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医学人类学

  • 医学人类学十二论

    作者:朱剑峰

    医学人类学根植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贯穿生命历程生、老、病、死各个阶段,与每个人对自我、身体、生命、社会的认知息息相关。同时,它对医疗健康领域的知识生产同样重要。医学人类学对当代人类生命质量的由衷关怀和对不同文化的人文尊重,使其以独特的实践性(参与性)和极强的自我反思能力让当今医学更具有人文的温度。

    本书共分为三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对于医学人类学和日常生活关联、重要概念和相关理论前沿的一些综述。第二部分聚焦于人类生育繁衍,向读者展现从人类学视角看科学技术在生殖领域的运用。第三部分分别探讨了对女性、老年人和精神疾病患者的照护问题。希以这本小书管窥医学人类学对西医“文化性” 和“地方性”的解构,从而深入地了解生物医学所处的社会背景,会用人文的眼光理解它、批判它和欣赏它。

  • 我们为什么上瘾

    作者:[美] 迈雅·萨拉维茨

    成瘾问题专家,亲身诉说25年成瘾自救之路

    通过药物、大脑与学习的机制,解开人类成瘾之谜

    禁毒专家包涵作序推荐

    「编辑推荐」

    1.25年成瘾自救之路,以亲身经历写成的心理学力作

    哥伦比亚大学神经学专业高材生、成瘾问题研究者、资深媒体人25年成瘾自救之路,以科学理论加生动案例,全面讲解人类成瘾的神经学和心理学机制——原来,成瘾是大脑的一种复杂的学习障碍,成瘾也是许多复杂症状的统称,决不可一概而论。

    2.关心成瘾者个体,揭露美国法律对待成瘾者的不公平

    成瘾并非一种天生的道德标签,上瘾者也不应该被社会歧视。出于历史、文化与社会原因,20世纪80年代之前,美国对待药物成瘾者的法规体系非常不合理、不健全,导致了无数个人与家庭的悲剧。每个成瘾需要具体被关心和对待,由社会和家庭协助他们戒瘾成功。在近30年对成瘾的调查研究和写作期间,作者与其他专家一起推动了美国成瘾治疗相关法案通过,保护了许许多多成瘾者的身心健康。

    3.一部坦露与真诚之作

    虽是一本心理学科普,却是用作者本人的回忆录来讲述。作者出身优渥,从小天资聪颖,却在青春期后深陷环境造成的药物上瘾泥潭,但是她也通过坚强的意志、积极的学习与家人的支持重回正轨,并且最终解开成瘾的谜题,改变了美国社会的某些阴暗面。一个被成瘾折磨多年的患者,发自真诚的自我坦白,唤起药物成瘾弱势群体的共鸣,令人信服。

    「内容简介」

    科普作家萨拉维茨生于一个美国犹太中产家庭,她在20世纪80年代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时,不幸对药物成瘾,在治疗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美国戒瘾制度的阴暗面,此后20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改变成瘾治疗的困局。在讲述自己人生轨迹的同时,她从神经科学、社会学、心理学、医学、药物学等角度,对成瘾的本质、原理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

    她发现,成瘾是一种学习障碍,每个人成瘾的原因也是千差万别,根本不存在一种“一刀切”的戒瘾方式。与其说上瘾是一种堕落或心理疾病,倒不如它说是多种不同疾病的统称。只有了解每个人成瘾背后的不同因素和机制,才能深入成瘾的核心,最终解开上瘾之谜。

  • 疾病与治疗

    作者:罗伯特·汉,Robert Hahn

    《疾病与治疗:人类学怎么看》内容简介:疾病只是生理功能不正常吗?治疗只需要吃药就能解决问题吗?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看待和治疗疾病时有什么差别?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教育程度、性别、年龄……甚至细小的生活习惯又会怎样影响到流行病传播的范围?——医生开出的药方,再加上人类学家给出的解释也许才是,关于你的健康问题的,更为完满的答案!
  • 医学、理性与经验

    作者:【美】拜伦·古德

    本书在对以生物医学为典型代表的实证主义与经验主义疾病观的批驳中,在对数种医学人类学研究取向的斟酌中,作者倡导一种与批判理论保持紧密关系的解释或曰意义中心取向,并尤其说明了将病患作为嵌于地方道德世界、政治关系、时间之流等等中的“审美对象”予以解读的理论潜力。
  • 全球药物

    作者:[美] 阿德里安娜·佩特里纳,安德鲁·拉

    时至今日,个人的健康与安乐,日益与其获取药物的情况息息相关。 2003年,全球制药业的销售额达5000亿美元。这个利润率极高的产业,伴随着药物市场的加速发展和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并发,正在将个体的健康与幸福,重写为一种商品。于是,一些迎合生活方式的治疗市场被建立(如抗抑郁剂销量的急剧上升),同时,一些关系到基本生存的急需市场却刻意被忽略(如非洲艾滋病药物市场的发展缓慢)。 本书收录文章来源于哈佛大学第三届里弗斯年度研讨会,集结了医药学领域顶尖的人类学家和药学史家的最新田野工作成果。譬如:在低收入国家中人体试验群体的迅速增长;跨国制药公司在进入日本和阿根廷市场时的教化和监控策略;由于公共卫生服务的萎缩,印度德里贫民社区中形成的复杂的医患关系和网络;以及巴西在对抗艾滋病流行过程,国家、跨国机构和草根组织间的角力与互动,等等。 “健康是每个个体享有的权利,也是国家的责任”,对于药物全球化的民族志研究,不但构建了今日人类学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深深凸显了药物全球流通中出现的“价值鸿沟”:究竟是谁的疾病值得治疗?谁的生命值得拯救?
  • 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

    作者:[美]凯博文

    作为1949年以来第一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精神医学研究的美国学者,凯博文在多层面上探讨了神经衰弱、抑郁症以及躯体症状之间的关系。本书为我们理解中国人在与家庭和国家的关系上的体验开启了一个窗口,同时也对中国人和美国人各自如何解释自身的疼痛与绝望处境进行了一个跨文化的比较。 本书囊括了作者在湖南的所见所闻。它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不同寻常并且具有启发性的窗口,我们得以了解生活在中国的许多个体的活生生的生活经历。这个窗口以一种不起眼的但却可能是特别的方式增加了我们关于中国社会的理解。不过,这本书还有另一个主题,那就是情感和情感障碍。 “本书对疾病症状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分析十分具有穿透力。这本强力著作不仅属于人类学与精神医学的先锋之作,而且也展示了作者对消除人类不幸与苦难的深切关注和担当。所有致力于改善健康照顾系统的人都应该阅读本书。” ——Joan M. Anderson, Current Anthropology “此书堪称医学人类学界长期以来所期盼的最重要的一本著作。” ——Richard Shweder, Culture, Medicine and Psychiatry “一本视野宽广、发人深省的医学人类学著作。” ——Roy Porter,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对跨文化精神医学具有重要贡献。” ——Paul Chodoff, M.D.,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本书的田野研究写作精美,以至于历史学家都不断被其描述的中国共产主义政治实践中的那些重要时刻所吸引。作者以丰富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童年以及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那些问题。” ——Jonathan Spence, Yale University “这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中国精神健康问题的最好的研究。这是一本具有开创意义的著作。” ——Ezra F. Vogel, Harvard University
  • 疾痛的故事

    作者:[美] 阿瑟·克勒曼 (Arthur K

    鼻塞、腹痛、关节疼痛,这些对身体异常和不适反应的切身感受,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生命体验。 疾痛的主要问题,在于它给日常生活造成了大量的困难。腰酸背痛使我们分神,影响工作效率;头痛会让我们无法集中注意力,成绩下降;而有些疾病引发的性无能,甚至会导致婚姻破裂。 对一位单身母亲而言,高血压不仅意味着要少吃盐,还跟女儿的失学和早孕有关;而作为一位弱势群体的成员,社会的歧视、不公以及孤立,或许才是其身体持续疼痛的根源。长期紧张的父子关系,导致病患的双腿突然麻痹瘫痪;而换一个压力不那么大的工作环境,也会使一度恶化的哮喘慢慢痊愈。 然而,在大多数医生眼中,疾病才是问题所在。现代医疗系统,将我们鲜活的疾痛经验,解释为一种生物结构或是生理功能的变异,仅仅与身体有关。 对此,哈佛精神病医师与人类学家克莱曼博士,从其20年来的临床治疗和数百个真实病案中发现,疾痛不仅属于身体,而且连接着自我与社会。讲述这些疾痛故事,不但对于病患、家属和医护人员有着极大的使用价值,而且,对于认识医患关系和人性化的医疗体系改革,意义深远。
  • 我的涼山兄弟

    作者:劉紹華

    歷經十年、長達二十個月的田野調查,一位年輕女性人類學者,勇敢跨入海洛因與愛滋病蔓延的偏遠山區,紀錄涼山諾蘇族兄弟在現代化浪潮中,輝煌又慘烈的青春探險 。見證了現代與傳統、全球與在地、生命與死亡的交織辯證。在開卷獎年度好書《柬埔寨旅人》的自序中,劉紹華留下一段文字:「二○○ ○年,我對所謂第三世界國際發展的疑問大到無法以我當時既有的知識解套,決定繼續我的人類學夢想,並期待圓夢的同時我的困惑能得到解答。」這是她離開金邊高等研究院人類學愛滋病研究計畫實習工作時的深切自我期許。如今呈現眼前的《我的涼山兄弟》,正是她十年鑄一劍的心血結晶,也是身為公共知識分子的具體實踐。 本書以現代性與全球化為時代背景和理論視野,將海洛因與愛滋比喻為諾蘇男性的流動成年禮。奠基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療人類學的完整紮實訓練,歷經十年、長達二十個月的深入在地田野調查,作者生動鮮活地呈現出諾蘇流動青年與吸毒者的生命經驗,將之與中國在過去一世紀的鉅變中所經歷的多元現代性、社會韌性,以及個人生命憧憬交織在一起,並從中揭露少數民族文化的延續與斷裂。 這部兼具民族誌知性與報導文學感性的動人作品,銘誌了一個可能即將灰飛煙滅的時代紀錄。在涼山徹底隱沒於現代性洪流之前,惟願諾蘇兄弟的生命能廣被認識,這是作者書寫始終如一的初衷。 本書英文版榮獲第一屆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
  • 流行病与文化

    作者:特罗斯特

    《流行病与文化》介绍了“文化流行病学”这一新兴领域的研究人员描述人类健康、与不同的受众沟通并致力于健康水平的提高与疾病防范的方法;利用相关疾病的文本资料和统计数据回顾了人类学和流行病学之间迄今为止的密切合作;从文化实践的角度诠释了信仰、习俗和权势理论对流行病的检测、探源和实施干预等所产生的影响;深入分析了许多常见的疾病风险和流行病种类,揭示了若干未经核实的假说以及社会文化对疾病检测的影响,包括癫痫症和霍乱病例研究、“泰坦尼克号”乘客死亡率分析、母乳育婴和青少年吸烟等问题。
  • 瘟疫与人

    作者:[美] 威廉·H. 麦克尼尔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类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错综复杂。目前,诸如气变化、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破坏等主要环境问题,都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而不容回避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