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史怀哲

  • 文化哲学

    作者:[法]阿尔贝特·施韦泽

    是施韦泽生前发表的最重要的哲学——伦理学著作,包括其关于写作《文化哲学》的宏大计划中的第1卷《文化的衰落和重建》和第2卷《文化和伦理》。此外,《文化哲学》的第3卷《敬畏生命的世界观》只留下了手稿,于1999年和2000年由德国贝克出版社(Verlag C.H. Beck)作为遗著出版。《文化哲学》是施韦泽哲学和伦理学研究的代表作,其发挥的社会影响也主要基于这部著作。而且,由于其思想的深刻性和视角的独特性,《文化哲学》成为20世纪西方一部独创性的伦理学著作、尖锐的文化和社会批判著作、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奠基性著作。因此,研究施韦泽的哲学和伦理思想,一般说来通过阅读这部著作就可以了。
  • 文明的哲學

    作者: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讓史懷哲想起人類文明的問題,他認為人類文明衰敗崩解,才導致戰爭,而文明的沒落來自精神和倫理的低落。 一九一五年九月裏的一天,他沿著奧克維河搭船去診療病人,「船在日落時分正要穿越一群河馬時,心中毫無預期地突然閃現『尊重生命』這幾個字」,之後他進一步提出尊重生命的倫理和世界觀,而他構思許久的《文明的哲學》一書之中心主題也因應而生。 他認為即使科學和技術的成就帶來物質的進步,如果人類不能朝著倫理的目標不斷奮鬥邁進,就無法真正受惠,也不能克服貪婪、妥協、迷信、現實政治,以及隨之而來的文明衰敗的危機。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之後,他大聲呼籲禁止核武試爆和環境的保護。他這些言行在邁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依舊是世人的暮鼓晨鐘。
  • 史怀哲传

    作者:华姿

    《史怀哲传》内容简介:作为20世纪“伟人中的伟人”,阿尔伯特•史怀哲既是一个卓越的思想家,也是一个虔诚的信仰者和伟大的行动家。他在青年时代就拥有哲学、神学和医学三个博士学位,同时又是一个杰出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研究家。史怀哲这个名字几乎已成了“人类爱”的代名词。在年少的时候,他便被非洲人民的苦难所震撼,因此,21岁时他立下志向:30岁之前为学术和艺术而活,30岁之后为直接服务于人而活。为此,30岁时他开始学医,38岁时他毅然前往非洲,成为一个以行动实践信仰的丛林医生。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史怀哲以不知疲倦的直接服务于人的方式,践行着他对基督的追随、他对生命的敬畏,以及他与生命的休戚与共。可以说,他是真正“为了人而成为人”的人,也是真正“在最完整的意义上成为人”的人。 1953年10月,因为对人类自由与和平的热爱,以及在为非洲人民服务上所表现的自我牺牲精神,史怀哲获得了1952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史怀哲传》以丰富细腻的文笔,真诚地讲述了史怀哲伟大而传奇的一生,对于我们每个活着的人,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引导作用。
  • 中国思想史

    作者:阿尔伯特·史怀哲

    史怀哲一生中有关哲学和伦理学的著作颇丰,特别是他提出的对生命的敬畏(Ehrfurcht vor dem Leben)的概念至今在哲学以及伦理学领域内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书将使人们对于史怀哲及其思想宝库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对于我们了解以及重构史怀哲思想体系的大厦显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中国思想以及思想史的研究来看,史怀哲的这本《中国思想史》也是一家之言,是在特定时期,特定的动机下,对于中国思想及其发展史的一种独到解读,它必然能够丰富中国思想史的宝库。
  • 对生命的敬畏:阿尔贝特·施韦泽自述

    作者:[法]阿尔贝特・施韦泽

    在20世纪的欧洲,阿贝特施韦泽位家喻晓的人物,他于1875年生于法国的阿尔萨斯,青年时代才多艺,不仅是神学博士和哲学博士,而且是一位享有盛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音乐的研究。三十八岁时取得医生执照,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到洲去,到那未开化的黑暗大陆──非洲去。随后,携妻子起前往非洲的兰巴雷内(现在属于加蓬),在那里,他创建了自己的诊所,务为当地居民治病,六十如一日,历尽艰辛,直到与世长辞。 阿贝特·施韦泽在其独特的、丰富的、漫长的人生岁月中,不仅杰出地实践了人道义,而且多次回顾了自己的生平和思想,并在宗教、哲学、音乐等领域中,以文学家的风格和思想的深度发表了大量论著,晚年更是发出了多次反对核战的呼吁,留下大量宝贵的文献。作为按照其生平年代编辑的施韦泽文集,编者把施韦泽的关文献结合在一起,突出了施泽事和思想的闪光点,组成了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施韦泽自传”,为读者了解施泽的生平、研究其思,提供了可靠的、生动的文献。 在20世纪的伟人中,施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个行动的人道主义者,而且是一个独特的思想家。作为世闻名的伟人,他体现了古希腊个人全面发展的理想和基督教博爱精神的完美结合。作为印度思想和中国思想的究者,他又是综合东西方文化的出代表。爱因斯坦这样评价他:在20世纪西方世界,施韦泽是唯一能与甘相比的具有国际性道德影响的人物。1952年获诺贝尔和平奖。施韦泽在国际上声誉显赫,但在国内的知名度限,他的《敬畏生命》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他的敬畏生命伦理学被内知名学者任可和引用。施韦泽的一些文章被大中学生的美德读本辑录。这本书为我国读书界了解和研究施泽的生平和思想提供迄今为止最为详细和完整的中文资料。
  • 生命的思索

    作者:史懷哲

    史懷哲在自傳中結合了告白、敘事、探險與哲學思索,讓這個身兼神學家、音樂家、科學家與傳教士醫師的傳奇故事,即使在我們這個犬儒的年代,也依然發人深省。 本書出版於1933年,開宗明義便說那是個「人性精神已然殞落」的時代,因為無論是科學、科技或權力,全都逸離了倫理的標準。於是史懷哲執著地討論原始基督教的精神與歷史上的耶穌;對巴哈的熱愛(聲音的詩人與畫家);對重建老教堂管風琴的期望。然而對當代讀者來說,最讓人感動的篇章應屬揉合了神秘主義與理性主義的哲學觀,是史懷哲在後來的人生階段中發展出來的倫理學,他稱之為「對生命的尊重」。 ◎發行人序/吳清友 1950年代,我出生在台灣西南沿海純樸的小漁村—馬沙溝。 60年代初高中時期的我,曾是問題學生,每年寒暑假常因滋事生非而被少年隊警察與學校教官聯合組成的專案小組約談,但也利用高中三年的寒暑假短期靜居於台南關仔嶺、旗山月世界不同的佛寺中,沈浸於寂靜與空靈。那個年代,縱然闖禍不少,行為像魔鬼,曾是家中唯一的壞孩子,曾惹惱父親要與我脫離父子關係,但我卻始終堅信自己的心靈是善良的。 70年代成家立業期即以父親一生教誨的「誠」字立為生命與事業的主軸。 80年代經營進口貿易,投資證券公司與不動產獲利極佳,自覺瞬間累積的財富與我個人的努力並不對稱,故因而心生不安,心想必是上天要我做些有意義的事情,否則為何我有幸得此厚愛,此外又面臨中年危機,且逢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發作,開始嚴謹思索生命與存在,並閱讀哲學與心理學作品,企圖將生命與事業歸零,期待漂泊的靈魂尋覓一處安身立命點。 此段歲月裡,因閱讀而結緣,生命中出現了兩位敬仰的典範——東方的弘一大師(1880-1942)與西方的史懷哲(1875-1965),同一年代的兩位聖賢在音樂、文學、藝術、教育、宗教皆有極佳成就,享有崇高地位,卻都在30多歲的青壯年高峰期抉擇開展了為蒼生而活的偉大志業,壯闊的生命風景真令人讚嘆! 其中閱讀史懷哲”文明的哲學”一書(在春之藝廊購買,志文出版社發行,由鄭泰安先生翻譯)的確對我面臨中年危機之後的抉擇產生關鍵的改變,僅摘錄當年書中重要見解之一二與大家分享: 「我們欲達到對世界與生命的深刻肯定,必須先立定志願,維繫自己的生命,以及我們影響所及的每一種存在的生命,並引導他們抵達其最高的價值。這種肯定的信念要求我們構想出使個人的、社會的、以及全人類的物質與精神臻於完美化的理想,且因為此類理想的影響而養成穩定的行動、懷著不變的希望。這個信念不容許我們退縮…」 在那個年代的社會氛圍,很多臺灣新生代(1945年二次大戰後出生的人),皆期許自己應承擔更多的社會發展責任,而史懷哲這個嚴肅的議題,深刻影響了我,讓我對生命存在的正當性與積極性更具信心,也為當年的迷惑尋得安適的出口。 1989年,當年自知能力有限、資質平庸的我,卻浪漫天真且自不量力的啟動了以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為理念的誠品之旅,當時我心中非常清楚,誠品書店的終極關懷是人、是生命、是閱讀,誠品能走向何方或存活多久,我也沒把握,我擁有的只是一份真誠的心及準備好至少賠錢5-8年的小本錢,這是一位面臨中年危機的人,企圖建立一個下半生可努力的生活、生命目標而已,只是心存與人為善,若成功則可與大家分享,若失敗也無怨尤。錢財之於人生,究竟來去皆空,我只是站在好奇的想探索生命這端,其他只能盡人事,聽天由命。 陪誠品走過了二十二個年頭後,驀然回首,百感交集,有坎坷、血淚與溫馨,雖未臻當年的理想,但確信生命在事業之上,心念在能力之上,還算盡心履行當年成立的初衷。 一本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我是見證者之一,為了締結更多的閱讀好因緣,我決定進入完全陌生的領域,並啟動了書店之旅的生命功課,而取名誠品是代表我們對美好社會的追求與實踐之願望。 生命、時空、因緣皆是非常奇妙的,冥冥之中註定的旅程雖艱辛卻深刻,當思緒陷入1989,這又讓我想起史懷哲優雅從容的身影,居住一個悲天憫人的崇高靈魂,鋪陳出尊重生命的人道主義,並廣為世人推崇,而他的兩本著作”生命的思索”與”文明的哲學”更映照出一個偉大的生命風景,彰顯出人文關懷在人類社會的終極價值,誠品書店懇切希望史懷哲的精神能重新照亮大家的心靈! ◎推薦序/黃達夫 史懷哲是最常被人列為典範的人物之一,他的自傳『生命的思索』是一本對任何人、任何年代都具影響力的好書,史懷哲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將一生奉獻於服務非洲貧苦人民。他放棄已擁有的學術成就及舒適的生活,在三十歲那年踏入全然陌生的醫學領域,從頭學習,其目的是要為神做工以求獲得救贖(redemption),而去服務貧苦的人。 我第一次讀到史懷哲自傳大概是在十五、六歲(高一、二)的時候,那是林挺生先生從一九五五年開始所出版的協志工業叢書之一,因深深地被感動,所以重複閱讀了好幾遍。史懷哲身為一位醫師,但卻又專長於音樂演奏並專研神學和哲學,對於人性更有獨到的見解。在當時,我並不曉得自己將來也會從事醫學這一行,但這本書卻是在不知不覺中深深地影響我後來的人生。在青少年那段時間,我熱切地找尋我喜歡的事物,包括音樂及文學。後來自己終於選擇醫療成為我的終身志業,但我對文學及哲學的喜愛並沒有減少,仍然持續不斷地尋索與學習直到今天。 高三之後,比較忙於學業,漸漸地沒有再接觸史懷哲相關的書籍,直到多年後當我在杜克大學受訓時,偶然間在書局看到兩冊史懷哲撰寫有關巴哈音樂的書,才又再想起史懷哲。藉由閱讀他所寫的書,我對巴哈的音樂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幾十年後的今天,當吳清友先生打算重新翻譯並出版史懷哲自傳「生命的思索」,而找我寫推薦序時,一邊再度閱讀,一邊回憶往事,這本書大部分的內容還清楚地浮現在我腦海。雖然如此,我還是重新再細讀了一遍史懷哲的自傳以及『文明的哲學』。我發現,史懷哲之所以會成為全世界一般知識份子和許多醫學生的典範,主要有幾個原因:首先,他是一位少年有成的人物,他成長的環境造就他在很年輕時就認識了一些比他年長的智者,從而了解宗教音樂及熟悉管風琴演奏。除了神學之外,他也閱讀了許多哲學書籍,了解了斯賓諾沙、黑格爾、尼采、淑本華、康德…等哲學家的論述。此外,他也邂逅了法國政治人物克里蒙梭,並有機會到華格納的拜魯特(Bayreuth)聽歌劇,在那兒遇到了華格納的夫人科西瑪及兒子齊格菲。因為這些人的影響,他在宗教、音樂、文學及哲學方面都有較一般人更深度的認識,因而對西方文明的演進有很獨到的見解。 再者,由於他生在德、法交界的阿爾薩斯,因此,從小就學會兩種語言,也持續地吸收到兩種不同的文化。這是非常難得的機會,因為懂得兩種語言,使得他能涉獵的典籍增加,又能更深入了解這兩種語言深奧之處。他認為「使用法文,就好像在優雅的公園裡沿著精心照料的小徑散步,使用德文則像在壯麗的森林裡漫遊」。 而最為人知的是,在他30歲前,他就經常在思考並尋找機會要幫助社經地位低的貧苦人民以及孤兒。他希望能找到一個途徑,可以不需要使用太多語言,也不需要倚靠別人而能獨立幫助那些被世人遺忘的人。1904年,當他翻閱一本雜誌,讀到由Alfred Boegner所寫的文章,述說在剛果北部的Gaboon,需要更多人來執行上帝的旨意。他就決定未來要到那個區域服務,醫療則是他選擇來服務當地人民的途徑。在當時,他已擁有神學博士,擔任聖托瑪斯神學院的高級主管,同時又在音樂演出上頗有成就,卻不顧周遭親友的極力反對與指責,毅然決然地放棄當時的光環及舒適的生活,重新做學生學習醫學。他在1905~1912年間完成醫學院的教育,1912年結婚,1913年遠走非洲剛果的Lambarene建立一家小醫院,開始行醫之旅。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1923年史懷哲48歲的時候,他有超乎常人的自許,他說:「我願意做為新文藝復興的先鋒,在人性的黑暗時期,像一把火炬一樣照亮新人類對未來的信念。」為了替人類贖罪,他不顧危險,親身進入非洲叢林的勇氣和毅力,令人敬佩。史懷哲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曾經被關過,也感染過痢疾和日曬症,深受病痛之苦,卻仍然繼續照顧非洲人民。他在非洲奉獻的數十年間,常常面臨飢荒和醫療資源匱乏,因此,他多次離開非洲到各國舉辦演講及演奏會,為醫院募款。 從他所寫的另一本書『文明的哲學』看出,他認為能為自我和世界趨向完美而努力,是人類文明的精神所在和進步的泉源。他認為以倫理為基礎的道德觀與世界觀,確定能影響人類的思想和行為;也就是說,倫理是所有事情的基礎。以華人文化來說,道德觀就是自己的行為規範,而世界觀則是推己及人。這些觀念是否能落實,決定人類社會的走向。 他又認為,尊重生命是讓現代社會文明能持續的基本要素。由此看來,德裔美國宗教家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的宗教觀似乎延續了史懷哲的倫理觀、道德觀及世界觀,並給予更合乎現代的詮釋。尼布爾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善的一面,所以建立了民主社會;但我們同時也有惡(原罪)的一面,所以我們必須建立民主社會來抗拒惡的那一面,來規範自我、群眾與政府。 他的書裡更要彰顯的觀念是,物質的享受並非文明進步的表現,而是每個人都要時刻記得讓自己的品格和行為更趨完美,來促使社會、政治更趨理想。史懷哲『文明的哲學』裡所倡導的哲學觀確實是我們現代社會要恪遵的基本原則。 據報導,有記者在史懷哲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時問他:「什麼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他回答:「有工作可做,有對象可愛,有希望可想。」由此可看出他對生命的定義與一般人無異,是他為貫徹信念所投入的心力,使他與眾不同。 ◎跨時空的傳道者 / 連加恩 大部分人對於史懷哲的認識,僅止於他的學位:哲學、演奏、神學以及醫學,和他在非洲的犧牲奉獻。然而手上的這本書《生命的思索:史懷哲自傳》,讓我們一窺一個真理追尋者遷徙的腳蹤,和他思想的轉變。 根據渾沌理論的蝴蝶效應,世上的每一個人無論他知或不知,都曾改變世界;更進一步說,每一個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正在用他相信有效的方法為之。二十一世紀的我們,共同活在這史懷哲博士用心參與改變的地球,人類文明接受他思想的挹注,而有所不同。 初讀本書的時候,難免因為物換星移、時空背景不同,而有遙不可及的感受,然而再仔細讀,則發現一些寶貴的可借鏡之處,諸如一個知識分子對當今世界局勢的關心、憂心,和為了捍衛文明核心價值的苦口婆心之情。特別在這個後現代主義之後的又一章:相對的、個人化的價值,凌駕絕對的標準,利他、利眾的價值式微的當下,讀起這本自傳,似乎發現除了慈善家、非洲醫生之外,作者更確切的身份應該是傳道者──用入世的生活,反思的能力,在一站站不同的生命歷程中,慢慢地把自己要傳的道呈現出來。 歷史的背景改變了,但人們的心不會因此受到時空的限制,而無法共鳴,也許特別是當這種時刻,就是許多人高喊「改變」,而更多人期待「被改變」之時,需要把這一類的書拿出來讀一讀:太陽底下無新事,我們的世界沒有比史懷哲先生的世界更值得憂心,或更困難,歷史只是用不同的方式重演而已,而過往的傳道者,可以透過所寫的書,繼續傳道。 ◎人道的借鏡/鄭泰安 雖然許多人在年輕時懷有理想和抱負,後來真正能夠實踐的卻不多,做為二十世紀重要人物之一的史懷哲是其中的一個典範。他天生聰穎,有父親和良師指點,當年他求學的史特拉斯堡大學又具有自由的學術風氣,可以說是得天獨厚。但是他能夠成為影響世人的人道實踐者,主要還是來自他後天的努力和堅忍不拔的意志。 史懷哲在二十四歲就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並且在神學、哲學和音樂方面嶄露頭角,在當時可說是前途無量,但是他選擇追尋他在二十一歲的一個明亮的早晨,從睡夢中醒來時所立下的抱負,那就是「三十歲之前致力於學問和藝術的追求,三十歲之後獻身於直接服務人群」。在他決定遠赴非洲行醫時,師長、友人嘲笑以對,批評他愚蠢、自以為是,是一個「頭腦不清楚的年輕人」,還有人竟然說他是因為愛情不遂才想遠走他鄉。當時支持史懷哲堅持下去的,除了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就是他悲天憫人的胸懷,他在本書中自述:「我一直無法接受自己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却眼見周遭許多人在悲傷與痛苦中掙扎」。就是這種人道精神的支持讓他能夠排除萬難,開啟他在非洲蘭巴雷內行醫的慈善志業,並且持續到九十歲告別世間,這當中他遭遇了許多挫折,包括染上痢疾多年,還被當做戰俘看待。 史懷哲一生治學嚴謹、好學不倦,不論做什麼都全力以赴,他全神貫注,按部就班,一天工作十六小時,絲毫沒有懈怠。習醫期間,他在應付醫學課程、神學授課、佈道活道及巡迴演奏之餘,還能夠同時從事宗教和音樂書籍(他是巴哈音樂和管風琴的專家)的寫作。 史懷哲是個謙遜、從不自滿的人,他在本書中說:即使到今天,我在大庭廣眾面前依然會感到羞怯與不自在。 然而在非洲行醫的歲月裏,目睹疾病、貧窮、饑荒、殖民剝削和戰爭苦難,他沒有停止思考和閱讀。他在一九二一年出版的《原始森林的邊緣》一書中,沈痛地譴責「白人為了獲取物質利益在非洲犯下的不義、暴力及殘酷罪行……保持沈默與掩蓋事實,使得我們對非洲住民的傷害持續至今,即便現在,准予殖民地的原住民獨立,也只是將剝削者轉換成他們自已的同胞,如此並不能彌補我們的錯誤」。他也指出原始民族的生存正遭受嚴重的威脅,主要肇因於「貿易行為所提供的酒精、白人傳入的疾病」等等,因此他堅決反對把造福殖民地人的行為視為一種恩惠或善行,「它其實應該是一種贖罪」。 當我們想起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仍然在非洲和其他開發中地區不時發生的軍事政變、種族屠殺和強權國家為了物質利益所表現的默許態度,以及許多原住民族的酗酒和健康問題時,不禁要懷疑人類的文明究竟是在進步或衰敗?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讓史懷哲想起人類文明的問題,他認為人類文明衰敗崩解,才導致戰爭,而文明的沒落來自精神和倫理的低落。一九一五年九月裏的一天,他沿著奧克維河搭船去診療病人,「船在日落時分正要穿越一群河馬時,心中毫無預期地突然閃現『尊重生命』這幾個字」,之後他進一步提出尊重生命的倫理和世界觀,而他構思許久的《文明的哲學》一書之中心主題也因應而生。他認為即使科學和技術的成就帶來物質的進步,如果人類不能朝著倫理的目標不斷奮鬥邁進,就無法真正受惠,也不能克服貪婪、妥協、迷信、現實政治,以及隨之而來的文明衰敗的危機。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之後,他大聲呼籲禁止核武試爆和環境的保護。他這些言行在邁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依舊是世人的暮鼓晨鐘。 左岸出版社的劉佳奇編輯邀我替這本書寫序時,提到誠品書店的總經理吳清友先生,多年前閱讀過我所翻譯的史懷哲著作《文明的哲學》,深感到身處二十一世紀,史懷哲所思所言依然有深切的意義,有意重新翻譯出版他的主要著作;因此這本書的催生者,實則可以遠溯自我的那本譯作。得知三十多年前翻譯的一本書,能夠帶給一些讀者心靈的食糧,至感欣慰。記得當年接觸史懷哲著作,緣於我的忘年故交陳五福醫師,陳醫師受到史懷哲的感召,畢生在故鄉羅東懸壺濟世,他生前總是惦記著史懷哲的名言:每個人都有他心中的「蘭巴雷內」。當年像五福醫師這般受到史懷哲影響而行醫行善的人不少。今天,何處是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人的「蘭巴雷內」? 過去有關史懷哲書籍的中譯本不少,如今得知誠品願意再次出版他的主要著作,並以完整的面貌呈現給讀者,至為感佩。
  • 史怀哲传

    作者:Hermann Hagdorn,赫曼 哈

  • 史怀哲自传

    作者:史懷哲 (Albert Schweitz

    這本「自傳/我的生活和思想」是他56歲時完成的告白,想要瞭解史氏一生的志業和思想,這是最好的鎖鑰。 這位在哲學、神學、音槳和醫學四個不同領域都留下不朽著作的傳奇人物史氏本身是一個深邃的思想家,他有宏大的心靈,悲天憫人的人道襟懷,因此他的心路歷程格外令人動容。 梁祥美女士的譯本,將帶給讀者鏤骨難的震撼。 ”我的認知是悲觀的,但我的心願和希望是樂觀的。”--史懷哲(1875~1965)
  • 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

    作者:[德]史怀哲

    史怀哲细述了个人的生活历程、思想与道德流脉的追忆,也对有伦理与文化关系的论述,道德真谛的阐释,字里行间流淌着他的哲学洞见与宗教悲悯。自传中结合了告白、叙事、探险与哲学思索,让这个身兼神学家、音乐家、科学家与传教士医师的传奇故事,即使在我们这个犬儒的年代,也依然发人深省。 本书开宗明义便说这是个“人性精神已然殒落”的时代,因为无论是科学、科技或权力,全都逸离了伦理的标准。于是史怀哲执着地讨论原始基督教的精神与历史上的耶稣;对巴哈的热爱(声音的诗人与画家);对重建老教堂管风琴的期望。然而对当代读者来说,最让人感动的篇章应属揉合了神秘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哲学观,是史怀哲在后来的人生阶段中发展出来的伦理学,他称之为“对生命的尊重”。 编辑推荐: ★ 西方世界唯一可与甘地比肩的“非洲圣人”,他的名字几乎成了“人类爱”的代名词。 ★ 被西方世界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精神之父!★ 史上首位“最无争议”诺贝尔和平奖奖得主。 ★ 影响二十世纪人道主义精神走向的划时代伟人——史怀哲心灵巨著! ★ 全球顶尖级政治家、企业家、教育家、思想家提高人文修养的枕边书! ★ 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起影响整个世界,激励无数年轻人。销售过1000万册的经典励志读物,西方大中小学的课外必读书目。 ★ 李开复、毕淑敏、美国前总统卡特一致鼎力推荐! ★ 最值得全人类阅读的生命之书!献给我们疲惫的英雄梦想! ★ 征服全球读者、作家、出版社、版权经纪人、书店、媒体的鸿篇巨制! ★ 中国读者等待了近四十年的殿堂级经典——《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中文版全国内 唯一独家授权,首次完整翻译! ★ 一本书可以改变人的一生,我就是见证人!——台湾诚品董事长 吴清友 2012年台湾诚品书店召开《生命的思索》繁体版首发式隆重推荐。 ★ 当代《沉思录》,一部真正安定人心的伟大著作。唯有精神的丰足才能为心灵带来平静,史怀哲带给你安定人心的力量! ★ 美国《时代周刊》、前美国总统吉米·卡特、著名思想家罗曼罗兰、科学巨匠爱因斯坦、 哲学家罗素、台湾诚品集团董事长和佛教上师一致强烈推荐! ★ 一本对战争与和平、掠夺与谦守、贪婪与节制、文明与野蛮、征服与敬畏进行的生命反思。 ★ 思索人生,是一种精神性活动,借此人将不再茫然浑噩,开始经历值得尊重的自我生命历程,为获得生命的真正价值而努力奋斗。思索生命,就是深化、内在化并升华生存意识。—— 史怀哲 ★ 他传奇的一生,映照出一个伟大的生命风景,彰显出人文关怀在人类社会的终极价值! ★ 在这个逐渐失去珍贵价值的时代,在困境与抉择的当下,让我们与史怀哲一起,开始生命的思索,追寻人生的正面力量。 谨以此书献给你们: 对于知识分子, 他将告诉你如何在坐而言之外,也能起而行,以及如何身体力行地践行自己的思想和理念。 对于理想青年,他是自我奋斗和最大限度地发展个人理想的完美范本。 对于渴望与他人亲密交往的人,他说,我们彼此鼓励,在黑暗中并肩行走,而不需要注视别人的脸和探视别人的心灵。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 他讲告诉你,光是生存着是不够的。你必须多做一些什么。 对于医疗工作者, 他将告诉你,医疗工作是一种爱的行为,医生只有本着“敬畏生命”的理念,才不会把人的生命当做商品一样处理。 对于基督徒, 他将引导你,如何把所信的经由日常生活表现出来,以及如何把爱变成具体的行动。因为信仰不是一门学问,只有被实践的时候,它才有意义。 对于从事动物保护和环境、生态保护的人, 他将引导你如何在保护动物的同时,也能充分地认识到现实的残酷性,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互不相容的争斗。 对于已经或将要献身于慈善工作或直接服务于人的人, 他肯定是你最好的导师和伙伴,也是最有力量的引导者和鼓舞者。 对于渴望自由并渴望遵循内心而活的人, 他也是你的榜样。在赴非之前,他在欧洲的学术界和音乐界已有相当的地位,他是斯特拉斯堡大学的教授,是尼古拉教堂的牧师,是管风琴演奏家.但是,他把那一切都放下了。 对于沉迷于物质主义的人,他将告诉你,什么是内在的幸福,以及在拥有外在的幸福后,又如何获得内在的幸福——那种只有献身于世或服务于人才能获得的幸福。 对于漠视生命以及他人生存权利的人,他将告诉你,对于生命而言,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对于善良的、有深刻的同情心的人,他是你们最好的同伴。哥德说, 惟独这样的人,才能在我们所认识的宇宙万物里,与天下众生有所区别。 对于富人、权贵或占有更多社会资源的人,他将引导你思考:幸运者必须向不幸者伸出援手。这是上帝的召唤,这也是幸运者应该承担的责任。 对于追求和平的反核人士,他绝对是你的战友和同志。他认为,核战一旦爆发,只会全体毁灭,所谓的胜利者是没有的。他甚至说,只有全面停止核试验,太阳才会从地球上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