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佛教史

  • 齐梁皇室的佛教信仰与撰述

    作者:李猛

    兰陵萧氏作为齐梁皇室,在南朝的政治史、佛教史以及文学史上都有独特的位置,历来都是南北朝文学、史学乃至哲学研究的热点话题。《齐梁皇室的佛教信仰与撰述》一书不拘于学科限制,以晋唐佛教文献以及传世史部、集部文献为基础,以齐梁皇室的佛教活动与相关撰述为主要线索,融合文史,深入讨论了齐梁时期的佛教、佛教影响下的士人思想变迁与诗文创作,以及内外典籍编撰等诸多领域的问题。

    本书是对目前中古史研究领域细致分析史料、诗文等文本的进一步延展和开拓,动态地解读了佛教文献的文本变化,深度分析了其年代、层次、史源,并发掘佛教文献背后蕴含的丰富信息,对现有南朝文学史、佛教史、政治史乃至中古士族等领域的研究模式有所突破。

  • 胡僧东来

    作者:尚永琪

    《胡僧东来——汉唐时期的佛经翻译家和传播人》由尚永琪著。胡僧东来传教,有陆路和海路,海路一般是从扶南(今柬埔寨)或师子国(今斯里兰卡),搭乘商船转道而来;而陆路则是越过帕米尔高原,通过丝绸之路南道、北道或中道,经过和田、库车、伊宁等地,辗转到敦煌,然后沿河西走廊东向中原或江南。 负笈东来的胡僧们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这是令人感兴趣的问题。《胡僧东来——汉唐时期的佛经翻译家和传播人》描绘了背负经卷、疾步前行的西域胡僧,为我们了解这一群体提供了鲜明生动的实例。
  • 敦煌学与佛教杂稿

    作者:白化文

    白化文先生多年来从事佛教、敦煌学、目录学等学科的研究工作,对有关佛经、佛寺与佛像的问题、敦煌遗书目录和敦煌变文的问题及佛经目录的问题的研究有深厚造诣。本书是白化文先生在敦煌学与佛教方面的研究情况的总结,主要收录了五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有关敦煌学的,共二十篇,主要是敦煌俗文学与敦煌遗书资料及其编目工作方面的探索。第二部分,以《汉文大藏经简述》为主,及后续的几篇补充之作,主要探索了佛经目录的问题。第三部分是有关汉化佛教的研究。第四部分是四篇序言,第五部分是五篇纪念性的文章,这九篇均用文言文特别是骈体文写成。最后还有一篇与儒释道三教均有关联的文章。
  • 中国东南佛教史

    作者:严耀中

    本书是一部研究和论说中国佛教在东南地区传播、发展及其演变历史的专题著作。全书以“东吴之国与佛教初播”、“东晋—佛教在中国立足的关键时期”等18个专题,系统而又完整地论说了自三国至明清时期,佛教在东南地区初播、立足、兴起、演变的史迹;揭示了东南民俗、魏晋玄学等对于佛教在这一地区兴盛的关系,以及东南佛教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与这一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经济、政治社会之间的关系。
  • 南宋佛教制度文化研究(全两册)

    作者:王仲尧

    本书创造性地研究了南宋佛教制度文化及其在国内外特有的文化影响力问题,从三个角度展开讨论: 一是政府行政机制与寺院体制关系;南宋朝与户籍配套的僧籍体制、通过敕额进行合法寺数控制、敕差住持制度、寺院住持体制等,提高了佛教的社会文化影响力。二是寺院体制关系本身;嘉定年间出现的五山十刹体制及作为其外在物质形式的寺院建筑功能等,形成特定制度文化,成为佛教制度建设进程中的鼎盛期。三是寺院体制内部结构关系;因体制内涵的经营性质而体现的寺院经济经营模式,及其与社会经济系统互动的和谐性质,成为相应制度安排的特有表现, 研究视点从以往习见的僧团、教派转移到以寺院为主体,用详实的资料和鲜明的观点说明南宋佛教在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互动中建立的寺院体制,成为佛教发展迄今的基本制度。 王仲尧,哲学博士,教授;浙江工商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美国西方大学等访问教授。
  • 隋唐佛教史稿

    作者:汤用彤

    本书是汤用彤先生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授课讲义,70年代其子汤一介先生整理后由中华书局于80年代初出版。书中内容涉及隋唐佛教势力之消长、佛经传译之情形、佛教宗派及传布等。这本书在佛教史研究上的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至今仍然是研习相关专题的必读书。
  • 隋唐佛教史稿

    作者:汤用彤

    本书是中国著名学者汤用彤先生研究整理的关于隋唐时代佛教在中国发展演变之概况的专业著作。 全书依次阐述了隋唐时代佛教势力的消长、隋唐佛教传译情况、隋唐佛教撰述、隋唐佛教宗派、隋唐佛教传布等方面的内容,叙述细致翔实,体例系统全面,是一部优秀的学术专著。
  • 六朝佛教思想研究

    作者:小林正美

    《六朝佛教思想研究》通过分析与传统的“儒教”、道家思想,或者刘宋中期之后确立的“道教”之间的关系,来解明东晋、南朝的文人贵族对“佛教”思想的理解方式。相信这个方法对于解明六朝“佛教”思想的历史事实是最合适的方法。
  • 中国佛教史(第二卷)

    作者:任继愈 编

    《中国佛教史(第2卷)》内容简介:本卷介绍了包括西晋、十六国、东晋的汉族及北方其他各族的佛教。第一章介绍西晋佛教;第二章介绍十六国佛教,以后赵、前秦、后秦为主;第三章介绍东晋佛教。本卷重点介绍了般若学说,佛图澄、释道安等人的活动、思想,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 中国佛教思想史稿

    作者:潘桂明

    《中国佛教思想史稿(套装3卷共6册)》包括:《第1卷 汉魏两晋南北朝卷(上)》、《第1卷 汉魏两晋南北朝卷(下)》、《第2卷 隋唐五代卷(上)》、《第2卷 隋唐五代卷(下)》、《第3卷 宋元明清近代卷(上)》和《第3卷 宋元明清近代卷(下)》。 是对中国佛教思想所做的综合考察和全面论述,内容自佛教传入至近代,时间跨度约两千年之久,涵盖佛教思想史上的主要人物、学派和宗派,及其相关的重要哲学范畴和命题;阐述并分析这些范畴、命题的演变过程,揭示在这个过程中体现的文化内涵、思维特征和知识取向。 全书由汉魏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近代三卷组成第一卷详细考察和分析了中观学派的中道实相原理及其思维方式向涅檠佛性系统的心性学说转化的内存依据、文化背景,描述了这种转化的具体历史过程及其表现形态:第二卷对隋唐五代佛教宗派思想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予以重点分析和阐释,指出各宗派之间的思想联系以及矛盾差别;第三卷着重研究和阐明衰退时期中国佛教思想的基本形态,辨析产生这些形态的文化前提,推及传统佛教思想向近代过渡和转化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基于对佛教思想与懦、道两家学说关系的周密论证,既为学术界提供佛教思想研究的必备知识,又为深化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研究提供新视角、新思路。 《中国佛教思想史稿(套装3卷共6册)》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佛教思想研究”的最终成果,结项鉴定为优秀等级,鉴定专家组认为,此书“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中国佛教思想通史著作,填补了学术界的一项研究空白”,“不仅是佛学研究领域的个重大成果,也为纠正学术界的浮躁风气,提供了学术典范”作为个人的学术研究成果,该著凝结了作者孜孜不倦的求真精神,使之具有立论的全面性、系统性以及独创性等鲜明特点资料广博而详实,内容周全而厚重,述论严密而深刻,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价值。
  • 中国佛教通史

    作者:赖永海 主编

    根据中国佛教思想的发展变化特点,结合中国社会历史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进程,这套由赖永海主编的《中国佛教通史》分四个时期对中国佛教的历史发展进行整体的论述。 第一至第四卷,呈现与论述了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整体风貌与历史发展,主要介绍、论述与评析了此一时期佛典的翻译、义理的传播和僧团的组建,以及佛教与王道政治的相互关系、佛教与传统宗教、儒道思想的碰撞与交融等。第五卷至第八卷的主体内容是对产生于隋唐时期的天台宗、三论宗、三阶教、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等宗派的思想分宗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论述与评述。第九卷至第十一卷主要论述宋辽金元时期的佛教。第十二至第十五卷主要展现与论述明清民国时期的佛教。
  • 金陵刻经处研究

    作者:羅琤

    金陵刻經處是中國近代佛教史中一個重要機構,為晚清佛教復興奠定了基礎。 本書是第一部全面研究金陵刻經處的文獻學著作。由金陵刻經處的建制、沿革和刻經事業入手,詳細敘述了金陵刻經處的建立和發展,考證相關人士,并整理了金陵刻經處自創立至1966年所有出版經書與經版目錄。在此基礎上,探討了金陵刻經處在近代思想文化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本書為中國近代佛教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 觀音

    作者:于君方

    觀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的化身,在印度、東南亞與西藏,亦是象徵神聖王權的男性神祇,然而在中國,「他」卻變成了「她」,成為循聲救苦的「慈悲女神」,並擁有截然不同的歷史與身世,深刻地影響了國人的生活與信仰。 于君方教授投注十多年的心血,以結合文化、藝術、社會、歷史等跨學科領域的創新研究方法,探討觀音經歷此戲劇性演變的原因與過程。除了佛經之外,本書將感應錄、朝聖故事、寺志與山志、民間文學、田野調查,以及反映觀音形象變化的藝術造型等全面納入討論範圍,是深入研究觀音信仰的突破性著作。
  • 隋唐佛教文化

    作者:(日)砺波护

    本书上编,主要根据文献记载,考察佛教在东亚世界的传播,以及传播过程中同中国已有的儒家伦理道德和佛教势力的冲突斗争,通过对此过程的研究,可以深刻的了解佛教是如何在一个文化积淀深厚的社会扎下根来的;下编有三章,其中主要内容是介绍佛教文物,包括碑铭的重要论文,和书法...
  • 七宝庄严

    作者:孙英刚

    本书主要讲诉佛教转轮王作为神权与王权之间的纠葛故事,作者从武则天的七宝之谜讲起,到印度阿育王的传奇故事,以及历史上贵霜王国,说明了转轮王信仰与中国图景以及东亚世界政治起伏的若干不为人所知的秘密。 丛书简介:丝瓷之路博览丛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组织编写。其编撰意图在于,通过讲诉中国古代对外交流领域的传奇故事,让人们了解中国与世界关系之紧密乃是有着长远渊源的。本套丛书,执笔者不是学界大佬,就是后起新秀,所以史实可靠,文笔生动,而且利用其研究资源,提供了许多精美的图片以供鉴赏。 本套丛书,不但可用作教育研究的辅助读物,也可用作旅游观光的参考指南,还可供茶余饭后阅读怡情,更可为具有一定历史知识水平又喜好探古猎奇的读者提供许多惊
  • 佛教史研究的方法与前景

    作者: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

    十九世纪以来,以现代学术研究方法所作的佛教研究已经在国际学界取得相当大的进展,东西方学者分别从不同的问题、材料、视角和方法对佛教的思想和历史等作出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给中国的佛教研究者留下了许多新的、有待开发和深化的学术议题。《复旦文史专刊(7):佛教史研究的方法与前景》以佛教史研究的方法与前景为议题,以期进一步推动中国的佛教史研究,加强东西方的佛教史研究方法上的交流。
  • 明代的佛教与社会

    作者:陈玉女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来研究明代佛教史的论文多篇,综合历史学、社会学的视角与研究方法,对明代佛教与政治权力的关系,佛教与地方经济环境的相互影响,佛教因应政治、社会的需求而发生的变化,佛教信仰所反映的明代女性的精神生活与社会地位,以及佛教医学的发展等多个论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 日本佛教史

    作者:末木文美士

    中文版序: 日语版《日本佛教史》在1992年由新潮社出版。第一版只发行了3000本,当时并不被认为会是一本畅销书。但自1996年收入“新潮文裤”再版至今已经发行了23版,广受读者的喜爱。 虽然市面上名为《日本佛教史》的书相当的多,但大部分只以叙述历史事实为主,不涉思想的讨论。针对这一点,本书的特征,如同副题“思想史的探索”所呈显的,以思想为中心,探讨日本佛教的开展。只知道历史上发生的事实,是不足以理解日本佛教的,理解根本上的人们的思想是不可或缺的。 日本佛教的源流,或经由朝鲜半岛,或直接传自中国,其基本概念因为来自中国,所以常常被认为它只不过是中国佛教的一个支流而已。另一方面,亲鸾、日莲等知名的佛教人物,虽然说他们开展出了日本独自的思想,但是由于他们的想法太过偏激,从中国佛教的常识来看,要把他们纳入佛教的范畴内,看来似乎有些困难。因此,对中国的研究者、知识分子,甚至对佛教抱持关心的人们而言,他们往往认为没有必要特意去研究日本佛教。也正因如此,实际上中国对日本佛教的关注是极其缺乏的。 虽然乍看之下日本佛教好像没有什么独创性,或似乎脱离了佛教的一般常识,但是,日本佛教的思想有其必然性的发展。因此,并非只是去理解个别的片段思想,而是要把握整体思想史的发展,方能理解其产生新思想的必然性。如此才能适切地理解日本佛教独特的魅力。 中国文化受到儒学绝对性的影响,而日本文化或日本人的想法,其根底是佛教。中国佛教以僧院为中心,其影响在某一限定的范围内,而日本佛教则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丰富了日本人的生活及文化。今日虽然其影响力逐渐衰落,但为了了解日本,学习日本佛教成为不可或缺的首要之务。 中国与日本在地理位置上虽然很近,但却很难相互理解。如果如是没有相互理解的对立,那是很危险的。如欲克服这个难题、建立新的中日关系,理解相互的文化根底是不可缺的。因为,在理解他人的同时,也成为自我反省的契机,不是吗? 本书虽然不是大部头的书,但尽可能不受特定宗派所拘泥,从自由且宽广的视点来描述不同于中国的日本独自的佛教思想及其发展,深入探讨被视为是日本佛教特征的本觉思想、葬式佛教、神佛关系等问题。虽然是入门书,但不拘于一般的通说,尽量记述从我个人观点出发的研究结果。二十几年前的著作,或许有些地方无法反映出现在最新的研究状况,但在基本的地方,我有信心即使是现在仍然称得上开端性研究。 本书的繁体中文版由台湾商周出版社在2002年出版。译者涂玉盏氏(台湾文化大学日本语文学系副教授)是我任教于东京大学时博士班的学生,以日本净土教研究取得博士学位。这一次,因有葛兆光教授的大力帮助,才促成了简体中文版的发行,身为作者的我,这是很开心的事。但愿本书能让读者更理解日本佛教,甚至理解日本。 末木文美士 2013年9月
  • 中国密教史

    作者:吕建福

    密教,又称秘密佛教。作为一种宗教神秘主义,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印度佛教出现之前。作为一种解脱手段,它属于简捷法门,可以使修持者即身成佛。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密教始于东汉末,而盛于中唐以后,并远播日本、韩国等。作为大乘佛教的晚期形式,密教的基本精神和成熟形式又都保留于我国的西藏。 本书是一部旨在反映秘密佛教在中国发展演变的历史为主、兼及世界其它地区和传承系统的密教整体历史的学术专著。所有章节的安排设计和内容的繁简取舍,都围绕中国密教这个中心议题。这里所谓的“中国”称“中国密教”。主要讲汉传佛教而兼及藏传佛教。由于目前尚多考证,略议论、少重复的方法,注意系统性和完整性,并将宗派传承的历史和一般信仰的历史相结合,力求反映和提示出中国宗教发展演变的基本史实和历史规律。古代各部分,凡涉及与其它佛教史菱相重复的,均从略。近代部分,因资料所限,亦从略。印度密教,着重探讨历史密教的起源、形成和早中期历史,晚期历史因藏译中有比较系统的记载,故有待于来者。藏传密教及大理密教,广义上也在中国密教的范围之内,但自成体系,传承有别,故作全面论述,而重点仍在(藏传)传入同地的历史。日本密教及朝鲜密教,根据已有的研究(日本)加以介绍,但突出与中国密教直接相关的入唐八家。本书是从历史学角度探讨中国密教乃至整个密教的一部尝试性著作。 本书以客观的态度,翔实的史料,科学地再现了中国秘密佛教的历史轨迹和理论概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