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罗辑思维推荐

  • 终结贫穷之路中国和印度发展战略比较

    作者:徐滇庆,柯睿思,李昕

    《终结贫穷之路中国和印度发展战略比较》从经济发展的各个角度,如资源禀赋、外部援助、经济结构、人力资本、经济政策等详细分析了中国和印度各自选择的不同的发展道路,以及所取得的经济成就。通过分析中印两国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对我国继续深化经济改革进行有益的探讨,乃至为世界范围内的脱贫提供有益的洞见。当今世界,富国越来越富,穷国越来越穷,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各路经济学家纷纷为发展中国家出谋划策,众说纷纭,但有不少落人了“因为穷,所以穷”的怪圈。
  • 中国为什么有前途

    作者:翟东升

    一本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全民必读书 我们正在崛起,正在奔跑, 然而, 我们在哪?我们去哪?我们怎么去? 中国崛起背后的奥秘是什么? 一本时政奇书 一幅国际经济时局图 一本应对世界经济格局大调整的全民辅导手册 人民大学博士、著名经济战略家 翟东升 重磅力作 著名财经评论家 叶 檀 倾情推介 中国的经济奇迹到底是如何实现的?外资、外贸和外汇政策在其中扮演的何种角色?中国人为此付出了多大代价?中国获得的经济资源如何通过和平手段转变为国际影响力?就上述问题,借助对“三外路线”的归纳与阐述,翟东升博士的专著从跨学科和整体性视角解读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各个方面,并为读者勾勒出未来的政策演进趋势。
  • 1877帝国司法的回光返照

    作者:陆永棣

    江南古城余杭,置县于秦皇赢政二年。五千年前这里曾经蕴育了被喻为中华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近代以来又诞生了以章太炎为代表的许多历史名人。但余杭依然默默无闻,人们很少将良渚文化、章太炎与余杭联系起来,甚至知道良渚文化、知道章太炎的并不多。上世纪八十年代,央视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杨乃武与小白菜》才使余杭随同奇案走入了千家万户。这就是经典名案的力量!   但如同百余年来围绕该案产生的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一样,电视连续剧《杨乃武与小白菜》在重新唤起人们对这一被列为晚清四大冤案之首的案件的关注的同时,对于冤案何以发生、发展并最终获得昭雪,其背后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究竟何在,依然未能给出答案。她只是以现代媒体的力量,重新演绎了一个不同以往的杨案故事。也许这样的答案只有专门的论著才能给出。但令人遗憾的是,可能由于案件曲折复杂,涉及问题众多;也可能论者们大多着眼于宏观叙事,而不愿窥斑见豹;更大原因也许在于认为该案的审理过程已经昭示了答案,案件已不具有多大研究价值,以致我们很难找到这样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专著。当然,最大可能还是我的孤陋寡闻!   只是,一个江南小县,一个豆腐作坊的伙计因病而亡,竟能在当时的中国酿成一起惊动朝野的大案,其影响至今绵延不绝,这其中必定有许多许多值得后人玩味、咀嚼的因素。我们可以发现,该案历时三年有余,横跨同治光绪两朝,审理过程极尽周折,涉及到了晚清刑事诉讼的各个方面。从地方县衙州府臬司巡抚,到中央部院阁僚军机大臣,下至小小仵作,上达两宫太后。都在案件审理中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而且此案案情曲折离奇,其间才子佳人官场冤狱诸多元素无一不备.更有问世不久的新兴传媒《申报》的追踪报道。可以这么说,这一案件是清代司法制度最鲜活、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特别对于诸如地方与中央的司法职责,刑讯逼供、验尸访查等证据规则,初审上告京控会谳等审转复核制度,大凡晚清司法制度与运行的重要课题,都能在此详察其过程;而王朝衰落时期官场腐败下的冤狱层出,西风激荡、皇权式微时的地方与中央司法权力之争,更能于中梳理其踪迹。所以,我以为正如文艺作品将这一案件作为经典素材,就晚清的政治史、法制史、社会史等研究而言,其价值也是很高的。   笔者接触这一题材,进而斗胆撰稿,纯属偶然!   在经历了省高级法院十多年的法官职业生涯后,我于2003年7月被组织选派至余杭担任政府领导,这一经历有点奇特,它总让我联想到身兼行政司法大任的中国古代县太爷们。到余杭不久,我参加了“杨乃武小白菜冤案陈列馆”的开馆仪式,可以说这是我第一次直面真实而非戏说的杨乃武小白菜案。这一专题陈列馆是由富有远见的余杭当地一位著名企业家耗资数千万元兴建的,馆内的蜡像栩栩如生,案件场景也经严谨论证。我发现,尽管其所展现的已非戏说故事而是严肃的历史。但似乎缺乏对于冤案何以发生、发展并最终获得昭雪,其背后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究竟何在的挖掘。回头我开始搜集这方面的资料,更发现了我上面所说的遗憾。我想寻找答案,于是产生了可能贻笑大方的拙稿。   之所以将书名定为《1877帝国司法的回光返照》,在于晚清步入没落之路时的冤狱层出和临终前企图重振皇权,平反冤案,而给我们的回光返照之感。基于这样的认识,全书分三个部分对案情经过和冤狱的产生、发展以及昭雪作了全方位的、深入的梳理、探讨。其中第一部分对案件始末和清朝死刑案件的审理程序作了介绍。第二部分以五章的篇幅,从冤案形成的自身逻辑,官员的无能与官场的腐败,幕友的“锻炼”与幕帮的回护,衙蠹的贪婪与衙门的放纵,刑讯逼供与冤狱等五个方面,论证了冤狱形成的必然性。第三部分又以朝廷的决心:恢复对死刑裁判权的控制;举人的力量:杨乃武自己拯救自己;媒体的影响:《申报》的传播与当局的压力;制度的余荫:京控之路上的返照回光等四章,探讨了杨乃武案最终得以昭雪的真实原因。由于笔者才疏学浅,尤其史学和法学功底都极单薄,写作过程经常感觉捉襟见肘,内容难免贻笑大方。但笔者坚信作这样的探索还是有意义的,无论厘清历史,还是昭示现在。   拙稿成书出版,就像胎儿一朝分娩,喜悦之情自然难于言表。但我最想说的,还是对在资料搜集、成稿、出版过程中给予我无私帮助的各位领导和朋友们的由衷感激之情。只是我唯恐挂一满万,故不再一一列上,我想说没有你们的帮助,这本书就不可能问世,我将永远感谢你们!
  • 改革现场:晚清经济改革始末

    作者:李德林

    1862年,晚清经济改革拉开序幕,在执政集团与汉族武装集团争权夺利的过程中,马尾船厂、江南制造总局两大军工项目上马。 衙门化的国有企业运作效率极低,在1872年开始的一场国企反腐运动中,改革的大门向民营资本开放。自此,1872年成为国有向民营、局部向整体改革的一个起点,也是晚清王朝为自己埋下隐患的起点。 以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袁世凯、张之洞为首的官方实力派成为改革的主角,以唐廷枢、胡雪岩、盛宣怀、郑观应为首的新旧商人成为改革的先锋。 朝廷与商人的较量,国退民进、民进国退的多年交锋,最终使经济改革倒逼政治体制改革。在一场商业势力助推的宪政改革中,1911年晚清走向灭亡。 【编辑推荐】 1.《高盛阴谋》作者李德林心力之作,6年+65万字,首次翔实展现晚清经济变革; 2. 读懂晚清经济改革,真正理解当前中国。晚清和中国当下极其相似,历史就是“现实的昨天”。本书包括股市、官商、价格战、国企反腐、跨国公司等内容,以晚清为鉴,读懂中国未来; 3. 吴晓波、张鸣、纪连海、陈九霖等专家名人一致推荐; 4.本书参考资料厚实、权威,作者耗时6年,收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盛宣怀等奏折、书信、文集、日记等第一手资料,超过两千万字。
  • 大明亡国史

    作者:苗棣

    不论是同历朝历代的君主们相比还是同明朝的列祖列宗们相比,崇祯帝都不能算是一个很差劲的皇帝。他好学勤政,严于律己,人也相当聪明干练,具有这样全面素质的帝王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实在是并不多见的。但他生不逢时,正好赶在一个最不利于实施统治的时代登上了君临天下的宝座……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崇祯帝的秘极进取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如果在明末天子宝座上的是一个比较昏聩无能的皇帝,比如万历或是天启那样的皇帝,明朝的国祚也许还能再苟延一段时间 因积极振作而误国、亡国,最终还不得不把绳索套在自己的脖子上,这本身就是个足以令人震惊的结局。 崇祯帝是怎样把自己一步步逼到了这样的绝路上?史学专家苗棣抽丝剥茧地对人物命运多重意味的精妙分析,对今人极具深刻借鉴意义,这正是作者选择《大明亡国史(崇祯皇帝传)》作为“回顾丛书”第二本的重要原因。
  • 自由与荣耀

    作者:【美】拉莱•科林斯 【法】多米尼克•拉皮

    《自由与荣耀:1947年印巴独立实录》以翔实丰富的史料,生动优美的文字,深厚的人文功底再现了印度独立的曲折过程。从印度独立前夕,英国通过蒙巴顿方案埋下印度分裂的伏笔写起,紧紧围绕着甘地的活动一直叙述到印度正式独立,穆斯林与印度教徒冲突激增,甘地遇刺身亡,印巴最终分裂的全过程,展现了印度历史上最动荡也最富有魅力的一幕幕场景。《自由与荣耀:1947年印巴独立实录》从1975年在美国出版后,不断再版,是了解现代印度的必读书。
  • 十个人的德意志

    作者:孙世龙

    《十个人的德意志》收录了民族英雄赫尔曼、日耳曼的罗马王查理曼大帝、恐怖的红胡子腓特烈一世、切开欧洲的马丁·路德、德意志的千古一帝腓特烈大帝、打通德意志血脉的李斯特、不是只有铁和血的俾斯麦、彻底失败的富二代威廉二世、从天使到魔鬼的希特勒、德国统一的操盘手科尔等十个人为主线的历史,讲述了德国从产生到当代的一些情况,文笔幽默,故事情节细腻,时间安排顺畅。 《十个人的德意志》由孙世龙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