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宗教史

  • 齐梁皇室的佛教信仰与撰述

    作者:李猛

    兰陵萧氏作为齐梁皇室,在南朝的政治史、佛教史以及文学史上都有独特的位置,历来都是南北朝文学、史学乃至哲学研究的热点话题。《齐梁皇室的佛教信仰与撰述》一书不拘于学科限制,以晋唐佛教文献以及传世史部、集部文献为基础,以齐梁皇室的佛教活动与相关撰述为主要线索,融合文史,深入讨论了齐梁时期的佛教、佛教影响下的士人思想变迁与诗文创作,以及内外典籍编撰等诸多领域的问题。

    本书是对目前中古史研究领域细致分析史料、诗文等文本的进一步延展和开拓,动态地解读了佛教文献的文本变化,深度分析了其年代、层次、史源,并发掘佛教文献背后蕴含的丰富信息,对现有南朝文学史、佛教史、政治史乃至中古士族等领域的研究模式有所突破。

  • 中国民间宗教简史

    作者:马西沙

    《中国民间宗教简史》即完成于1994年,出版于1998年的《民间宗教志》。此志虽然出版七年,但得阅者几稀,所以上海人民出版社虞信棠先生希望再版此书时,我欣然允诺。这部简史与前者优劣何在呢?前者包罗万象,近120万字,非相关专业人士几难卒读。   民间宗教是中国宗教信仰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本书上起汉末、魏曹,下迄清末,历时近两千载,对影响深远的弥勒教、摩尼教、白莲教、无力教、闻香教、斋教、黄无教、八卦教等十三支民间宗教,从历史沿革、组织结构、经典教义等方面进行深入地介绍与探讨。尤是对明清两的民间宗教,作者引用了大量官书、档案等第一手资料,经过认真、细密的考证,力图接近历史的原貌,既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又不失其学术性。
  • 历代耶稣形象

    作者:帕利坎

    世上的国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国。 他要作王; 直到永永远远。 福音书告诉我们,甚至在耶稣诞生以前,天使就已经向他母亲报喜:「主上帝要把他祖大卫的位给他;他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远。」(路1:32-33)他诞生以后,有几个博士从东方来,问:「那生下来作犹太人之王的在那里?」(太2:2)在圣枝主日进入耶路撒冷一事让他的门徒想起了先知的话:「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是温柔的,又骑着驴。」(太21:5)那一个星期最后一天他在十字架上惨死之时,彼拉多用三种语吉写了一个牌子,放在他头的上方:「犹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稣。」(约19:19)新约中最后一卷书,使用了世间君主都很渴求的一个称号来称颂他为「万主之主,万王之王」(7:14)。 而彼拉多竟还问他(约18:37):「这样,你是王吗?」 彼拉多的问题可能,而且已经得到了许多不同的答案。「王」这个称号没有保留在十字架上,而是传遍了世界各民族、各个帝国。十字架还广泛流传,用以装饰各个帝国和民族的王冠、国旗和公共建筑,以及在战争中死亡的人的坟墓。正如奥古斯丁所说的:「他在十字架上曾被人嘲讽,但是,现在他把那十字架印在众国王眉宇之间。」1在把耶稣送上万王之王宝座全过程结束之前,十字架就已经改变了人类一大部分的政治生活。在以后各章里我们会一再看到,「君王神权」和「圣战」理论的大部分是以耶稣基督是王这一前提为依据的,而关于最终地弃绝一切战争和君王神权的大多数言论也莫不如此。探索耶稣称王在与其它政治论题和象征互动过程中的历史变迁,就可以理解西方政治史中一切高尚事物,和一切恶魔般事物的大部分:就连纳粹的 字(swastika),虽然其形式比基督教还古老,但也是用来恶毒反讽基督的十字架的,这一点鲜明地见于它的名称:弯勾十字架(Hakenkreuz):卍。「这样,你是王吗?」--彼拉多的问题的确依然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伴同着耶稣为万王之王这一形象的是一种期望,即:他即将在地上建立他的王国,圣徒将和他一起治理一千年;对这一期望的经典叙述是《启示录》第二十章。但以理关于四国将从地上消失的预言(但7:17-27)现在应该实现,第四个国就是罗马帝国。2几位早期教会作家在宣称基督「将要消灭暂时性的王国和建立永恒王国」,进而详尽地描述了为王的基督来临时将要完成的对人类生活和自然本身的变革。3在论证对来临王国的这一千年希望之畤,《启示录》作者听到了天上有大声音说:「世上的国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国;他要作王,直到永永远远。」(启11:15)然而,我们应该注意,正如对千禧年(millenarian)抱有希望的各种鼓吹人物已经注意到的那样,这种对于基督统治的名符其实的期待甚至在二世纪在基督徒中间也绝不是普遍的。因而,爱任纽(Irenaeus)承认,他不同意某些人把这一切解释成为对天上永生的一种比喻,而殉道士游斯丁则认为,虽然他「像其它许多人那样」恪守对基督地上王国的期待,但是也还有「很多人属于纯洁而虔敬的信仰,虽然是真正的基督徒,但想法都不一样。」4 而且,千禧年论者和反千禧年论者都会回答彼拉多的问题,说游斯丁所说的话:「基督的确是永远的王。」5虽然问题出自提庇留.该撒(Tiberius Caesar)的这位代表,即彼拉多,这个问题在以后几百年仍不断地复现在其它各位该撒之代表的言论中。例如,从有关一八○年北非西利乌姆(Scillium)七男五女殉难的叙述(已证明确实可信)中可以得知,对于基督教殉道者以及迫害他们的异教徒,「万王之王」这一称号在用于耶稣时是表明一种反对该撤称至高无上之王的态度的。6而该撒的代表大约同时也问过斯米尔纳的波利卡普(Polycarp of Smyrna):「说『该撒是王』,对他烧香,拯救你的生命有甚么不好呢?」但是,据《波利卡普殉教记》载,他回答道:「八十六年来,我一直是(耶稣基督的)仆人,他从没有伤害我。我怎么能够亵渎拯救了我的王呢?」7《伊纳爵殉教记》中也有同类的故事,如果属实,则在时间上是更早的;伊纳爵(Ignatius)曾当面告诉图拉真(Trajan)皇帝:「天上的王基督(在我心里)……但愿我现在享受他的国。」8 但是,在把耶稣当作商超于尘世问君王的天上之王,而对他表示忠诚的同时,基督教护教者也反复申明,这一态度没有让耶稣的追随者不忠于他们世间的君主。他们对罗马皇帝本人说:「陛下如果听说我们寻求工国,那么陛下无再多加查询即可知,我们说的是一个人间的王国。」他们坚持说,他们谈论的不是政治上的王国,而是「和上帝同在的」王国。因为,如果是尘世间的,政治上的王国,那么,他们就会毫不迟疑地作出政治妥协,否定基督而求得自己的安全。但是,耶稣基督是「荣耀的王」,他对人生提出了终极的要求。为了响应这一最终的要求,「我们只对上帝示以崇拜,但是在其它方面,我们则乐于为陛下服务,承认陛下是王,是君主。」9为了证实他们的忠诚,他们引用了「为我们的君王安全」的祈祷,这些祈祷在基督教圣礼中是献给「永恒、真正、活生生的上帝的;他们必定寻求上帝的恩典,超过其它一切恩典……我们祈求帝国的安全,皇室的兴盛。」他们拒绝做的事是把皇帝奉为神,言称「该撒是主」,和以他的「灵」起誓。10现世的诸王国都是上帝建立的,不是如某些异教徒所说的那样由魔鬼建立;因为由上帝建立,所以值得在上帝护佑下服从。11总之,「就归于众国王和众皇帝的荣耀而言」,指令就是服从,但是是服从而非偶像崇拜:「这样,该做的物当归给该撒,上帝的物当归给上帝。」12但是,即使该做自称是主,也仅仅是国王和皇帝,而耶稣则是万王之王和万主之主;而非众主之一,13凡归给该撒的一切,也首先归给上帝。 注释: Augustine,《论诗篇》76.7。 Justin Martyr,《第一护教书》31。 Irenaeus,《反异端论》5.26.2;5.33-34 (引自Papias)。 Irenaeus,《反异端论》5.35.1;Justin Martyr,《与特里丰对话录》80;见R.P.C. Hanson,《寓言与事件》,Richmond,1959,页333-56。 Justin Martyr,《与特里丰对话录》135。 《西里乌姆殉教案》6,载于The Acts of the Christian Martyrs,H. Musurillo编,Oxford,1972,页86-89。 《波利卡普殉教记》8-9。 《伊纳爵殉教记》2。 Justin Martyr,《第一护教书》11;51;17。 Tertullian,《护教书》30-32;《提摩太前书》2:2。 Ireneus,《反异端言》5.24.1;《罗马书》13:1、4、6。 Tertullian,《论偶像崇拜》15;《马太福音》22:21。 《哥林多前书》8:4-6,见Augustine,《上帝之城》9.23的说明。 本文转载自帕利坎 (J. Pelikan),《历代耶稣形象及其在文化上的地位》,杨德友译,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5,页66-69。
  • 北宗禅与早期禅宗的形成

    作者:[美]马克瑞

    本书在大量文献尤其是敦煌文献的基础上,论证了北宋禅在中日早期禅宗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尤其是作者对神秀历史地位的评价,一反传统扬慧能抑神秀的习惯。 马克瑞编著的这本《北宗禅与早期禅宗的形成》是一部西方学者研究中国禅宗史的名著,作者旨在探寻早期中国禅宗史的真相,重点在恢复禅宗北系(北宗)的历史原貌,及其对惠能之后中国禅宗(南宗)发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予以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禅相对的历史地位。书中的许多观点与国内学界多有不同,如对“南顿北渐”的评判、“金刚与楞伽”性质等,甚至还提出了南宗是基于北宗发展起来的,“没有北宗,就不可能有南宗”这样“另类”的观点。当然,这些“新见”都是建立在作者对禅宗基本文献,包括二十世纪发现的敦煌文献的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的,这就无疑使本书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 世界宗教简史

    作者:谢·亚·托卡列夫

    《世界宗教简史(注释插图版)》内容简介:宗教信仰萌生于何时?其萌生的景况如何?宗教信仰的初始情势及其演化状况如何?宗教礼仪的形成和演化状况怎样?宗教职业者(巫师、萨满、祭司等)集团是如何分离出来的?教会团体又是如何产生的宁您会在《世界宗教简史(注释插图版)》中找到答案。 《世界宗教简史(注释插图版)》对宗教演化与人类历史发展的关联作了深入的解读,是一本难得的了解世界各民族宗教的教科书。自问世以采,《世界宗教简史》已被翻译成西班牙文、匈牙利文、德文、罗马尼亚文、斯洛文尼亚文等欧洲文字。
  • 东方摩尼教研究

    作者:芮传明

    本书归纳了芮传明先生有关东方摩尼教课题研究的的内容和观点,谈到了东方摩尼教与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之融合,特别提到了和古代大众信仰的相互渗透、影响的关系。是目前国内这一课题研究的扛鼎之作。 自序 导言 创教史与研究史 第一章 创建与发展 第二章 研究历史与文献资料 第三章 教养概说 上编 神、魔名号二释 第一章 “摩尼”名号的源流 第二章 “五妙身”及其“相”释 第三章 “五大”诸说辨 第四章 “净风”与“惠明”异同析 第五章 “平等王”名号考 第六章 黑癘、阿缁、贪魔的文化来源 中编 基本教义研究 第一章 摩尼教“性”观念探讨 第二章 “树”符号的象征意义及其演变 第三章 “佛性”与“灵魂” 第四章 “轮回”、“地狱”与生死观 下编 文化交流探讨 第一章 从“船”的喻意看佛教影响 第二章 弥勒信仰与摩尼教之关系探讨 第三章 唐代名人之信仰分析两例 附录 摩尼教汉语典籍校注 主要参考文献略语表
  • 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校订版)

    作者:王治心

    本书是我国著名学者王治心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分六章,叙述了从上古以迄近今中国宗教思想演变的历史。作者特别注重在周秦以后思想上的变迁,在周秦以前所采取的史料,认为比较不可置信的,概不列入;间有引用古书之处,亦以怀疑态度出之。这部著作可以说是我国宗教史研究上的一本奠基性的著作。
  • 中国禅宗史

    作者:释印顺

    《中国禅宗史》是当代中国人写的第一部禅宗历史著作,对印度禅到中国禅的发展、禅学的中国化、牛头宗在中国禅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坛经》的成立与演变、曹溪禅的发展和分化过程以及最终又“众流归于曹溪”的历史做了系统的考察,勾勒出从印度禅向中国禅转化的历史和逻辑线索,弥补了以前禅宗史研究的缺陷,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1973年,日本大正大学因此书的创见而特别授予印顺法师文学博士学位。
  • 路德三檄文和宗教改革

    作者:[德] 马丁·路德

    路德宗教改革三檄文全新中文版 开启近代西方思想史大门的扛鼎之作 马丁•路德的名字早已深深地嵌入了德国历史、欧洲历史和世界文明之中,他所引发的宗教改革运动开创了基督教新教传统,导致欧洲文明脱胎换骨,面貌一新,主导世界文明至今。 本书系“世界宗教关系史文丛”之第一种,所收录的三篇檄文——《论德国基督徒的尊严》、《论教会的巴比伦之囚》和《论基督徒的自由》是天主教和新教这两个宗教之间的分水岭,是思想史的一个新起点,也是我们进入路德思想的大门,和进入近代西方思想史的大门。它们所呈现的思想脉络和现代社会发展线索一脉相承,时至今日,其生命力依然强盛。
  • 交錯的東亞宗教

    作者:葛兆光

    第一讲《应对西潮——1893年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前后的日本佛教与中国佛教》【提要】 1893年9月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宗教大会”是一个重要的现代性事件,它冲击着世界各种传统宗教。日本佛教徒对于这一现代潮流早有准备,在会议上应对自如,说明日本佛教已经走出明治初年“祭政一致”和“神佛分离”造成的困境。但是,与日本不同,代表中国出席大会的主要是西洋各国在中国的传教士,与会的唯一一个中国人彭光誉,则以帝国官员与儒家学者身份,傲慢地坚持儒家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对“宗教”与“现代”都表现出相当不屑。中国佛教不仅缺席大会,并且在那个时期,对现代潮流也缺乏回应,虽然1895年之后的中国士大夫转手从日本学到佛教在现代的种种意义,因而刺激了晚清佛学复兴,但中国寺院佛教对西潮的反应,仍然慢半拍甚至一拍,直到“庙产兴学”直接威胁到佛教的生存,才开始了佛教振兴与佛教改革运动。然而,正是由于中国佛教的反应迟缓,使后起的中国佛教不得不面对居士佛学的挑战、现代政治和思潮的压力和日本佛教争夺空间的三重压力,使得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佛教举步维艰。对比日本佛教与中国佛教的这一现代历史过程,可以让我们重新思考有关东亚、宗教与历史的问题,检讨有关这一领域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第二讲:《橘枳之异——东亚道教交流史之概念、方法与立场的再思考》【提要】 这一讲的问题意识,来自近年来学界对中国道教在东亚流传与影响的研究现状。如何评价中国道教在东亚的影响与传播,日本、中国与韩国学界曾有激烈争论。本文以通常被认为是“(中国)道教遗迹”的若干现象为例,指出古代的中国与韩国、日本之间,自从古代巫觋、秦汉方士、中古道教以来,曾有着一波又一波的交流并留下文化遗迹,对这些文化遗迹,笼统而简单地说它“是”或“不是”中国道教的影响,其实不仅受国家立场和民族情感的影响,也往往忽略历史上这些文化遗迹的叠加过程。特别是,如果我们仔细清理中国道教在日本与韩国的流传,特别是十一世纪之后的流传,就能知道道教在东亚的流传与影响,在不同国家的历史、政治和社会背景形塑下,不仅在各个时代不同,在各个国家也不同。本文意在说明,超越国家/王朝的宗教史研究,不仅要说明文化之间的“交错”和“叠加”可能塑造了一个彼此相近的“东亚”信仰世界,更要说明的是,道教的流传与影响,在中国、日本与韩国不同背景中,曾经发生移形换位的变异。 【座谈会·附录】《纳“四裔”入“中华”?——1920-1930年代中国学界有关“中国”与“中华民族”的论述》【提要】 这是一篇历史学论文。之所以要特意强调这是“历史学”的论文,是因为本文对现代中国的国家,特别是它的疆域和族群,只是试图客观地描述一个历史过程,即描述现代中国及其疆域、民族形成的历史背景如何,甚至只是在描述这一形成过程中的一个侧面,即1920-1930年代中国学术界(主要涉及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和人类学)如何参与重建有关“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叙述,而不是在对这种国家形态的形成过程作任何价值判断,我既不是在为现代中国国家形态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论证,也不是在为现代中国面临的“内”与“外”的多重困境开药方。因此,这篇论文叙述的只是一个历史过程,也就是从晚清以来,特别是1920年代到1930年代这二十来年中,中国主流学界是如何在现代中国的历史、政治和社会背景刺激下,参与到重建“中国”和“中华民族”论述的大潮中,在学术上努力纳“四裔”入“中华”,也许,这一努力也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现代“中国”这个在疆域与民族上都颇为特别的国家。
  • 比较宗教学史

    作者:(英)夏普(Sharpe,E.J.)

    本书系统说明了近代西方比较宗教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上及古代希腊时代、下及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论述了各派宗教学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理论和主要著作。
  • 中国道教史

    作者:任继愈 主编

    《中国道教史》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道教史的著作,论述了道教从东汉孕育诞生,直至近代大约两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涉及的问题包括道教的教团组织、经典、教理、著名我物、内外丹、养生术、符录咒术、斋醮科仪以及道教对民间秘密宗教的影响等。 全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道教历史发展为线索,阐明了道教在不同阶段的特点,以及当时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潮流的关系。本书对道教思想的研究,补充了以往哲学史的某些缺环;关于道教内外丹和养生学的研究,揭示了道教对中国古代科学,特别是化学、医药学发展的重要贡献。本书出版后在中国内地、港台地区及日本学术界有较大影响。
  • 近代早期西欧的巫术与巫术迫害

    作者:陆启宏

    《近代早期西欧的巫术与巫术迫害》作者陆启宏博士,着眼于近代早期西欧的巫术以及与之相应的巫术迫害,力图从欧洲社会宏观的时代背景中,发掘出巫术及巫术迫害现象背后所折射出的西欧近代早期在宗教文化、政治版图、社会心理等方面发生的剧烈变革。欧洲传统文化中的巫术和魔法,并非如哈利·波特系列所描述的那样是天马行空想象的产物,它与欧洲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宗教、政治、经济乃至气候环境都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
  • 唐代道教

    作者:巴瑞特 (Timothy Hugh Ba

    《道教学译丛(10)·唐代道教:中国历史上黄金时期的宗教与帝国》主要内容包括:历史背景以及初唐道教、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的道教与政治、中唐中兴与道教的复兴、开元中期的道教、天宝年间的道教、安史之乱到九世纪早期的道教与帝国、九世纪早期的道教与政治、九世纪中期的道教与政治、晚唐的道教与政治等。
  • 中古三夷教辨证

    作者:林悟殊 编

    三夷教在古代中国,显非主流宗教,也没有流传到近代。如果不是由于考古发现的激发,学者刻意探索,三夷教在中国社会历史上的真实面目及其影响,殆不为人所知。因而,对三夷教的研究,可说是严格意义上的纯学术研究;其与当前社会生活,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殆无任何直接的联系,自然难以产生时尚所追求的社会效益。至于其学术价值,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即便自己略有所见,也应避卖瓜之嫌,更何况身在庐山,本来就看不清。不过,忆当年身为研究生时,业师蔡鸿生先生指示就该领域去作学位论文,余遂穷尽办法,检索收集有关研究的论着目录,发现无论国内国外,不管和平时期抑或战乱时期、冷战时期,总有那么一批学者前赴后继、持续不断地从事该领域的研究,个中还不乏真正饮誉全球的学界泰斗;由是而深受鼓舞,也就一年一年坚持做下去。 对中国学者而言,三夷教的研究实际是属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范畴。而就这方面,蔡鸿生先生根据陈寅恪先生的治学之道和有关识语,演绎概括了如下的核心思想: 中古时代的文化传播,既是渐进的,又是曲折的。由于当时物质技术条件的限制,来自“文化本原”的直接传播不可能起主导作用,“辗转间接”纔是普遍存在的方式。因此,为了探索一种文化因缘在空间上的展开,也即为何从此地传入彼地,必须找出中间环节,纔不致于架空立说。
  • 道与庶道

    作者:[美] 韩明士

    《道与庶道:宋代以来的道教民间信仰和神灵模式》探讨了中国宗教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民间诸神是否为现实官僚的投影。作者以宋、元时期源于江西抚州华盖山的三仙信仰、道教天心派为例,穿梭于古今之间,融历史学、宗教学、人类学为一体,既提供了一幅宋、元时期抚州地方宗教实践的真实图景,又令人信服地指出,中国人眼中的神祗有两种模式——官僚模式与个人模式,也就是书中所说的“道”与“庶道”。信众固然会将神祗当作官员,但更常见的是以个人化方式向神祗祈求、许愿。神祗是官僚还是个人化的保护者,一直取决于信奉者、陈述者在何种语境,以及出于何种目的。
  • 基督教史纲

    作者:游斌

    《基督教史纲(插图本)》继承了历史写作“左图右史”的传统,并考虑到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运用文化地理学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方法,强调从地理的角度理解宗教的传布。全书共有80幅基督教历史地图,配合正文的历史叙事与分析,使读者对基督教的文化时空形成直观的了解,增强读者的历史现场感。 《基督教史纲(插图本)》以基督教与西方社会文化的关系为主线,以专题的讲解带动对基督教的原理性分析。全书共分为六编,60个专题,既独自成题又彼此连贯,点、线、面相互呼应,勾勒出简洁明了的历史脉络,白描式地叙述基督教与其他文化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专题的选择上,《基督教史纲(插图本)》注意“直通”与“横通”的结合,集中分析基督教对社会文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义、思想、制度和事件,揭示基督教与文化、思想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使读者得以了解基督教的特殊内涵、影响社会的方式、与其他文化要素的内在关联等。 《基督教史纲(插图本)》把基督教史置于世界民族史的框架之中,从基督教与以色列民族、欧洲民族、世界民族的关系的角度来写基督教史,使读者在了解基督教历史的同时,也可总结宗教与民族之间的一般性关系。
  • 宗教大历史

    作者:[法] 让·德吕莫

    星象学家发现,历经2000年的黄道12宫和黄道12星座已不吻合,宗教真的能在苍穹中辨识出神的意旨?萨满教用通灵和附身治疗病人,万物有灵真的能将被诱拐被吞噬的灵魂唤来?人民圣殿教、大卫教、太阳圣殿教……那些幽灵般消失的邪教是否会卷土重来?祷告和入定就是传说中的灵修?从亚伯拉罕、摩西、佛陀、耶稣、穆罕默德到圣人圣迹,那些超越常人体验的显灵为何在实际的勘察中又被一一印证?…… 世界著名宗教学家撰写的这本通俗名著,以极为丰富的史料和客观科学的分析,探讨了世界各国几千年的宗教传统与超脱的联系,出版后即成为欧洲文科学生的必读作品。
  • 宗教改革运动思潮

    作者:阿利斯特·麦格拉思

    在大多数国人眼中,宗教改革运动只是西方漫长历史长河中年代久远的事件,至于这场运动所由发生的思想根源,改革中所涉及的神学教义,我们却了解甚微,更不用说它对包括今天的东西方在内的整个人类社会及基督教会所带来的影响了。 如果我们可以把宗教改革运动比作一棵树的话,透过《宗教改革运动思潮》这本书,读者可以洞察这棵树所赖以汲取养分并向各个方向伸展的树根——改教家所共同关注的“因信称义”、“预定论”、“回到圣经”、“圣礼教义”、“教会教义”等基督教神学思想;也可以直观地看到其粗壮挺拔的树干及其繁茂的枝杈——宗教改革运动中的众派别和个人,比如路德的信义宗,加尔文的改革宗,以及茨温利、梅兰希顿、布塞等人,以及浓郁的树叶——众派别和个人在改革中所坚持的同中有异的改革措施和神学教义;并且可以看到它的丰硕果实—— 改革所取得的成功,以及带给教会及人类历史的重要影响。 作者动态地展现了宗教改革运动从改革的呼声到发生、发展、结束的整个过程,以及这场运动得以展开的背景,比如人文主义和经院哲学等伟大的思潮运动、极端的宗教改革运动和罗马天主教等其他宗教意识形态,以及16世纪早期的帝国城市的政治和社会实况,从其中凸现出宗教改革运动的主要神学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