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贾樟柯

  • 电影的口音

    作者:[美] 白睿文 编

    著名电影、文化学者戴锦华作序,贾樟柯诚挚推荐;贾樟柯20年电影人生全纪录,亲述从汾阳走向世界背后的动人故事;第一手访谈资料、10部重要电影作品、63幅珍贵照片,一代导演的执着与探索,尽录于此。

    【内容简介】

    贾樟柯善于用镜头记录时代中小人物,叙述在超现实的经济运动中普通 人的悲欢离,是中国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

    本书是著名中国电影研究专家白睿文对贾樟柯电影的集中访谈,以年代为序,集中探讨了从《小山回家》《小武》到《江湖儿女》等10部重要的电影,也是贾导电影人生的梳理与总结。书中,贾樟柯亲述从汾阳走向世界背后的动人经历,分享每一部经典作品背后的传奇故事、创作缘起与理念;记录各个创作时期对电影的探索与思考,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怀和反思。

    通过访谈文字,我们可以也看出贾导对电影美学、创作理念等的见解,对电影形式的探索,更可见一代电影导演的成长之路。

    【名家推荐】

    这本书由我在UCLA与白睿文先生在公开课上的对谈发展而来,跨越十余年的创作记忆。白睿文先生的专注和洞察力对我很有启发,这是回望,也是检省。

    ——贾樟柯

    贾樟柯的电影,自20世纪末端逶迤铺陈,以一个连续的轨迹,穿行过21世纪最初的20年。自“独立电影”的倔强、青涩与才名到崛起的中国电影业巨无霸中的平行坐标原点。这也是一个在对话中显露出形态和内涵的故事:关于电影、关于艺术、关于创作与选择,关于生命之河的急缓、汇流、蜿蜒与水中和岸上的偶遇。

    ——戴锦华

    在贾樟柯的电影作品里,可以见证本文提到的中国电影史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写实时代、中国电影新浪潮、商业电影的时代。贾樟柯所有的电影里都可以看到对写实时代的关怀。实验性(或称“新浪潮”或“艺术电影”)一直是贾樟柯偏爱的电影模式。

    ——白睿文

    【本书卖点】

    1.著名电影、文化学者戴锦华作序,贾樟柯诚挚推荐。

    2.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贾樟柯20年电影人生全记录。贾樟柯亲述从汾阳走向世界背后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再现一代导演的执着与探索。

    3. 集中探讨了贾樟柯最重要的10部电影,以第一手访谈资料,63幅剧照及拍摄花絮,深度回顾贾樟柯的电影世界。

    4.深度剖析贾氏电影美学,揭示“故乡三部曲”等剧情长片的创作秘密,其独特的文艺见解,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中国电影文化的窗口。

    5.中外视野下关于电影与现实的深度思考和碰撞。“贾樟柯所有的电影里都可以看到对写实主义的关怀。”美国学者白睿文基于对中国文化与电影的研究,对贾导深入访谈,以对话的方式阐释两人看待电影与社会的态度。

    6.精致内外双封,严选烫黑工艺,精美双色内文印刷,图文混排,版式舒朗雅致,细腻还原精彩访谈内容,打造舒适阅读感受。

    【编辑推荐】

    贾樟柯电影的关注对象是边缘人群,贾樟柯在电影中创作了小武、崔明亮、韩三明、沈涛等人物,他们的故事也可被视为贾樟柯重新诠释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故事。

    大学拍《小山回家》痛苦而重要的经历

    和朋友21天拍完《小武》的故事

    拍摄《三峡好人》的临时起意

    城墙、火车、摩托车、流行歌曲等贾导电影符号

    ……

    这场关于贾樟柯电影的对话

    为你呈现一个多元的电影世界

  • 贾樟柯的世界

    作者:[法] 让-米歇尔·付东(Jean-Michel Frodon)

    第一部详尽介绍和解读贾樟柯及其作品的著作

    世界著名影评人 《电影手册》主编让–米歇尔•付东倾心撰写

    珍贵访谈╳主要作品评论╳合作者采访╳演说全文

    1998年,贾樟柯凭借处女作《小武》崭露头角。他的电影以其现代性著称,风格源自对故事片和纪录片之间关系的再创造、对新技术的创 造性运用,以及对个人和十四亿人口的集体之间关系的创造性阐释。

    贾樟柯的电影敏锐地见证了影响中国和全世界的巨大变迁。《站台》《世界》《三峡好人》《天注定》及《山河故人》等影片勾勒出一条高度协调又不断更新的美学路线,耐心十足地在中国文化中构建中心位置,以独特的角度讲述二十一世纪的新故事。

    本书由著名的《电影手册》主编让–米歇尔•付东执笔,是首部详尽介绍和解读贾樟柯作品的重要著作。内容涵盖多篇第一手访谈,涉及童年、工作、拍摄及合作者采访。另有主要作品的分析与评论,并收录贾樟柯在北京电影学院图书馆的演讲全文。

    ★详尽介绍重要电影作品,百余幅剧照,全面解读贾樟柯电影美学

    贾樟柯的电影观众和读者或许已经从电影《小武》《站台》《三峡好人》《山河故人》以及著作《贾想I》《贾想II》对贾导有广泛的了解,但国内从未有过关于其电影的影评专著。本书作者让-米歇尔•付东(Jean-Michel Frodon)是国际知名影评人,2003至2009年担任权威电影杂志《电影手册》(Cahiers du cinéma)主编,和中国电影有长时间的渊源,曾发表关于侯孝贤的影评,并著有《杨德昌的电影世界》等。多年来他持续关注华人新锐导演,以具有影响力的影评和推介将华人导演及其作品放入国际影坛的视野。付东在本书中以专业角度详细分析贾樟柯自1995年拍摄的首部故事片《小山回家》到2015年的《山河故人》等十多部故事片与纪录片,并有百余幅剧照与工作照,让新老观众对其电影美学有更全面的理解。

    ★收录多篇珍贵访谈,《电影手册》主编让–米歇尔•付东长期采访、撰写

    付东自2009年开始与圣保罗电影节创始人莱昂•卡科夫计划拍摄一部贾樟柯的记录以及专著:“(贾樟柯)从他国家的伟大艺术汲取灵感并创造了新的表现形式,他是最大胆的现代电影创作者、最新技术和美学的贡献者,同样,他是当今世界的最大变迁——中国十四亿人口经历的巨变的最佳见证者。”2013年,付东与巴西导演沃尔特•塞勒斯及拍摄组来到贾樟柯的家乡一路采访,多方面谈及他的童年时期、成长经历、创作发端、拍摄历程、电影理念。并采访其合作者演员赵涛、摄影师余力为等。全书首版在巴西出版、后又在法国出版,中文版为首次呈现,影迷与读者将能从多元的角度观看贾樟柯的创作“世界”。

  • 語路

    作者:賈樟柯、趙靜/編著

    腳下的歧路小徑或寬坦大道,通往的是怎樣的未來? 每個命運奇蹟的背後,真正的智慧又是什麼? 對生命路途的無法忖測,進行虔心的叩問 侯孝賢、林強、魏德聖、張鐵志 一致推薦 威尼斯影展最大獎金獅獎得獎導演 賈樟柯 送給每位在路上的年輕人一本充滿溫度的青春願夢書 「我和他們來自同一種貧窮,我和他們投入的是同一種不公。我們有相同的來路,我相信我瞭解他們的心魔,那一剎那他們慌不擇路,那一剎那他們憂愁上身。 可是,我們又能做些什麼呢?我想起我憂愁上身的時候,我用被子捂著臉哭的時候,其實特別需要有人和我聊聊。找那些已經走出一片天的過來人,談談他們生命中最黑暗的時刻,聊聊他們走出艱難歲月的智慧和勇氣。」——賈樟柯 擅長表現平凡人物生活的細膩刻度,以電影《三峽好人》獲得威尼斯影展最大獎金獅獎的導演賈樟柯,帶領六位新生代年輕導演,一起進行了十二位各領域年輕夢想家堅持造夢的紀錄片《語路》的拍攝。在影像無法收納處,就用文字來圓滿它,同名作品《語路》一書,便是將電影中無法涵納的豐富話語、對生活雖感傷懷卻仍不減熱度的深刻內容,以及每位導演的筆記,整輯成書。對生命路途的無法測度,進行虔心的叩問,給予每一位在路上的年輕人一份帶著熱情、始終堅持的實踐力。 書中主角包括了十二位在文化、藝術、社會公益及企業領域的重要人物,有當代藝術家徐冰、服裝設計師王一揚、崑曲藝術家張軍、舞蹈家黃豆豆、企業家潘石屹、人權記者王克勤、網站創辦人羅永浩,以及盲詩人民謠歌手周雲蓬等人。他們一路走來的經歷與心路歷程對於大多數懷揣夢想的年輕人來說,有著冷暖自在其中的深刻感染力,他們都曾遇到現實的磨難以及創作上的瓶頸,但憑著一股不畏的毅力及熱情,最後仍走出屬於自己的寬坦大道。
  • 中國工人訪談錄

    作者:賈樟柯

    1958年,瀋陽飛機發動機修理廠奉命遷往成都,組建420保密軍工廠,養活了十三萬職工及家屬。同年,因中環填海,中環天星碼頭和皇后碼頭需要搬遷,市民要改變習慣,移步至愛丁堡廣場乘船渡海。當時,台北的其中眷村四四南村,安頓著從青島遷來的兵工廠職工和家眷。 同樣的時間,分隔三地,卻有著相同一起生活的回憶。 因著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420保密軍工廠必須在一年內拆遷,讓路給一座名為「二十四城」的商業樓盤。事件觸動了著名導演賈樟柯的電影神經,他毫不猶豫地直闖該廠,搜集資料來拍攝新片《二十四城記》,採訪了近百位工人。賈導演以他的透徹的洞察力,細膩的文字寫成《中國工人訪談錄》,告訴我們一個中國人民流離顛沛的故事,一段我們都應該知道的社會轉型真實記錄。我們都寄望,國家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別忘記在背後勞苦付出的人民。
  • 海上传奇

    作者:贾樟柯

    上海,风云际会的城市,人来人往的码头。这里曾经遍布革命者、资本家、工人、政客、军人、艺术家、黑帮,这里也曾经发生过革命、战争、暗杀、爱情……1949年,大量上海人去了香港和台湾。在上海,台北,香港找寻上海记忆,十八个人的亲身经历,像长篇小说的十八个章节,为我们讲述了从1930年代到2010年的上海故事。
  • 站台

    作者:贾樟柯,赵静(编)

    《小武》拍完,我在这条道上走得还算顺利,于是两千年顺势拍了《站台》。《站台》,写一个县城文工团80年代的事情。80年代商文工团总有些风流韵事,80年代我从十岁长到二十岁。从那时到现在,中国社会的变化比泼在地上的硫酸还强烈,我搞不清我为什么会如此矫揉造作,内心总是伤感。
  • 天注定

    作者:贾樟柯

    《天注定》主要内容包括:天注定(电影剧本)、导演的话、在第一次主创会议上的阐述——贾樟柯、主创访谈、旧与新——专访贾樟柯、我不想保持含蓄我想来个决绝的——专访贾樟柯、我所知道的《天注定》的二三事、余力为、贾樟柯答《ARRI中国通讯》、《天注定》的声音工作等。
  • 读库0906

    作者:张立宪 主编

    《读库0906》由新星出版社出版。
  • 還是拍電影吧,這是我接近自由的方式。

    作者:賈樟柯

    導演是什麼?導演該做什麼? 當每個人都能拍一部片的時候,導演的價值又在哪裡? 在世界各影展獲獎無數的賈樟柯, 從一位想說話的新生代導演, 到以自己的鏡頭、為這個時代發聲。 他記下了1996-2008的拍片心路歷程, 為所有想拍電影的年輕人提供了另一扇風景。 「1990年,我高中畢業沒有考上大學,不想再讀書,想去上班自己掙錢。我想自己要是在經濟上獨立了,不依靠家庭便會有些自由。我父親非常反對,他因為 家庭出身不好沒上成大學便讓我去圓他的夢。這大概是家庭給我的不自由,我並不想出人頭地——打打麻將、會會朋友、看看電視有什麼不好?我不覺得一個人的生 命比另一個的就高貴。我父親說我意識不好,有消極情緒。問題是為什麼我不能有消極情緒呢?我覺得杜尚和竹林七賢都很消極,杜尚能長年下棋,我為何不能打麻 將?我又不妨礙別人。多年後我拍出第一部電影《小武》,也被有關人員認為作品消極,這讓我一下想起我的父親,兩者之間一樣是家長思維。 小的時候看完《西遊記》,我一個人站在院子裡,面對著藍天口裡念念有詞,希望那一句能恰巧是飛天的咒語,讓我騰空而起,也來一個跟頭飛十萬八千里。這些年 跟頭倒是摔了不少,人卻沒飛起來。我常常想,我比孫悟空還要頭疼。他能飛,能去天上,能回人間,我卻不能。我要承受生命帶給我的一切。太陽之下無新事,對 太陽來講事有些舊了,但對我來講卻是新的。所以還是拍電影吧,這是我接近自由的方式。」——賈樟柯 賈樟柯談「大片」: 電影作為一個生意,只要能融到資本,投入多少都沒關係,收入多高都沒問題。問題在於它的操作模式裡面,具有一種法西斯性,它破壞了我們內心最神聖的價值。這個才是我要批評的東西。 我記得當時大家在批評《十面埋伏》的劇本漏洞時,張藝謀導演就說,這就是娛樂嘛!大家進影院哈哈一笑就行了。包括批評《英雄》時,他也說:「啊,為什麼 要那麼多哲學?」問題在於《英雄》並不是沒有哲學,而是處處有哲學,但它是我們非常厭惡、很想抵制的那種哲學。可當面對批評時,他說,我沒有要哲學啊!處 處都在談「天下」的概念,那不是哲學嗎?你怎麼能用娛樂來回應呢?這樣的偷換概念,說明你已經沒有心情來面對一個嚴肅的文化話題。這是很糟糕的。 作為一個導演,他們沒有自己的心靈,沒有獨立的自我,所以他們在多元時代裡無法表達自我。原來那些讓我們感到欣喜的電影,並不是獨立思考的產物,並不能 完全表達導演本人的思想和能力,他是借助了中國那時候蓬勃的文化浪潮,依託了當時的哲學思考、文學思考和美學思考。所以到《英雄》的時候,你會發現一個我 們曾經欽佩的導演,一旦不依託文學進入商業電影時,他身體裡的文化基因就會死灰復燃。他們感受過權威,在影片裡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對權力是有嚮往的,對權 力是屈從的。所以你會發現一個拍過《秋菊打官司》的導演,在《英雄》裡反過來卻會為權力辯護。 賈樟柯談「自製電影」: 在法國的一家影院,我觀看了文德斯的最新紀錄片《樂土浮生錄》(Buena Vista Social Club)。這部主要拍攝於古巴,講述幾個老爵士樂手生活的影片,也是用數碼技術拍攝,而後轉為膠片的。銀幕上粗顆粒的影像閃爍著紀錄的美感,而數碼攝像 機靈巧的拍攝特點,也為這部影片帶來了豐富的視點。觀看過程中始終伴隨著觀眾熱情的掌聲,不禁讓我感慨,一種新的電影美學正隨著數碼技術的發展而成型。數 碼攝像機對照度的低要求,極小的機身,極易掌握的操作,極低的成本,都使我們看到一種前景。 有了VCD,我們有機會看到各種各樣的好電影;有了數碼攝像機,我們能夠輕易地拍下活動影像。 賈樟柯談「誰在開創華語電影的新世紀」: 楊德昌、王家衛、李安的電影正好代表了三種創作方向:楊德昌描繪生命經驗,王家衛製造時尚流行,李安生產大眾消費。而這三種不同的創作方向,顯現了華語 電影在不同模式的生產中都蘊藏著巨大的創作能量,呈現了良好的電影生態和結構。今天我們已經無需再描述這三部電影所獲得的成功,在法國,《一一》的觀眾超 過了30萬人次,《花樣年華》超過了60萬人次,而《臥虎藏龍》更高達180萬人次。
  • 中国工人访谈录

    作者:贾樟柯

    2008年,导演贾樟柯带领摄影队前往成都,拍摄一部名为《二十四城记》的电影。 1958年,按照毛泽东 “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当时代码为"111”的沈阳飞机发动机修理厂,奉命内迁西南,前往成都组建代码为"420”的保密军工厂,即后来的“成发集团”。至此,三千多名工人和他们的家属告别沈阳,踏上了千里西去之路。 2008年,曾经拥有三万职工,十万家属的“成发集团”将土地转让给了一家房地产公司。这座承载着三代工人,五十年历史记忆的工厂,将在一年内拆毁,一座名为“二十四城”的商业楼盘在这块土地上拔地而起。 拆迁前,导演贾樟柯深入"420”厂拍摄,对近100位工人进行了采访。他将这些访谈整理成文,为产业工人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所付出的沉重代价,留下了真实的资料。 书中长达五十年的工业记忆象一道划痕,让我们了解到,是谁在为中国的现代化“埋单”。
  • 贾樟柯电影故乡三部曲

    作者:林旭东 张亚璇 顾峥

    无业少年、野模、混混们,在塞上的旧工业城市里上演着漫无目的的青春,烟尘弥漫。影片对于现实的描述是一如既往地冷静、真实,某一年的中国内地……某一群人的挣扎或不挣扎——如同遥远的我们。32岁的贾樟柯绝对可以算是国内电影界状态最佳的一位导演,他此前完成的《小武》和《站台》两部影片足以向世人见证当下中国电影的最高水平。眼下,不仅在资金上有北野武事务所及其他方面的保障,游离于“圈子”之外的贾樟柯还拥有了一个较为稳定完备的创作群体,他本人也始终保持着塌实冷静的生活状态及艺术敏感,透过他的作品,过去二十年内中国人所经历的期盼与梦想、焦虑与迷茫统统呈现得格外清晰。由于一些不便名讲的原由,贾樟柯的电影至今无法在大陆公开放映,这不得不算做一种遗憾乃至悲哀。
  • 任逍遥

    作者:贾樟柯,赵静(编)

    到底难脱革命文艺青年的好大喜功,想想《小武》和《站台》都是关于我家乡的故事,便琢磨着再拍一部,凑个“ 故乡三部曲”,远的学一下高尔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近的学一下巴金《家》《春》《秋》。正在流行首叫《任逍遥》的歌。英雄莫问出身太淡薄。这一句就像在说我一个县城小子也拍出了电影。
  • 小武

    作者:贾樟柯,赵静(编)

    《小武》四月十号开拍,就像女人不会忘记生孩子的日子这日子永生难忘。四月的县城还冷,剧组一行烧香磕头。我在烟雾缭绕的街头跪下,敬天地鬼神,往来神仙,祖师爷唐明皇朱元璋及卢米埃尔兄弟。这仪式让我确定.这一次真要将文字变成电影了。
  • 乡关何处

    作者:[美]白睿文

    《小武》(1997)、《站台》(2000)和《任逍遥》(2002)构成了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代表了他对当代中国电影的重要贡献。这些电影把背景设定于贾樟柯的家乡山西省,突出表现了边缘个体在急速变化的当代中国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小武》讲述一个扒手同朋友、家庭和女朋友关系的崩塌。通常被视为贾樟柯最具野心的作品《站台》,是一部史诗叙事,见证了中国喧嚣的1980年代和激进的变化。第三部电影《任逍遥》则继续了他对变化中的中国的思考。 白睿文对这三部电影进行了深度研究,认为其野心是重新检视卷入急剧社会、文化和经济变化的乡镇中国的变迁和命运命运。本书的核心是对每部电影的一连串细读;透过这种细读,白睿文梳理出它们的核心叙事主题,强调了贾樟柯对剪辑、电影语言和场面调度的运用。他特别关注互文性以及这些破坏与变化、停滞与运动、政治与流行文化的冲突协商、寻找故乡等核心主题在贾樟柯作品中的地位。
  • 一个人的电影

    作者:格非,贾樟柯 等

    这本书是著名导演、著名作家对电影的情感和感觉记录。 张艺谋、贾樟柯、田壮壮等内地导演,台湾电影教母焦雄屏,作家格非、王朔、李陀,毛尖,在书中讲述他们各自的影像生活、那些在他们生命中留下痕迹的电影以及由此唤醒的已然流逝的青春流年。读者可从中窥见一个时代隐约的背影。这是十年来《收获》杂志的经典专栏《一个人的电影》首次结集出版。
  • 贾樟柯

    作者:罗银胜

    《贾樟柯:From文艺范儿To新生代导演》由罗银胜著,内容介绍:他自我表达的冲动和激情找到了最合适的载体和归宿——电影。他希望在电影里找到表达的自由。贾樟柯是一个电影诗人,同时又非常关注当下这个社会。正如他所言“摄影机面对物质却审视精神”。自我表达和集体记忆,文艺电影和艺术电影。贾樟柯用独特的手法让电影产生不一样的质感。
  • 问道

    作者:贾樟柯,赵静

    本书为导演贾樟柯最新电影计划《语路》的图书衍生品。《语路》旨在通过展示坚持梦想,在不同的人生角色中完成志向的代表人物的话语,鼓励一代人思考并分享自己的激情和梦想,点燃每个人的奋斗之路并向前进发。《语路》由贾樟柯和六位中国年轻导演执导,选取十二位分布在财经、艺术、公益、创业等领域,实现自我梦想的成功人物作为拍摄对象。 本书收录了《语路》对十二位人物的深度访谈,这十二位人物都曾经是有梦想的人,都已经通过执著坚持实现了梦想,又都仍在路上继续前行。他们的经历与心路历程对于大多数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来说,具有冲击力很强的借鉴意义。具体到对每个人的访谈,七位导演希望能通过讲述受访者跨越困难的故事,用受访者的语言和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表现手法,将感动和激励的力量传达给读者。 语录 曹非(“菜生活网”发起人):人这一辈子就是为了争一口气。一直往前走,直到成功。 黄豆豆(舞者、编舞家):在坚持中孤独,在孤独中坚持。 张军(昆曲演员):擦掉过去,重新来过,用自己的方式,把最有梦想的时候,在舞台上全部绽放出来。 赵中(“绿驼铃”环保实践者):选择一个自己的方向,坚持下去,你也一定能够获得成功,一定能成为英雄。 徐冰(艺术家):做有创造性的事,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你才有足够的热情去投入。 王克勤(国内“揭黑”记者第一人):努力了,不一定能改变;但是不努力,将永远不会改变。 周云蓬(盲诗人、民谣歌手):自由,就是放弃那些所谓安全、保险和熟悉的东西。 张颖(八百个艾滋孤儿的妈妈):人迷路了,在黑暗中,心里面一定得保留一种光亮。 王一扬(服装设计师):设计师的结果就是被淘汰掉,这是非常正常的。但在被淘汰之前,一定要痛痛快快地活一把。 罗永浩(牛博网创始人):每个生命来到世间都注定改变世界,做一个坏人就把世界变得恶心一点,做一个好人就把世界变得美好一点。 肖鹏(“定制化旅行”创业者):一定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全力去实现。因为我们只有时间,但时间流逝得很快。 潘石屹(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就像一只鸟的两个翅膀,只有一个是飞不起来的。
  • 贾想1996—2008

    作者:贾樟柯

    该书是贾樟柯本人第一本有关电影创作的著作,是对其十余年来导演生涯的梳理与总结,全景纪录了这些年来其思考和活动的踪迹。书中收录了贾樟柯导演生涯各时期对电影艺术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独特的思考,另有多篇与电影界、艺术界、媒体等多领域关键人物的代表性访谈。 全书以贾樟柯所拍电影为纲,所有收录文章以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列,呈现出导演个人敏感而执着的心路历程。发行其间还将由北大出版社出版贾樟柯的第一本电影专著,该书汇集了贾樟柯从影十二年里所写的心血文章和重要演讲,对谈实录。 全书文字风格坚定或迷惘,愤怒或幽默,更体现出贾樟柯以电影抒写“良知的乡愁”的深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