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历史的观念译丛

  • 历史表现

    作者:(荷) 安克斯密特 (F. R. Ank

    “表现”原本是美学和文学理论中的范畴,安克斯密特将之引入关于历史叙述的讨论,在这一意义上,历史叙述就像肖像画,它不是有关对象的摄影反映,因而不能充当证件照,但却是人物风神的丰富表现。作者在本书中从“史学理论”、“历史意识”、“史学理论家”三个层次,系统讨论了他的历史表现理论,反映了历史哲学领域的前沿进展。 本书充分认识到,历史写作在满足理性的、科学的探究要求的同时,审美也是其内在固有的要素。为了恰当理解历史写作的性质,应该区分表现与描述,并且以表现概念为核心,重新来定义诸如意义、真理和指称等传统的语义学工具。 本书的目的,是要在历史研究的文学进路之铺张与实证研究之节制中间界定并探寻某种中道。这一思路导向了历史研究的一种理性主义美学,在重申历史写作的审美维度的同时,也再次肯定了历史学科之合理性。
  • 历史科学基本概念辞典

    作者:【德】斯特凡·约尔丹

    《历史科学基本概念辞典》内容简介:历史学并没有像数学、物理学一样的一套专门的术语,历史学的语言首先是日常用语,以及来自于哲学等其他学科的术语,但在历史学中,这些术语又有其特殊的含义。《历史科学基本概念辞典》精选一百个基本术语,涉及历史研究及史学理论的关键概念和范畴,反映当前学术界的最新见解。辞条撰写者均为国际史学理论界的著名学者,除了吕特克、科塞勒克、阿斯曼夫妇、科卡、吕森等德国学者之外,还有海登•怀特等美、英、法等国学者。
  • 历史知识理论

    作者:[德] 德罗伊森 著,耶尔恩·吕森,胡昌

    德罗伊森主张史学方法的本质是“理解”,认为历史学家的目的在于根据当时的需要和问题去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他的历史理论代表了德国19世纪历史主义反思的高峰。 德罗伊森治史兼重史事考证与史学理论建构,1857年起,他曾十七次在大学里讲授过“历史知识理论”,除1868年出版的“大纲”部分之外,系统的讲稿先后有徐本芮的整理本(1937)和彼得•赖的考订本(1977)。彼得•赖考订版共三卷,本书系第一卷(即该书主体部分)的选译。原著包括三部分:德罗伊森讲授史学理论的手稿、大纲草稿、正式出版的《历史知识理论大纲》。本书以大纲的条文为骨干,将手稿中相关内容选出分别附录在条文之下,以此精炼地显出德罗伊森历史理论的要义。
  • 历史上的各个时代

    作者:(德)利奥波德·冯·兰克

    本书为三卷本“兰克史学文选”的第一部,两位德国编者吕森和约尔丹教授为中译本撰写了长篇导言,系统评述了兰克生平及其学术思想,为读者了解兰克提供了方便。《历史上的各个时代》(Über die Epochen der neueren Geschichte,直译“论近代史上的各个时代”),在兰克的五十多本着作中,虽然篇幅不大,但对于了解他的历史观念而言,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代表作。 此书原为1854年兰克为巴伐利亚国王讲授历史的记录稿,在兰克逝世后的1888年正式发表。 在总共19次讲座中,兰克概述了直至他所生活的时代,欧洲历史各个时代的基本特征。在序言中,他对人类历史的进步概念做了反思,提出每个时代都是特殊的,有其独特的原则和效能。继而,按照编年顺序讲述了一系列的历史性事件及其看法:罗马帝国时期,东方与西方的联系是基督教得以传播诚为世界性宗教的先决条件;形成民族国家和教皇特权的中世纪;欧洲大国产生的18世纪;以及兰克本人所处的“革命时代”,即他所称的危机时代。最终,他认为,人类虽然有可能在物质方面取得进步,但却完全不可能在道德方面日臻完美。 * 每个时代都直接与上帝相关联。 每个时代的价值不在于产生了什么,而在于这个时代本身及其存在。只有从这个观念出发去观察研究历史以及历史上的个体生命才有意义,也才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历史学家的首要任务是研究人类在特定历史时代中的所思所为,这样就能发现除去道德观念等恒久不变的主要理念之外,每个历史时代都拥有其特定的趋势和自己的理想。 历史学家的第二项任务,是寻找各个历史时代之间的区别以及前后历史时代之间的内在联系。 历史的进步,不是一种呈直线上升的运动,而更像是一条按其自身方式奔腾不息的长河。万物的造主俯瞰着整个人类的全部历史并赋予各个历史时代同等的价值。启蒙历史观虽然有些道理,但是应该认识到,在上帝面前,各个时代的人是权利平等的。 ——利奥波德•冯•兰克 *** 编者导言 序言 第一章 罗马帝国的基础 第二章 日耳曼移民和对阿拉伯人的征服导致罗马帝国的变化 第三章 加洛林王朝时代和德意志皇权 第四章 等级森严的僧侣统治制度时代(11-13世纪) 第五章 14世纪和15世纪 第六章 宗教改革和宗教战争 第七章 17世纪和18世纪大国的产生和发展 第八章 革命时代 译后记
  • 历史的观念

    作者:〔英〕柯林武德

    《历史的观念》被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历史哲学著作之一。此书为柯林武德遗作,最初于1946年由诺克斯编辑成书,极受学界关注。1998年牛津大学出版社推出由杜森编辑的《历史的观念》(增补版),澄清了诺克斯版编纂过程中的问题,并且增收了柯林武德在1926-1928年间所做的历史哲学讲演稿。篇幅增加三分之一,有助于读者了解柯林武德思想的原貌。 这部理论性的学术著作,之所以能够成为畅销书,几十年来一直受到读者重视,原因大概有这么几点:一,它要言不烦地梳理了西方人的历史观念的演变,从古希腊到现代,各阶段的特征一目了然;二,作者兼有历史学和哲学两方面的思维训练,所论问题切中历史学的核心,不给人隔膜之感;三,作者思路明晰,语言简练,将深刻的哲学思想用平白晓畅的语言娓娓道来。 * 历史哲学这一课题的研究者,在近代西方是哲学家远多于历史学家,像克罗齐和柯林武德这样以哲学家而兼历史学家的人,并不多见。 ——何兆武 * 1926年和1928年的讲稿尤其重要,它们包含了柯林武德对其历史哲学思想所做的首次全面阐述。因此,通过它们,柯林武德历史哲学的第一阶段得到了完好记录。他后期历史哲学的许多著名观点都是在这些讲稿中第一次被阐述,从而为更好地理解他的观点提供了一个非常珍贵的机会。 ——扬•冯•德•杜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