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國史

  • 天女临凡

    作者:[美] 马克梦(Keith McMahon)

    ◎ 编辑推荐

    ☆皇帝被称为『天子』,那么宫廷里的后妃大概就是『天女』了。宫廷生活一直是公众的兴趣点,但充斥着大量的戏说和野史。作者以丰富的史料和扎实的研究,从正史的角度,讲述了宋朝至清朝历代后妃、宫女的典型经历与事迹。

    ☆皇帝不仅是我们熟悉的帝国统治者,也是儿子、丈夫、父亲;后 妃不仅依附于皇帝生活,也在某些特殊时刻掌握了滔天的权势,决定王朝的前途命运。比如北宋时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曹太后、高太后;明成化帝的万贵妃,年长皇帝17岁却长久盛宠不衰;明嘉靖帝时的壬寅宫变,杨金英等宫女难以忍受皇帝的多疑暴戾,趁其熟睡之际险些将之勒死;明天启帝的乳母客氏利用皇帝的信任,与大宦官、对食丈夫魏忠贤一起横行后宫,使天启帝无子而终;清康熙帝有54位嫔妃,生育了56名子女,后宫一片和谐,宫斗失去土壤;清乾隆帝没有宠妃,却独爱和珅;慈禧作为帝制中国*后的女性实权者,关于她的传说,到底是真是假?

    ☆除了史籍文献,作者的研究还关注了《金枝欲孽》《甄嬛传》等热门宫廷剧,用严谨而不失轻松的笔触,探讨了宫廷后妃的生活和她们面临的各种困难与挑战,使读者可以透彻了解古代后妃的真实生活情况。

    ◎ 内容简介

    作者充分利用古籍官修史书和时人笔记小说,兼及当代国内外学者的优秀研究成果,梳理了宋朝至清朝历代后妃的典型经历与事迹,围绕一夫多妻制度下的后宫关系和女性统治两个焦点,考察不同朝代选拔宫廷女性时的不同倾向、她们的生育与受宠情况、她们的品阶与晋封、她们与奴婢的关系、她们与娘家的关系等主题,探讨了宫廷后妃的生活和她们面临的各种困难与挑战,使读者可以透彻了解古代后妃的真实生活情况。

    ◎ 学者推荐

    倾国倾城母仪天下的后妃们,始终笼罩着皇室、权力和政治的神秘面纱,她们作为女人的情感与欲望以及妻子或母亲的角色及践行,往往罕为人知。汉学家马克梦借助史籍与文学的魔力,导引我们穿越浩渺历史时空,观览这部盛演千年波澜跌宕的禁宫热剧。

    ——潘建国,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马克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博学、全面的关于中国君主后宫的描述。从宋到清,所有著名的叙事和轶事都被记录在这本迷人的书中。

    —— 达米安•肖桑德(Damien Chaussende),法国国家科学院教授

    本书是西方第一本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皇帝、后妃、男女情人亲密生活的著作。基于广博的数百条原始史料和二手资料,马克梦阐述了皇室婚姻的细节和这些关系对理解中国历史的意义。本书对中国的学者、学生和全球学者都极具吸引力。

    —— 宋汉理(Harriet Zurndorfer ),荷兰莱顿大学教授

  • 封建

    作者:姚中秋

    《华夏治理秩序史(第2卷):封建(上下册)》深入周代经典封建制度内部,依据古典经、史,重构封建制的治理架构及其运作机理之完整图景。澄清封建制,对于准确地认知华夏治理之道和华夏历史,对于完整地把握中国文明之深层结构,具有决定性意义。因为,封建制乃是华夏历史之开端,在此一开端中,一定最为直接、真切地体现着这群人关于生命、生活、治理的认知、想象和希望。唯有通过解析封建制,借以理解封建制下人们的生活、治理,进入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我们才能较有把握地谈论中国人的精神,体认华夏治理之道,以及理解中国文明之基本性质。
  • 國史大綱(上下)

    作者:錢穆

    這是一部中國通史,因用大學教科書體例寫成,不得不力求簡要,僅舉大綱,刪其瑣節。內容於學術思想,政治制度,社會風氣,國際形勢,兼有顧及,惟但求其通為一體,明其治亂盛衰之所由,闡其一貫相承之為統,以指陳吾國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 至其人物之詳,事業之備,則待教者讀者之自加參考,自為引伸。本書主旨則在發明其相互影響,及先後之演變發展,以作國人如何應付現時代之種種事變作根據之借鏡
  • 中國史新論:基層社會分冊

    作者:黃寬重主編

    基層社會研究,是瞭解傳統中國歷史演變的重要基礎,也是社會史研究的重點,但以往華人學界對此議題的研究,卻相當不足。本書由八位主筆者撰文,分別探討中國自秦漢至清代,縣級以下政治結構與社會群體的互動關係,集中討論中國基層社會組織(鄉、村、里)的延續性發展、基層社會中政治力與社會力的互動,與基層社會中的信仰組織等三項課題。 各篇論文雖各有側重點,但整體特色有三:一、透過地方父老、士人與信仰等角色或活動,凸顯官民合作在基層社會中應有的協調性,跳脫中央與地方、國家與社會的對立性思考;二、以綜合性的研究取徑,打破政治史、社會史之間既有的樊籬,藉以討論傳統社會的多樣風貌;三、強調歷史發展的延續性,而非歷史現象的斷裂與變革,以型塑歷史流移過程中,更為實際的社會面貌。 序及目次 《中國史新論》總序 幾年前,史語所同仁注意到2008年10月22日是史語所創所八十周年,希望做一點事情來慶祝這個有意義的日子,幾經商議,我們決定編纂幾種書作為慶賀,其中之一便是《中國史新論》。 過去一、二十年來,史學思潮有重大的變化,史語所同仁在開展新課題、新領域、新方向方面,也做了許多努力。為了反映這些新的發展,我們覺得應該結合史學界的同道,做一點「集眾式」(傅斯年語)的工作,將這方面的成績呈現給比較廣大的讀者。 我們以每一種專史為一本分冊的方式展開,然後在各個歷史時期中選擇比較重要的問題撰寫論文。當然對問題的選擇往往帶有很大的主觀性,而且總是牽就執筆人的興趣,這是不能不先作說明的。 「集眾式」的工作並不容易做。隨著整個計畫的進行,我們面臨了許多困難:內容未必符合原初的構想、集稿屢有拖延,不過這多少是原先料想得到的。朱子曾說「寬著期限,緊著課程」,我們正抱著這樣的心情,期待這套叢書的完成。 最後,我要在此感謝各冊主編、參與撰稿的海內外學者,以及中研院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的鼎力支持。 王汎森 謹誌 2008年10月22日 史語所八十周年所慶日 目次 《中國史新論》總序 王汎森 i 導言 黃寬重 1 刑義田 從出土資料看秦漢聚落形態和鄉里行政 13 一、引言 13 二、《漢書‧食貨志》描述的古代基層社會 15 三、秦漢地圖上的聚落形態 17 四、從聚落遺址看聚落形態 37 五、從簡牘看城邑里制 49 六、秦漢鄉里的戶口與賦役行政 59 七、從出土資料看鄉里與八月案比 91 八、代結論:安土重遷——古代基層社會的特色 103 附錄:論馬王堆漢墓「駐軍圖」應正名為「箭道封域圖」 110 侯旭東 漢魏六朝的自然聚落——兼論「邨」「村」關係與「村」的通稱化 127 一、引言 127 二、漢代的自然聚落 134 三、六朝時期南方的自然聚落 152 四、屯、邨與村及「村」的通稱化 162 五、餘論 181 張國剛 唐代鄉村基層組織及其演變 183 一、引言 183 二、鄉制的特色 185 三、里正及其職能 191 四、鄰保與村坊 202 五、鄉治的困境 211 六、結語 216 劉淑芬 香火因緣──北朝的佛教結社 219 一、引言 219 二、從造像記的文本談起 220 三、北朝的義邑 237 四、區域性的差別 253 五、結語 271 黃寬重 宋代基層社會的權力結構與運作──以縣為主的考察 273 一、引言 273 二、以縣衙為中心的基層事務與人際關係 276 三、基層武力的發展及轉變 288 四、財政結構的變化與地方勢力的興起 295 五、士人與鄉土意識的型塑 310 六、結語 320 林麗月 俎豆宮牆——鄉賢祠與明清的基層社會 327 一、引言 327 二、典型在望:地方廟學與鄉賢祠祀的制度化 332 三、榮顯父祖:入祀鄉賢的營求與冒濫 341 四、禮失於野:基層教化與地方祀典的變奏 350 五、榮辱之間:鄉賢、祀典與國家權力的消長 361 六、結語 366 劉錚雲 鄉地保甲與州縣科派——清代的基層社會治理 373 一、引言 373 二、保甲與里甲名目 376 三、私派差徭 390 四、地方與保長 397 五、鄉約應差 402 六、鄉保受難與得利 407 七、基層治理 413 八、結語 419 巫仁恕 官與民之間——清代的基層社會與國家控制 423 一、引言:清代基層社會史研究的轉向 423 二、基層控制組織的建立與演變 426 三、基層控制組織的運作與特點 441 四、基層控制組織的成效與弊端 451 五、基層社會組織與基層控制組織的分合 457 六、基層社會與國家控制的互動 465 七、結語 471 英文目次 475
  • 中国殖民史

    作者:李长傅

  • 材不材斋史学丛稿

    作者:祝总斌

    收入北京大学教授祝总斌先生最近五年的全部新作及一部分旧作。
  • 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

    作者:王振忠

    "“中国早就自成“小世界”,空间差别分明。两千年前,司马迁便觉察都市经济与商业发展的联系,并肯定竞争乃属自然趋势:“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幅 凑,不肖者瓦解。”虽说直到近代,他还被“不患寡而患不均”教条的信奉者斥作“崇势利而羞贫贱”,但历史总似乎在作出相反结论。 王振忠的这部著作,通过考察前近代中国一个特殊商人群体的活动史,表明那时的长江下游三角洲在中国形成“第一世界”,似属人为,实乃自然。我欣赏这样坚持从历史本身说明历史的著作。”—— 朱维铮"
  • 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

    作者:饶宗颐

    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朱维铮先生力推《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我在复旦大学历史系承乏先师陈守实教授的中国史学史讲席,迄今已逾三十年。就寡闻所及,国内近数十年专究历史观念史的论著本就稀见,而以正统论为题进行全面系统考察的专著更未发现。我所见而又是同行公认的力作者,唯饶先生这一部。” 本书从立意到粗成定稿历时五年。为了“穷其源委”,饶宗颐“淹贯乙部,旁通别集,为独立之探究”,最终如愿取得“融会之效”。 本书的编纂形式独具一格。通论十三篇,在细致梳理相关原始资料的基础上,纵论正统论的提出、演变和论争的史实。资料三大篇,按照时间顺序罗列历代有关正统论的史料原文,末附出处,间附以按语,或者考证史料,或者补充作者生平,或者驳正观点等。因此,本书既是史学专著,又是史料汇编,史与论实现了有机融合。 本书最早于一九七七年九月由香港龙门书店有限公司出版,一九九六年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简体字本。本次以龙门书店版为底本,认真编校后再版。朱维铮先生书评代序,书后附作者一九九九年答朱维铮信。 正统论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历来讨论热烈。饶宗颐先生费时五年,深入研究,穷其原委,成就鸿篇。本书分为通论、资料两大部分。通论部分包括十三章,大体上按照时间先后细致梳理历史上有影响的、不同形式的正统之论。资料部分包括三部分,按时间先后,列举历代论述正统论的文字。编纂形式独具一格,既是史学专著,又是史料汇编,两者有机结合。本书一九七七年香港龙门书店初版后,即引起学界关注,是饶宗颐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 中国通史

    作者:(日) 堀敏一

    本书是我随性写的中国史概说。写这样一本书是自我年轻时就有的愿望。1997年秋,我确定了一些学界公认古代史重点问题,每节课讲解一个。现在这些问题点毫无保留地反映在本书第1~9章的标题上。历史学是门究明事实的学问,读这类书可以习得某些史实知识。但正如从静冈县看到的富士山和从山梨县看到的不同一样,历史事实也会因叙述人的立场(立足点、观点、视点等)而呈现不同的面貌。我的愿望是写一部能够传达作者心情的史书。我重点考虑的是在看待中国历史时,哪些点是问题所在,哪些点又会因为我们的主观意志而被当作问题点。之所以给本书附上“问题史试探”的副标题,也就是想表达这层意思。 ——堀敏一
  • 天下

    作者:姚中秋

    《华夏治理秩序史:天下(套装共2册)》将缕述尧舜以降之治理秩序演变的历史,并因史而求道,从演变着的治理秩序之中探寻华夏一中国治理之道。笔者无意于写作一部自命客观的、科学的历史著述,也不会纠缠于对历史细节的还原、描述,而将集中于考查华夏治理秩序史上几次立宪时期立宪者们的观念、行动,解析他们所构造的制度之渊源和内在机理,以把握彼时之治理架构及其所形成的秩序。由此,《华夏治理秩序史:天下(套装共2册)》将展开一项“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任务寻找、揭明华夏一中国的治理之道。”
  • 天公不语对枯棋

    作者:姜鸣 著

    这是一部紧紧围绕重要事件和关键人物讲述晚清政局的历史读物。作者笔下的北京胜迹,皇宫御苑、王府宅邸、街头巷尾,都曾经是风华绝代的历史亡灵活动的舞台。作者用极富感染力的细节叙述,再现了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与李鸿章等亲王重臣、康梁等维新人士在历史关头的艰难抉择和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为那个时代勾勒出鲜活的形象,不止是消闲破闷的京华掌故,更浸透着史学行家的功夫,发旧思而生新意。 全书约配两百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书名“天公不语对枯棋”,典出沧趣老人陈宝琛的诗作“感春四首”,是诗人对甲午战争失败后国事危机的浓缩概括,作者移作本书书名,因为书中描写的诸多事件,正是发生在那个艰难的年代。 2006年初版,深受读者欢迎。此次改版新刊,作者对部分内容、图片做了调整、修订,面貌一新。 〔专家学者推荐〕 研究晚清的北京政局人物,同一主题的著作众多。姜鸣以南方才子的独特角度来写这一内容,通过老北京丰富的人与事物细节,为那个时代勾勒出鲜活的形象,别有新意,读来引人入胜。 ——赵启正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很海派,也很京味,很专业、也很好看。上海人眼中的京华掌故,史学行家写的散文作品。发旧思而生新意。 ——茅海建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北京固然有许多风景绝佳的去处,但姜鸣笔下的胜迹,“胜”在人事而非风物。使作者流连不去的,是在北京扬名养名,曾经风华绝代的历史亡灵。书中涉及的人物事件相当复杂,也相当有趣,作者有很会讲故事,各种依稀风闻或闻所未闻的掌故由他娓娓道来,读起来很舒服。不过,这部书的好处不止是消闲破闷,有些篇什作者是花了很大工夫写就的,文章也做得很有锋芒。 ——小宝 书评专栏作家 姜鸣是个有历史眼光的敏感游客,我所喜欢的,是他那种糅合了游记与历史探究的写作方式。有了历史沉淀下来的分量,最不显眼的地方顿时也显现出非凡的意义。 ——梁文道 香港作家 传媒人
  • 近代中国史纲

    作者:郭廷以

    本书为著名中国近代史学者郭廷以先生晚年的重要著作。这部《近代中国史纲》为著者1969年赴美作学术访问时开始撰写,历时4年,于l972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后,即受到学术界和读者重视与欢迎,曾先后3版10次印刷;1991年又在台湾出版发行。这次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授权我社,首次在中国内地出版该书中文简体字版。 本书取材丰富,态度严谨。由于著者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研究视角和方法不同,因此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见解和分析,和内地史学家的一些传统观点多有不尽相同之处,为作者的一家之言。我们出版此书,意在为我国内地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一部严谨的而又视角不同的近代史著作作参考,以推动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的开展。 这次出版的该书中文简体字版,只依照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提供的繁体字版本作了简化字处理,书中除对外文人名、地名等译法不同和原版个别错别字作了改动外,其余均未作改动。如有讹误,欢迎指正。
  • 内蒙古晋语凉城话及其变异研究

    作者:王雪梅

    《内蒙古晋语凉城话及其变异研究》是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话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展现凉城话“绘景摹声”特点及其变化为角度 进行探讨。首次对凉城话内部进行了分片描写;发现了凉城话中的“以声像意”现象;详尽描写彰显凉城话表现力的三音节词语和四字格词语;以社会语言学和方言 学理论为基点,调查研究凉城话代际传承中的变化,结果显示凉城话中一些晋语核心特征的语言变项正在突变,语音、词汇、语法的社会分层已明显。
  • 古史辨自序

    作者:顾颉刚

    这本书主要是提示出战国、秦、汉以来的古书,特别是“经书”上所载的古史,大多出于神话传说的演变,是由不同时代的神话传说一层一层积累起来造成的,从而把古书中的一些虚妄的伪史料清除出去,为进一步科学地研究我国的古代史开辟了道路。顾先生著述宏富,内容广阔,且大都有发前人所未发的创见,为此可以入选的文章很多。但由于本书篇幅有限,只能选入有关他创立“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和提示三皇五帝古史系统的几篇论文。这是他主要的学术贡献,由此可以推定他在20世纪史学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