和政治(张翔、陈波)、诸国之间的相互认识(朱莉丽)、以及社会与风俗(王振忠)。在这些微妙区别中,或许可以看出中日学术世界的不同。当然,可能更要提到的不同,是对于区域史和国别史的认知差异。一般来说,日本学者比较接受区域史研究的新趋向,这也许和他们兼涉亚洲的东洋史传统有关,而中国学者却比较恪守国别史的传统,这也许和中国史本身的自足性有关。我们很有兴趣进一步探讨,究竟这种学术取向的差异背后,深层原因是什么?当然这里不能简单评说,更不能轻易下什么结论。但很让人高兴的是,在这次会议上,中国学者和日本学者都愿意接受歧见,而且也乐意彼此沟通,尽管是否真正能够完全相互理解,也许尚需时日,不过,沟通就是理解的开端。(摘自书序)
  • A History of East Asia

    作者:Charles Holcombe

    Charles Holcombe begins this extraordinarily ambitious 2011 book by asking the question 'What is East Asia?' In the modern age, many of the features that made the region - now defined as including China, Japan, and Korea - distinct have been submerged by the effects of revolution, politics or globalization. Yet, as an ancient civilization, the region had both a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herence. It shared a Confucian heritage, some common approaches to Buddhism, a writing system that is deeply imbued with ideas and meaning, and many political and institutional traditions. This shared past and the interconnections among three distinct, yet related societies are at the heart of this book, which traces the story of East Asia from the dawn of history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harles Holcombe is an experienced guide who encapsulates, in a fast-moving and colorful narrative, the vicissitudes and glories of one of the greatest civilizations on earth. • An introduction to East Asia from the dawn of history to the present by a premier scholar in the field • Emphasizes connections between China, Japan and Korea, as well as wider Eurasian and global currents • Features illustrations, maps, a glossary, a pronunciation guide, a timeline and a bibliography
  • 古代中日关系史话

    作者:汪向荣

    编辑推荐:兀兀穷年,不知老之已至。今天回首看看自已走过的脚印,应该说不是件没有意义的事吧!当然,更希望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人来从事这研究,使之更蓬勃、隆昌,不辜负这大好时代。这些文章能在帮助读者对古代中日两国关系的有所了解。本书从追朔中日两国关系的开始,其中也回答了众多人们关心的话题,诸如:中日两民族是同种吗?本书中还对似中文的日文进行了分析,以及中日关系的变化:中日间的第一次战争等等。
  • 眷眷明朝

    作者:吳政緯

    本書榮獲2013年中央研究院黃彰健院士學術研究獎助;「郭廷以先生獎學金」獎助,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第38號 。 1600-1800年代的朝鮮王朝,竟然也曾經歷從「去中國化」到「本土化」的過程? 1644年,明朝滅亡,原為皇明屬國的朝鮮自此開始了「思明」的文化現象,本書時間跨越兩百餘年,徵引29種《燕行錄》和32種朝鮮士人文集, 完整探討晚明至清中葉,朝鮮士人對於「明朝」的討論,並以清朝儒生作為參照對象,考察朝鮮思明文化的論述、實踐及其終結的曲折過程;以及朝鮮燕行使歸國後的反應與影響。 名人推薦: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 林麗月 中韓關係研究論著,時間跨越200餘年,徵引29種《燕行錄》+32種朝鮮士人文集--「本書最大的貢獻在於突破『遺民』課題一向自囿於中國史範疇的侷限,開啟從比較的角度、以中國為參照對象探討中朝關係之新頁,使『朝鮮史』與『明清史』得以合流。所得論點多所創發」
  • 唐船风说

    作者:孙文

    该书对清初中日关系史研究的重要史料《华夷变态》进行综合研究的初步尝试。从香港学术史出发,对《华夷变态》村路的2300多件“风说书”进行细致的文献学梳理,试图还原林春胜等参与的情报界系工作和辑录过程。
  • The East Asian War, 1592-1598

    作者:James B. Lewis

    As East Asia regains its historical position as a world centre, information on the history of regional relations becomes ever more critical. Astonishingly, Northeast Asia enjoyed five centuries of international peace from 1400 to 1894, broken only by one major international war – the invasion of Korea in the 1590s by Japan’s ruler Hideyoshi. This war involved Koreans, Japanese, Chinese, Southeast Asians, and Europeans; it saw the largest overseas landing in world history up to that time and devastated Korea. It also highlighted the nature of the strategic balance in the region, presenting China’s Ming dynasty with a serious threat that perhaps foreshadowed the dynasty’s subsequent overthrow by the Manchus, played a major part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okugawa regime with its policy of peace and controlled access to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century Japan, and demonstrated the importance for regional stability of the subtle relationship of Korea to both China and Japan. This book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war and its aftermath in all its aspects – military, political,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As such it deepens understanding of East Asia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provides important insights into the strategic concerns that continue to operate in the region at present.
  • 海东集

    作者:韩昇

    本书是作者二十余年研究中国、日本、韩国古代关系史的结晶,涉及政治史、文化史及文献学、文物考古等领域。全书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前言 扶桑、日本与海东 四至六世纪海东诸国在南朝对外关系秩序中的地位变化 韩国谷城郡发现观音寺缘起与菩萨头像及其意义 百济武宁王陵与南朝砖室墓 魏晋南北朝对高句丽的册封 《隋书·倭国传》考释 净土教在日本的流传与发展 五行与古代中日职官服色 白江之战的唐朝兵力 论新罗统一朝鲜 空海申请过所文书与日本图书 空海与袁晋卿 清初福建与日本的贸易 圣德太子写经真伪考 上海图书馆藏光明皇后写经与日本奈良时代的写经事业 堀敏一《隋唐帝国与东亚》 波護《隋唐佛教文化》 石见清裕《唐代北方问题与国际秩序》
  • 东洋文化史研究

    作者:(日) 内藤湖南

    内藤湖南为近代日本研究中国史的重要学者,也是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史研究领域卓有建树,被誉为“东洋史的巨擘”。本书共收录内藤的十八篇演讲记录,内容庞杂丰富,从纸张、染织、版本史等具体的文化研究到宏观的东西洋文明批评,从上古文明到民国时事观察,从中国中世史到满洲史地,皆有所论列,较其《清朝史通论》《支那史学史》等严肃的专门史著作,本书可谓全方位体现了内藤史学的基本面貌,其中关于中国中世、近世的若干文章(如《概括性的唐宋时代观》)更是为京都学派的治学取径奠定了理论基础。
  •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一卷(总论)

    作者:杨栋梁

    《凤凰文库: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1卷)(总论)》内容简介:一部承载着“友好”、恬淡和对立等不同内容的中日古代关系史,给近代前夜日本传统的中国观留下了什么“思想遗产”?鸦片战争的炮声惊醒东亚的太平梦后,日本的中国观怎样从“文化遥想”变成了“现实殷鉴”?甲午战争后,日本的蔑视型中国观如何形成和固化?二战以后,日本的中国观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以史为证,知古方可达今。历史这面镜子,既可认知对手,也可检点自身。 本卷依据后五卷展开的基本实证资料,从日本、中国和世界的共时性三维约束环境的视角出发,历时性地考察了日本近代以来中国观的演变,分析了其不同时期中国观的内容和特点,探讨了其中国观的变化规律及其本质。
  • 高丽史(全10册)

    作者:(朝)郑麟趾等

    朝鲜李朝官修纪传体史书,记载王氏高丽34代国王475年的历史,共139卷。
  • 炎凤朔龙记

    作者:童岭

    本书讲诉了隋唐帝国东征朝鲜半岛,整合东亚势力,以及在此过程中,在政治、军事、文化、佛教等多方面对东亚地区的影响,由此延伸出唐代在整个中国政治、社会、文化史上的难以逾越的地位,以及对整个东亚史、世界史的巨大作用。
  • 东亚大历史

    作者:吕正理

    本书是一部客观而简要的通史,以全局视角讲述中国、日本、韩国三个东亚的长程历史,包括各个民族的起源、朝代兴衰,并重点展现历史上的双边或多角互动关系,以及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和影响。除此之外,作者还专门从 “历史的借镜”的角度,总结中国历史上十四次大动乱,分析国家为什么会灭亡,评判历代改革者的成败,探讨历史上重要的思想、宗教和价值观如何产生和发展壮大,如何冲突,及其与历代政治和社会演变的关系,希望能够帮读者回到过去,从而掌握到历史发展的脉动。
  • 隋唐帝国与东亚

    作者:(日)堀敏一,韩升编

    本书旨在将国外学术界高质量的有关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的著作介绍给中国学者。凡属内陆欧亚历史文化范畴的通史、专史、研究专著、专题论集或资料集,于我国内陆欧亚学界有重大参考价值者,均在收辑之列。学术性名著是入选本丛书的主要标准。
  • 东亚世界形成史论

    作者:韩昇

    《东亚世界形成史论》为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古代中国移民与东北亚世界的形成”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外交实践及其基本原则、东亚世界的基本特点与移民的文化传播、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南朝文化向东亚的传播、倭国与江南等等。
  • 属国与自主之间

    作者:冈本隆司 (Takashi Okamot

    本书是关注近代东亚历史状态的一本专著。作者立足于对立的东西世界秩序状态,将叙述时期限定为19世纪中叶至甲午战争,以清韩宗属关系为主轴,凸现当时东亚的焦点问题——朝鲜“属国自主”,并将其放入多国间之交涉的背景当中,去捕捉近代东亚构造的变迁过程。作者运用了多种语言史料,从多角度观察了近代清韩宗属关系,试图从客观上恢复近代清韩宗属关系的真实历史面貌,继而揭示出近代东亚的真实历史状态。 “自主”一词对朝鲜半岛的人们来说可谓意味深长。朝鲜半岛统一的重要原则即为“自主”的再继续。作者以“属国自主”为话题,再现近代的东亚秩序状态,无疑对目前东亚局势的发展起到参考作用。 本书荣获第二十七回三得利学艺奖。作者冈本隆司,男,1965年生,京都府立大学文学部副教授,被日本史学界称为鬼才,已先后出版三部专著,一直力图再现近代东亚的真实历史面貌。
  • 近代东亚翻译概念的发生与传播

    作者:(日) 狭间直树,(日) 石川祯浩 主编

    中国是如何接受西方的概念及思想的?具有深厚底蕴和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是如何因应属于不同体系的西方文明的?这些深层次问题,抛开日语的媒介作用就难以回答。本书思考的即是“译词(或概念)是在怎样的文化和思想背景下产生的,即使其为日本和中国共同拥有,在文化、政治背景迥异的情况下,两国在理解同一概念时伴随着怎样的偏差和差异”。
  • 东亚史

    作者:罗兹·墨菲

    《东亚史(插图第4版)》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以介绍东亚地区的共同基础与地区差异为开章,以占全书一半的篇幅详细介绍了西方人到达亚洲之前的的东亚历史,其中中国古代历史因其保留了大量文字记载与对周边地区产生的巨大而广泛的影响而占据了主要篇幅。第二部分记述了西方人到达亚洲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东亚各国历史,通过作者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东亚各国面对后来居上的西方以及后来的帝国主义所持的不同态度。第三部分以中日战争为主线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东亚。最后一部分对二战之后的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主要地区的发展作了详细介绍。在整体上四部分又紧密相关,前后贯通,使东亚地区的历史以完整、鲜活之姿展现于我们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