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郑岩

  • 从考古学到美术史

    作者:郑岩

    本书以众多考古发现中的壁画为研究对象,向读者展示了一副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民间生活画卷。 这本集子中的文章大致可以反映我过去二十多年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情况。这段经历并不是依据既定脚本按部就班展开的演出,而是一个在或明或暗的道路中不断摸索的过程,我所思考的问题虽然未在很大的范围内展开,却也常常跟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有所转移,前后还有一些交叉和反复,因此选入集子的文章未能集中于某一专题,而是比较散漫,行文风格也不够统一。这些文章基本按照内容排列,以便于阅读,至于原来发表的时间,则可以在文末查到。(郑岩自序)
  • 馬的中國歷史

    作者:楊泓,鄭岩,杭侃 等

    馬──中華民族的寵兒。 馬,哺乳動物,面長,耳直立,頸上長鬃毛,尾上有長毛,四肢強健,善於奔跑。馬從古至今一直是人類的良伴,牠的賽跑是大部分香港人每周全神貫注的對象,亦因今年香港主辦奧運馬術項目,馬匹受注目的程度一時無兩。其實馬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寵兒,而人與馬的淵源,可能比任何動物還要深。 說到馬,我們都可能會聯想到這些問題:為甚麼公主的丈夫叫駙馬?伯樂相的是甚麼馬?馬車是西方傳入的嗎?中國古代也有馬球?「舞馬」與馬術有甚麼分別? 對於這些迷團,也許我們都不能一一解答。 一本書,揭開寵兒之迷。 馬是人類早期開始飼養的家畜之一,與人類社會有著密切的關係。馬曾經是社會主要的交通運輸工具,及不可缺少的軍事力量,與馬相關的學術研究、歷史文獻、文學作品、藝術品、考古發現等等層出不窮,數之不盡。《馬與中國歷史》匯集國內多位知名學者、專家通過文史、藝術領域專家的文章,輔之以精美的圖像,從歷史、藝術、文化、文字等多個角度,闡述馬與人類社會的緊密聯繫,使讀者了解馬匹這一人類重要夥伴,是知識與趣味的完美結合。 揭開書本,認識駿馬,讓自己在全國歡騰慶祝奧運時,在全港鬧哄哄地迎接馬術比賽盛事時,知識過人,趣味倍增!
  • 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

    作者:郑岩

    本书对于魏晋南北朝壁画墓进行了综合研究。书中所讨论的壁画取其广义,不仅包括彩绘壁画,还包括如模印拼镶砖壁画等以其他材料和技术制作的壁面装饰,此外附带讨论了装饰有画像的葬具。 上编在全面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魏晋南北朝壁画墓进行分区与分期,将其分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南方地区、中原地区四个大区,根据资料的情况,有的大区再分为若干小区,在此基础上对有些地区的壁画墓进行分期,建立起这一时期壁画墓的基本时空框架。 下编选取典型材料,对相关问题进一步加以分析。包括以河西地区魏晋壁画墓为例,讨论不同区域间文化的互动关系;通过分析邺城东魏北齐壁画墓的特征,提出“邺城规制”的概念,以考察汉唐之间壁画墓的过渡性特征;从南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入手,探讨壁画图像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及其在墓葬中的功能;以青州傅家北齐画像石为例,观察外来文化影响下内地丧葬美术所发生的变化。本书注重对于一些新的方法加以探索和尝试。
  • 中国表情

    作者:郑岩

    本书借助古代文物,探讨了古人的相貌和风度。书中设有“土石本色”、“青铜气质”、“秦汉豪情”、“六朝姿容”、“帝国异彩”等七个专题内容。
  • 庵上坊

    作者:郑岩,汪悦进

    本书以山东安丘一座清代石坊“庵上坊”为考察对象,从追溯它的建造缘由入手,讲解它的建筑式样和装饰题材;由欣赏它的艺术之美,既而分析它的表面与实际功能;以这座牌坊为例,揭示了清代流行起来的建筑样式“贞节牌坊”的隐匿意义:虽然建造的名义是为纪念那些籍籍无名的妇女,但这些牌坊并没有提供表彰对象的真实生平,其真实功用乃是作为地方富豪彰显和增强一己势力的载体。在富贵吉祥的装饰图像和庄正醒目的匾额题词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意旨和不曾言说的故事…… 作者对这一典型题材进行过多年的深入探查,亦参考和援引了多方的研究成果,在历史语境下清晰勾画出石坊所衍生的各种形式的话语及其彼此间复杂的关系;在精心铺叙的种种故事之间,巧妙地穿插着对于许多理论问题新颖的思考。其精到的述说呈现了丰富灵动的历史文化景观,堪称见微知著。作为艺术史、建筑史的个案分析,本书将历史、建筑、雕刻、民间文学/民俗文化等诸多领域融于一炉,篇幅精短然而颇见功力;配有插图106帧,以亲自测绘和访查拍摄为主。这使本书同时成为一本具有亲切感的图文艺术书和文化旅游读物。
  • 逝者的面具

    作者:郑岩

    古人对于死后世界种种的假设,见于制度、宗教、仪式和书写,更直接呈现于墓葬之中。墓葬既是安置死者肉身的处所,又是建筑、绘画、雕塑和工艺品的集合体,还可以被理解为人们在生死这个最大的、最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命题下,以物质的材料、造型的手法、视觉的语言,所营造的具有终极价值的艺术作品。本书综合采用考古学与美术史的方法,从各个角度描述和阐释两汉至唐宋时期的墓葬材料,力图使这个幽暗的角落在中国艺术史上展现出特有的光芒。 中国自古就有一种观念——视死如生,即侍死如侍生。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彻底完结,而是在另一个世界得以延续,由此留下众多的墓葬艺术,构筑起纷繁的地下世界。它们在千百年的岁月里绵延至今,又不断变迁。本书以两汉至唐宋时期的墓葬艺术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考古学与美术史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了众多墓葬所包含的丰富信息,试图揭开那些逝去的面具,向读者展示出不同地域的人们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先民对自我灵魂的深刻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