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地理学

  • 地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

    作者:[美] 迪·金·罗斯姆

    《地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对犯罪人在犯罪前后的空间行为及心理现象,尤其是一些心理潜规则做了有意义的探讨与介绍。诸如,“犯罪最近与最小努力原则”;“犯罪舒适原则”;“犯罪距离消减现象”;“犯罪缓冲区现象”等。同时,还介绍了进行地理学心理画像的基本理论根据,即犯罪日常活动理论、犯罪理性抉择理论及犯罪风格理论等。
  • 人文地理学问题

    作者:阿·德芒戎

    人文地理学问题,ISBN:9787100030076,作者:(法)阿·德芒戎(Albert Demangeon)著;葛以德译
  • 单位的前世今生

    作者:[澳]薄大伟

    单位曾是社会主义中国城市中的基本社会组织、空间单元、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主导并影响了中国城市与社会的结构与衍变。《城市空间行为规划丛书·单位的前世今生:中国城市的社会空间与治理》从空间形式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着眼,追溯了单位制度的谱系、起源与发展,阐述了社会主义中国城市通过单位制度实现的城市管理、社会组织与政府管制,以及与社会变革相伴随的单位制度的瓦解与消亡。 《城市空间行为规划丛书·单位的前世今生:中国城市的社会空间与治理》可供社会、历史与城市空间研究的相关人员,城市管理与规划人员;单位、企业管理者与单位职工和居民,以及从事单位相关研究的专业人员学习参考。
  • 风景与认同

    作者:[美国] 温迪·J. 达比

    本书是一项跨学科研究,涉及1750年至今的广阔时段,考察了风景在历史阶级关系和民族认同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全书分文化表达、政治内容和民族志三部分,论及风景区的立法史、风景进入权与政治进入权的冲突或互动、交通运输体系与景区环境保护的关系、围绕景区开发和土地使用展开的博弈、隐匿在风景里的权力关系等。多重视角相映成趣,在学术视野和方法上都具有启发性。
  • 逃避主义

    作者:段义孚

    《逃避主义》语言鲜活有力,极具创造性,字里行间透射出作者博大的人文主义精神和富于智慧的思想见解。阅读这部作品不但可以教会我们如何去欣赏、记录、学习及吸收人类的一切成就,还可以让我们反思万事万物之间以及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联系性与对应性,反思生命的意义与过程,从而找到生命的真谛,创造美好的人生。
  • 城市地理求索

    作者:周一星

    《城市地理求索:周一星自选集》不仅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的进展,更反映了作者从事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的治学经验、研究轨迹和心路历程。作为作者已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城市地理学》的姊妹篇,《城市地理求索:周一星自选集》可供从事城市地理、城市规划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和实际工作者参考。
  • 資本的空間

    作者:大衛.哈維 Harvey, David

    大衛.哈維無疑是他那一代人裡,最具影響力、最廣受徵引的地理學家。他的聲望遠遠超越了地理學,延伸到社會學、都市規劃、建築、人類學、文學研究和政治科學。這本書首度將過去三十年來的原創性文章彙整在一起,關注地理知識和政治權力之間的張力,以及資本主義的空間生產。 大衛.哈維對於科學及地理學倫理中立宣稱的堅定質疑,像是一條線索貫穿了全書。他嘗試解釋資本主義的地緣政治,並將空間理論奠基於社會正義中。在這個過程裡,他處理了地理學史上遭受忽視或誤解的人物,將他們安置在知識史的脈絡之中。本書出現的人物有康德、凡邱念、洪堡德和拉提摩爾,伴隨了馬克思、黑格爾、海德格、達爾文、馬爾薩斯、傅柯和許多其他人,顯示了地理思想的深遠根源和意蘊。同時,哈維針對當前社會、環境與政治趨勢的生動觀察,顯示了這種思想對於認識世界的現況和可能未來,有多麼重要。
  • 地理学与历史学

    作者:[英]阿兰·R.H.贝克

    该书集中探讨了北美、英国和法国的历史学者与地理学者的著述。作者分别分析了历史学者和地理学者有关历史学与地理学之间关系的观点;依次论述了区位地理学与历史学、环境地理学与历史学、景观地理学与历史学以及区域地理学与历史学。为了跨越历史学与地理学之间的“鸿沟”,作者提出了一些有关于历史地理学与历史学、历史地理学与地理学的一些基本原则,这是一项旧学新研,意味着这门综合学科的一个“新开端”。
  • 地理学中的解释

    作者:大卫.哈维

    《地理学中的解释》,本书简介: 大卫·哈维的《地理学中的解释》是西方地理学的一本当代名著,专门论述方法论的系统著作。《地理学中的解释》共六编二十四章,讨论了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地理学解释中理论、定理和模型的作用,地理学解释中的语言等,是地理工作者为提高理论水平,掌握西方当代地理学方法的一本必读书。
  • 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

    作者:(美)保罗·诺克斯,史蒂文·平奇

    本书是对城市社会地理学进行系统解说、在国际上影响深远并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社会地理学教材。它不偏重于多种多样地理学方法中的某个范式,而是对城市研究的所有方法进行了总体概述。本书不仅是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社会地理学、行为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的重要著作与教材,而且是城市经济学、城市人类学、城市住房研究、城市社区研究、心理学研究、民族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等多学科的重要参考书目。 作者保罗?诺克斯是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城市问题与规划系的著名教授及建筑与城市研究学院的院长,史蒂文?平奇则在南安普敦大学地理系任职。 第一章 社会地理和社会空间辩证法 1.1 地理学中的不同方法 1.1.1 数量方法 1.1.2 行为方法 1.1.3 结构主义方法 1.1.4 后结构主义方法 1.1.5 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的含义 1.2 社会空间辩证法 1.3 城市空间:一些基本的特征 1.4 宏观地理背景 1.4.1 城市社会地理学的发展背景 1.4.2 经济变化和城市重构 1.4.3 人口变化的烙印 1.4.4 城市与文化变迁 1.4.5 政治变化和社会空间辨证法 第二章 变化中的城市经济背景 2.1 前资本主义、前工业化城市 2.2 工业城市的增长 2.2.1 工业化城市空间结构的早期模型 2.2.2 马克思主义和工业化城市 2.3 现代城市 2.3.1 福特主义和工业化城市 2.3.2 走向后福特主义城市 2.4 后工业化城市 2.4.1 全球化 2.4.2 知识经济和信息城市 2.5 结论 第三章 城市的文化 3.1 什么是文化? 3.2 后殖民地理论和城市 3.3 空间、权力和文化 3.4 后现代主义和城市 3.4.1 洛杉矾和“加利福尼亚学派” 3.5 结论 第四章 社会空间分异模式 4.1 城市形态学和城市的物质结构 4.1.1 房屋类型、建筑用地和街道布局 4.1.2 形态形成 4.1.3 环境质量 4.1.4 城镇景观和建成环境的地方风格 4.1.5 城市区域的定性分析方法和实地观察法 4.2 差异与不平等:社会经济和社会文化模式 4.2.1 因子生态研究 4.2.2 社会福利模式 第五章 空间和制度框架:公民、国家与市民社会 5.1 公共制度与私人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 5.1.1 市民身份、父权制与种族主义 5.1.2 法律与市民社会 5.1.3 城市治理的变化特性 5.2 法律意义的城市空间 5.2.1 大都市区分化及其空间上的后果 5.2.2 财政失衡与社会空间不公平 5.2.3 财政重商主义 5.2.4 市政月服务分配和社会空间不平等 5.3 民主政治及其空间架构 5.3.1 城市治理中关键人物的空间性:选举产生的官员和城市官僚 5.4 社区权力结构与地方政府的作用 5.4.1 当代城市的政治经济 5.4.2 地方政府和社会空间辩证法 5.5 城市中的社会公正问题 第六章 住房供给的构成与城市环境的社会生产 6.1 住房子市场 6.1.1 私有住房的增长 6.1.2 私人租房的衰退 6.1.3 公共住宅的发展 6.1.4 自愿部门:住房供应的“第三只手” 6.2 建成环境的社会生产中的主要行为者 6.2.1 土地所有者与城市形态形成 6.2.2 建筑商、发展商与利益追求 6.2.3 设计带来的歧视:建筑师与规划师 6.2.4 抵押金融商:基于商业利益的社会与空间偏向 6.2.5 房地产代理商:操纵和强化邻里单元模式 6.2.6 公共住房管理者:分类与评分 第七章 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社会性 7.1 西方文化中的城市生活 7.2 城市生活方式与社会理论 7.2.1 城市生活中的公共世界与私人世界 7.2.2 自我意识:公共世界与私人世界中的认同与经历 7.3 城市环境中的社会互动和社会网络 7.3.1 关于社会互动的城市生态学理论:作用和结果 7.3.2 城市环境中的社会互动 第八章 隔离与集聚 8.1 社会封闭、种族主义和歧视 8.2 少数群体的空间隔离 8.2.1 定义和测度问题 8.2.2 外部因素:歧视和结构作用 8.2.3 集聚:群体内部的凝聚力 8.2.4 侨民区、少数群体飞地和特殊人群聚居区 第九章 邻里、社区以及地方的社会结构 9.1 邻里和社区 9.1.1 团结性的脆弱 9.1.2 郊区邻里:社区变迁 9.1.3 社区与邻里:定义及分类 9.2 城市地方的社会建构 9.2.1 城市生活世界:时空惯常化和相互主观性 9.2.2 结构化和地方的“成形” 9.2.3 通过空间实践的地方建构 9.2.4 地方、消费和文化政治 9.3 建成环境的社会意义 9.3.1 空间和地方的利用:符号主义和编码的意义 9.3.2 建筑、审美及社会空间辩证法 第十章 城市中的环境与行为 10.1 越轨行为的有关理论 10.1.1 决定论 10.1.2 拥挤理论 10.1.3 异化 10.1.4 合成理论 10.1.5 亚文化理论 10.1.6 结构主义理论 10.1.7 多因素解释:违法犯罪的例子 10.2 认知和感知 10.2.1 城市意象的指示性方面 10.2.2 城市意象的评价性方面 第十一章 身体、性取向和城市 11.1 性别、异性恋父权制和城市的具化表现 11.2 性取向与城市 11.2.1 卖淫与城市 11.2.2 同性恋与城市 11.3 残疾人与城市 第十二章 居住迁移与社区变化 12.1 家庭迁移模式 12.1.1 迁入模式 12.1.2 城市内部迁居 12.1.3 居住迁移的决定因素 12.1.4 迁居决策 12.1.5 寻找新住房 12.2 居住迁移与邻里变化 12.2.1 高社会地位的迁移、过滤和空房链 第十三章 城市变化与冲突 13.1 服务业和便利设施的可达性 13.1.1 医疗服务的可达性 13.1.2 可达性的聚集模式:以俄克拉何马市为例 13.1.3 集聚模式的集聚效应 13.2 城市重构:不平等和冲突 13.2.1 服务业和便利设施的分散化和可达性 13.2.2 再开发与更新 13.2.3 服务部门重构 13.2.4 社会极化 13.2.5 非正式城市经济 13.2.6 城市社会的可持续性 专业术语汇编 参考文献 译后记 译 后 记 地理学的人文化和社会化,是当今地理学科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尤其是人文地理学,其研究重点正在从人—地关系研究转向人—社会关系研究。长期以来以科学主义为主导的、重视自然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研究的人文地理学已经开始走向以人文主义为主导的、重视社会人与社会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其中,横跨地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学科——社会地理学,正在成为地理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社会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及其基本功能的空间组织形态与空间结构形成过程的学科。二战后,社会地理学在德、美、英、日等国发展很快,现已形成乡村社会地理学和城市社会地理学两大分支。其中,城市社会地理学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人文地理学中的最重要领域之一。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城市地理学对社会问题的日益关注,其二是社会地理学对城市问题的日益关注。因此,与其说城市社会地理学是城市地理学与社会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不如说它已成为城市地理学与社会地理学的核心。尽管如此,对城市社会地理学进行系统解说的著作并不多。 本书是国际上出版最早的最为地道的城市社会地理学的入门教材。第一版于1982年由朗文出版社出版,接着在1987年和1995年出了第二版与第三版,在欧美获得很高的评价,连续成为朗文地理学系列中的最畅销书之一。本书为2000年由培生教育出版集团出版的第四版。可以说,它是城市社会地理学最新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教材。 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不偏重于描述方法、计量方法、行为方法、结构方法、人文方法等多种多样地理学方法中的某个范式,而是对城市研究的所有方法进行了总体概述。它不仅成为地理学科的重要著作,而且是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学、城市人类学、城市住房研究、行为模型研究、城市社区研究、心理学研究、民族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等多学科领域研究的重要参考。 作为商务印书馆“当代地理科学译丛·大学教材系列”中的一本,本书无疑将成为推动我国城市社会地理学教学与研究的重要之作。众所周知,中国的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课程开设不多,更缺乏系统性的教材。因此,本书的出版不仅将弥补这方面的缺陷,而且将推动我国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的全面开展。令人可喜的是,近年国内城市社会地理学的教学与研究渐成气候,有关大学的相关专业也在陆续开设这方面的课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的相关研究课题也在增多,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方兴未艾。 本书的译校工作由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中心的柴彦威、刘志林、龚华、刘璇、翁桂兰、尚嫣然与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城市科学系的张景秋、孙颖共同承担。详细分工如下: 第一章,翁桂兰、柴彦威译,张景秋校; 第二章,尚嫣然、柴彦威译,张景秋校; 第三章,翁桂兰、柴彦威译,张景秋校; 第四章,孙颖、张景秋译,柴彦威校; 第五章,孙颖、张景秋译,柴彦威校; 第六章,龚华译,张景秋校; 第七章,龚华译,张景秋校; 第八章,尚嫣然译,张景秋校; 第九章,刘璇译,柴彦威校; 第十章,刘璇译,柴彦威校; 第十一章,刘志林译,柴彦威校; 第十二章,刘志林译,柴彦威校; 第十三章,翁桂兰译,张景秋校; 专业术语汇编,尚嫣然、翁桂兰译,柴彦威校。 在本书翻译出版的过程中,商务印书馆的李平、田文祝、朱竞梅博士给予了诸多帮助,在此深表感谢。 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中心 柴彦威 第二十个教师节于北大燕园 《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引导我们从地理学角度理解城市社会。 ——北京大学教授 周一星 只有理解了日益复杂的城市世界,我们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城市社会。对此,本书是开阔我们眼界的广角镜。 ——中山大学教授 许学强 本书融入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最新研究成果,对中国城市社会地理学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教学与研究参考读物。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宁越敏 这是一部全方位多角度解说城市社会的优秀教材,同时也是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学和公共管理学等课程教学的重要参考书。 ——南京大学教授 顾朝林
  • 地理学与生活(插图第11版)

    作者:[美]阿瑟·格蒂斯(Arthur Get

    ◎城市污染物为何久聚不散? ◎环境中的微小毒素会被食物链逐级放大? ◎地理条件造就了哪些独特饮食文化? ※完善自我,掌握新的洞察力,地理学视角看世界 ※知灾防灾:了解地震、暴雨如何形成,才能做好应对的准备 ※新闻时事:发掘热点话题的地理特点,综合分析时政问题 ※历史变迁:以地理学知识审视环境与气候变化对历史影响 ※大千世界:从冰川遗迹、大峡谷的壮丽景观到城堡、教堂的人文风情,掌握自然与人文地理,学会深度旅行 ◎首部整合各分支学科的地理学译著 知识点全面系统又贴近人的实际生活 ◎独特专栏紧密追踪公共政策 将地理学与现实话题紧密结合 ◎生活中应知晓的地理学常识 ◎再版10次的当代地理学传承、发展与应用的经典之作 地理学是一个古老的研究课题,最初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但到今天已经逐渐发展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本书共13章,分为四个篇章,囊括自然地理学、人口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学科分支。以介绍地理学的发展、核心概念,以及长期以来在地理学思想与著作中形成的四种系统性传统为开端,四大传统独立成篇,每篇集中论述这些地理学观点的一个方面。前三篇专门介绍地理学的分支学科,而区域分析传统单独成为最后一章,利用前三种传统和主题,并通过相互参照对其进行综合。 相对于其他地理学书籍,本书特别突出了地理学与生活的相关性。对人体有害的天气现象、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形态的变化、城市垃圾与危险废物的处理等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均有涉及。平实、生动的文字与丰富的实例,使本书极具可读性,读者通过本书亦会获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 人生地理学

    作者:〔日〕牧口常三郎

    《人生地理学》是牧口常三郎的第一本个人著作,1903年 出版,他当时32岁。该书出版后,在20多年的时间内在日本一再重版,可谓好评如潮。按照作者个人的主旨,这本书主要是为了改变日本传统的地理学教科书的知识结构模式和知识传授模式。因为在牧口常三郎看来,传统的地理学教科书只是僵化的知识拼凑,仅仅是简单罗列山川、湖海、人口、都邑而已。地理学知识的传授方法也是把学生关在教室里、约束在学校中,让他们死记硬背这些僵化的知识,这既导致了对学生身心的压抑,也导致了学生对地理学这门学科的排斥,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才会拿起书本,考试过后则几乎全部遗忘。而造成这种症结的关键即是传统的地理学教科书和授课方法是与人相隔离的,是忽视人的存在的,是“无人”的知识堆砌和灌输。牧口常三郎却认为,自然从来都不是与人相隔离的,人的生存从来就没有离开过自然,自然也总是在与人的交往中展示出其丰富的规律和韵致的,所以自然是与人生相关的存在,也正是与人的这种关联性使得自然界也蕴涵着非常丰富的生命意义。牧口常三郎在这本《人生地理学》中就是要凸现出人在自然中的地位或从人的生存的角度来引导人们重新体验和认识自己所栖居的自然界。这样,人的生活就成为串联自然环境的核心元素,由此自然也成为人的生活世界的组成部分了,不再是静谧冷峻的独立的客观王国;而人又是在历史中存在的,是富有智慧和情感的,因此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就必然要广泛地吸取和运用历史的和哲学的等人文学科的方法,使地理学成为一门说明地(自然)与人的关系的科学,而不是纯粹的关于自然现象的描述。这种主题设计的改变的确使得这本地理学教科书具有了不同的样貌。作为一本地理学的教科书自然要给人们讲述山脉海洋、矿藏物产、大气运动、动植物分布等知识,但是这些知识的陈述和呈现都是从人的生活的视角或从人与自然交往的视角来进行的,我们从书中的一些章节的标题就可以看出:如“月亮、星辰与人生”、“地球的运动与人生”、“岛的种类与人生”、“半岛与文明”、“山与人的开化”、“平原与人生”、“河流与人的物质生活”、“人的精神生活与湖泊的关系”、“海洋与心情”、“海峡与人生”……这样就十分自然地把人与自然拉近了。牧口从人的生活或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诠释地理学知识,始终是基于人与自然互动的视角。一方面,人要始终受到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塑造。人不仅在肉体上依赖于自然,而且在精神上也依赖于自然。在牧口常三郎看来,我们周围的各种自然现象,会持续地以各种不同的现象来启发我们,启导智慧的形成,陶冶情感的产生,形成人与自然广泛的精神上的交往。牧口常三郎把人在精神层面与自然的交往划分为八个方面:知觉的交往,利用的交往,科学的交往,审美的交往,道德的交往,同情的交往,公共的交往,宗教的交往。当然,人们与自然的交往首先是与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之间的交往,所以由此而形成的热爱故土的情感是自然而然的且又是普遍的。然而,人们还生活在一个开放的世界中,所以又应该形成超越乡土情感或狭隘的国粹意识。一旦大自然被视为人的生命和精神的源泉,那么一切的自然现象都被赋予了灵性,书中虽然也详尽地描述各种自然现象,但是不时地穿插着历史掌故和诗词歌赋,字里行间难以抑止地流露出对自然欣赏和感恩的情感。另一方面,人又是可以或应该很好地利用自然的。人虽然是依赖于自然而生存,但是人又生活在社会中。人在社会中会形成相应的社会意识,产生对社会的归宿感。人有生死存亡,而由人所构成的社会也必然存在着新陈代谢,社会是一个活着的有机体。但是社会的发展变化从来都不是抽象的,它也必须合天时、因地利。牧口常三郎详细地分析了不同的自然条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强调可以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兴办实业,发展相应产业,谋求社会和国家的强盛。当然,在他看来,人与自然的交往还是需要介质的,这些介质是先要与地表发生联系、然后再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的自然要素。按照这样的思维线索,《人生地理学》的内容就从三个方面来铺陈:第一编阐述人类生活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介绍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诸如日月星辰、岛屿、地峡、山岳、平原、河流、湖泊、海洋、内海和海峡、港口、海岸等自然现象的属性和功能以及它们和人类生存的关系;第二编是探讨作为大地与人关系的媒介的自然物,涉及无生命物质、大气、气候、植物、动物等;第三编是关于人类在地球上的生活现象,内容包括社会、各种社会生活及其地理、产业地理、国家地理、都市及村落地理、生存竞争地理、文明地理等等。无论从所涉及的内容还是从呈现的形式来看,牧口常三郎的《人生地理学》作为一本地理学的教科书都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这主要是因为牧口常三郎超越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纯粹客观或价值中立性的阐释的视角,而试图渗透或贯穿于一种新的价值理念,这就是对生命的重视,而归根结底是 对人的重视,对人创造价值谋求幸福人生的重视。毫无疑问,这一思想在当时的日本思想界来说是极富特色和挑战性的,而对地理学的冲击也是非常明显的。
  • 阅读与感知

    作者:唐晓峰

    阅读、感知都是思想活动。思想活动有个特点,一套思想与不同的具体对象碰撞,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具体成果,表面凌乱,其实万变不离其宗,而思想其实就是考对象的万变来充分展现的。换言之,学术思想就是要用基本概念应对大千世界,这在地理学科尤为突出。 作者的研究与其他从事历史地理研究者的不同在于,他是最能把历史与当代联系在一起的学者。在本书的文章中,不论讨论的对象是古代现代、中国外国、城市乡村,也不论关照的是讲堂还是市井、书本还是现实,作者都能用通俗流畅的文笔把许多有关的新鲜观念、理论及知识,与中国当前的发展现实结合起来,文章读起来几乎篇篇都有精义,对读者不仅能更新知识也很有启发性。
  • 地图的力量

    作者:丹尼斯 伍德,Denis Wood

    各色各样丰富的形象,变化万千,令人目眩,这就是地图的世界。树枝与石块,羊皮纸与金叶,纸张与墨水……几乎没有什么东西不曾被用来框架我们所居住的世界的形象。我们象鸟与蜂一样,在生命的姿态中舞出地图:在空气中勾勒,在岩石上描绘,在银器上雕镂,在纸页上印刷…… 地图所赋予我们的现实超出我们的视野、我们的掌握、我们的时间,那是一种我们别无他法可以获得的现实。地图使过去与未来得以呈现在我们面前,它使我
  • 中国地图集

    作者:杜秀荣,唐建军

    中国地图集,ISBN:9787503135606,作者:杜秀英,唐建军主编
  • 历史的地理枢纽

    作者:(英)哈·麦金德

    《历史的地理枢纽》包括英国近代地理学鼻祖哈麦金德的两篇论文:《地理学的范围和方法》与《历史的地理枢纽》。两篇文章虽然都不很长,影响却广泛而深远,特别是后者,我们就以它作为书名。这两篇文章都是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宣读的。《地理学的范围和方法》在1887年1月份宣读,立即在英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应,把英国的地理教学推到一个新的阶段,并奠定了今日英国地理学的思想基础。这篇论文被认为是英国地理学的一篇经典文献。《历史的地理枢纽》于1904年1月份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宣读,则影响到世界政治。八十年代初,一个美国人把此文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潘恩的《常识》等十六种书并列,称为“十六本改变世界”的“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