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西方美术史

  • 哥特式图像

    作者:埃米尔·马勒

    图像学在1984年通过《美术译丛》引入中国,当时范景中先生约请几位学者翻译了潘诺夫斯基和贡布里希的几篇著名论文,后来在1990年出版的《象征的图像》里,又系统介绍了图像学的理论、方法和成果。这引起了一些学者,特别是敦煌研究者的浓厚兴趣。 图像学在西方早已成为美术史的基础学科,也为人文学赢得了极大的光荣,即使是当今视觉文化潮流中的干将,也情愿打出新图像学的旗号,而不敢断然否决它。因此,图像学一直处在争论和改变当中。而它对中国美术史有何意义,则尤为我们所期待。现在上海师范美术学院打算以图像学为学科建设的重点,并以图像学的早期杰出学者马勒为介绍起点,这无疑是有益于学术界的一项重要工作。此文即简介马勒的图像学研究,希望能激起图者细读原著的兴趣。
  • 图像学

    作者:(法)马勒

    《图像学:12世纪到18世纪的宗教艺术》是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与文化创意理论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12世纪到18世纪的欧洲宗教艺术。全书共分四章,内容包括:12世纪的宗教艺术、13世纪的宗教艺术、衰退中的中世纪宗教艺术和特林特议会的宗教艺术。
  • 北方文艺复兴艺术

    作者:[奥]奥托·本内施

    《北方文艺复兴艺术》一书是本内施的代表性著作,它完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4年,当时作者正在美车躲避战乱。直到今天,它仍是许多学者研究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北方艺术的重要参考书籍。作为维也纳学派的一员,本内施受德沃夏克的影响很深,《北方文艺复兴艺术》的许多篇章与德沃夏克的《作为精神史的艺术史》有着明显的承嗣关系。作者将艺术作品及其历史看作是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并以这一宽阔的视野来考察艺术史的丰富内涵。不言而喻,作者的这一研究方法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 注视被忽视的事物

    作者:[英] 诺曼·布列逊

    从历史和文化的层面看,创作静物画的群体几乎不可能更五花八门了。那么,又是什么容我们将如此形形色色的图像归为同一范畴呢?诺曼·布列逊认为,静物画不同类型之间的家族相似性来自于它对某种物质文化水平的基本描绘,而这样的物质文化在漫漫的时间长河里,在民族文化的不同区域中,其轮廓是大抵相仿的,即体现为日常起居和待客礼仪。本书的基本主题就是,如何历史地看待这种“低级的现实”,以及它是怎样受周围“高级”层面的文化及其话语的塑造。布列逊如此精练、具有穿透力和挥洒自如的文字,将会迷住从专业人士到那些对艺术具有一般兴趣的读者们。
  • 影响世界画坛的十五个流派

    作者:艺术与设计杂志社 编译

    《影响世界画坛的十五个流派》内容主要包括: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纯粹派、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至上主义风格派、结构主义、抽象表现主义、动态艺术、波普艺术、光效应艺术、极少主义、概念艺术、后现代主义及与身份特征相关的艺术。
  • 西方美术史十讲

    作者:朱伯雄

    朱伯雄先生生前为浙江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主任、《美术译丛》主编、浙江国际美术研究会副会长。数十年来,学术成果颇丰,除主编《世界美术史》(十卷本,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世界美术经典》、《世界美术百科全书》、《世界美术名作鉴赏辞典》、《辞海》(美术卷)等大型专著、工具书外,还曾著有《外国美术名作欣赏》等普及性读物。 《西方美术史十讲》是朱伯雄先生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专著,以讲座的形式介绍了古代西亚、埃及与美洲艺术,古希腊美术,欧洲中世纪美术,意大利文艺复兴历史背景,法国罗可可艺术,法国新古典主义艺术,英国拉斐尔前派绘画,欧洲象征主义美术,毕加索的艺术一生与女人的关系,什么是“后现代主义”。是一部具有很高价值的学术专著。
  • 西方美术史话

    作者:迟轲

    《西方美术史话》(彩印本)是一本西方美术史的“入门”书,应该力求精练简明。但讲美术史又不能离开相应的插图。目前国外较流行的一卷装的《世界美术史》(意大利,吉娜·佩斯切尔著)有一千多张全部是彩色图片;这样的“豪华本”,我们专业工作者也少敢问津,何况广大的青年读者?因此作者把插图限制在三百幅左右。从史的要求来看,似乎未免简疏;但也有好处,即有可能用较多的篇幅对作品、艺术家、流派进行论述和分析,把各种类型艺术作品的审美特性,说得更充分一些。 介绍美术发展的历程,只讲思想内容而不讲艺术技巧的特色,是不能全面提高对于美术的欣赏力的。因此,作者穿插了一些关于技巧、技法发展变化的内容。比较,是认识艺术特征的好办法(如国内外有“比较文学”的专门学科)。我在分析某类艺术作品(或艺术家)时,也采用与其他作品(或人物)相比较的办法。不但在外国作品之间互作比较,也与中国的艺术作品比较。但《西方美术史话》毕竟讲的是西方的艺术。在进行评价的时候,也需要听听原作者和西方评论家的意见。因而有关作品或流派的解释,无论是褒或贬,作者尽量选择一些艺术家自己或他同代的评论家的意见。这样更有说服力。当然,选择引用哪一些意见,是取决于作者自己的水平和审美观的。
  • 传统与欲望

    作者:(英)诺曼·布列逊

    中西方两种文化潮流的起源及其演变均自行其道,但是在艺术史领域里也确实存在着某种特定的共性,因为欧洲和中国都拥有在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也最成熟的图像再现传统。 本书旨在讨论欧洲的艺术史、在讨论的是体现在大卫(David)、安格尔(Ingres)和德拉克罗瓦(Delacroix)这三位法国画家自己创作中的传统问题。它不打算成为一本对这些画家成就的面面俱到的描述,或成为在任何包罗万象意义上的一部他们的创作史,而是要探究大卫、安格尔和德拉克罗瓦以他们的领悟力对他们在艺术传统中所处地位的感受以及应对的不同方式。面对这些艺术家的丰硕成果,作者选择了那些在我看来最能说明他们对传统的个性反应,并对传统所出的诸种难题给予高度个性化答案的作品。
  • 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与艺术

    作者:保罗·奥斯卡·克里斯特勒

    本书作者克里斯特勒(Kristeller)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20世纪以来文艺复兴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他的著作《文艺复兴时期的八个哲学家》在上个世纪80年代被译成中文,成为中国学者研究文艺复兴的经典参考读物。《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与艺术》涵盖了作者在这个领域最有影响力的论著,收录了他对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思潮——人文主义、柏拉图主义与亚里士多德主义等的诠释,以及对艺术近代体系形成的深入考察。此书不但改写了文艺复兴思想史,而且深刻地影响了欧美文艺复兴研究的方向,被西方学者誉为“每一位思想史研究者的范本”。
  • 西方中世纪艺术史

    作者:乔治·扎内奇

    西方中世纪艺术是人类精神的瑰宝,它呈现出极为丰富多彩的面貌。在时间上中世纪艺术跨越了一千年的历史;空间上则涵盖了东起黑海东岸,西至不列颠,南起北非,北抵斯堪的纳维亚的广袤地区。在艺术史上,没有哪一个时期拥有如此巨大的时空跨度,构成如此多彩的艺术画面。中世纪艺术是一种“上帝的文化”,尤如一座大教堂,其中,壁画、镶嵌画、雕刻、抄本彩饰画、陈设艺术、手工制品……构成了这座伟大“教堂”的装饰。《西方中世纪艺术史(修订版)》作者乔治·扎内奇,西方著名中世纪艺术史专家,伦敦大学艺术史教授,曾任考陶尔德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牛津斯莱德讲座美术教授、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访问学者、伦敦古物爱好者协会副主席等职。他学识深广,著作等身,对于中世纪艺术的研究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西方中世纪艺术史(修订版)》译者陈平,1954年10月出生,南京人,1990年在中国美术学院获美术史论硕士学位,2001年在该校获美术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教授、系主任。
  • 你能读懂的西方美术史

    作者:杨琪

    首先,这本小书描绘出西方美术发展的清晰线索。 它避开了西方美术发展的细枝末节,惟其如此,对西方美术的发展线索的描绘才是清晰的。假如说,美术史是一条大河,那么,这本小书避开了一切曲折和回流,突出地描绘了大河的波澜壮阔的主流,特别是其中几朵最美丽的浪花。假如说,美术史是一个色彩斑斓、奇香无比的大花园,那么,这本小书避开了许多平平常常的花朵,突出地描绘了花园的概貌,特别是其中几朵香气最醇厚、色彩最鲜艳的花朵。一句话,这本小书大体包罗了西方美术史上最著名的美术家和最精彩的美术作品,并且用一根彩色的链条把它们连缀成一个整体。 其次,这本小书对那些精彩的美术作品作了尽可能详尽的解释。 西方美术作品的题材多为《圣经》和《希腊神话》的故事。对于熟悉《圣经》和《希腊神话》的西方人来说,这些作品是不用解释的。比如,有一个带翅膀的女人,跪在或站在地上。在她的对面,有一个女人,或吃惊,或平静。这个故事叫做“受胎告知”。读过《圣经》的人都明白,那个带翅膀的女人是大天使加伯利,她从天上飞来。对面的那个女人是圣母。天使向圣母传来了神谕:您怀孕了,您的孩子叫耶稣。但是,这幅作品,对于我国没有读过《圣经》的年轻人来说,往往不知所云。本书对于这类作品不吝篇幅,作了尽可能详尽的解释。 最后,这本小书,对美术作品作了深层的理论说明。 本书在讲述了西方美术发展过程以后,希望能启发读者想一些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因此,在每一讲之后的《我有一得》中,会联系这段美术史,提出一些理论问题与读者讨论。这样的安排,在国内还是首次,不知道读者是否喜欢。所提出的问题,可能是美术层面的理论问题,也可能是美术哲学层面的理论问题,还可能是哲学层面的理论问题。对国内理论状况多少有一些了解的读者,或者对美术理论和哲学理论感兴趣的读者,不妨一读。当我提出这些问题时,不是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问题,更不是在考卷上对考生提出问题,而是在茶余饭后与朋友聊天时提出问题。那些问题,不是难为别人,而是虚心求教。
  • 西方美术史十五讲

    作者:丁宁

    西方美术以一种强有力的气质影响了整个人类的精神历史,尤其是现代。 该书的笔触将西方美术的精神精细平易地展现开来,体量惊的的古希腊建筑,优雅精绝的古希腊雕塑,辉煌高妙的文艺复兴,雍容典雅的古典主义,百变奇绚的现代美术……没有深涩的学院哲理,只有一个个鲜活的世界被打开。
  • 艺术十讲

    作者:约翰·罗斯金

    《艺术十讲》选取了英国艺术评论家约翰·罗斯金1853年到1859年所作的关于绘画、建筑和设计的十篇演讲,集中表达了他的美学见解和艺术观。演讲的底稿均由罗斯金精心撰写而成,语言精准美妙,富于诗意和激情。这些演讲因对艺术真谛的深刻把握和深切的社会关怀而曾在英国民众中广为传诵,时至今日仍具有不可磨灭的艺术魅力。
  • 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

    作者:蒋勋

    以时间为纬线,以各个艺术流派的艺术家及其代表性的作品为经线,回到历史现场,从史前时期的一把燧石手斧开始,围绕地中海这一世界西方美术的血脉初源,带你一路走过神秘的埃及、伟大的希腊、光荣的罗马……直到光辉的印象派,及光怪陆离的现当代艺术。或做正面解读,或挖背后的故事,数千年“美”的往事,娓娓道来。 蒋勋先生用柔美、亲民的文字,借助“西方美术史”这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使得我们眺望和浏览世界不同文化的“美”的观念、材料、技法,省思人类共同的“美”的向往与创造。
  • 艺术发展史

    作者:[英] 贡布里希 (Gombrich.E

    贡氏已被译成30种文字销售达500万册的《艺术的故事》(《艺术发展史》),但是至今仍然有学者单纯地将贡氏与图像学划等号(贡氏的确对图像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且“图像学”的中译名也是范景中等先生在译介贡氏理论时确定的汉译),或者武断地将贡氏视作其本人最不愿意的结构主义美学。然而,贡氏的学术野心是试图对整个艺术发展――以再现为中心及象征与装饰为两翼――作出概括性的解释。面对如此宏大的学术目标,凭借单一的、令人捉襟见肘的现成方法,对古典学者贡布里希来讲,这简直毫无学术感可言。所以还是埃里邦问得实在:“我们能否说你没有方法?”贡氏的回答更令人击节:“我不想要一种方法,我只需要常识(common sense)!这是我的唯一方法。”
  • 文艺复兴

    作者:(英)贡布里希

    《文艺复兴:西方艺术的伟大时代》主要内容为:作为艺术赞助人的早期梅迪奇家族、水与空气中运动的形式、寻找解开莱奥纳尔多奥秘的钥匙等。在这卷由我的中国挚友汇编的文集中,各篇论文皆以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起过关键性作用的文化艺术运动即著名的“文艺复兴”为题。那场运动主要发源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城,时为公元十四至十五世纪,亦即所谓的“中世纪”末期。当时,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处于封建制度之下,政权掌握在帝王手中;他们分封土地,作为对贵族成员服役的奖赏。然而,意大利诸城在很大程度上抵制了这些统治者的干预,力求独立。这样,帝王的拥护者吉伯林派跟其对手教皇派的斗争便构成了佛罗伦萨早期历史的主要内容。不过,他们最终达成了和解,以使富商可以跨越阿尔卑斯山南北,横渡重洋,经营贸易。
  • 建筑十书

    作者:[古罗马] 维特鲁威

    《建筑十书》是西方古典时代唯一幸存下来的建筑全书,也是西方世界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一本建筑学著作。一部西方建筑史就是一部维特鲁威的接受史,两千年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师和理论家对于维特鲁威的认识和评价,折射出建筑观念的流变,也决定了西方城市与乡村的景观。除了建筑史的价值外,它还是一部真正的古代文化百科全书,广泛涉及哲学、历史、文献学、数学、几何学、机械学、音乐学、天文学、测量学、造型艺术等诸多领域,它所记载的不少史料在其他文献中已无法寻觅,为科技史、文献学与语文学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维特鲁威生活在罗马共和制向帝制过渡的重要转折期,他在文化上是一个“保守主义者”,不遗余力地维护着从古希腊继承下来的文化价值观和建筑理想。他在书中所强调的建筑师的通识教育、知识的统一性、建筑的意蕴、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建筑与社会伦理、人类健康与环境等问题,至今仍对我们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本中译本根据剑桥大学1999年的英译评注本译出,此版本是唯一的英文评注本,也是所有现代语言版本中插图最丰富的版本,全面地反映了西方古典学与艺术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当今,处于国际视野下的我国的建筑学与美术学,迫切需要系统引入西方经典文献,尤其是经典著作的新译本,以奠定学科的基础,并惠及其他人文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