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陈方正

  • 在自由与平等之外

    作者:陈方正

    本书分为两篇,甲篇“社会与文化”,主要探讨了在复杂的现实处境中文明冲突的诸多问题和五四思想文化革命以及相关的问题,乙篇“科学与文化”,主要探讨了科学在中国的发生以及所带来的影响。在这些思想缜密、学术敏锐的文明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宽厚的理论视野和对现实的解剖力。作者具有完备的人文和科学方面的知识背景,对许多问题怀有诚挚的冲动,这与我们一般意义上书斋里苍白的学者不大一样,从作者谈论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理论最终是为了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现实困境的。
  • 站在美妙新世纪的门槛上

    作者:陈方正

    陈方正,广西岑溪人,1939年出生于重庆,1949年随家人赴港。1958年中学毕业,随赴美深造。先后在哈佛大学及拔兰大大学分别获得物理学学士及物理学博士学位。1966年返港,任教于当时新成立之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从事理论、物理及高分子物理学研究;1980年出任大学秘书长;1986年出任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近年学术工作包括“中国古代文献电子资料库”之建立、现代化历程比较研究、科技与现代化关系之探讨、
  • 继承与叛逆

    作者:陈方正

    “一部出色当行的西方科学与科学思想的发展史。作者从四五百种古今文献中钩玄提要,建构出一部简明流畅的历史叙事,真正达到了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的境界。但本书的成就和价值则远不止此。这是因为作者的动机不仅仅在于整理出一部西方科学史,而是以此为阶梯,去探索一个更重大的历史和文化问题,即是本书副题:“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但要澄清这一问题,科学史本身是无能为力的,至少是不足够的;研讨的范围必须从科学史推广到西方思想史与文化史的整体。我相信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本书在科学史叙事的后面不但衬托着一层西方哲学史,而且还隐现着一套西方文化史。但本书的深度尚不尽于此。作者笔下写的是西方科学史,心中关怀的却是科学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全书的设计和论辩方式也有意无意地针对着“李约瑟问题”而发。在导言与总结两章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作者对于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及其他相关论著不但有深入的理解而且评论得非常中肯。” ——选自余英时为本书写的序言 作者从感受西方科学的冲击到超越“李约瑟问题”说起,溯源自公元前600年开始的希腊文明,历经公元2世纪亚历山大城的阿拉伯文明、5世纪至10世纪间的欧洲黑暗时期的停滞、启蒙时期自东向西回流,直至 16世纪的日新说的发展经过,最后在中古时期科学和宗教从结合到激烈对抗最终分道扬镳的历史;同时考察了引领一时风骚的哲学家和宗教派别的思想精华;早期文艺复兴和大学与经院神学的兴起、专业科学家的出现、炼金术的发现、赫墨斯的复兴、学园的重建、刻卜勒与数学神秘主义、牛顿与波义耳的炼金术等等。 书中引用了一些最新的考古发现作为依据来阐述他自己的观点,对科学史上历来论争未决的问题,提出了他自己崭新独特的观点。全书不仅勾勒出人类科学的发展历程,生动地叙述了古代和中世纪西方科学史上的重要主题和人物、事件,而且他着重讲述了科学发展的推动力和背景,并对科学产生和发展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哲学、宗教与科学的关系进行了历史性的分析,从而,重新认识和探讨了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