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古建

  • 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

    作者:杨鸿勋

    《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增订版)》为1987年4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建筑考古学论文集》的增订版。原书包括作者利用古遗址材料所从事的建筑考古学研究的论文19篇,《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增订版)》增加为66篇。 《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增订版)》内容包括:原始社会聚落,诸如西安半坡、郑州大河村、浙江河姆渡等遗址,以及夏代二里头宫殿、商代偃师和小屯以及盘龙城宫殿、周代的周原宗庙和殿堂、秦代咸阳宫殿与始皇陵以及绥中海边“碣石门”与“碣石宫”、西汉长安明堂和王莽九庙、洛阳北魏永宁寺塔、隋仁寿宫和洛阳则天门、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与麟德殿和华清宫浴殿以及青龙寺真言密宗殿堂等遗址的复原研究。作者通过遗迹、遗物,结合文献材料作了具有说服力的考证,得出可信的复原成果。其中,尤其具有重大突破意义的是,作者于1997年在日本权威学术杂志《东方学报》发表的论文,引用日本考古材料对照中国文献得出日本神社源于中国的结论,“彻底反转了日本上古史”,“引起日本学术界的极大的震撼”,以致“使一些人哑口无言”(台湾学者著文评论)。另外,书中还包括有甄别认定新石器时代经济分期的重要工具——石楔和石扁铲,破解“黄帝时明堂”、“黄帝合宫”、“夏后氏世室”、秦以前墓上享堂,考订若干与建筑有关的象形文字,以及斗棋起源和凹曲屋面的发生与发展等论文,也特别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对中国建筑史学、考古学以及古文字学都有一定的影响。 《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增订版)》对于文物、考古、建筑史、科技史等专业工作者和学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蔚县古堡

    作者:罗德胤

  • 局部的意味

    作者:张淑娴,海君

    一本关于皇家建筑的休闲读物。一个古建筑工作者和一个摄影师漫步在紫禁城,他们将这组古老的皇家建筑比作一处林地,并不时的捡拾一朵朵落英。他们从一瓦、一柱、一门入手,将抽象论述,变为形象的闲谈。虽然是一本通俗读物,却不是街拾路捡的戏说,而是认真严谨的趣谈。在展示局部意味的字里行间,作者还融入了一些历史背景、建筑美学等宏观方面信息,力求使本书有一些小中有大、以小见大的味道。
  • 唐风建筑营造

    作者:李百进

    本书作者对“唐代建筑”(营造于隋朝和唐代——581~907年)和“唐时代建筑”(汉朝以后,南北朝转型期开始到元代末年——420~1368年,依唐风为体的营造方法来营建的建筑——唐风建筑)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收集了较多的唐风建筑遗构调研和唐宫复原研究设计资料,从壁画启示、遗构调研、复原研究、东瀛唐样、构架探微、斗棋解析、细部构造、设计要点、设计实例、装饰纹样十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并配有大量的图样。 本书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实用性,且直观,易懂,能帮助设计人员较好地掌握唐风建筑的构造原理和方法,并在建筑设计中参考运用;本书为相关的科研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进一步探讨唐风建筑提供了较多的信息,可供学习参考。
  • 斗栱

    作者:潘德华

    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具魅力却又最为深奥的部分。它以極为简单又極標準化的構件,组成了千姿百态又千变万化的种类,承擔起中国建筑中出檐懸挑、承手艺梁袱、装点檐下、顯示等级等功能,其检讨卯之精巧又作为中国建筑木工技术的最高典范。本书作者在这一领域中研究兴實中式逹四十余年,並以十二年的努力寫成此书。斗栱的歷代變化悉收书中,榫卯之堂奥盡呈眼底,共绘图纸三百余幅,照片一百四十余张,斗栱分件图一千余件,可谓斗栱研究之宏大展覧。 本书是古建筑设计兴施工、古建筑保護兴修善、建筑歷史研究兴教学的一本全新的不可多得的参考工具书,適合於中外研究中图傅统建筑的学者、大专院校师生、古建筑公司、古建筑设计院及古建筑爱好者阅读。
  • 山西古建筑通览

    作者:李玉明

  • 中国古代木楼阁

    作者:马晓

    本书以我国古代木楼阁作为研究对象,将历史典籍、考古发掘材料、现代研究论著、现场实地调研相结合,在古代建筑构架思路分析的基础上,就木楼阁建筑结构体系、结构方式及其产生、发展、演化的过程及其规律性,以及所含的文化意蕴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和探索。为相关领域中不可多得的研究力作。
  • 中国古代建筑十论

    作者:傅熹年

    本书以系统介绍中国古代建筑概貌的《中国古代建筑概说》为引,按时代选编作者对战国、汉代、北朝、隋唐、宋金及明清各类建筑的有关研究专论。为方便一般文史研究者和爱好者的阅读,所收各篇尽可能避开古代建筑史研究中古建筑术语过多和有较多计算过程的内容,而选择那些主要通过文物去考证古代建筑体制,或可补充因实物不存而造成空白点的题材。正是这些分别以战国铜器、汉代帛书、北朝石窟、两宋绘画及金代壁画等为资料进行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研究、探讨之论,又充分体现出作者因学识广博而独具特色的探索视角和研究方法。
  • 中国古建筑考古

    作者:宿白

    《中国古建筑考古》主要内容简介:壁画和明器中的隋代殿堂、7世纪后半叶、8世纪初唐代殿堂图像和文献记录、(《通典·礼·大享明堂》条大雁塔门楣刻石中的佛殿)麟德殿和含元殿遗迹、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作业画转角斗拱]平遥镇国寺万佛殿、唐五代佛塔等。
  •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作者:梁思成

    本书为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英文文集的汇编,作者立足建筑艺术,深入浅出的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反应中国古代建筑的画卷。 沿着梁思成先生的足迹,读者不仅可以从宏观上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变,其中凝聚的智慧与艺术,以及中国古建中绘画、雕塑艺术的精髓;而且书中详尽的个案描述、手绘孤本图片的再现,让读者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的五座古塔、中国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中国石窟佛像等中国的建筑艺术。 让外国读者不仅了解中国,而且更加深入的了解历史悠久的中国建筑和独到的建筑艺术; 让中国读者重温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读者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知识储备。 2011年4月20日是梁思成先生诞辰110周年,适逢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此书的首发,帮助读者更加深入的了解梁先生,以及他倾其毕生心血为中国建筑作出的贡献。
  • 老北京皇家建筑典藏(中英对照版)

    作者:秦风老照片馆编

    随着奥运在北京举行,这座城市的历史也成了举世的焦点,一点一滴都受到世人的关注。北京仿佛突然间苏醒过来,不仅高速地向前冲刺,同时也频频回首;不仅现代大厦耸立着,宫阙阁楼也得到整理与修缮。物质精进的背后其实是心灵的升华,北京人的城市自豪感中包含了进步的建设意识。而历史记忆是珍贵的精神资产,只有清晰完整的过往纪录才能发人深省,并导向正确的建设方向。因此,在这历史性的时刻,秦风老照片馆由馆藏老照片中整理出这本书。书中所收图片,悉出于日本东京皇室博物馆“御藏版”的《中国北京城建筑》,为日本建筑工艺出版社1925年所出版。《中国北京城建筑》其实并不是一本书,而是经过精致印制的102张写真帖(28×21cm),装在一个同样制作精致的函匣里。照片所附的文字解说虽然不多,却画龙点睛,极具专业水准。画面的结构也十分讲究,既可作为建筑或美术专业的数据文件,也可供观赏之用。照片的内容基本上涵盖紫禁城、西苑、北海、中海、南海、天坛、颐和园、先农坛等地,挑选的均为有普遍代表性建筑的全景或局部,反映传统中国建筑工艺的巧思和精美。
  • 未完成的测绘图

    作者:梁思成

    本书是中国营造学社成员梁思成、刘致平、莫宗江等根据学社在1939-1940年对云南、四川、西康(现属四川)西南诸省约53个县、市古建筑的野外实地调查成果,整理、撰写的报告及绘制的实测图。其间工作被迫停顿、资料遗失、搁浅多年,最终没有完成。近年林洙女士将之整理成册,向学社前辈致敬,并为建筑院校师生、古建筑研究人员、古建筑修缮单位以及史学界和文化界人士等提供研究学习的参考。
  •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

    作者:侯幼彬,李婉贞 编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以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发展进程为脉络,详述从原始建筑、夏商周建筑、秦汉建筑,直至明清建筑以及延续传统的近代乡土建筑的发展历程和活动特点。对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城市、建筑实例和技术、艺术成就,采取列词条的写作体例,分项逐条展开深入细致的阐述。
  • 林徽因建筑文萃

    作者:林徽因

    林徽因,我国二十世纪第一位杰出的女建筑学家和作家,曾被胡适誉为“第一代才女”。她和丈夫梁思成,坐骡车、住小店,踏遍全国近二百个县,寻访荒寺古庙,探索古代建筑的营造法式,写出这本建筑美文。本书内容融建筑理论、美学思想与一体,专业而不死版,凸现林徽因的敏捷的逻辑思维,宛若一场建筑美学欣赏的盛宴。本书配有若干插图,均是书中提到的曾经采访、考察而到过的地方的现状,给读者以可追寻的契机。
  • 中国古代建筑史

    作者:刘敦桢

    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理论著作,简要而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并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遗产。中国古建筑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书简要而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文字简要,叙事详明,资料图片丰富,附图质量较好,有不少资料是过去未曾发表的,在目前同类书和资料中是较好的一部,对建筑历史研究工作和建筑教学工作都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