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医学史

  • 外科的诞生

    作者:[美] 大卫·施耐德

    全球领先骨科专家,撰写外科手术400年诞生、完善与突破的“深度传记”

    从令人作呕的中世纪“坏医学”,到今日全面修复人体的移植手术革命

    一段科学、艺术、想象、疯狂、勇敢和耐心构造的医学奇迹

    ==========================================

    在过去的300代人当中,只有最近的5代人才享有现代医学带来的福祉,而在此前医生的“照护”几乎毫无帮助,甚至可能致命。只有最近50年里,我们才凭借移植对身体进行“以旧换新”。外科手术从何处诞生?下一项具有突破性的、彻底改变人类生活的外科技术会是什么?

    大卫·施耐德医学博士以自身亲历的鲜活手术室故事,切入从古希腊到21世纪的外科学历史。文艺复兴以来杰出而疯狂的医生,凭借其勇气、耐心与想象,剖开人体,探索疾病的成因、认识细菌和感染的由来,用外科技巧干预人的生命进程。今日的医生重访医学先驱的时代,见证这些孤独天才的人生。

    20世纪以来外科学的重大突破,则不仅停留在知识探索的层面,也关系到医疗设施的变革,医疗器械的产业化和医疗保健制度的突飞猛进。这些共同促成了施耐德医生最为熟悉的领域——植入手术的革命。一百多年前的人类很难想象,以合金替代磨损的关节,用小巧电子装置维持心脏跳动,甚至在大脑中放入电极,调节我们的神经。

    而今体内植入物遍及全球,仅在美国一年的植入性手术超过1 700万例。未来我们将很难找到一个身体中不存在植入物的现代人。外科学的进步从未停止,能够植入我们身体的新零件也不断增加,未来的手术将如何重塑我们的身体,改造我们的功能,延长我们的寿命?“半机器人”时代会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吗?

  • 帝國與現代醫學

    作者:李尚仁

    醫學在近代帝國的擴張活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也是建構殖民現代性與塑造被殖民者身分認同的關鍵力量。研究東亞的現代醫學史,必然會觸及到殖民與後殖民研究的課題。要理解現代醫學擴張的歷史,國家疆界與國族主義的分類範疇並無法提供適切的分析架構。本書企圖超克國族主義史學的局限,透過跨帝國的研究視野和新的史學想像,來探討帝國與現代醫學之間千絲萬縷的複雜關係。
  • 医学的历史

    作者:罗伯特.玛格塔

    疾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伙伴,痊愈是人生不断的期盼,人的历史事实上也就是一部摆脱病魔、对抗死神的历史。若是站在20世纪以来医学的革命性成果上回首过去,你会发现从巫医合一的年头直至19世纪结束之际,数千年时间里人类的医学进步的确十分有限,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以致曾经有过一种极端的说法“”总说来,20世纪以前人类的医疗活动是让人恐惧的一个深渊。“”然而正是这段过于漫无边际长的,充满苦难、折磨、探索和不确定性的黑暗历程,让人类理性与良知的光亮得以加倍辉映。于是,穿行在这个绵延千万年的治病救人的大故事中,动人的东西便不再是技术的进步,而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丰富表现……
  • 疾病考古学

    作者:[英]夏洛特·罗伯茨(Charlotte

    《疾病考古学》给我们呈献了如何运用古病理学最先进的科学方法鉴定古代人类曾经经受的常见疾病和损伤。夏洛特·罗伯茨和基思·曼彻斯特两位学者从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献资料、艺术作品和古代人骨遗存中寻找证据。他们将各种流行疾病的临床意义和解释与疾病本身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因果关系形象地结合在一起。 这本完全修订过的第三版《疾病考古学》在研究方法上已经更新,涵盖了这一令人激动的研究领域中发展最迅速的技术手段,比如用于疾病诊断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新进展,还使用了从目前仍然按照原始生存模式生活的人群中获得的相关资料。书中的案例研究遍及整个世界,从史前时期到历史时期的例证都包括了,向我们展示了现代的考古学调查方法是如何戏剧性地增进了我们对远古疾病的了解。各章节分别详细地讨论了创伤、肿瘤、关节炎、先天疾病、传染性疾病、齿科疾病和新陈代谢类疾病。作者们使用特定疾病和创伤的临床医学基础知识给我们勾勒了一幅关于我们祖先康乐和安宁的画面。 在古病理学研究领域,《疾病考古学》是一本集理论性、实践性和先进性于一身的著作,其论述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对于一般读者来讲,它是一本具有启发性的导论;而对考古学和人类学的学生,以及专业的考古人或业余的考古学爱好者、医生、历史学家来讲,它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精华读本。
  • 疾病改变历史

    作者:(英)卡特赖特

    自古以来,饥荒、瘟疫和战争就经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其中瘟疫为害尤甚。本书内容有趣,涉及面广,探讨了疾病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作者利用鲜为人知的史料,展现了疾病对文明、军队以及历史上著名领袖人物的侵害,说明最有权势的个人和强大的国家也可能或已经因疾病的致命打击而衰弱。 古典时代,瘟疫耗尽了雅典和罗马的活力。14世纪,黑死病蹂躏了欧洲,促使教会内部异端教派的兴起,标志着欧洲封建时代的终结;性病可能导致了亨利八世没有男性继承人,而这对英国的安全至关重要——甚至对欧洲的政治和宗教影响巨大;性病还使俄国沙是伊凡四世患上了可怕的精神病,并使其成为暴虐的沙皇制度的始作涌者。在墨西哥,天花是科尔特斯征服阿兹特克人的盟友;在俄罗斯,斑疹伤寒帮助俄国人打败了拿破全大军。维多利亚女王无意中将血友病传给了她的后代,然后让尼古拉和亚历山德拉推一的儿子得病——个人的悲剧意导致俄罗斯君主制度垮台。 每个时代人们对讨体质和精神病患的手段都有进步,只是我们所处的时代要面对许多新的疾病的威胁——比如艾滋病。展望未来,作者探讨了各种可能袭扰我们当代文明的疾病——其中许多是先进技术的副产品;作者警告世人——与任何时代一样,对许多广泛流行的疾病,我们现在的医疗技术仍然捉襟见肘。 这本新版经典医学文在原版基础上将内容予以更新,增加了大量插图,并对全书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是一本反映疾病与人类历史之相互关系的极有价值的图书。
  • 中国医史

    作者:Jimin Wang,K. Chimin

    《中国医史》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王吉民、伍连德两位先生撰写的《中国医史》是第一部用英文全面阐述中国医学历史成就的光辉巨著。书中具体收录了:《王吉民和中国首家医史博物馆的创办》、《中国近代杰出的医学家——伍连德博士》等文章。
  • 歐洲醫療五百年

    作者:Keir Waddington 克爾‧瓦

    疾病的意義往往超越生物學層面, 500年來, 權力、商業、國家治理, 還有其他意想不到的因素如何影響我們的醫療? ◎十五世紀歐洲人便知道採取隔離方式因應瘟疫的大流行,為何考量到貿易與經濟因素,隔離的措施便無法徹底落實? ◎當代性別研究者常認為以男性為主的醫師侵入婦女生產過程,拔除助產士的地位,但新的研究告訴我們一幅完全不同的圖像,在這圖像裡,婦女如何主動邀請男性醫師的參與,藉以標榜身分地位? 過去,醫學總是和「進步」劃上等號。醫界發展出精密的外科手術,輔以各式高科技儀器;研發新型疫苗,逐一攻剋威脅人類生命的傳染病;十九世紀,歐美的船堅炮利,搭配熱帶醫學,躍升為全球主導力量。 不過,自一九六○年代以來,歷史學界挑戰了這樣的看法。醫學並非以線性的方式向前進展,後來看似造福人群的醫學成就,也並非在一推出時,便獲得各界接受。當展開醫學與人類社會的關係圖時,發現醫學並非拉動歷史的唯一引擎,疾病形態、常民觀念、實作、個人行動、醫療人員、機構、社會、文化與政治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這波持續四、五十年的研究潮流也帶來人類社會過度「醫療化」的省思,例如:精神疾病的版圖持續擴大、婦女生產過程的醫療介入。但是,作者提醒我們,「醫療化」的批判角度簡化了我們和醫學的關係。我們該如何正視醫療對我們的衝擊,持平地評估醫療的貢獻和轉變? 全套書分成三卷([卷一]醫療與常民、[卷二]醫學與分化、[卷三]醫療與國家),以重要的議題為經,以大量的歷史研究成果為緯,試圖在堅實的史料基礎上,將常見的理論、概念與史學潮流檢驗、琢磨與修正。那將促使我們思索「進步」的意義,對「專業權威」進行批判性的思考。豐富我們對於醫學史的認識,也讓讀者意識到醫學的權威並非不證自明,醫學的改革反映了每個時代。 過去五百年來,把身體失衡和社會失序連結起來,向來是疾病的政治、文化與社會表徵的一部分,不論瘟疫或愛滋病都是如此;疾病的意義常超越其生物學層面。權力關係的微妙變化以及商業考量等因素,也都一直影響到醫療。——克爾‧瓦丁頓(本書作者) 作者達成了不可能的任務:整理、綜合了近四十年來,對歐洲十六到二十世紀醫療社會史大量、多樣而豐富的研究成果,寫成一本精彩可讀的介紹性著作,讓讀者一方面能對現代西方醫療的歷史有宏觀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能掌握醫療社會史研究的發展、議題、爭論、面臨的挑戰與前景。——李尚仁(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名人推薦 李尚仁
  • 中古医疗与外来文化

    作者:陈明

    本书从文化交流史的角度,将具体的医疗活动放到广阔的中外文化背景中考察,利用古希腊、罗马、波斯、阿拉伯、印度的医学典籍或宗教文献中的相关记载,追溯隋唐医籍中的外来理论、药物用法以及胡方的本来面貌,乃至宗教观念在医疗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以"从希腊到长安"的视域,通过源与流的比较,加深了对隋唐社会生活史的认识,从而揭示本土对外来文化的曲折改造进程,综合展现了隋唐医疗的复杂面貌,深化了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本书将域外典籍、出土文献与中国传世史料相互比勘,突破以往医疗史、宗教史、社会史与文化交流史的研究衔接不够紧密的现象,使之成为多层次的整体考察,体现了作者跨学科研究的良好意识。
  • 性别、身体与医疗

    作者:李贞德 编

    身体史的研究可以限于生老病死的基本经验,也深具潜力发展出对国家、社会乃至宇宙的各种譬喻。本书主要从性别化的身体观和医疗化两个角度,收录探讨性别、身体与医疗交互作用的九篇论文,其中虽涉及对性与美的欲望,但大多则专注于产育的母体。读者阅毕,或不难察觉,妇科医学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充斥着母体与欲望之体的斗争。
  • 军事医学史

    作者:

    《军事医学史》是由理查德·A·盖布里埃尔和凯伦·S·梅兹合作撰写的一部介绍世界军事医学历史的著作。理查德·A·盖布里埃尔是加拿大皇家军事学院历史与战争研究系和防卫研究系的知名教授,曾任美国陆军战争学院历史与政治学教授,美国海军陆战队大学军事伦理学客座教授,著有大量军事历史等相关书籍与文章,部分书籍被翻译成其他语种出版。凯伦·S·梅兹曾任英国曼彻斯特圣安赛姆学院图书馆馆长,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馆员,著有多本书籍并公开发表多篇文章。《军事医学史》由美国格林伍德出版社于1992年出版,是西方世界公开出版的第一部关于世界军事医学的史学著作。《军事医学史》从军事医学的起源、发展、演化的历史视角,勾划了军事医学与军事相伴生、与医学相促进、随战争和武器而发展、随科学和技术而革新的历史线条,特别是以西方战争史上的若干场战争及其社会环境为背景,描绘了军事医学技术进步和军队卫生勤务组织体制形成的演化轨迹。该书对于我们了解军事医学的发展历史,特别是西方世界军事医学从古至今、与人类文明进程关联、与战争样式变革并行的演化脉络,具有很大帮助。
  • 医学图文史

    作者:[英]玛丽•道布森

    世界史,说到底就是一部文明史;而文明史,根本绕不开医学史。 本书运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和丰富的配图,以医疗技术的发展为主线,讲述了重要事件和人物的背后故事,论述了医学怎样改变人类历史的进程。诸多鲜活的历史细节,随处可见: ①军事医学的应用:拿破仑时代,战场上出现最早的救护车;美国内战中,吗啡被首次用于缓解疼痛;二战期间,抗生素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等。 ②理论知识的丰富:从古希腊的体液理论,到1878年的细菌理论,再到现代的基因理论等。 ③医学实践的发展:从古代的放血、通便等峻猛疗法,到18世纪的顺势疗法,再到现代的“魔弹”药物、疫苗和手术干预等。 ④科技进步的便利:19世纪,注射器和针头改进了注射技术、X射线为治疗癌症带来了希望;20世纪末,手术机器人可实施复杂的外科手术等。 ⑤卫生体制的健全:从19世纪50年代南丁格尔的护理改革,到1930年美国成立药监局,再到1948年的世界卫生组织建立等。 …… 本书收录1张完整的历史大事总表、50种知识小百科、近120幅特色图片、300多份专业文献,附有诺贝尔医学奖总表,系统刻画了人类7000年的医学发展史,生动展示了世界文明进步的伟大历程。它还用一定篇幅讲述了中国医学史,如中药、针灸、青蒿素等。全书由牛津大学医学史专家亲笔撰写,北京大学医学史博士担纲翻译,力求权威、通俗、有趣。
  • 从医疗看中国史

    作者:李建民 主编

    本书的主轴在“中国史”,期待借由医疗、养生、疾病、卫生等史学新领域,重新反思中国历史发展核心的政治、社会、文化变迁等等。医疗介入历史中的生老病死,涉入不同时代与地域的生活态度与对健康的追求,包含人们对宇宙的想像及其政治的意涵,同时也呈现过去的医生团体与其他团体之间的关系,展现中国历史多层次的独特风貌。
  • 中国医学文化史

    作者:马伯英

    《中国医学文化史(套装上下卷)》主要内容包括:医学起源的概念和相关诸因素、本土哲学思想、宗教及政治对医学的浸融、生态环境、科技及一般文化习俗中的医学、中医文而化之的过程和结晶等。
  • 什么是医学史

    作者:(美) 伯纳姆

    《什么是医学史》内容简介:医学与健康史领域的研究近年来进展迅速。约翰·伯纳姆在《什么是医学史》中把医学史介绍给了对该领域比较生疏的读者。他让我们一窥堂奥的这个领域,一度只有医生们纵笔驰骋,而在今天,它不仅吸引着一般的历史学家,也吸引着决策者和各种类型的医务工作者。 医学史的魅力在于历史本身固有的戏剧性,医学化势力与去医学化势力之间持续的较量,尤其涉及到如下五个方面:所有时间、所有地点的治疗者,从作法的巫师到技术专家;各个时代、各种文化中的病人;种种疾病,从魔鬼附身到每半小时扩大一英寸的可怕感染,还有不易察觉的环境毒害;新思想的发现与传播,所谓的新思想巨细并出,瑕瑜参见;围绕着医疗保障的无尽争论,它如何影响社会,同时又如何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制度的制约。
  • 女人的中國醫療史

    作者:李貞德

    房內是一位富貴之家的孕婦,獨自半蹲地架在衡木上生產。房外則是她的公公,陪同來助產的高僧,隔著窗戶教她調息。西元六世紀一個不可思議的分娩故事,先後經兩位士大夫抄錄和轉載。這些男性醫學專家對產婦和助產婦的評價,透露了什麼樣的身體觀與性別觀?遭到品頭論足的女性,又表現了哪些醫療照顧上的能力與特色?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本書從生育文化入手,介紹求子、懷胎、分娩的方法,乃至避孕、墮胎的手段,藉由重建各種醫方及其論述,說明中國婦科醫學逐漸成熟的過程。接著,以乳母與產婆為範例,進一步探討女性作為照顧者,乃至醫療者時,所面臨的待遇、評價與挑戰。最終,期望在一千五百年後的今天,從性別的角度,重新回顧女性參與生老病死的歷史。 自序 第一章 導論——從一則高僧助產的故事談起 第二章 求子醫方與婦科濫觴 一、前言 1.生育的壓力 2.所謂「醫方」 二、房中術求子及其養生脈絡 1.房中術求子 2.求子與養生異同 三、草藥求子與安胎 1.醫方中的無子論述 2.草藥求子 3.安胎藥方 四、外象內成的轉胎、養胎與胎教 五、結論:中國婦科醫學之濫觴 第三章 生產之道與女性經驗 一、前言 二、入月 1.服藥滑胎 2.設帳安廬 三、分娩 1.下地坐草 2.助產失理 3.難產救治 四、產後 1.新產安危 2.在蓐保健 五、生產之道的社會意義 1.分娩中的產婦、胎兒與丈夫 2.醫護行為與貴賤之別 3.婦產科發展與助產問題 4.隔離、禁忌與產乳不吉 六、結論 第四章 墮胎、絕育和生子不舉 一、前言 二、「生子不舉」情境多端 三、因產育禁忌而「生子不舉」 1.產孕異常 2.時日禁忌 四、以「生子不舉」節制家庭人口 1.貧困不舉 2.棄此保彼 3.棄殺女嬰 4.生男勿舉 五、「生子不舉」的地域性、方式轉變與時代分布 六、「生子不舉」的懲處與譴責 1.殺子刑律 2.士人輿論與宗教勸戒 3.家庭倫理 七、「生子不舉」的救濟與防範 1.寬政與胎養令 2.接濟與收養 3.墮胎、絕育與人工流產 八、結論 第五章 重要邊緣人物——乳母 一、前言 二、乳母現象 三、乳母的來源、選擇與職務 1.乳母的來源與出身 2.乳母的選擇與規範 3.乳哺、教養與救難盡忠 四、乳母的待遇與評價 1.乳母的待遇和影響力 2.乳母的評價與定位 五、結論 第六章 女性醫療者 一、前言 二、生育文化中的女性醫療者 三、女性治療各種疾病 四、女性醫療者的身分、技術及其特色 五、結論 第七章 危險卻有效——製藥過程中的女性身體 一、前言 二、合藥忌見婦人 三、從月水入藥到女體為藥 四、結論:人藥的性別分析 第八章 男女有別——家庭中的醫護活動 一、前言 二、健康照顧符合女性倫理角色 1.接觸、觀察與衛生保健 2.延醫、調藥與奉湯 3.祈禱、割股與棄保 三、疾病護理乃男子孝悌異行 1.父母唯其疾之憂 2.嘗惡、吮膿、祈禱與割股 3.尋藥之旅 4.以護進醫 5.「衣不解帶、親嘗湯藥」的孝悌典範 四、結論:醫護活動的性別分析 第九章 從域外看中國——《醫心方》及其婦科醫學論述 一、《醫心方》之撰著與傳寫 二、《醫心方》以胎產為婦人諸病所由 三、《醫心方》引《產經》及其「任婦月禁脈圖」 四、「中國醫學日本化」:偏重胎產的婦人方傳統 第十章 餘論——加入性別的中國醫療史 徵引書目 索引
  • 鼠疫斗士

    作者:伍连德

    一部五十多年前外国出版的英文自传的汉译全本 一位爱国华人名医暮年留下的成功故事 剑桥大学第一位中国医学博士 扑灭百年前东北鼠疫大流行的总指挥 历史上首次在中国境内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的主持人 民国前期大总统府侍从医官,国家防疫制度的首创者 中国第一位诺贝尔奖候选人 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记录 各色知名人物的轶闻雅趣
  • 旅行者的史學-中國醫學史的旅行

    作者:李建民

    《旅行者的史學》探討醫學在中國歷史裏的建構和演變,以及衍生的文化、政治、社會、甚至性別意義。醫學不僅操練「望聞問切」的技術,也是一個文明認識生命,想像身體,辯證知識體系的入口。本書旁徵博引,呈現中國醫學傳統極其複雜多元的面貌,案例分析的部分尤其引人入勝。任何對中國歷史文化有興趣的讀者,都不會願意錯過!
  • 医学史

    作者:(意) 卡斯蒂廖尼

    本书是传统型的医学史著作,融医学思想史、医学状况史和医学人物史为一体,内容丰富而精湛。书中汇集了医学史上关于古代传说、重要人物、医学发现和基本事实的翔实资料,深刻地阐明了医学进步与文明进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在这部巨著中,卡斯蒂廖尼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至理名言:“医 学是随着 人类痛苦的最初表达和减轻这份痛苦的最初愿望而诞生的。”在他看来,医学史不仅是一部技术成就史,还是一部艺术与精神追求史;医学史不只是事实的历史,也是人物的历史,更是观念的历史。 本次再版对上一版进行了诸多校订,并增加了上一版所删去的《远东的医学》(中国医学史)一章,使这本著作能够以全貌展现在中国读者面前。
  • 药林外史

    作者:郑金生

    “药,治病草”,它是医生治病的武器,同时又是中国历代社会的一种物资,来源十分广泛,与社会密切相关。尤其是作为社会流通的商品之一,药品又要经过许多非医人之手,遵循商品发展的规律包装打扮、浮沉涨落。因此中药的社会性非常强烈。历史上的中药甚至就像戏剧中的演员,有靠真功夫铸就的“名角”,也有靠社会风尚捧出、炒出的“明星”……
  • 发现古脉

    作者:李建民

    本书探讨古典医学中经脉学说的源起。所研究的期间是自战国迄于西汉末,正值医学知识体系从众说纷纭渐趋统一的时代。传统对经脉观念缘起的解释,大致是认为与针灸术有密切关系。始初先民由经验认知刺激个别腧穴有疗病的功效。九针等工具的出现使腧穴位置与主治功效得以确立,遂能依主治性能归纳成经络体系,乃由点而线累积而成。近年新出土的脉书与医史文物显示这样的解释已面,陆修正的必要。本书即欲爬梳上古经脉学说的源流,并探讨当时刚出现与脉学相关的新技术、新工具,以及新身体观。笔者将试图解答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脉”?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何类文献?此一概念纯属医学范畴吗?曾与哪些医疗技术结合?又是否可能与论脉时无所不在的数术之学割离?最后,新工具在脉学体系化的过程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 本书发现,脉是传统中国医学最关键的概念,但最初脉学并非医者所独擅。此外在周、秦之时也有燕齐、秦蜀、荆楚等三派地域之别,可谓百花齐放。种种脉学著作在多系并存的情形之下,又都透过依托、密传以及文本叠压的形式流传下来。而更重要的是,脉学的大传统随着不同时代又各有显著特色。笔者将上古脉学史分析为“王官”、“方者”,以及“医经”三个时代,并以此架构阐述脉学的发展。 我将脉学体系化的过程称为数术化的程序。易言之,它从一些零散的医学经验跃升为体系性的学问的过程,是建立在气、阴阳、五行以及感应等数术概念之上的。脉概念的萌发延续了两种人体的知识,医者由人体多处搏动之处“脉诊”逐步延伸为脉循行的最初路线;此外由刮除体表脓血的“启脉 ”技术的经验,类推出伏行体内有脉。这就是后世所谓“经脉”概念的雏形。而将这些经验理论化是依赖数术及天人感应,随着规律性天文知识的成熟,王官时代的人们也相信脉在人体的流注也一定有相应的宇宙秩序。方者接受了这个新的身体观以身按验,在身体模拟天地运行的过程,发展出导引、行气等新的技术。他们认为,人体的气与天道宇宙的规律一样,随着时间与方位之别而有盛衰变化;这种变化的规律是可以用阴阳、五行、干支等符号表述,甚至于推算或预测。本书称此为“数术的身体观”。从此再进一步发展成一个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的宇宙形式,这个宇宙有固定的循环方向;循环动力的来源被认为是与某个脏器有关;同时,由观察循环的周期与强弱可以推知整体运行是否正常。所谓脉,正是人体宇宙循环的轨道,有如天体、水道运行的路径。也有如天官可由灾异推知天体的失序,都水可由泛滥察知水道的郁滞,医者也可以用脉象失常来诊断人体的疾病。所以脉的概念是这个新身体观的核心,是“所以能决死生”的基准。这个身体观成为传统中医学的基础。今日对于经脉体系的认知相对于传统中医学已有差异,这个差异不但是因为气、阴阳、五行、感应等个别概念的变化,更是由于整个数术宇宙论的崩溃。宇宙论概念的崩溃也致使现代人的身体经验产生变化。我们今日溯源这个无法目验、亦不能以现代解剖学解释的脉,其意义在于提供另外一种了解生命或人体的范式。 此外,笔者认为针灸疗法与脉学有密切关系。今日讨论脉的发现与产生,往往太重视针具的角色。针灸疗法从刺经到刺穴的转变,无疑与工具的进步有关。但那已是在脉学体系化较晚的下一个阶段。针具的进化导致腧穴性质与位置的确定,对于脉从独立演变至经不离穴的概念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