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荐购

  • 生命是什么

    作者:[奥] 埃尔温·薛定谔

    诺贝尔奖获得者埃尔温•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是20世纪的伟大科学经典之一。作者在书中致力于将生物学与量子力学协调起来,尽管写于1944年,但书中关于生命、分子生物学、心灵等主题的评论今天看来仍十分有趣,极具启发性。可以说,这本书的内容为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和DNA的发现作了概念上的准备,对于希望了解生命起源理论的读者来说,本书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之一。薛定谔以一种令人放松和愉悦的文笔引领读者探索生命这一令人望而生畏的主题,内容深刻而有趣,极具启发性。
  • 席勒经典美学文论(注释本)

    作者:(德) 席勒

    席勒(Friedrich Schiller,1759—1805),首先是一位剧作家,早期作品《强盗》、《阴谋与爱情》和晚期作品《华伦斯坦》都是德国戏剧作品中的经典;其次是一位诗人,他的诗歌和叙事谣曲一直被人们传诵,《欢乐颂》更因贝多芬将之作为《第九交响乐》的合唱词而享誉 世界。同时也是一位美学家,其美学思想自成一体,影响深远;美学著作则是美学领域的经典。 更值得一提的,还有席勒和歌德的友谊。从1795年到1805年,席勒和歌德结成友谊同 盟,由此创造了德国的古典文学,将德国文学推向高峰。
  • 全新的但丁

    作者:[英]芭芭拉·雷诺兹(Barbara R

    但丁,文艺复兴的开拓者,世界上最伟大也是最为神秘的文学巨匠之一,其动荡的一生充满了令人费解的谜团。此书中揭示和挖掘了很多不为人知的但丁的故事……不同于薄伽丘撰写的《但丁传》,全球最权威的但丁研究学者芭芭拉?雷诺兹根据但丁的作品中散落的神秘线索,写出这本但丁传记,描绘了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具有多重身份的全新但丁:…… 
  • 柏拉图与古典乐教

    作者:娄林 主编

    本书是经典与解释辑刊第42期,论题为“柏拉图与古典乐教”,讨论了音乐在以柏拉图为核心的古典传统中的位置与角色,涉及乐理、音乐政治学、音乐与教化的关系等层面,其中弥漫着一类明显的暗示,即认为,受过良好教育的灵魂,归根结底,应是那种具有乐感的灵魂,音乐教育塑造人的个性,使人获得健全的感受和洞察能力,让人的言谈举止变得优雅,质言之,“人类生活处处皆需节律与和谐”。
  • 好色一代女

    作者:井原西鹤

  • 卢梭评判让-雅克

    作者:[法] 让-雅克·卢梭

    本书是卢梭晚年的重要作品,是理解卢梭生平和理解其思想的重要依据,也是一部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对话体杰作,与《忏悔录》、《孤独漫步遐想录》一起并称为卢梭晚年三部曲。 在该书中,卢梭将自己一分为二:“卢梭”和“让-雅克”,由“卢梭”和“法国人”就“让-雅克”的品格、作品与思想展开了对话,实际上是卢梭针对自己受到的种种不公正待遇,对自己进行的全面辩护。
  • 柏拉图的理想国

    作者:[法] 阿兰·巴迪欧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阿兰•巴迪欧最新的长篇哲学著作。在本书中,巴迪欧模仿柏拉图《理想国》的对话录写作手法,将《理想国》原书中的古希腊背景换成现代社会,并将其中的智者和事件都换成现代的人物及事件,以全新的角度诠释了古代的经典哲学,赋予了《理想国》以现代意义。 “这件事整整持续了六年。 为什么要借柏拉图做这项几乎有些偏执的工作?因为,出于一个明白无误的理由,今日我们尤其需要柏拉图:他将我们引向某个信念,即我们在世上的自我治理意味着某个通向绝对状态的入口已经向我们敞开 所以我将目光投向了《理想国》,希望发掘它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理想国》是大师的核心著作,处理的恰好是正义的问题。我依据的是一个古希腊文本,五十四年前,我已经狂热地研究过这个文本。 我首先尝试在它的语言中完全地理解它。我全情投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这是我和文本之间面对面的交锋。随后,当我认为完全理解了某个希腊文本片段后,我会写下我所获得的理解引发的一些思考和只言片语。渐渐地,出现了一些更为普遍的方法:完全自由地处理参考文献;科学方面的现代化;形象的现代化;历史的跨越;始终保持真正的、高度戏剧化的对话形式。不可避免地,我自己的思想以及——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说——当代哲学背景一直贯穿于我对柏拉图文本的加工过程中,而且可能在我无意这样做时更是如此。 这一工作的结果就是:尽管我从来没有忘记原文,甚至连细节也不曾忘记,但我所获得的结果几乎从来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翻译”。柏拉图无处不在,虽然他说的话可能没有一句得到了完全的再现。由此,我希望达到一种效果,始终接近又彻底偏离原文本。只要文本能在今日起到作用,它便能慷慨地赋予这种偏离行为以一种合法性。 归根到底,这就是文本永恒性的表现。”
  • 薄伽丘论爱情

    作者:[意]乔万尼·薄伽丘

  • 在适当时刻

    作者:[法] 莫里斯·布朗肖

    事实上,布朗肖的文学理论之所以难以被理解,是因为其独特的理论切入点,以一种独一无二的“死亡学”理论作为其文论的根本基石。布朗肖不论是文学评论还是其实验性小说(比如这本《在适当时刻》)都是在其构建的独有的“死亡空间”中进行演绎的。这种将“死亡”在本体论(不是生物学)层面上进行演绎而形成的独特的存在场域,又衍生了其他诸如“诗歌空间”、“文学空间”等。换言之,布朗肖的一切艺术理念都是基于对“死亡”这一本体论概念的探讨而建立的…… 生命,此刻是一种伴随着这次擦肩而过的回忆而在周遭显露雏形的某种赌博。这次擦身而过真的发生过吗?而这令人惊愕的感觉又会持续吗?这感觉不仅没有消退,更同样以一种野蛮的方式自我确认着,它一直抗议并要求着;它已然开始摇摆,像某种失明的事物一般游荡,没有目的却始终更加贪婪;无力寻找,却始终在一种凶猛的眩晕中更为快速地旋转;没有声音,被封闭,欲望和颤动变成磐石。
  • 生活之路

    作者:(俄) 列夫·托尔斯泰

    本书是托尔斯泰的绝笔之作,是一位伟大文学家对人生、社会的最后思考和总结。 全书分为三十一章,每章探讨一个专门问题,包括信仰、灵魂、上帝、爱、不平等、暴力、国家迷信、真、恶、死、幸福等主题。 本书是各种阅读笔记、警句格言、寓言故事和思想札记等的集成,广泛汲取了人类思想的精华,而写作却如同经书般简洁和朴实,力求“使它们更加简明,使它们适应所有的人,适应每一个人”。 托尔斯泰博大的思想一直统领着全书,在他看来,生与死这些存在于时间之中的东西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人如何在现世中做出努力,如何在克服苦难、舍弃自我和道德完善中去感受幸福。这就是他指出的“生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