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史景遷

  • 太平天國(下)

    作者:史景遷

  • 康熙

    作者:史景遷

    《康熙》(原書名”Emperor of China: Self-portrait of K'ang-his”)分別從六個不同的領域(遊、治、思、壽、阿哥、諭),「戲仿」康熙的語氣,揭露他的統治思維、用人原則,乃至於生活態度、嗜好、教養子女與養生之道。透過第一人稱敘述,史料中的細節似乎活了起來:舉凡他在面對死亡、立儲引發的爭鬥時的執著與淡然,為政兼顧理、義、情,凡事親力親為、謹慎求實,展現決斷力,又不時反躬自省。這些「原料」,經過史景遷的巧手重新剪裁、拼貼、縫製後,勾勒出一幅立體的人物像。開卷讀來,彷彿親眼觀摩這幅畫像的繪製過程,而這臨場感正源自材料與技法的相輔相成,拋磨出一個事實與想像互不干擾的奇異氛圍。 不同於歷史小說所創造的場景,可就著歷史的骨架空隙自由發揮,《康熙》處理的史料有憑有據,但處理的方式有別於一般學術著述:假康熙之手,一手揣著一只鏡子,自我端詳,一手拿著一枝看不見絲線所牽引的筆,自我描繪。這只鏡子、這條絲線代表什麼,牽涉到歷史的追求,讀者定各有體會。重要的是,康熙的語氣與性情的再現,讓這位古代君王走下龍椅,褪去厚重的歷史感,呈現生活化與人性的一面。 繁體中文版的難得之處,在於譯者付出龐大心力,費心查索,一字一句皆細細推敲,還原成古雅精鍊的文體。這多添上的幾筆,將史景遷白話英文所描繪的康熙輪廓,勾勒得更為清晰,讓人彷彿穿越時空,踏入三百年前的紫禁城內,來到御書房這位仁厚的皇帝跟前,親耳聽他娓娓道出他生命中的懸念。 ■本書目錄 序言 康熙王朝 第一章 遊 第二章 治 第三章 思 第四章 壽 第五章 阿哥 第六章 諭 附錄一 康熙三十六年春,寄太監顧問行的十七封信 附錄二 康熙遺詔 註釋 譯後記 參考書目
  • 婦人王氏之死

    作者:史景遷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62811
  • 太平天國(上)

    作者:史景遷

  • 改變中國

    作者:史景遷

    ◎史景遷縱橫歷史的力作,專屬譯者溫洽溢費時年餘,精心翻譯 ◎欲了解台灣前途、掌握中國脈動不可不讀 ◎香港末代總督彭定康、美國駐北京大使李潔明離開中國之前的案頭書「回顧一六二○年到一九六○年這段歷史,可看到西方人以唯我獨尊之姿來到中國,深信自己師出有名,急欲「開發」被他們視為落後的民族,這些西方顧問的境遇實可為借鏡:傅蘭雅和丁韙良堅忍不拔,湯若望、李泰國及托德精力充沛,胡美和鮑羅廷洞察敏銳,戈登和史迪威精明幹練,赫德和魏德邁善於組織,南懷仁和伯駕匠心獨運,華爾和陳納德勇氣卓絕,白求恩無私奉獻。然而,這些人的故事是警世教訓,而非鼓舞人心的宣傳。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人對西方方法論及目標的絕對信心已搖搖欲墜,歷經越戰的美國人對此亦產生動搖。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今天的中國似乎已有自信,西方人到中國,就得按中國人的規矩行事。如果,中西雙方都對自己有新的了解的話,至少還有機會不讓由來已久的誤認再度發生。」 ──史景遷這是時報出版繼《追尋現代中國》、《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太平天國》之後,所出版的第四種史景遷作品。在性質上,此書涵蓋的年代雖與《追尋現代中國》相當,但以人物為經緯,不同於《追尋》的通史寫法,亦不同於《雍正王朝》與《太平天國》以單一事件為主題的敘事。在《改變中國》裡頭,史景遷著重於追索個別人物心理狀態的變化,也因此大量使用私人書信日記,並參酌各家說法,因此對於翻譯編輯史景遷著作所不可不謹慎處理的文件還原翻譯工作,提供了不同於以往的困難與挑戰。我們雖然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但想必仍有疏漏之處,還請讀者不吝指出。 從某個角度來看,對於台灣的讀者來說,《改變中國》或許有另一種切身之處。台灣承接中華文化,加上特殊的歷史機緣,走到今天的地步,其實正代表了傳統中國被改變的部份;而台灣這「被改變了的中國」回過頭去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所作的種種接觸,不論是透過經商或是政治的交鋒,其實也都蘊含「改變中國」的企圖與效果。因此,台灣的讀者不難從史景遷富有感情的筆鋒,從這些四百年來前仆後繼的先驅身上,讀出無數的弦外之音。 史景遷向來以異質文化互動為主軸,大凡相較弱勢的文化體,在面對優勢的文化體時,其反應不外乎「調適」。例如,滿清雖以優勢的武力征服中國與西藏,但還是必須在文化政策上適應強勢的儒家、藏傳佛教文化。同理,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時代歐洲的天文技術優於中國,但在整體文化展現方面,還是落後於中國,所以必須採取調適的傳教策略。這種文化力量的對比是與伯駕以降人物所面對的中、西環境不同的。是故,書中主旨,「改變中國」,是要有道德正當性來支撐。而這股改造力量的正當性就在書中隱約提及的,中國是落後的,而且中國本身並無能力進行自我改造,非得靠外力衝擊不可,否則中國無法臻至現代化的歷史進程。這就是所謂的中國「停滯論」。黑格爾、馬克思、韋伯、甚至近代美國的費正清、李文森、芮瑪麗皆是一脈相傳,足見這種停滯論根深蒂固,這也可以反映史景遷這本書的先見之明。而這種停滯論給予西方帝國主義、傳教士等一個經略中國、或衝擊中國、或侵略中國的正當性基礎。近來西方歷史學界或兩岸的學者,無不在駁斥這種停滯說。沒有停滯論給予西方人的正當性基礎,很難吸引帝國主義、資本家逐利群體以外的高貴心靈,爭相前往中國,欲改變中國。 在這種停滯論的對立面是歐洲的「進化論」史觀。歐洲人,或者西方人,正是不加思索接納這種史觀,使他們以西方民族國家為這種歷史的「主體」,理有所據、大言不慚地想要去改變包括中國、伊斯蘭世界其他文明的設想。今天的文明衝突,若探究心理的深層結構因素的話,根源或許在此。 所以,史景遷這本書能歷久不衰、有時代意義,也正是在此。美國或台灣經常有政治人物談「柔性權力」(soft power)、「柔性國力」,欲以民主價值、人權價值、西方流行文化去改變中國,其心理素質與史景遷的描述人物是類似的。 值得注意的是,史景遷在「結論」裡頭,卻說這些人的故事是「警世教訓,而非鼓舞人心的宣傳」,因為西方人的種種企圖並未成功,但他們所帶來的種種技術、學科、理論,幾乎被中國(包括台灣)全盤接受。史景遷認為,中國在這個過程裡頭雖然受了苦,但到頭來卻是最大的受益者。而西方人帶著技術、滿懷野心來到中國,幾乎都是鎩羽而歸或埋骨他鄉。這個結論一反後殖民主義的理論基調與悲情色彩,是特別耐人尋味的。而香港末代總督彭定康與美國駐北京大使李潔明在離開香港與中國之前,不約而同,都在讀史景遷這本《改變中國》。這件事代表什麼意義?他們從書中想推敲什麼?他們又如何評價自己「改變中國」的企圖,在在值得推敲。
  • 中国纵横

    作者:[美] 史景迁

    《中国纵横:一个汉学家的学术探索之旅》集作者近三十年来中国历史研究之精华,涉及中西文化交流以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诸多层面。作者对中国历史的悉心钻研,涉猎范围之广,见解之独特与深刻无不反映出作者一贯严谨的治学态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地道的学院派风格。
  • 前朝夢憶

    作者:史景遷

    明亡後,年過五十的張岱還歸龍山,以遺民自居,「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找茶、配泉、玩燈、放燈、習琴、鬥雞、吟詩、吃蟹、賞雪、狩獵、養戲班……,曩昔紈褲生活的點滴追憶,召喚的終究是國破家亡的蒼涼與悲憤,以及知識份子在歷史巨變下,以書寫對抗遺忘的自覺。 * * * 張岱是公認的明代散文大家,其傳世名著《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堪稱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年衣食無憂,性喜遊山玩水,深諳園林佈置之法;既懂音樂,又擅彈琴、制曲、品茗、戲曲;古玩收藏及鑑賞水準皆高。但四十九歲那年,張岱的人生遭逢重大轉折。清兵入關後,他位於杭州的別墅、紹興的家園、豐富的書畫古玩收藏,悉數毀於戰火。他帶著倖存的家人逸隱於紹興龍山,務農為生,餘生力修明史,八十八歲方成,是為《石匱書》,書成後不久亡故。 個人歷史與家國歷史相互映照、無法切割。面對擋不住的歷史洪流,還歸龍山是張岱的一個選擇、能自主畫下的一條人生界線。不論是懷志一生纂修的《石匱書》,還是《陶庵夢憶》裡一幅幅簡約、多情善感的前朝舊事,鑲框著家族軼事與大時代的層層跌宕與悲喜交錯──張岱一生的浮華與蒼涼,在夢與憶的交錯擺盪之間,隱隱浮現。人生,如夢如幻,而歷史的線性敘述則表現一種秩序的重整與規律的再現。如何透過回憶與書寫,紮實一個捉不回的夢?本書序文是這麼說的:「他生於、長於龍山山麓,中年歸返龍山,只為將心中了然之事理個清楚。……他理解到只要有人追憶,往事就不必如煙,於是他決心盡其所能一點一滴挽回對明朝的回憶。」 史景遷認為張岱不僅是史家,也是熱愛歷史的文人。他書寫張岱的一生、內心轉折及過往追憶的同時,更深層探討張岱身為知識份子,是如何藉由回憶以及修史確立自身的存在價值。在得與失之間,唯有捕捉消逝的回憶,以書寫對抗遺忘,才能坦然面對、甚或抵抗世事的變遷與生命的無常;這一點,無疑反映了歷史與書寫的本質與關係。 張岱家族族譜 張岱時代的中國地圖 繁體中文版序 序言 第一章 人生之樂樂無窮 第二章 科舉功名一場空 第三章 書香門第說從頭 第四章 浪跡天涯絕塵寰 第五章 亂世熱血獨愴然 第六章 王朝傾頹亂象生 第七章 散盡家產留忠心 第八章 繁華靡麗皆成空 第九章 寄諸石匱傳後世 參考書目
  • 天安門

    作者:史景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