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斯坦因

  • 斯坦因与日本敦煌学

    作者:王冀青

    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是国际敦煌学的奠基人之一。日本敦煌学在国际敦煌学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并长期影响着国际敦煌学的发展趋势,以至于国外有"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之说。斯坦因对日本敦煌学的起源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并长期与日本敦煌学家之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作者从1991年起在日本搜集日本敦煌学史的日文资料,从1989年起对英国藏斯坦因档案中涉及到日本敦煌学史的英文资料加以整理、翻译,经过全方位的考释和研究,形成了本书。本书除了根据日文史料对日本敦煌学家调查整理斯坦因搜集品的活动加以系统叙述之外,重点刊布了英国牛津大学藏斯坦因手稿中的大量日本敦煌学史英文资料,包括斯坦因和日本敦煌学家之间的往来通信,斯坦因在日本撰写的旅行日记和游记等等。本书的内容绝大多数都是世界上首次刊布的研究成果,既是斯坦因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是日本敦煌学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填补了国际学术界的许多空白。全书包括42个小节和3个附录。
  • 斯坦因西域盗宝记

    作者:马克·奥利尔·斯坦因

    《斯坦因西域盗宝记》知名度很高、学术性强,如果要大众读者去读那专业性很强的考古报告,是很不现实的。笔者从大众读者阅读需求出发,将《斯坦因西域盗宝记》进行整理,保留原书中考古、探险、游记的故事情节,减低学术性,试图使大众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详细了解《斯坦因西域盗宝记》,了解这段历史。 《西域考古记》是斯坦因许多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它不仅字数最多,学术性也最强,在东西方的东方学研究以及东方的西域、中亚研究中,受到了广泛的引用。书的名称过去也有多种,有音译作《塞林底亚》的,亦有译作《西域》或《西域考古图记》、《西域考古记》等的。
  • 穿越塔克拉玛干

    作者:冯骏材,刘蔚,新 华,张良仁,赵 静

    《穿越塔克拉玛干》是《西域游历》系列中的第6部。《西域游历》一书,是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1906――19O8年在我国新疆和甘肃西部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的全部成果的详细报告,也是斯坦因1900――1901年第一次新疆考古调查和发掘后所出《古代和田》报告的续编。《西域游历》一书涉及的地域十分广阔,从西向东包括了今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吐鲁番地区、哈密地区和河西走廊一带。在这些地区调查和发掘的重要遗址有阿克铁热克、喀达里克、麻扎塔格、尼雅、安迪尔等遗址,米兰佛寺遗址和吐蕃城堡遗址,楼兰古城及其附近遗址,焉耆明屋及其附近的石窟寺和遗址,甘肃西部汉长城和烽燧遗址,敦煌千佛洞和藏经洞等。斯坦因在这些遗址所发现遗物的主要类别有雕塑,绘画,简犊文字(包括汉文、梵文、伎卢文、和田文、龟兹文、吐蕃文、突厥文、粟特文和回鹘文等),织物(丝、毛、麻、棉等),钱币,碑刻,佛经残卷,以及大量的陶、木、石、金属(金、银、铜、铁等)、玻璃、料器等质料的生活用品、生产工具、装饰品和兵器等。中还配有大量遗迹插图,遗址平、剖面图,还有一卷遗物图版和一卷调查地区的地图。全书以考古学为核心,并基本上涵盖了前述诸多学术领域,内容十分丰富。
  • 重返和田绿洲

    作者:奥雷尔・斯坦因,刘文锁

    《重返和田绿洲》记录了作者再次回到新疆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的情况。
  • 古代和田

    作者:奥雷尔·斯坦因

    《古代和田:中国新疆考古发掘的详细报告(共2卷)》以近百万字的篇幅和300多幅图片及地图,详细介绍了斯坦因第一次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考古探险的全过程,他的发现直观告诉我们塔克拉玛干绿洲历史上曾经的辉煌。斯坦因《古代和田》的出版标志着20世纪塔克拉玛干沙漠考古研究和昆仑山地理勘测的正式开始,其成果至今仍然具有很高的学术和社会价值。塔克拉玛干沙漠是埋藏和完整保留中国古代文明样本,以及亚欧大陆其他古代文明样本最为丰富之地。这个区域引起世界长达一个多世纪瞩目的起因,便是20世纪初斯坦因的和田沙漠绿洲考古发掘。 和田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腹心以及昆仑山中段主体,迄今仍然保留有亚欧大陆数量最多、也最为经典的沙漠绿洲文明遗迹。和田这个丝绸之路关键区域出土的数量和品质惊人的亚欧大陆古代文物,俱为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之见证。
  • 发现藏经洞

    作者:(英)奥雷尔·斯坦因

  • 从罗布沙漠到敦煌

    作者:(英)奥雷尔·斯坦因

    本书记录了作者从罗布沙漠到敦煌的考察行程及调查情况。
  • 亚洲腹地考古图记

    作者:[英]奥雷尔·斯坦因

    《亚洲腹地考古图记》是一部大型考古报告,是斯坦因1913年7月至1916年2月,历时2年8个月、行程11 000英里,东迄河西走廊,经新疆塔里木盆地,西至阿姆河上游和伊朗;南自兴都库什山,经准噶尔,北达内蒙古西部地区,在这一时空范围进行的考古调查、发掘资料及研究成果。《亚洲腹地考古图记》记载了作者所考察的古代遗址、墓地、道路遗迹与所发现的大量重要文物。其中重要遗址和墓地有麻扎塔格山废堡遗址、尼雅遗址、鄯善“东故城”佛寺遗址、楼兰古城遗址、汉代长城及烽燧遗址、吐鲁番佛寺遗址和墓地以及从瓦罕经加兰、罗申、舒格楠至达尔瓦孜沿途的古老堡垒遗址,还有锡斯坦的科赫依瓦贾圣山上的萨珊遗址及其南部的史前遗址等。关于古代道路的考察,发现颇多,如穿过达丽尔和丹吉尔山谷的中印古代佛教交流之路、喀拉塔仁什河首次探察的古道、从罗布泊到疏勒河的重要古代通道、塔里木盆地北边的古代文献所载之“北道”及其绿洲、从喀什穿越俄属帕米尔和阿姆河上游所路经的古代丝路等。在上述古代遗址附近和道路沿线发现了大量重要文物,如藏文文书、卢文木简、佛寺壁画、丝绸、汉文木简和佛教经卷,党项文、藏文手稿和雕版印刷品等。古代墓地出土的遗物,主要有萨珊时期、伊斯兰时期的文物,以及史前时期的石器和彩陶,还有用于体质人类学研究的400多个古人骨骼标本等。这些考古遗迹、遗物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它们成为研究新疆、中亚考古与历史,探索古代丝绸之路的弥足珍贵的科学资料。20世纪许多与此相关的“新学问”的建立,无不与这些新材料的发现有着直接关系。 本书作为一部大型考古学专著,除了以上所说的重要学术意义之外,它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本书对这一地区的古代遗址和遗物考察及研究中,始终以古代道路遗迹探索为“纲”。如果说“丝绸之路”是古代世界东方和西方的光耀寰宇的历史“项链”,那么这条古代欧亚大通道上众多的古代遗址和历史文物则颇似这条“项链”上熠熠生辉的“珍珠”,是“丝绸之路”孕育出这些历史的“珍珠”。没有古代道路,这些历史的“珍珠”和这条历史“项链”也就不复存在!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作者在本书中始终以探索古代道路为“纲”。 第二,“亚洲腹地”的古今变化,使作者在考古调查中特别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斯坦因以其渊博的知识,探索并记述了古代河流的变迁、绿洲与沙漠间的环境变化,以这样的视角所进行的科学考察,无疑对揭示古代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当前人们进一步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及采取相应对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第三,考古学是通过古代遗存研究人类历史,古代遗存涵盖面相当广泛,它们所涉及的内容几乎包括人类一切科学知识。因此,一部好的考古学著作必须是多学科的结合。80多年前编著《亚洲腹地考古图记》一书时,斯坦因邀集了当时相关知识领域最著名的科学家共同合作研究,如他曾邀请乔伊斯(英国皇家人类学学院副主席)进行体质人类学研究、索罗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牛津大学教授)进行岩石和沙子的分析研究、史密斯(大英博物馆副馆长)进行石器研究等。对这里出土古代文物中所发现的涉及汉文、梵文、和田文、粟特文、回鹘文、蒙古文、藏文、突厥文等资料,斯坦因邀请了当时这些领域最著名的学者马伯乐、西尔文·列维、勒柯克、弗兰克、W L 兰茨、威尔海姆·汤姆森、F W 托马斯教授等进行了整理、翻译和研究。《亚洲腹地考古图记》由于多学科学者的良好合作,极大地提高了其学术水平,而且为这类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 《亚洲腹地考古图记》与《西域考古图记》一样,这里的考古资料是迄今研究新疆考古与历史最为宝贵的资料,斯坦因以此为基础所开展的研究,也是代表当时最高学术水平的,至今仍具有学科开创性、基础性的科学意义。从总体上来看,这些研究成果揭示出的历史显示:新疆自汉代以来已成为华夏的一部分,新疆地区的古代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新疆的古代历史和文化。在现在的新疆地区,汉唐以来至今2000年间,汉族持续是这个历史舞台上的重要一员,一直起着政治主导作用。这些对我们正确地认识新疆历史,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亚洲腹地考古图记》所反映的新疆古代历史说明,新疆各族人民为华夏民族的一部分,他们与祖国共兴衰,汉唐时期是华夏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考古资料也反映出这一时期新疆历史处于其鼎盛时期。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为世界所瞩目,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吹响,祖国将与新疆地区各族人民共创新的盛世。汉唐时代中华民族的新疆地区开发历史,为我们今天西部大开发提供了有力的、科学的理论支持。 《亚洲腹地考古图记》作为一部学术专著,从科学的视角向人们表明,新疆的开发要注意处理好“人”、“地”关系。人类的活动不能忽视与自然协调,自然的承受力是有一定限量的,本书所揭示出的这些人类历史的宝贵经验或教训,都将是我们当今建设新疆、开发西部地区的精神财富。 毋庸讳言,《亚洲腹地考古图记》虽然有重大科学价值,但作者于20世纪初在我国西部地区所开展的“探险”活动,无疑是属于地地道道的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文化侵略的一部分。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此书现在的学术和现实意义,是当年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者们所不愿看到的。  “据说,历史喜欢捉弄人,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要到这个房间,结果却走进了另一个房间”列宁:《资产阶级分子反对工人的方法》,见《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58,459页。。这大概就是历史魅力!今天我们组织翻译《亚洲腹地考古图记》,也正是基于它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 西域考古记

    作者:[英]斯坦因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西域考古记》是英国考古学家、探险家斯坦因对中国新疆及中亚地区进行四次探险的纪实之作。书中通过记录大量的考古挖掘,首次揭开了诸如楼兰、尼雅等古国的神秘,具有珍贵的史料意义,对于我们了解该地区的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斯坦因西域考古记

    作者:[英] 奥里尔·斯坦因

    《斯坦因西域考古记》内容简介:英国探险家奥利尔•斯坦因和他在中国西部的考古探险活动,有较大的争议。他是尼雅遗址的发现者,也是敦煌藏经洞劫经的始作俑者,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但是,只要涉及新疆探险史,对斯坦因和他在中国西部的考古探险则不能避而不谈。
  • 西域考古图记

    作者:(英)奥雷尔・斯坦因

  • 斯坦因中国探险手记(全四卷)

    作者:奥里尔・斯坦因

    本书从印度和阿富汗交界的河谷写起,希腊风格的佛教艺术曾在此地第一次用古典形式来描绘印度教崇拜的神灵和场景。然后,本书把读者从白雪皑皑的兴都库什山脉带到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上阿姆河的发源地,后到塔里木河流经的大盆地,塔里木河最终消失在罗布泊的沼泽里。昆仑山脉包围了这个盆地以及和田的南部和西部。在该地区的考察活动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冰川覆盖的山脉的险恶环境。接着,我在书记述了在远离现代和田绿洲的沙漠里的一系列探险活动,这有助于读者了解古代遗迹,也有助于读者了解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何等的恶劣。在那里,缺水常常阻碍了考察的政党进行,甚至危及生命,只有冬天是唯一可能进行探险活动的季节。
  • 沿着古代中亚的道路

    作者:奥里尔•斯坦因

    斯坦因在1900—1901、1906—1908、1913—1915年先后三次到中国新疆及河西地区进行探险。第四次探险因中国学术界的抵制和反对而夭折,最后他综合前三次探险写了一本《沿着古代中亚的道路》的通俗著作。书中事实叙述简洁而重点突出,对于中亚历史上各种问题的解读与评述也基本上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因此,《沿着古代中亚的道路》是我们了解西域以及20世纪中国西部探险情况不可多得佳作。 ------------------ 简要目录 中译本序言 作者序言 第一章 鸟瞰亚洲腹地 第二章 中国经营西域以及各种文明在中亚的接触 第三章 翻越兴都库什山前往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 第四章 沙漠遗址的首次发掘 第五章 尼雅遗址的考古发现 第六章 重返尼雅遗址、探察安迪尔遗址 第七章 米兰遗址 第八章 古楼兰的探险考察 第九章 沿古道穿越罗布泊 第十章 发现古代边防线 第十一章 长城沿线的考古发现 第十二章 千佛洞石窟寺 第十三章 发现藏经洞 第十四章 得自千佛洞的佛教绘画 第十五章 南山山脉中的探险考察 第十六章 从额济纳河到天山 第十七章 考察吐鲁番的古代遗迹 第十八章 从库鲁克塔格山到喀什 第十九章 从喀什到阿尔楚尔帕米尔 第二十章 考察阿姆河上游 第二十一章 从罗申到撒马尔罕 译词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