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朱永嘉

  • 读史求是

    作者:朱永嘉

    本书涉及中国历史上有关反腐、纪检、监察等工作机制的运作,官二代教育,为官为政为人等话题。朱永嘉先生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深厚的文史修养,捭阖于古今之间,总结历史规律,直面当下问题,可为从政者借鉴。作者行文善于撷取历史著作和经典文献中的思想光辉,深入浅出,上下贯通,是时下不 可多得的论史作品。 作者“文革”前为复旦历史系教师,“文革”间为上海写作组负责人,七六年后被判刑。年逾八旬,近年写作弥勤。无论他所见是否有偏颇,以亲历人写亲历史,存一段记录,诚可贵也。——@陈尚君的微博 值得记录。辨别和阐释,读者自会处理。——@史学理论陈新 他是史学家,又为海瑞罢官、巴黎公社“历史问题” 入狱,倘有兜头反思,一定打通古今、大彻大悟。交往深入后,也能问一些比较敏感的个人问题,比如为什么会有那句“巴黎公社”?我的历史观不喜欢巴黎公社,也不赞成“ 文革”中巴黎公社之延伸,但还是敬重他当时敢言之勇气。不料他回顾1976年心理,略有沉吟,回答说:“人家对我不薄呵!”这句话再次让我震惊,原来士为知己者死,这就不是1948年入党的共产党人了,而是巴黎公社油彩下的中国古士人。难怪他到我seminar给研究生讲秦汉制度,携一蓝布包袱入,坐定后一层一层揭开,最里一层才是讲义,学生问“文革”起源,他要从殷周讲起。一研究生事后惊叹:“这是活在当下的古人,有古人之风!” ——朱学勤
  • 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

    作者:朱永嘉

    朱镕基为什么会为商鞅的命运热泪盈眶? 毛泽东晚年为何要求注释《商君书》三篇? 毛泽东当年发动“尊法批儒”基于什么历史考量? 共和国建立六十年后重启改革话题,“习李新政”该当何为? 朱永嘉这部论史作品,通过讲述中国历史上的两次著名改革——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来探讨何谓真正 的进步的改革,如何改革才能符合历史潮流,以及改革者的素质与命运等问题。 作者结合时代环境和历史现状,着重从解读改革的思想资源入手,分别演述了两次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实际进程,并藉此说明:一场改革的开展需要“法、术、势”三者相互结合,而改革成败的关键则在于是否从实际存在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出发,调节好各个群体间的利益关系让多数人受益。 历来改革成败皆难预料,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一成一败,其中历史经验教训恰好可为后世改革者镜鉴。朱永嘉先生在共和国建立六十年后,抛出这个话题,显然是意识到当前的中国发展需要进行新的利益格局的调整,而如何调整,怎样才能保证改革符合历史潮流和大多数人的利益,正可以通过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这两次著名改革,获得一些启发。
  • 刘邦与项羽

    作者:朱永嘉

    这是一部解读楚汉风云人物的论史著作。本书以风云四起的秦末为背景,根据《史记》、《汉书》等史书,鸠集传记,增广时闻,有评有述,详细解析刘邦、项羽及其相关人物,全面破译了楚汉争霸过程中二人一成一败的个人因素和历史根由,揭示了历史演进与个人命运的联系。 项羽为何失败,刘邦为何能胜出?刘邦这样的历史人物,他奠定了汉王朝数百年统治的基础,有何过人之处?其中经验教训至今影响深远。本书作者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深厚的学术修养,秉持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史学宗旨,知人论世,从而得出富有教益的观点。
  • 晚年毛泽东重读古文内幕

    作者:朱永嘉,朱绍君

    本書是“文革”時期上海市委寫作班負責人朱永嘉的口述回憶。1972年發生“九·一三”林彪事件後,毛澤東讓朱永嘉爲他組織標點和注釋了八十六篇古文,然後印成大字本送給他閱讀。毛澤東精通中國傳統文化,但又堅持古爲今用,以史為鑒,解決中國實際問題。那麽在“文革”後期,他爲什麽要重讀這些古文呢?作者透露了其中的內幕。讓我們能夠從中了解晚年毛澤東的思想脈絡。本書是當事人的所見所聞所思,因此極具史料價值。
  • 论曹操

    作者:朱永嘉

    曹操是一个什么人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为什会提出为曹操翻案?其一生功过究竟该如何评说?为什么毛泽东会与曹操心心相印?其间蕴含什么历史经验教训? 本书为曾经宦海、饱读史书的历史学者朱永嘉先生沉潜三十余年大陆出版的第一部专著,是书以《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为主线,鸠集各种史料,从毛泽东读史的视角,围绕东汉末年的社会情形与局势,细细解读三国著名历史人物曹操及相关人物和事件。作者设身处地,沟通古今,思考深远,饱含历史经验和思想、政治智慧。
  • 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

    作者:朱永嘉

    朱元璋为后继子孙设计了一套怎样的国家制度?为什么东宫制度不能定向培育出合格的皇帝?明代“兵将不相习”导致什么后果?分封制为什么行不通? 朱元璋铁腕治官是出于什么考虑? 本书既是一本旁征博引的明代政治制度史,又是一部出色的政治史论,有明一代的历史过程中,有得亦有失,得在何 处,失在哪里,正是本书着重讨论的问题。 书名之所以取为《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因为讲稿是以政治制度为中心,流是讲传统上的因缘关系,源是讲当时实际生活的矛盾和斗争,朱元璋的制度设计是在这两个基础上形成的。 当前讲明史书籍不少,但多是以皇权为中心,讲权力斗争故事,很少像本书一样纵横贯通,以制度史为截取面,讲一个个制度的流变以及实际的政治运作情况。作者还特别探讨了制度设计的合理性问题,对认识当前的政治制度改革很有启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国已六十多年了,已积叠了不少正面和负面的经验与教训,无论前三十年还是后三十年,均是如此。了解一下明代初年朱元璋建制立法的过程,及其在有明一代发展的实际影响,对我们今后完善法制会大有裨益。 作者朱永嘉先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已是明史研究专家,曾得吴晗先生赞赏,后又经政治历练,老年著史,别有一种通达与穿透力。 对于任何关心政治制度及其运作方式的人来说,《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都是一本必读书,实际上,它的内容远不止于明史,而是一部制度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