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明末清初

  • 1644年中国社会大震荡

    作者:孙文良,張傑

    全书以丰富的史料、全新的研究视角,再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崇祯帝自缢身亡,史称“天崩地裂之变”;吴三桂降清,李自成败退北京,清朝入主中原并迅速统一全国。作者对其间的一些历史事件以及涌现有风云人物重新进行了剖析和评价,如“反剃发兴义师”的抗清斗争、功勋卓著的多尔衮、引清军入关的吴三桂、扬州殉难的史可法、“两朝领袖”钱谦益等。
  • 清末民初的晚明想象

    作者:秦燕春

    本书围绕着清末民初这个特殊时段(大致囊括1898-1918二十年),就"晚明想象"这一特殊话题展开讨论,意图重现上一个世纪之交出现并流行于全国上下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无报不谈明末事",从能够提供当时情境、氛围的材料入手,力图回到现场,体察这种叙述和想象之所以发生并呈现彼种情态的现实缘由和历史渊源,知其然进而知其所以然。 自序:"站着读书"与"三十而立" 导言:一场叙说历史的话语盛宴 第一章 从江湖到庙堂:晚清的"晚明三大家" 第二章 "国族"还是"文化":论"遗" 第三章 论"士"与结"社":历史的"写作"与"模拟" 第四章 风流云散:晚明"艳迹"的黯然回眸 第五章 野史·小说·名物文章:文体决定下的内容 第六章 寓教于乐的尴尬:走向"通俗"的晚明叙事 尾声:回归书斋的"晚明想像"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一个人的情书"·"逃向世界"
  • 帝国政界往事

    作者:李亚平

    目录 1、努尔哈赤速写 2、李成梁,唉,李成梁 3、战争真的开始了 4、夺取广宁 5、袁崇焕,在迷局中脱颖而出 6、遗产与剑 7、走向智慧之宫 8、炮轰皇太极 9、博弈:只有一次机会 10、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11、松锦之战:洪承畴的悲喜剧 12、皇太极:在权力的祭坛上 与前两部书一样,作者在《帝国政界往事:前清秘史》中,继续用他充满现代情怀与人文精神且极度个性化的解读方式,从“人”的角度去诠释至高无上的帝王,诠释那些权重位高的王公大臣,并透过他们去诠释历史上那些大时代、大变局,就此展现给读者一幅幅生动、鲜活、起伏跌宕、荡气回肠,读罢让人掩卷唏嘘的历史画卷,从而使人“无法拒绝阅读的快感和诱惑”。不过,与前两部书不同的是,这本书分为《前清秘史——入主中原之路》和《前清秘史——在历史的拐角处》两部姊妹篇。 《帝国政界往事:前清秘史》讲述了明末清初,即从所谓努尔哈赤“十三副遗甲起兵”,到雍正王朝近一百五十年间起伏跌宕的历史风云,展现了努尔哈来、皇太极、袁崇焕、洪承畴、多尔衮、孝庄、康熙、吴三桂等众多历史人物的悲喜人生。历史还是这段历史,人物还是那些人物,所引用的史料也基本大同小异,但是,通过自己深入的分析、独特的解读,李亚平呈现给我们的结论,却与当前权威专家的观点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譬如,北京满学会会长、著有《正说清朝十二帝》、《努尔哈赤传》、《明亡清兴六十年》等书的著名学者阎崇年先生就对努尔哈赤推崇备至,认为努尔哈赤是“中华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民族英雄”,是堪与“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和明太祖朱元璋”比肩的“伟大的君主”。对于皇太极继承汗位,阎崇年基本持“阴谋夺位”之说,认为皇太极曾“施一箭双雕之计”,“离间了努尔哈赤与代善的父子之情,为他后来夺取汗位准备了重要条件”。 而李亚平在列举了大量史实、展现了努尔哈赤一生的所作所为后指出,努尔哈赤不是什么“雄才大略”的伟人,他只是一个“嗜血成性的军事抢劫集团的首领”,与开创了新王朝的刘邦、朱元璋等相比远为逊色,“如果一定要找出努尔哈赤究竟有什么长处的话,大约只能说,他很幸运,因为他有两个不错、或者说是优秀的儿子——皇太极和多尔衮”。因此,李亚平认为努尔哈赤“至死也没有完成从一个部落酋长到一位政治家的转变。更遑论伟大的政治家了”。反之,李亚平对皇太极却评价极高,认为其文治武功不输于历史上任何一位杰出的帝王,其继承汗位是游牧渔猎部落贵族共和制下的必然选择,“阴谋夺位”说过于牵强,所以才会有后世史书对其“圣矣哉”的评价,这个“圣”字,是后一个朝代学者发自内心的赞叹,与康熙皇帝被他儿子加封“圣祖”的谥号,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李亚平创作的《帝国政界往事》系列,最大的与众不同在于,作者在其著述中运用了大量历史心理学的分析方法,结合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从人性与文化的层面分析历史人物的背景、心态和文化传承,从而揭示历史事件的可能形态。譬如对于孝庄皇后下嫁多尔衮和劝降洪承畴的传闻,传统史学和权威专家对此或讳莫如深,或不屑一提。李亚平通过他的研究认为,在实行一夫一妻,一夫多妻,多夫一妻,外婚制,对偶制,嫂婚制等多种婚姻形态的游牧渔猎部族中,父亲死后,儿子娶没有血缘关系的庶母,哥哥死后,弟弟娶嫂子,弟弟死后,哥哥娶弟妹为妻的现象十分正常,也是富有人性化的制度设计。同样,在这些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部族中,如果一位女性能够把一个英雄收服过来的话,不但不会受到族人的鄙视,相反,她也会像英雄一样受到大家的爱戴与尊敬。因此,在孝庄与多尔衮、洪承畴的关系中,并没有什么龌龊和见不得人的地方。倒是被孔孟之道的纲常伦理强力阉割过的汉族士大夫们对此完全无法想象,只能极尽掩饰和篡改之能事,从而使历史变得七扭八歪、迷雾重重。李亚平的这种分析或解读入情入理,入丝入扣,加上他那通俗、生动的叙述语言,使他的书读来既趣味盎然,又让人对历史的种种吊诡之处一唱三叹,掩卷不能释怀。
  • 闺塾师

    作者:(美)高彦颐

    本书的要旨是改写五四史观对传统妇女史的论述。明末清初巨大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迁,促进了“才女文化”的繁荣。其中最突出的是坊刻的兴起、读者大众群的出现,对情感的重新关注,名妓文化能见度的提升、女性教育的提倡,女性出游机会的增多及女子特性的重新定义等。因此,本书认为,明末清初的江南闺秀远不是受压和无声的。这些妇女在男性支配的儒家体系中,创造了一种丰富多彩和颇具意义的文化生存方式。作者通过儒家理想化理论、生活实践和女性视角的交叉互动,重构了这些妇女的社交、情感和智力世界,透过妇女生活。本书提出了一种考察历史的新方法。这种方法是以具体了解妇女是如何生活为前提的。 作者简介: 高彦颐(Dorothy Ko)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关系学学士、东亚历史系博士,专攻明清社会史及比较妇女史。曾任教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及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历史及妇女研究系,现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分校历史系教授。近作有(步步生莲:绣鞋与缠足文化)(Every Step a Lotus; Shoes for Bound Fee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1)及(灰姑娘的姐妹:缠足的修正历史)(Cinderella's Sisters: A Revisionist History of Footbind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5)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