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布迪厄

  • 布尔迪厄传

    作者:[法] 让-路易·法比尼亚(Jean-Louis,Fabian)

    作为伟大的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著作在世界各地取得了成功,但其身为社会学宗师的盛名,有时反而遮蔽了其著作思想的真正面目,对布尔迪厄著作的解读,并非总能切中理论核心,引人正确思考其许多经典概念。不同于一般学界以精英知识分子方法诠释布尔迪厄理论,作为布尔迪厄的学生,法国社会学家让-路易·法比亚尼尝试用布尔迪厄自行创造的分析工具来解释布尔迪厄思想,这本书重新发现了大师从未示人、深处暗藏的思想灵光,开启了一条思考布尔迪厄、反思社会学的新理路。本书分成三部分:首先,将分析三个基本概念(场域、关系以及文化资本),以及三者同时应用时所产生的修正与困难。第二部分,则针对布尔迪厄独到的方法论与叙事方式,这两者既激发出种种概念生机,也导致诸多诠释上的暧昧。第三部分,则是借着政治活动、痛苦与爱等议题来描绘一位社会学家的生平,以及一名开辟出新天地的知识英雄的主要轮廓。本书尝试同时顾及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布尔迪厄理论的中心概念进行精确分析,就其理论力量与气魄而言,这一分析是理所当然的。另一方面,则是将其概念形成的经过,植入一个深具角力意味的场域中,这一做法必要且符合布尔迪厄一贯的处理方式。这是将布尔迪厄重新整合到他自己创建出来的分析架构中,这不是为了营造一种套公式的做法,而是为了将之置于透视镜下,并且检验其限制。

  • 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

    作者:Pierre Bourdieu

    This volume brings together Bourdieu's highly original writings on language and on the relations among language, power, and politics. Bourdieu develops a forceful critique of traditional approaches to language, including the linguistic theories of Saussure and Chomsky and the theory of speech-acts elaborated by Austin and others. He argues that language should he viewed not only as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but also as a medium of power through which individuals pursue their own interests and display their practical competence. Drawing on the concepts that are part of his distinctive theoretical approach. Bourdieu maintains that linguistic utterances or expressions can be understood as the product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a linguistic market" and it "linguistic habitus." When individuals use language in particular ways, they deploy their accumulated linguistic resources and implicitly adapt their words to the demands of the social held or market that is their audience. Hence every linguistic interaction, however personal or insignificant it may seem, hears the traces of the social structure that it both expresses and helps to reproduce. Bourdieu's account sheds fresh light on the ways in which linguistic usage varies according to considerations such as class and gender. It also opens up a new approach to the ways in which language is used in the domain of politics. For politics is, among other things, the arena in which words are deeds and the symbolic character of power is at stake. This volume, by one of the leading social thinkers in the world today, represents a major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power. It will be of interest to students throughout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especially in sociology, politics, anthropology, linguistics, and literature.
  •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

    作者:宫留记

    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创立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时代背景,同时,他在创立社会实践理论过程中,深受黑格尔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现象学、结构主义等思想的影响。《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将从“社会实践空间:场域”、“社会实践工具:资本”、“社会实践逻辑:惯习”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 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

    作者:朋尼维兹(Patrice Bonnewi

    布赫迪厄是法國當代社會學的重量級人物。本書以淺顯易懂的論述,完整介紹布赫迪厄社會學體系的內涵。首先討論布赫迪厄的社會學特點, 例如習態(habitus),區異(distinction),品味,社會的再生產等觀念,以及影響他社會學方法和概念的歷史背景及理論背景。接著試圖去了解他那些用來描述及解釋社會運作邏輯和行動者行動的主要概念。最後由“布赫迪厄派“的作者們,以有關文化,學校以及其他主題的研究,來驗證或修改布赫迪厄的假設及方法的正確性。本書能幫助讀者在進入布赫迪厄深奧厚重的原典之前,先獲致一初步而清楚的整體概念,是一本立論嚴謹的初階入門書。 皮耶.布赫迪厄,1930年生於法國庇里牛斯山—大西洋省裡的東泔市,先後在波城中學、大路易中學、巴黎大學文科和高等師範學院受教育、取得哲學教師資格的學銜。1955年被任命為磨坊中學教授,1958年到1960年任教於阿爾及爾大學文學院,1961年到1964年在里耳任職,自1964年起任教於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1981年正式任職於法蘭西學院(College de France)社會學教授。同時是高等社會科學院、歐洲社會學中心的指導教授,並主編1975年創刊的《社會科學研究學報》。著有《再生產》、《區異》、《世界的悲慘》、《實踐理論的概論》、《繼承者》等書。
  • 布赫迪厄社會學面面觀

    作者:[法]皮耶·布赫迪厄(Pierre Bo

    兩位國際社會學大師的重要精采對話! 重要的社會學經典著作、重要的社會學家之學術辯論,通過本書,更深入了解布赫迪厄以及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 本書以一種「邀請」或「導引」的方式,亦即邀請或導引讀者與布赫迪厄一起進行思考,然後(再)來思考布赫迪厄本人。 本書源自於布赫迪厄在美國芝加哥大學與一群研究社會學、人類學和政治學的博士生之間的交流。這些交談從不同的角度對同一個問題做出分析,並且嘗試以不同的方式和角度討論同一種概念,譬如社會學中強調的「實踐」與「反思」。而這些不同的方式可以作為橋梁,有助於讀者對它們在使用意圖和涵義方面的複雜性和彼此差異有更充分的理解。 此外,貫穿全書的學術交談有助於在對象領域和對對象的研究工作之間建立起快捷、有效且具有啟發性的和諧關聯、類比乃至對比關係。這個對話可以使讀者感知布赫迪厄何以達致他的立場的心路歷程。總之,分析性交談引起人們對研究方式本身的關注,並使布赫迪厄和讀者能夠以一種不受常規學術交流固有的監督審查限制的方式彼此進行溝通。 本書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詮釋性的或評註性的,通過勾畫出布赫迪厄有關知識、實踐和社會的理論結構及其學術圖景的輪廓,向讀者提供了理解布赫迪厄著作的廣博體系和內在理路的捷徑;第二部分是分析性的,主要反映芝加哥大學研討班的成就;第三部分以更為具體的社會學訓練的問題為出發點,例如以巴黎研討班的討論為基礎,反思布赫迪厄與社會學的實踐。 本書建議讀者涉獵不同經驗領域的各類論文,交替閱讀偏重經驗取向和理論取向的篇章,並且最關鍵的是,將布赫迪厄「轉譯」為讀者較熟知的語彙之前,用他本人的術語來理解他,因為他各種主張的論述風格和實質觀點是密不可分的。
  •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作者:Pierre Bourdieu,Loïc

    Over the last three decades, the French sociologist Pierre Bourdieu has produced one of the most imaginative and subtle bodies of social theory and research of the post war era. Yet, despite the influence of his work, no single introduction to his wide-ranging "oeuvre" is available. This book, intended for an English-speaking audience, offers a systematic and accessible overview, providing interpretive keys to the internal logic of Bourdieu's work by explicating thematic and 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underlying his work. The structure of Bourdieu's theory of knowledge, practice, and society is first dissected by Loï c Wacquant; he then collaborates with Bourdieu in a dialogue in which they discuss central concepts of Bourdieu's work, confront the main objections and criticisms his work has met, and outline Bourdieu's views of the relation of sociology to philosophy, economics, history, and politics. The final section captures Bourdieu in action in the seminar room as he addresses the topic of how to practice the craft of reflexive sociology. Throughout, they stress Bourdieu's emphasis on reflexivity--his inclusion of a theory of intellectual practice as an integral component of a theory of society--and on method--particularly his manner of posing problems that permits a transfer of knowledge from one area of inquiry into another. Amplified by notes and an extensive bibliography, this synthetic view is essential reading for both students and advanced scholars. Pierre Bourdieu is Professor of Sociology at the Collè ge de France. Loï c J. D. Wacquant is a Junior Fellow, Society of Fellows, Harvard University.
  • Distinction

    作者:Pierre Bourdieu

    No judgement of taste is innocent - we are all snobs. Pierre Bourdieu's "Distinction" brilliantly illuminates the social pretentions of the middle classes in the modern world, focusing on the tastes and preferences of the French bourgeoisie. First published in 1979, the book is at once a vast ethnography of contemporary France and a dissection of the bourgeois mind. In the course of everyday life, we constantly choose between what we find aesthetically pleasing, and what we consider tacky, merely trendy, or ugly. Taste is not pure. Bourdieu demonstrates that our different aesthetic choices are all distinctions - that is, choices made in opposition to those made by other classes. This fascinating work argues that the social world functions simultaneously as a system of power relations and as a symbolic system in which minute distinctions of taste become the basis for social judgement.
  • 科学的社会用途

    作者:皮埃尔·布尔迪厄

    科学的社会用途究竟是什么?究竟能不能建立一种科学的科学,一种能够描绘科学的社会用途,并能够把确定其发展方向的、生产科学的社会科学呢?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法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用自己锤练出的概念工具,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研究空间。
  • 帕斯卡尔式的沉思

    作者:(法)皮埃尔·布尔迪厄

    作者是法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他以习性、场、象征暴力等概念为中心,创立了建构主义的结构主义理论致力于分析社会等级的再生产机制和再生产过程中的文化花象征因素。本书是阐明作者的“哲学”思想的著作,但这不是一种脱离社会生活的经院式哲学,而是实践的哲学,关于强力、习惯、身体、想像、偶然的哲学。
  • 文化与权力

    作者:【美】戴维·斯沃茨

    《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世纪前沿》的作者是戴维·斯沃茨。 《文化与权力》是在谣方社会学界,特别是布尔迪厄研究领域享有盛誉的著作。布尔迪厄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社会理论家之一,他的著作对于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汉语学界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但是对于不熟悉法国思想文化语境的中国学者而言,解读布尔迪厄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为对布尔迪厄著作的综合的,批判性的检讨,本书围绕布尔迪厄理论的一个核心主题——文化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展开,对布尔迪厄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了清楚的界定与梳理,并通过详细的材料令人信眼地呈现了布尔迪厄的社会理论的学术渊源,分析了布尔迪厄如何综合了从涂尔干、马克思、韦伯以来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和实践,并受到萨特、列维-斯特劳斯和阿尔都塞等思想家的影响。
  • 权力的文化逻辑

    作者:朱国华

  • 文化与权力

    作者:(美)戴维·斯沃茨

    《文化与权力》是在西方社会学界,特别是布尔迪厄研究领域享有盛誉的著作。布尔迪厄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社会理论家之一,他的著作对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汉语学界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但是对于不熟悉法国思想文化语境的中国学者而言,解读布尔迪厄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为对布尔迪厄著作的综合的,批判性的检讨,本书围绕布尔迪厄理论的一个核心主题——文化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展开,对布尔迪厄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了清楚的界定与梳理,并通过详细的材料令人信眼地呈现了布尔迪厄的社会理论的学术渊源,分析了布尔迪厄如何综合了从涂尔干、马克思、韦伯以来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和实践,并受到萨特、列维-斯特劳斯和阿尔都塞等思想家的影响。
  • 实践感

    作者:(法)皮埃尔·布迪厄

    《实践感》是布迪厄的最重要著作。通过对卡比利亚(阿尔及利亚)柏柏尔人社会的观察和研究,作者反思自身的社会学实践,揭示并分析了实践逻辑与学术性思维的差异,指出人类学研究要成为真正的科学,就必须对科学实践和行为和工具,对研究者与其对象的关系实施客观化。该书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作者的学术思想及其在社会学理论认识和科学实践方面创立的一系列概念。 《实践感》是布迪厄的最重要著作。通过对卡比利亚(阿尔及利亚)柏柏尔人社会的观察和研究,作者反思自身的社会学实践,揭示并分析了实践逻辑与学术性思维的差异,指出人类学研究要成为真正的科学,就必须对科学实践和行为和工具,对研究者与其对象的关系实施客观化。该书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作者的学术思想及其在社会学理论认识和科学实践方面创立的一系列概念。
  • 布迪厄的社会理论

    作者:高宣扬

    布迪厄是近40年来在西方学术界中被人们引用最多的当代法国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思想家。他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积极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革新,试图打破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的固定思考模式,创建了“建构的结构主义”的独特思想风格和理论研究新视野。他的著作极其丰富而艰深。本书作者以深入浅出和流畅的文体,系统地说明和分析布迪厄社会理论的基本脉络、主要概念及其对于当代社会问题的批判性探索成果,分别重点地说明其中最关键的“文化再生产”、“生存心态”、“场域”、“资本”及“语言象征性权力”等范畴,并就现代社会学校教育文化特权的再生产、权力正当化、生活风格及文化品味等当代消费社会的中心问题,做了详尽的分析,不但有助于推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各系学生、研究生及教师进一步深入研究布迪厄的社会理论,而且也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当代西方社会的基本问题。
  • 单身者舞会

    作者:[法]皮埃尔·布迪厄

    本书是布迪厄生前编写的最后一部民族社会学著作,2002年3月,在其逝世后一个月,本书于巴黎正式出版。全书由布迪厄的三篇论文构成,围绕法国农村中愈加普遍的长子单身现象,分别写作于其学术生涯的不同时期。布迪厄指出,这三篇文章的汇集,清晰地反映了其社会学理论发展的逻辑轨迹。从对贝亚恩农村社会的田野考察,到与结构主义方法的决裂,以及对于在一个统一的婚姻市场中的象征资本和习性的分析,本书给予了我们一种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视角和洞察力,来看待职业、社会阶层和婚姻之间的互动,以及它们对于一个小型社会的影响。舞会散场,单身者三三两两,逐渐离去。最终,布迪厄用一种小说家的眼光和敏锐,向我们描述了20世纪法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危机和崩溃。
  • 布迪厄的终生问题

    作者:刘拥华

    在布迪厄看来,无意识便是对历史的遗忘。本书依循历史如何忘却自身这一问式,试图寻求社会合法自身的逻辑,并依此而形成本书的基本问题:作为知识工具的分类图式(历史忘却自身的工具方式)如何成为了政治的工具?布迪厄认为,象征权力强加并灌输着各种分类系统,使支配结构演变成无意识心智结构,从而被人前反思性地予以接纳。分类与象征权力之间因而建立起了逻辑关联,而这一逻辑关联便体现为信念关系(doxa)。就此而言,分类与政治便是布迪厄终生关注的问题。这一问题亦可以表述为“后神学时代的意识形态研究”。
  • 男性统治

    作者:[法]皮埃尔·布尔迪厄

  • 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

    作者:(法)皮埃尔·布尔迪厄

    本书是布尔迪厄对自己数年来探讨的。行为理论”的一个总结。通过对空间,时间.实践、卡比利亚的礼仪和亲属关系,文学作品、国家精神、艺术感知范畴.学校制度等诸方面多维度的深化探索,对诸如“场域”、“习性”、“资本”、“象征”等概念、进行全面而深入的阐释。 作者致力于谁就法国特殊情况而构建的模式的普遍性。这些模式建立在关系的哲学和性情倾向的行为哲学上。
  • 科学之科学与反观性

    作者:布尔迪厄

    布尔迪厄是当代法国最深刻的社会学理论家,正如卢曼是当代德国最深刻的社会学理论家,不过,他们两个在中国都不怎么受重视。布尔迪厄的著作译为中文的已经有十种左右,但中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很少利用、参考这些书,也许是因为布尔迪厄的文字理论性较强,难于消化吧。《科学之科学与反观性》是布尔迪厄晚年的讲座整理稿,文字较通俗,题旨更显豁,对默顿、库恩等科学社会学、科学哲学名家有相当犀利的评断。如果说有缺点的话,那就是布尔迪厄晚年思想偏于保守,胶着于科学界现状的表象,没能从更深入的角度切入科学危机问题。
  • 海德格尔的政治存在论

    作者:【法】皮埃尔·布迪厄

    《海德格尔的政治存在论》内容简介:马丁·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公开结盟,以及这一结盟与其哲学思想中的具体关系——也就是在何种程度上他的概念与一系列完全不可驳辩的政治信念之间发生关联——,已经成为最近辩论风潮的话题。布迪厄,这位法国一流社会学家和文化理论家在这场辩论之前的十年,早就进行了研究。这一研究既是这场辩论的先导,又是对卷入到哲学话语生产之中的体制化机制的分析。 尽管海德格尔了解并承认纯粹哲学议题的合法性(他指涉那些圣典作者和传统问题,并尊重学术禁忌),然而,布迪厄还是指出,海德格尔哲学话语的复杂性与抽象性源于他在文化场域的位置,这也是社会维度与知识分子维度,亦即政治思想与学术思想交叉的地方。 布迪厄建议,海德格尔不该被看成是纳粹的意识形态专家。由此,他的结论是,人类的种族主义概念在海德格尔的哲学观念里是没有位置的。更确切地说,他认为,海德格尔的思想是”保守革命“在哲学场上的结构对等物,纳粹主义不过是“保守革命”的一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