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上古史

  • 宗周礼乐文明考论

    作者:沈文倬

    《宗周礼乐文明考论》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主要内容包括:略論禮典的實行和《儀禮》書本的撰作;對《士喪禮、既夕禮中所記載的喪葬制度》幾點意見;宗周歲時祭考實;覲禮本義述;漢簡《士相兒禮》今占文雜錯並用說;漠簡《服傳》考;從漠初今文經的形成說到兩漠今文《禮》的傳授;《禮》漠簡異文釋;孫詒讓周禮學管窥;黄龍十二士的定貝和大學郡國學校的設置;“执駒”補釋;對揚補釋;有關《對揚補釋》的幾個問題等。
  • 甲骨文中的殷前古史

    作者:李元星

    本书在现在所发表的十几万片商代甲骨文中,新发现了大量的关于盘古王母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以及夏字和以夏字为核心的大量的"殷革夏命"的卜辞。如"古(止也)王事"即罢贡。"不作王侮",即不当王奴;夏桀将象征王权的九鼎全部移交给商汤,商汤得到九鼎"致鼎泣"的卜辞。 这些卜辞不仅把甲骨断代学的上限由殷伸展至夏末商初,并为中国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了夏代史是信史的确凿原始文证,同时也再一次证明了中国传统的古史体系"自从盘古开天辟地始,三皇五帝到如今"在商代就已经存在,是中国信史的体系。
  • 商周研究之批判

    作者:黄奇逸

    《商周研究之批判:中国古文字的产生与发展》是狭义的《历史的荒原》。书从中国文字发展的动态历史模式上来细审了甲、金文(短铭祭名金文),发现它们不是四堂及现行学术界所认为的商王(殷商君主应是用帝号,而不是用王号)活动的占卜辞,而应是古人祭祀前的一些日子里,为备办祭祀,卜问神意所得的祭祀时间、祭品祭程备忘录,也就是古籍中说的祭祀前的“卜牲与日”。殷墟小屯绝不是殷之国都,而是祭场与坟场。而整个现行甲骨学体系应是建立在约定的假相上的。那么这假相的体系又为何那么迷人呢?这应是甲文现行体系的许多文字的字形考释还是有其正确地方的。错就错在他们无历史动态感的把每个文字的字义,以《说文》作准作基础,死硬地沿时间无限上推,却不知道中国远古文字是专为古人祭祀备忘而发明的。周公才艰难地改造它用作日常事务。这种文字的日常事务能力沿西周历史发展而继续扩大。加之史籀,尤其是孔子、子夏的强力推动有重大贡献。中国远古就已有伏牺、仓颉。甲金(短铭祭祀金文)文字.但却存在一个“历史日常事务记载的黑洞”,原因就在——它们都是祭祀备忘文字而非日常事务文字。
  • 世界历史(上古部分)

    作者:朱龙华

  • 世袭与禅让

    作者:【美】艾兰

    《世袭与禅让:古代中国的王朝更替传说(新译本)》内容简介:美国达慕思大学艾兰(Sarah Allan)教授,是著名汉学家,久为中国学术界所熟悉。近知商务印书馆将陆续出版她的中译本著作集,使中国学者能更系统全面地了解她的学说和贡献,这自然是非常值得欣幸的事。在讨论国际汉学研究时,我曾说过:“对于一位学者,以至一个学派的研究,总是应将之放在其所处社会、文化的具体环境里面去考察。”“汉学家常有自己的师学系统,同时其学说观点又必然受当时思潮的影响,特别是哲学、社会学与史学理论的变迁,不时会在汉学家的作品中得到体现。若不注意这一点,就很难体会一些汉学家特有的思想与风格。”在读艾兰教授的著作时,我想也应该由此着眼。
  • 龟之谜

    作者:[美]艾兰

    龟之谜:商代神话、祭祀、艺术和宇宙观研究,ISBN:9787100074896,作者:(美)艾兰 著,汪涛 译
  • 民族与古代中国史

    作者:傅斯年

    本书是傅斯年先生有关中国上古先秦史的研究性论文集,一共收入了五篇代表作:《夷夏东西说》、《姜原》、《周东封与殷遗民》、《大东小东说》、《论所谓五等爵》。篇与篇之间有联系,有系统性,探讨涉及到了中华文化的发端、早期发展、正统传承等史学界长期关注的问题。这几篇都是在发表当时极具新意,对古史研究有突破性和开创性意义的论述,其中的发现使史学界对中国上古史的认识有了系统的脉络可循。
  • 西洋上古史

    作者:刘增泉

    第一章 埃及文明 第二章 埃及新王国时期 第三章 埃及文化背景 第四章 两河流域 第五章 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文明 第六章 印欧民族的现象 第七章 爱琴海文明 第八章 民族的迁移及混乱时期 第九章 闪族 第十章 希腊殖民化时期 第十一章 希腊世界 第十二章 大陆希腊 第十三章 古代希腊文化 第十四章 波斯帝国 第十五章 马其顿王国 第十六章 希腊城邦时期
  • 求古编

    作者:许倬云

    本书辑录著名史家许倬云先生1960 至1980 年间撰写的关于中国古代史的所有研究论文。全书以社会经济史为主轴,从古代民族的融合到三国吴地的地方势力,从两周的农业技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从传统史学精神的探讨到社会学在史学研究上的应用,对中国上古史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梳理。 自古以来,中外历史学家其实都在致力叙述千类万绪的变化。“变”是人类历史上最不变的“常态”!本书诸篇论文,有的是讨论国家制度,有的是叙述文化现象,不论是有关封建体系、文官制度、国家权力,或文化兴衰, 大致都与社会及制度的“变”有关,接之历史,这些系统都无不时时处在变动之中,因此而各有其衰退、败坏, 甚至崩解坍塌。 世事生生灭灭,都有潜伏的因缘。读史者,若能用历史经验,长存戒心,则趋避之际,自然会有智慧。 —— 许倬云
  •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作者:Michael Loewe,Edward

  • 上古西藏与波斯文明

    作者:张云

    本书依据大量藏文、汉文、波斯文等文字资料,第一次系统和深入地探讨了上古时期西藏与中亚、西亚地区波斯文明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西藏苯教与波斯祆教之间的联系,对我们认识、了解上古西藏的历史有着积极的意义。
  • 走出疑古时代

    作者:李学勤

    《走出疑古时代》。作者李学勤先生,现为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自1992年李先生提出“走出疑古时代”口号以来,走出疑古已成为一种思潮,对学术界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本书是作者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一部高质量学术著作。全书共分六篇,第一篇论古代文明,第二篇神秘的古玉,第三篇新近考古发现,第四篇中原以外的古文化,第五篇海外文物拾珍,第六篇续见新知。主要涉及中国上古时期的历史文化、中原与边远地区的文化交流、早期的中外关系等主题。 李学勤先生的名著《走出疑古时代》初版于1995年,1997年又出了修订本,均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最近该书又由长春出版社出了新版(2007年1月)。如李先生在初版《自序》中所说,该书是其“继续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结果”,而且所及范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前段,即自文明起源到汉代初年”。后面两个版本与初版相比,只是增加了《续见新知》一编,收入初版之后李先生新作的十来篇相关的短文,并校正、修改了初版中的“一些错误之处”。 《走出疑古时代》是李先生1992年针对中国近代乃至古代“疑古”思潮提出的一个口号,十多年来“走出疑古”又形成一种新的思潮,“对学术界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走出疑古时代》在这种背景下迅速成为“当代的学术名著”,而且“很多大学的历史、考古、哲学等系把它作为本科、研究生的教材,或列入必读书目”(新版《出版说明》)。 1992年,李学勤发表了《走出疑古时代》这篇号角性的著名演讲,可谓恰逢其时。该文“编者按”强调说,此文“痛感疑古思潮在当今学术研究中产生的负面作用,于是以大量例证指出,考古发现可以证明相当多古籍记载不可轻易否定,我们应从疑古思潮笼罩的阴影下走出来,真正进入释古时代”。1995年,李学勤将相关论文集为一书,《走出疑古时代》被作为导论置于书首,并即以此为全书题名。 本书1995年出版后,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响,清华大学葛兆光教授、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等撰有书评,很多大学的历史、考古、哲学等院系把它作为本科、研究生的教材,或列为必读书目。1999年荣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1997年,此书再出修订版,流传颇广。伴随作者频繁的学术和社会活动及其相关著述的广泛传播,“走出疑古时代”迅速成为一股强大的思想潮流席卷学术界和思想界。
  • 大都无城

    作者:许宏

    “大都无城”的说法并非标新立异,而是对中国古代都邑遗存显现出的某种现象的一个提示,对都邑发展阶段性特质的归纳和提炼。作者从考古材料出发进行独立的分析思考,宏观两千余年都邑动态大势,解读上古历史大都无城时代。
  • 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

    作者:顾颉刚

    本书是顾颉刚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在燕京大学开设“中国上古史”一课时的讲稿。作者旁征博引,对先秦、两汉典籍中的三皇五帝等古史传说作了详细的考辨,严密地考证了古史传说的演变过程、发生背景,推翻了它们的史实地位而恢复其传说本质,澄清了古史系统中的非历史成分,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独到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创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堪为信史的古史系统。本书深入浅出,文字生动活泼,趣味隽永,引人入胜。无论对上古史研究,还是古文学研究,都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 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

    作者:顾颉刚

    本书是顾颉刚先生三十年代在燕京大学开设“中国上古史”一课时的讲稿。作者旁征博引,对先秦、两汉典籍中的三皇五帝等古史传说作了详细的考辨,把它们分为七个大类,他严密地考证了古史传说的演变过程、发生背景、推翻了它们的史实地位而恢复其传说地位,澄清古史系统中的非历史成分,并有些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独到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创建一个比较完整的堪为信史的古史系统,本书深入浅出,文字生动活泼,趣味隽永,引人入胜,无论是对上古史研究,还是古文学研究,本书都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 中华远古史

    作者:王玉哲

    《中国断代史系列(全套)》共16册,分别有:《中华远古史》、《殷商史》、《西周史》、《春秋史》、《战国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上、下)》、《宋史》、《辽金西夏史》、《元史》、《明史(上、下)》、《清史(上、下)》。中华远古史:我国著名古史专家、年届九旬的王玉哲教授毕生治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从中国历史的序幕——中国猿人开篇,一直写到西周末,详尽论述了中国远古历史从史前文明经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演变、发展的过程,尤其对夏、商、周三代的族源、地望、世系、宗法制度、继承制度、政权形式、社会经济及社会性质等问题的论述见解独到。 殷商史:史学界第一部独立、完整、系统的殷商史专著。充分体现了著名甲骨学、古文字学专家胡厚宣先生的研究成果,对处于中国历史远古时期的殷商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等方面作了系统、详细、深入的考释与阐述。1995年,胡先生不幸辞世,其子胡振宇先生乃继承父业,历经数载踵事增华,终于完成了胡先生这部未竟之作。 西周史:著名历史学家杨宽先生积半个世纪研究、历时近二十载完成的一部西周史研究领域的权威之作。系统论述了自公元前十一世纪末叶周武王克商、创建周朝,迄公元前七七一年周幽王被杀、平王东迁洛邑西周时代约280年历史,对西周的井田制度、社会结构、军事制度以及政治、文化制度等方面作了细密的考证和深刻的论述,全面、系统、准确地阐述了中国奴隶社会在西周时代从发展到衰亡的过程。 春秋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春秋史专著,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春秋时期凡317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礼俗、社会阶层等状况及其发展变化,深刻地阐述了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轨迹,以及春秋时代对二千年来中国历史的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战国史:著名历史学家杨宽先生积五十年治学研究之重要成果。着重论述战国时期从分裂割据走向统一,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发生的重大变革和发展,真实地再现了战国时代风云变幻、剧烈变革、百家争鸣、英才辈出的历史与社会状况,是战国史研究的扛鼎之作。
  • 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

    作者:顾颉刚

    本书是顾颉刚先生三十年代在燕京大学开设“中国上古史”一课时的讲稿。作者旁征博引,对先秦、两汉典籍中的三皇五帝等古史传说作了详细的考辨,把它们分为七个大类。他严密地考证了古史传说的演变过程、发生背景,推翻了它们的史实地位而恢复其传说地位,澄清古史系统中的非历史成分,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独到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创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堪为信史的古史系统。本书深入浅出,文字生动活泼,趣味隽永,引人入胜。无论是对上古史研究,还是古文学研究,本书都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

    作者:郭静云

    该书运用不同的史料,从各种角度观察夏商周神话所隐藏及不予刊载的史实。作者着重于中国青铜时代的历史,将出土资料和传世史料相互对照,重新思考早期国家形成的历程。上编“多元文明与集权之滥觞”,由考古事实贪求中国集权政体的形成,包括殷商之前的中国记忆殷商建国的情形,并分析殷商王族的属性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信仰;中编“政权承前启后:殷周王室的关系”,从考古与传世文献探讨商周王室和两国历史阶段之间的关系;下编“商周文献中历史观念形成脉络考”,着重讨论古代历史观念的形成脉络。
  • 最早的中国

    作者:许宏

    《最早的中国》主要利用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辅之以出土与传世文献及相关学科的材料,以二里头遗址为切入点,系统地阐述了东亚历史上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即早期“中国”形成的过程。全书既有宏阔的视野,又不乏细致入微的观察,小到二里头王都内遗迹遗物的描述,大到对全球文明史总体框架,以及距今万年以来的中国史前社会的发展历程的勾画。
  • 历史的荒原

    作者:黄奇逸

    《历史的荒原:古文化的哲学结构(增订本)》对炎黄文化是一种新的认识体系。以前,学术界认识中国上古文化,主要从物质的角度着眼,《历史的荒原:古文化的哲学结构(增订本)》却换成了宗教与文化精神的眼光,并调整了研究者观察古人类的时空距离。这样,《历史的荒原:古文化的哲学结构(增订本)》以全新的眼光讨论了中外古文字的源流、先秦诸子、十三经、上古政治文化等重大问题的流变,并对儒、道的实质,中国与古印度、巴比伦在语言文字、文化、宗教上的关系作了重新认识.对胡适、顾颉刚为首的“古史辨”派(包括阎若璩的《古文尚书疏证》)否定中华民族炎炎赫赫上古文化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性的批判。更重要的是《历史的荒原:古文化的哲学结构(增订本)》在研究的方法上有新的建立,使《历史的荒原:古文化的哲学结构(增订本)》更逼向对事物深一个层次的认识,这样,以前上古文化研究中许多无法索解的大问题,《历史的荒原:古文化的哲学结构(增订本)》中都得到了较圆满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