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李约瑟问题

  • 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

    作者:刘青峰

    本书初版于1983年,是20世纪80年代轰动知识界的“走向未来丛书”之一种。作者采用中西对比的视角,探讨了近代科学技术结构发展的历程、机制和社会背景,进而剖析了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的技术和社会结构原因。站在今天来看,本书最大的特点仍然在于,它是一本极其讲求整体的研究方法、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的科学史论著作。相较当下学术研究趋于微观、趋于专深的学理特点,本书以纵横捭阖的宏观把握,仍不失当年的新鲜气息;而它关照社会热点和注重科学普及的人文关怀,比之某些故作高深的庙堂之论,今天读来更是让人倍感亲切。 再版序言 导言:科学往何处去? 第一章 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机制的探求:循环加速 1.1 两组曲线:对中西科学技术史的一种宏观描述 1.2 对加速发展现象的整体分析 1.3 从蛙腿到无线电 1.4 实验—理论—实验的循环 1.5 技术—科学—技术的循环 1.6 水排+风箱=蒸汽机吗? 1.7 条件组合的复杂性:对结构的需求 第二章 近代科学技术结构 2.1 也从“苹果为什么往下掉”谈起 2.2 构造性自然观 2.3 循环加速机制对科不实验结构的要求:受控实验系统 2.4 X射线和N射线的启示 2.5 古代技术:被束缚的普罗米修斯 2.6 打破古代技术封闭性的社会条件:开放性经济结构的确立 2.7 科学对技术的解放:开放性技术体系 2.8 近代科学技术的结构和求实的创造精神 第三章 科学结构的起源 3.1 一棵倒长的树 3.2 原始科学结构:从地球为什么是圆的谈起 3.3 欧几里得几何学的方法和体系 3.4 种子怎样成长:示范作用 3.5 两个同时在世的古代天文学家:张衡与托勒密 3.6 示范作用的极限:古希腊科学的衰落 3.7 示范作用在古代社会中所遇到的三大障碍 第四章 近代科学技术的成长 4.1 光明来自东方:科学属于全人类 4.2 宗教与科学厅特的关系 4.3 拉学革命 时期示范作用的扩张 ……
  • 继承与叛逆

    作者:陈方正

    “一部出色当行的西方科学与科学思想的发展史。作者从四五百种古今文献中钩玄提要,建构出一部简明流畅的历史叙事,真正达到了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的境界。但本书的成就和价值则远不止此。这是因为作者的动机不仅仅在于整理出一部西方科学史,而是以此为阶梯,去探索一个更重大的历史和文化问题,即是本书副题:“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但要澄清这一问题,科学史本身是无能为力的,至少是不足够的;研讨的范围必须从科学史推广到西方思想史与文化史的整体。我相信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本书在科学史叙事的后面不但衬托着一层西方哲学史,而且还隐现着一套西方文化史。但本书的深度尚不尽于此。作者笔下写的是西方科学史,心中关怀的却是科学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全书的设计和论辩方式也有意无意地针对着“李约瑟问题”而发。在导言与总结两章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作者对于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及其他相关论著不但有深入的理解而且评论得非常中肯。” ——选自余英时为本书写的序言 作者从感受西方科学的冲击到超越“李约瑟问题”说起,溯源自公元前600年开始的希腊文明,历经公元2世纪亚历山大城的阿拉伯文明、5世纪至10世纪间的欧洲黑暗时期的停滞、启蒙时期自东向西回流,直至 16世纪的日新说的发展经过,最后在中古时期科学和宗教从结合到激烈对抗最终分道扬镳的历史;同时考察了引领一时风骚的哲学家和宗教派别的思想精华;早期文艺复兴和大学与经院神学的兴起、专业科学家的出现、炼金术的发现、赫墨斯的复兴、学园的重建、刻卜勒与数学神秘主义、牛顿与波义耳的炼金术等等。 书中引用了一些最新的考古发现作为依据来阐述他自己的观点,对科学史上历来论争未决的问题,提出了他自己崭新独特的观点。全书不仅勾勒出人类科学的发展历程,生动地叙述了古代和中世纪西方科学史上的重要主题和人物、事件,而且他着重讲述了科学发展的推动力和背景,并对科学产生和发展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哲学、宗教与科学的关系进行了历史性的分析,从而,重新认识和探讨了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