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民族学

  • 瓜亚基印第安人编年史

    作者:[法]皮埃尔·克拉斯特

    ★ 比肩《忧郁的热带》,击败时间的民族志书写

    ★ 作者师从法国国宝级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 美国当代小说大师保罗·奥斯特翻译本书英文版并作序推荐

    我相信,你简直无法不爱上这本书。

    作者写作时的慎重与耐心,观察之犀利,其中的幽默,思维之严谨与书中的悲悯——这些 品质相得益彰,共同造就了这部重要又令人难忘的著作。这是一个人经历的真实故事,提出的都是最根本性的问题:一个人类学家是如何得知信息的,两种文化之间会进行什么样的交易,人们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保守秘密?

    在为我们刻画这个未知的文明时,克拉斯特的写作带着优秀小说家的狡黠。他对细节的关注一丝不苟、无比精确;而他那种将自己的思想融汇为胆大又自洽的论点的能力往往令人称奇。他是那种极为少见的、毫不犹豫就采取第一人称写作的学者,而最终的成果不仅仅是一幅他所研究的民族的肖像,也是一幅他本人的自画像。

    —— 保罗·奥斯特

    --------------------------------------

    与南美丛林中最后的食人部落一同生活,见证出生、成年、婚配、死亡、节日、祭祀……

    浸入瓜亚基人的生活与头脑,真挚发问:

    人类能不能放弃追求一切,告别惶惶不可终日,

    拒绝屈服权力,也拒绝过度生产,更从容、自由、坚定地生活,摆脱外部世界的束缚?

    --------------------------------------

    瓜亚基人,一群生活在巴拉圭密林中的印第安人。他们以打猎、采集为生,有自己的语言、风俗与社会制度。16世纪起,西方殖民者和当地居民一道,不断占领、吞食他们生活的领地,他们躲避、抗争、流亡、被“安置”……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这个部落的人口已不足三十。

    1963年,本书作者、法国人类学家皮埃尔·克拉斯特在瓜亚基人被安置于定居点后进入了这个部落,与他们一同生活,对他们在生育、死亡、饮食、求偶、部落管理、性向认同、劳动分工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书写。

    在书中,克拉斯特直面瓜亚基人的残忍、习俗之状况,以及他们缓慢的衰亡。这是一种充满人情味的民族志书写,情感充溢全篇:克拉斯特于瓜亚基人一同经历了生育、成年、死亡与逃亡;它也是一种客观的民族志,摈弃了一切道德偏见:面对瓜亚基人的吃人风俗,卡拉斯特并没有止步于猎奇与惊叹,而给予他们最大程度的理解。

    法国著名哲学家吉尔·德勒兹面对这部作品,感叹道:“这本奇妙的著作标志了一种新型民族学的开端:它富于感性、积极于行动,又充满政治性;它是‘种族大屠杀’一词彻底的对立面。”

  • 民族学概论

    作者:高永久,等

    民族学概论,ISBN:9787310032228,作者:高永久 等编著
  •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

    作者:吴仕民 编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内容简介为:中国民族理论,即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以及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民族的实际,在长期的实践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这一理论获得了里程碑意义的创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是这一理论的最大品格。学习中国民族理论,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民族问题,指导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万象共生中的族群与民族

    作者:纳日碧力戈

    《万象共生中的族群与民族》对国内外有关“族群”和“民族”的概念和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并将其置于人类日常的生活和社 会实践之中进行研究,认为族群和民族不可能单靠想象来建构,更不可能无中生有;族群和民族的建构要依赖符号认知和历史记忆,更要依赖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 尤其是耳濡目染的形物,更是不可忽略。笔者在书中批判性地运用美国指号学家皮尔斯的三元理论来研究族群和民族关系问题,指出各个族群和各个民族只能以协商 互利来求得和谐共生,摆脱二元对立,走第三条道路,由二生三。这种“三”的折中照顾了历史,照顾了差异,也照顾了发展,它指向万物归一,使人们有可能跨越 个人、家族、部落、民族、种族、国家、地区,认识到各个民族首先是生命体,他们相互之间以及和周围的各种生命和非生命现象之间可以共生并存,各自以对方为 生存环境,达致“美美与共”的境界。
  • 族群与边界

    作者:[挪威]费雷德里克·巴斯

    《族群与边界》是一部族群研究的典范性著作,标志着族群研究的一个新的时代。 本书是巴斯主编的一本论文集,书中巴斯及其他学者把族群互动作为讨论的中心并研究族群认同的互联性以及族群边界和文化认同问题。同时提出并实践了族群研究的一种新方法,即通过不同人类群体的持续的协商和接触来解决边界问题。《族群与边界》开启了人类学关于族群、族群认同等问题的广泛讨论,延续至今。
  • 民族学

    作者:塞尔维埃

    世界闻名的《我知道什么?》丛书,是法国大学出版社1941年开始编纂出版的一套普及性百科知识丛书。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该丛书选题不断扩大,内容不断更新,已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丛书作者都是有关方面的著名专家、学者,故每《民族学/我知道什么》都写得深入浅出,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至今,这套丛书已印行3000余种,在世界上产生很大影响,被译成40多种文字出版。 “我知道什么?”原是16世纪法国哲人蒙田的一句话,它既说明了知识的永无止境,也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那一代人渴求知识的愿望。1941年,法兰西民族正处于危急时期。法国大学出版社以蒙田这句话为丛书名称出版这套书,除了满足当时在战争造成的特殊形势下大学教学与学生读书的需要外,无疑具有普及知识,激发人们的读书热情,振兴法兰西民族的意义。今天,我国正处在向现代化迈进的新时期,全国人民正在为把我国建设成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奋斗,我们相信,有选择地陆续翻译出版这套丛书,对于我们来说也会起它应有的作用。 这套丛书的翻译出版得到法国大学出版社和法国驻华使馆的帮助,我们对此表示真诚的谢意。由于原作为数众多,且时间仓促,所选所译均难免不妥之处,个别著作持论偏颇,尚希读者亮察。
  • 民族政治学二十三讲

    作者:周平◎著

    随着研究视野的拓宽,我逐渐意识到,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问题不仅是根本性的政治问题,而且对国家统一、巩固和发展具有根本性的影响,而政治学对其进行的现实性研究却几乎付之阙如。作为生活和工作于我国民族种类最多省份的学者,理应承担起民族政治学研究的责任。……这里所辑的23篇论文,就是民族政治学研究和民族政治学学科艰难前行过程中取得的成果的一部分。——中国民族政治学学科的创建者和奠基人 周 平 民族政治学研究是国家的需要、民族的需要和时代的需要。本书作者周平为中国民族政治学学科的创建者和奠基人,在所发表的130多篇论文和出版的10多部著作中,民族政治学的成果都几乎接近一半。就本书内容而言,大致可分为五个方面:一是关于民族国家及国族的研究;二是关于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的研究;三是关于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治理的研究;四是关于中国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的研究;五是关于民族政治与民族政治学的研究。
  • 族群、民族与国家构建

    作者:马戎

    《族群、民族与国家构建:当代中国民族问题》讲述改革开放后,民族优惠政策实施中依靠的计划经济体制已基本不存在,无论城乡青年还是大学毕业生都必须通过劳动力市场上的激烈竞争才能就业和获得发展空间,这使民族学校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农村青年在就业市场上遇到极大困难。在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开发中,当地政府和民众在与中央国企和沿海大企业的互动中居于劣势。随着“西部开发”的项目投入,大量东部汉族人口涌进西部民族地区,这些新形势的发展使我们必须对我国民族关系和矛盾协调机制进行反思和调整。努力探讨在21世纪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国应当如何思考我国的民族理论、制度和政策。我们必须努力探讨在中国民族问题上的理论创新,在此基础上,以实践为标准,进一步探讨中国在民族制度和政策方面的创新。
  • 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和母系家庭

    作者:詹承绪

    《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和母系家庭》一书是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经典名著。纳西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民族,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前,永宁地区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留在封建领主制阶段,并且比较完整地保存着具有初期对偶婚特点的“阿注”婚姻,以及由此而构成母系家庭。这种婚姻形式,是解放前保存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比较原始的婚姻形态,它还保留了若干血缘婚姻、群婚的实例,和母系氏族公社的遗迹,但同时也缓慢地向一夫一妻制发展。这些特征使得永宁纳西族成为研究早期婚姻形态的“活化石”。   本书作者于1963、1965和1976年数次深入当地群众生活,加以实地考察,对阿注婚姻和母系家庭作了几次调查访问,并在此基础上撰成此书。全书共计11章,对永宁纳西族的婚姻、家庭及有关文化习俗的基本状况与变化发展做了细致地描述和深入地分析,出版以后,引起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赴永宁考察地中外学者、作家、记者络绎不绝,小说、报告文学、报导、译作等也相继问世,推动了学术研究的深入。
  • 人民·民族·国家

    作者:爱德华·莫迪默,罗伯特·法恩

    《人民·民族·国家》从族性、民族、民族认同、民族自决和公民民族主义角度,探讨了族裔认同的原生性与社会组织性、族体与民族性、社会性别与民族主义以及族性、民族认同与国家主权、多元文化主义和民族主义等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了人民、民族与国家的内在联系。阐述了反对民族“原生论”的理由。创新性地提出,《圣经》和中世纪经院哲学中的“民族”概念与我们“想象”的民族概念完全不同。没有真正不一致的民族、民族特征和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和民主的基本前提是密切相关的:人民先于国家,国家属于人民。
  • 满族的社会组织

    作者:[俄] S. M. 史禄国

    据上海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24年版译出
  • 民族社会学

    作者:马戎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曾经先后出现过一些多族群大国。这些政权的创建,通常是通过军事征服、政治兼并等直接途径,并配合以经济扩张、文化融合等间接手段,有时则是通过不同政权统治者之间的家族联姻而建立起来的。这些多族群大国,如古代的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蒙古帝国,以及近代的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等,它们大多已在内乱或对外战争中先后崩溃。至20世纪后半叶,在这些历史上建立的多族群大国中,保存下来的只有两个:苏联和中国,它们分别继承了前沙皇俄国和满清王朝所统治的多族群政治实体。20世纪90年代初期,苏联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正式解体,苏联的解体随后也波及和促使部分多族群东欧国家(如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的分裂。在此之后,西方政界、新闻媒体和学者们,都开始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这个多族群国家,其中有不少人期待着不久前在苏联所出现的事态,也许将会在仍然坚持实行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重演。 中国作为一个多族群国家已经有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早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中华民族的各个族群就已开始在东亚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并通过族群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各族群历经战乱迁徙和相互通婚等各种形式的不断融合与演变,最终形成了以汉族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正如费孝通教授所说,中国的各个族群“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去我来、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费孝通,1989:1)。在中华民族各族群之间,存在着延续了几千年、无法割断的血肉联系。这与沙皇俄国在短短二百年间通过军事扩张,从位于乌拉尔山西侧的一个内陆莫斯科大公国扩展为横跨欧亚两大陆的庞大帝国的征服兼并历程是不一样的。
  • 葛维汉民族学考古学论著

    作者:葛维汉(David Crockett G

    《葛维汉民族学考古学论著》是美国学者David Crockett Graham(汉译名葛维汉)关于民族学(文化人类学)、考古学论著的选集。这些论著都是他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旧作,代表着那时这两门学科的研究水平,而这些论著的范围则主要在四川地区。 为了充分继承和汲取前辈学者的科研成果,早在1973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即组织有关学人将葛维汉在四川考古学方面的代表著作进行了翻译并内部印行。此后不久,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又组织有关学人翻译和内部印行了葛维汉有关四川的民族学方面的一些代表著作。为了让更多的学者了解葛维汉的著作,今择其这两方面的代表作,加以整理正式出版。书后还附有(美)苏珊·R·布朗所撰葛维汉传记一份和四川大学博物馆周蜀蓉译编的《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杂志》目录一份,以供读者参阅之用。
  •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作者:宋蜀华,白振声

    《研究生系列教材•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分上下两编。上编为民族学理论概括与探索,包括20世纪中期以前的西方民族学理论、当工西方民族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和民族学中国化的理论探索。下编为民族学研究方法,包括民族学实地调查方法、历史文献研究法、跨文化比较研究法和跨学科结合研究方法。每章之末附有思考题及主要参考书目。
  • 民族学通论

    作者:林耀华

    《民族学通论(修订本)》主要运用国内各民族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资料,以及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一些有关的最研究成果,来阐述民族学的基本原理及其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的著作。
  • 族性

    作者:[英]斯蒂夫·芬顿

    本书论述了民族学概念的基本问题,以及不同学派之间的联系与影响。作者以整体比较的视野,就民族学的基本概念——族体、族群、种族、民族、人民等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本书是作者多年的积累,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研究颇有深度。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族体:血统与文化共同体 第二章 论美国、英国及马来西亚三种环境下的族性 第三章 种族的逊位:“族裔”一词的登场 第四章 关于原生论的争论 第五章 族性文献中的要点 第六章 移民、族性及其动员 第七章 族性的前提条件:全球经济状况与不安定的国家 第八章 国家、民族和多数者族裔:现代性的一个问题 第九章 族性和现代性:一般结论 参考书目
  • 纳西、摩梭民族志

    作者:[德]米歇尔·奥皮茨,[瑞士]伊丽莎白·

    此书是西方近年来第一本国际纳西学界研究纳西族 (包括摩梭人、即纳人)的文化人类学专集,在欧美民族学界颇有影响,曾受到人类学大师列维·施特劳斯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是西方近年来最有分量的纳西学著作之一。书中收入由美、英、德、法、瑞士、中国12位学者撰写的13篇有关纳西、摩梭人的民族志文章,全书分为亲属制、仪式、象形文字3个部分。全书以民族志文章为选编重点,有丰富的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和不少珍贵的图片资料。
  • 纳西象形文字谱

    作者:方国瑜

    《纳西象形文字谱》讲纳西族象形文字约有2200多个,有较浓厚的图画文字特点,以一字象一物,或一事,或一意,但与图画之维妙维肖求其美感不同,而是用简单笔画初其事、物、意的轮廓来表达。既要简单,又要一个字与一个字相区别。纳西族还有一种标音文字,共有2400多个符号,多半是重复的异体字,较常用的有500多字,这种字也只是东巴掌握,有少量的东巴经是用标音字写的。
  • 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

    作者:张海洋

    中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多元民族文化是中国和平发展的社会资本,也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大厦的基石。民族学人类学是探讨多元文化和谐之道和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中央民族大学是中国民族学人类学重镇。费孝通和林耀华教授是这所重镇的两座丰碑。 本书承继费、林两教授生前开创的“中国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中国的经济文化类型研究”两项事业,运用民族学人类学方法探讨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多元文化与和谐社会、中国的文化多样性与中国人的认同等问题。 本书概括中国文化的形貌是“太极”图形:其内部有西部畜牧与东部农耕两大生计板块,并有高原和沿海两条文化传播带将其衔接。在这两个板块的互动作用下,中国的文化精神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其结构是“多元一体和而不同”。 本书辨析中国的民族认同兼有族群认同、国民认同和历史文化认同三重含义。这三种认同在中华各民族成员身上都能相互兼容而不必相互排斥。 本书的论题还包括中西民族概念、中国的人种多态性、上古中国的文化区系、当代中国的经济文化类型、中国历史文化大小传统的共生关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涵等。 本书序言提出了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理念模型,指出多元文化在中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并主张中国的民族宗教研究范式应该从“社会发展史”转向“文化生态学”。 本书构思宏大、资料丰富、言语鲜活、论点新颖,是关注中国文化建设和中外交流的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政治学、地理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艺术、文化批评等学科专业师生的必读作品,也是中国民族宗教部门官员、文化产业人士和自修学者的重要参考书。
  • 无父无夫的国度

    作者:周华山

    作者周华山博士在摩梭山区与摩梭人同吃同住一载多,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平反了过去对摩梭人“知母不知父”、“母女共夫”、“无父无母”等不公评价。他在书稿面世前,请摩梭人细阅,在书中他说出了一些摩梭人自己想说却难以用文字系统表达的话语,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观点,如“害羞文化”、“女本男末”、“尊时不贬女”、“重女不轻男”等。特别是“害羞文化”的提出,使过去的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豁然开朗。 周华山的研究是让研究主体发出自己的声音来,他触摸到了摩梭血脉中跳动的热点,进入摩梭人内部的生活。他把潜藏的东西发掘出来,然后读者也参与进去,得到启发,也作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这就把学问做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