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赵园

  • 制度·言论·心态

    作者:赵园

    本书是《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的续编,保持了《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在研究视角、结构方式和学术眼光方面的独到之处,选取明清易代之际这一特殊时刻,以明清之际的制度、士人的言论和心态为视角,通过对明清之际的文化现象、士人话题的探究展开对晚明士风的分析,经由明末清初士人的经世取向,探讨易代之际特殊的思想—情境,即思想的历史内容以及个人经验的内容。
  • 家人父子

    作者:赵园

    继《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的“话题”“人物”(明遗民),《续编》的“制度”“言论”“心态”,本书尝试经由被认为最重要的家庭关系——“父子”“夫妇”,进入明清之际士大夫更为日常的生活世界。本书讨论的,是明清之际士大夫经验中的家族、家庭,他们所面对的伦理关系,以及他们对有关经验、体验的表述。士大夫与“家庭”“家族”有关的言说与叙述,与他们的其他活动,以富于个性的方式联系着,为我们有关历史生活的想象,提供了丰富、感性的内容。
  • 北京:城与人

    作者:赵园

    经由城市文化性格而探索人,经由人那些久居其中的人们,和那些以特殊方式与城联系,即把城作为审美对象的人们搜寻城,我更感兴趣于其间的联结,城与人的多种形式的精神联系和多种精神联系的形式。当我试图讲述城对于人的塑造,和对于创造其形象者艺术思维的干预时,不能不暗自怀着兴奋。
  • 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

    作者:赵园

    “遗民”须凭借一系列方式(记号)而自我确认,而为人所辨识。但在具体的研究中,我不想过分地强调遗民的特殊性,而更关心其作为“士”的一般品性。遗民不过是一种特殊历史机缘中的士。“遗民”是士与当世的一种关系形式,历史变动中士自我认同的形式。士对“历史非常态”的反应,往往基于士的普遍生存境遇与生存策略。
  • 制度·言论·心态

    作者:赵园

    所谓学术史研究,说简单点,不外“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通过评判高下、辨别良萎、叙述师承、剖析潮流,让后学了解一代学术发展的脉络与走向,鼓励和引导其尽快进入某一学术传统,免去许多暗中摸索的工夫——此乃学术史的基本功用。至于压在纸背的“补偏救弊”、“推陈出新”等良苦用心,反倒不必刻意强调。因为,当你努力体贴、描述和评判某一学术进程时,已有意无意地凸显了自家的文化理想及学术追求。 本书是作者起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关于“明清之际的士大夫”研究的继续,以明清时期的儒家之徒(以及儒学影响下的士人)的著述作为主要的材料来源,试图尽可能接近当时的士大夫状况。书中分析了明末清初士人的经世取向,以及士人在清初这一敏感时期所遭遇的伦理难题,阐述了士人在当时的常态与非常态的流动。作者所强调的是“明清易代”这一历史情境的特殊性,以及际此世变的人及其选择。
  • 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

    作者:赵园

    本书关注明清易代之际这一特殊时代中国士大夫的言论、心态、选择,上、下两编各以“话题”和“人物”为切入点,借助大量生动的历史材料,读解知识人的命运,在研究视角、结构方式和学术眼光方面都具有独到之处, 是一部难得的高质量思想史研究著作。1999年初版后获得学界广泛认可和好评,曾获“长江图书奖”,并已转让韩文版权。
  • 明清之际的思想与言说

    作者:赵园

    《明清之际的思想与言说》原为陈平原先生应香港三联之约编就,并于2008年在香港出版繁体字版,反响颇佳。因为发行等方面的限制,丛书少为大陆读者所见,实在是一个不小的缺憾。蒙香港三联授权,我社今特推出简体字版,但愿对大陆读书界是一种补偿。 陈平原先生曾为本丛书香港三联版撰有总序,略述丛书的编选宗旨和出版的因缘际会,无不精妙绝伦,现移用原序中若干隽语,以为简体版弁言,希望于读者诸君有所助益。 “与当今中国学界之极力推崇‘专著’不同”,陈平原先生坦言:“我欣赏精彩的单篇论文;就连自家买书,也都更看好篇幅不大的专题文集,而不是叠床架屋的高头讲章。前年撰一《怀念‘小书’》的短文,提及‘现在的学术书,之所以越写越厚,有的是专业论述的需要,但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缺乏必要的剪裁,以众多陈陈相因的史料或套语来充数’。外行人以为,书写得那么厚,必定是下了很大工夫。其实,有时并非工夫深,而是不够自信,不敢单刀赴会,什么都来一点,以示全面;如此不分青红皂白,眉毛胡子一把抓,才把书弄得那么臃肿。只是风气已然形成,身为专家学者,没有四五十万字,似乎不好意思出手了。”  关于该丛书的编选,作为主编的陈平原先生认为,“与其兴师动众,组一个庞大的编委会,经由一番认真的提名与票选,得到一张左右支绌的‘英雄谱’,还不如老老实实承认,这既非学术史,也不是排行榜,只是一个兴趣广泛的读书人,以他的眼光、趣味与人脉,勾勒出来的当代中国人文学’的某一侧影。若天遂人愿,旧雨新知不断加盟,衣食父母继续捧场,丛书能延续较长一段时间,我相信,这一‘图景’会日渐完善”。 关于丛书的编选宗旨,陈平原先生有三点说明:“第一,作者不限东西南北,只求以汉语写作;第二,学科不论古今中外,目前仅限于人文学;第三,不敢有年龄歧视,但以中年为主——考虑到中国大陆的历史原因,选择改革开放后进入大学或研究院者。” 于今,陈先生的宏愿,经由我们的“加盟”和大陆读者的捧场,可以说已部分得以实现;无论如何,为中国学术的繁荣做点传薪的工作,也是复旦出版人的志趣所在。
  • 独语

    作者:赵园

    本书是作者的怀旧文字,其中从容不迫地谈生谈死,谈人生的遇合,谈命定的孤独,话题虽不轻松,文字却温润如水。追忆师长、亲友的篇章因了一种理解而有了某种贴心和深刻的眷念。荒芜年代里青春的荒芜也因了时间的沉淀而不再苦涩。看河看海,读山访岱,也记四季的流转斑斓的梦境,显得别具一番风味,堪称情趣相宜的美文。
  • 独语

    作者:赵园

  • 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

    作者:赵园

    明代政治的暴虐,其间特殊的政治文化现象,引发了富于深度的怀疑与批判;而“易代”提供了契机,使对于一个历史时代的反顾、审视成为可能。活在当代的人们,仍不免惊叹于明清之交的思想家关于“政治—人性”批评的深度,甚至可以从中读出有关人被造就的条件、涵养健全人性的社会政治环境的思考。
  • 易堂寻踪

    作者:赵园

    本书所写的确是一个发生于“危机时刻”,至少要部分地由“危机”来解释的故事,易堂故事在伦理方面,朋友、兄弟、师弟,以至夫妻,尤其朋友。光明俊伟的人格,任何时候都会令人神旺,至于某个人物的魅力,自然会销蚀在时间中。但它们毕竟以其短暂的存在照亮过他人,即 令细微如爝火,也是美丽的,易堂诸子孜孜于“求友”,以他人丰富自己的人生,作者经由学术“读人”,易堂诸子,已非漠不相关的异代人,他们由故纸中走出,径直走入了当下的世界。
  • 红之羽(赵园)

    作者:赵园

    “红之羽”的命名,在作者看来并无深意,它原本只是上海的一爿小店。但这几个语焉不详的文字符号,却总会给人一种优雅或舞蹈的感觉。因此这个不经意的命名,却也从一个方面透露了作者的内心趣味或隐秘的偏爱。 近年来对当代学者散文议论颇多毁誉参半,在我看来,被批评者大多缘于热衷世风尘缘过盛,身陷红尘又言不由衷,不诚实是这类书写者无以疗治的致命伤。《红之羽》的不同之处,不仅在于作者对喧嚣热闹的拒绝,对过张士气的深刻警觉,同时也在于作者内心拥有的真实的宁静。书中收有作者近两年来的散文随笔凡38篇,或写追忆,或记旅途,读书散记,治学体会,都给人一种“出乎其外”的散漫或温和。“出乎其外”并不是生活局外人的“围观者”或“看客”,而是在“出乎其外”之前早已有过“入乎其内”的漫长经历。人间冷暖,世事沧桑,虽未阅尽却也了然于心。因此,书中书写的是绚烂过后的平淡与平常。 读过《红之羽》之后,会发现作者经常使用“独享”、“独自”之类的词组,这“独”当然不仅仅是“卓尔不群”,它更是一种“独立性”,一种独特的属于个人的经验或体验。但作者对“用独”的钟情,并没有影响她对生活温暖的感受和源于内心的对生活的葱笼爱意。 ――孟繁华
  • 红之羽

    作者:赵园

    “红之羽”的命名,在作者看来并无深意,它原本只是上海的一爿小店。但这几个语焉不详的文字符号,却总会给人一种优雅或舞蹈的感觉。因此这个不经意的命名,却也从一个方面透露了作者的内心趣味或隐秘的偏爱。 近年来对当代学者散文议论颇多毁誉参半,在我看来,被批评者大多缘于热衷世风尘缘过盛,身陷红尘又言不由衷,不诚实是这类书写者无以疗治的致命伤。《红之羽》的不同之处,不仅在于作者对喧嚣热闹的拒绝,对过张士气的深刻警觉,同时也在于作者内心拥有的真实的宁静。书中收有作者近两年来的散文随笔凡38篇,或写追忆,或记旅途,读书散记,治学体会,都给人一种“出乎其外”的散漫或温和。“出乎其外”并不是生活局外人的“围观者”或“看客”,而是在“出乎其外”之前早已有过“入乎其内”的漫长经历。人间冷暖,世事沧桑,虽未阅尽却也了然于心。因此,书中书写的是绚烂过后的平淡与平常。 读过《红之羽》之后,会发现作者经常使用“独享”、“独自”之类的词组,这“独”当然不仅仅是“卓尔不群”,它更是一种“独立性”,一种独特的属于个人的经验或体验。但作者对“用独”的钟情,并没有影响她对生活温暖的感受和源于内心的对生活的葱笼爱意。
  • 世事苍茫

    作者:赵园

    进入21世纪后,外部世界引起了更大的焦虑,某些一向关注的问题——如“城市改造”,如古村镇的旅游开发,如“老龄”问题的日趋严重,如无论城乡的贫困——令我焦虑。老杜诗曰“怅望千秋一洒泪”。我望之不远,不敢言“千秋”,时有怅惘却是真的。本书题作“世事苍茫”,也正与“怅惘”有关。
  • 赵园自选集

    作者:赵园

    《赵园自选集》内容为:八十年代拔乱反正,思想解放,学术中兴,一批在人文社科领域崛起的青年学者大胆反思,激情探索,把学术探讨与关怀现实合二为一,他们思考深邃,立论精严,良有创获,既不囿于前人习见,更不因循旧步,善于曲径通幽,或直叩本心,视野极为开阔,持论则相当平正,各人起点有异,专攻不同,师承与人生道路更是千差万别,所展现的学术风貌自然各不相同,但均能代表各自领域的当下水准,体现一代学人的精神风范和学者情怀,各人所自选论文既是其研究的代表成果,同时又兼顾学术历程的演进,朝花朝拾,牛花自多良悟。
  • 聚合与流散

    作者:赵园

    《聚合与流散:关于明清之际一个士人群体的叙述》在完成后,易堂诸子在我,已非漠不相关的异代人,他们由故纸中走出,径直走人了我的世界。对于明清之际,我的兴趣始终在士大夫的处境与命运,包括展开在上述伦理关系、日常情境中的命运。明中叶以后,士人对当代士风之恶浊,批评不遗余力,我由明代及明清之际的士人那里,却常能遭遇极清明纯净之境,赤子般的真挚与热诚。易堂诸子涉世均不够深,应当属于“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的一类,是天性的诗人,尽管不以诗名。我想,光明俊伟的人格,任何时候都会令人神旺的吧。至于某个人物的魅力,自然会销蚀在时间中,但它们毕竟以其短暂的存在照亮过他人,即令细微如爝火,也是美丽的。易堂诸子孜孜于“求友”,以他人丰富自己的人生。
  • 想象与叙述

    作者:赵园

    由中国现当代文学到明清之际的思想文化,在我,一以贯之的,是对“人”的兴趣,对士大夫——知识者的兴趣,对心态、精神现象的兴趣。明清之际吸引了我的,始终是人,是人物的生动性,和由他们共同构成的“历史生活图景”的繁富色彩。即使面对“事件”,吸引了我的也更是人。能感动,被光明俊伟的人格所吸引,是美好的事。 打动了我的,始终更是那些贴近士大夫的人生境遇的思想,更直接地反映着他们在这一历史瞬间的感受与命运,他们以之回应冲击、震撼的思想。还应当承认,某些言论材料的被我选中,也因了富于感染力的表达。士大夫的“精神气质”也系于他们言说的态度与方式,这一点往往被忽略。言说被抽离了具体情境中的具体生命,不再是曾经鲜活的个人的言说。无论明清之际士人的经世、任事,还是清理他们有关井田的谈论,我都曾感动于明代、明清之际士人立身处世的严正……在一个堤防随处溃决,似乎一切都飘移不定的时期,我的确怀念那种严肃:对历史的庄重承诺,对意义的追寻。在别人读出洒脱、飘逸的地方,读出严肃,不消说也出于对“晚明”、“明清之际”的感受的个人性。 ——赵园
  • 地之子

    作者:赵园

    地之子,ISBN:9787301114704,作者:赵园
  • 北京:城与人

    作者:赵园

    从晚清学制改革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展开,提供新知与整理国故终于齐头并进,文学史研究因而得到迅速发展。《北京:城与人》不仅仅是探寻城与人关系的文学表达式,而且期望借助于文学材料探究这城、这人的文化性格,以及这种性格在其居民中的具体实现。
  • 论小说十家

    作者:赵园

    这是文学研究中最见功力的作家论,虽名为《论小说十家》,却是以郁达夫、老舍、吴组缃、张天翼、沈从文、路翎、骆宾基、端木蕻良、萧红、张爱玲十人为主,论析了现代文学史上有代表性的十几位作家。作者将思想史研究、历史与社会批判及文体分析融为一体,通过敏锐的感受和独特的诠释,深入到作家精神世界的内,再去对作品进行社会定性和艺术判断,从而她的每一个“作家论”便摒弃了主题先行,而最大可能地贴近每一个作家;对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关注和兴趣又是她所有文学研究的动力和出发点,并贯穿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