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治学

  • 中國古今治學方法

    作者:王雲五

    叢書系列:新人人文庫 規格:平 / 224頁 / 30 / 單色印刷 出版地:台灣
  • 热烈与冷静

    作者:林毓生

    目录 试图贯通于热烈与冷静之间――略述我的治学缘起 (代序) 一、什么是“创造性转化” 二、“创造性转化”的实际运作 三、“创造性转化”的再思 四、为什么应该推行“创造性转化” 五、中国家庭观念的“创造性转化” 六、“错置具体感的廖误” 七、传布家思想“创造性转化”的道路 八、始终忠于知性的神明 九、自由不是解放 十、自由的两项基本原则 一一、法治下的自由 一二、普通性与抽象社会演化的结果 一三、普遍性与抽象性是社会演化的结果 一四、临时性的历史主义者 一五、世事和真理不同 一六 、 “理念忆型分析”的必要 一七、50年代台湾的政治环境 一八、我少年时爱国意识与政治意识 一九、殷海光先生的逻辑课 二0、殷我先生影响了我一生 二一、给历史的开展一个可能的选项 二二、以真诚的生命投入思考的工作 二三、民主的历史意义 二四、民主理论发展的前景 二五、敬傅正先生 二六、现代的公民社会 …… 一二四、中国没有法治的传统 一二五、民主只能落实在支持民主的基础上 一二六、正视困难 编后记
  • 怎样写论文

    作者:王力/朱光潜等

    《怎样写论文:十二位名教授学术写作纵横谈》收录的十二篇文章,分别由各个学科的著名学者结合自己的亲身经验写成。这些学者有著名语言学家王力、美学家朱光潜、哲学家张岱年、联合国前南国际刑事法庭大法官王铁崖、遗传学家李汝祺、继竺可桢之后最著名的气象学家李宪之等等。所有这些文章,都不是板起面孔说话的,都不是站在岸上的纸上谈兵,而是工作在学科第一线,并且有丰富学术成果和大量论文写作实践经验的学者的夫子自道,娓娓道来、不疾不徐,既有大量的实际例子,也有一般的规律性总结;不仅有成功的经验,还有失败的教训,生动活泼,具体实用。从这些文章中我们不仅仅可以学到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还可以看到这些大师们是如何做学问的,他们是如何思考的,从而他们的学术经历往往也会展现在我们眼前。所以,与一般的关于论文写作的书籍不同,《怎样写论文:十二位名教授学术写作纵横谈》更是这些大师如何做学问、如何写文章的一个个案描述,不仅总结出了一般规律,而且还烙印上了个人的鲜明学术风格;而恰恰在这一点上,显示出《怎样写论文:十二位名教授学术写作纵横谈》的弥足珍贵之处。
  • 学略

    作者:刘咸炘

    《学略》以评论之体,寓目录之用,俾学者入一门则知一门之疆略概略,对于中国传统学术之各方面,均有简明亲切之指点。先生撰时年二十三岁,《学略》目次后有按语云:“戊午一九一八年七月十五日起稿,二十三日夜毕,中间有事旷,实十昼夜力也。尚当改补。九月九日删补付印。”后先生颇为不满,谓此书颇有芜滥,见先生弟子李克齐、罗体基编《推十书系年录》,盖学随年进,自不以初年所见为定论也。惟扼要精审,至今仍不失为初学津逮国学之良好读本,故为之标点校勘,收入《国学初阶》丛书,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刊行。
  • 芝加哥学术生涯规划

    作者:John A. Goldsmith,Jo

    《芝加哥学术生涯规划:从研究生到终身教授》是一部学术人生的导航,为那些想在传统学术领域里拥有一席之地的人所作——比如大学四年级学生,或是考虑进入研究生院深造的人;当然也为帮助那些在学术之路上已有开端的人们,例如正在攻读的博士生和即将履新的大学助理教授。我们的某些观点或许对其他人也有所帮助:对看待学术界的不同视角感兴趣的资深教授、不太了解学术生涯为何物的青年学者的父母、职业生涯规划导师、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的配偶,以及意欲探究学术圈奥秘的局外人。当然,对于想获得美国研究生学位的外国学生,《芝加哥学术生涯规划:从研究生到终身教授》一定也不会让他们失望。
  • 读书与治学

    作者:胡适

    本书汇集胡适先生有关读书、治学的三十余篇文章,选自他的论著、讲演和书信。青年人怎 样读书?怎样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怎样获得科学的治学方法?先生的文章都有可资借鉴的意 见。他特别是提倡“勤、谨、和、缓”的四字诀,提倡“不苟且”,“大胆的假设,细心的 求证”、“有几分证据,说几分的话”,这些至理名言不论对于正在求知问学的莘莘学子, 或是立身学术殿堂的学人,都会大受教益。
  • 且借纸遁

    作者:葛兆光

    本书是葛兆光教授1994年到2011年间读各种杂书所作的笔记和摘钞,是从他的日记中选取的。相比他的学术论文,这些日记能从另一个角度为读者提供读书治学的门径,从作者摘录或“借题发挥”的内容里,能看出他对思想史问题的持续兴趣,广泛关注各国学者的研究,更能从不同的角度敏锐地发现一些学术问题的线索。
  • 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

    作者:郑也夫

    《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分为八讲,所讲授的内容是郑也夫教授几十年来读书、写作、做学问的心得体会,行文风格类似讲座,感情真挚,字字珠玑,发人深省,是一味以做学问为志业、为乐趣的“老学者”向青年学子的传道、授业和解惑。
  • 胡适论治学

    作者:胡适

    本书选录了胡适“论治学”的长短文章15篇,主要涉及胡适学术经历的自述、国故研究的提倡及科学方法的阐扬等3方面的内容。
  • 希望的敌人

    作者:林赛·沃斯特

    本书作者拥有双重身份,既是哈佛大学出版社专业出版人(人文学部执行主编),又是训练有素的人文学者(芝加哥大学英文系博士)。作者以其特有的犀利文笔和罕见的坦诚,分析了美国高等教育商业化改造之后人文学科所发生的一系列令人痛心的变化,首先是学术成果的量化管理。随之而来的另一个荒唐现象是,在大学舞台上占主导地位的不再是学者,而是各级行政管理人员。校园越来越像公司,而教师越来越像公司白领,被驱赶着生产一些莫名其妙、对他们本人来说越来越没有内在意义的产品。本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其所抨击的现象不仅美国存在,中国甚至存在有过之无不及的趋势。
  • 我怎样读书

    作者:王云五

    “按揭”买车、买房,在今天已经是寻常事了。可是,100年前,一位17岁少年“按揭”去买一套《大不列颠百科全书》!3年付清书款时,他已通读了一遍。这就是本书的作者,胡适的英文老师,教育家,出版家——王云五。 我们从小开始学习,就被传授各种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譬如“如何集中精力听讲”、“如何预习与复习”、“如何解题”等等;此类的图书也是汗牛充栋、层出不穷。本书当然不是“如何学习”的灵丹妙药。作者从小学未毕业,仅仅“识字”起步,自修成为“博士之父”的成才经历;给我们建议了“怎样读书”、“如何学习”的可操作之法、可实践之路。无论是在校求学、还是业余充电,相信这本小书都会给您一些帮助。
  • 家学与师承(全三卷)

    作者:张世林 编

    《家学与师承:著名学者谈治学门径(第2卷)》主要内容包括:和《广韵》、我和《马可•波罗游记》、我与《中华大藏经》、我和中国神话、我和顾炎武研究、我和敦煌学、我和《尚书》、我和蒙元史研究、我和印度哲学研究、我与魏晋南北朝史、我和中国版本学、我与中国新石器研究、我和宋史等。
  • 蒙文通学记

    作者:蒙默

    蒙文通(1894—1968),名尔达,字文通,四川盐亭人。近代中国的杰出学者。其师承经学大师廖平和佛学大师欧阳竟无,一生在先秦史、宋史、民族史、古代学术思想史、道教史、史学史等众多领域都获有杰出成就和精湛造诣。本书辑入其挚友和学生汤用彤、钱穆、杨向奎、萧■父等二十多位学者的文章,从各自的视角描述和评介了蒙文通上下古今、风趣横生的硕学风度、综达经史百家的学术造诣、不断深入探索的治学精神。书前冠有蒙文通论学杂语,乃其毕生治学精诣所在。增订本仍由蒙默教授主编,增补旧文与新作,新辑补治学杂语数十条和著作目录系年,内容更为丰富。
  • 为学十六法

    作者:吕思勉

    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四大分类,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文化资源宝藏,如何充分利用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后人是否有效利用这个资源,实现继承后的创新。 吕思勉先生是近代不多见的贯通经、史、子、集的史学大家,同时,多年的从教经验也使他成为传授研究古代文化典籍心得的教育大师。本书就是吕先生在不同场合谈如何读经、读史、读子等读书、治学方面的文章汇编。 这些文章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近代以来中、西学如何在碰撞中流传的,尤其是面对越来越细的专科化教育,近代大师们是如何对待具有综合性的传统文化教育的,这些对今天的后学更有足够的借鉴意义。
  • 师门问学录

    作者:周勋初,余历雄

    《师门问学录(增订本)》是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课程的一份教学实录,主要内容包括师门问学录(一)(2001年2月25日至2001年7月1日)、师门问学录(二)(2001年9月9日至2002年1月20日)等。
  • 量守庐学记续编

    作者:张晖

    黄侃(1886—1935),字季刚,室名量守庐,民国时期著名学者。黄侃治学远绍汉唐,近承乾嘉,于经学与小学蔚成一家之言,在近代学术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与其师章太炎并称“章黄之学”。本书侧重选录对黄侃的生平与学术有深切认识的回忆与研究文字,是为《量守庐学记》的续编,作者大多是黄侃的亲友、门生及章黄之学的传人,另有三篇黄侃的治学语录。本书对于今天的读者了解严谨笃实、务求精习的朴学精神,对于认识黄侃的为人与为学,颇有助益。
  • 名老中医之路

    作者:周凤梧,张奇文,丛林 主编,《山东中医学

    原书最早出版于1978年,分一、二、三辑共3册,本次改版为节省成本,便于保存,将三辑合为1册,原一、二、三辑分别改为上、中、下三篇,除改正了一些错别字和对个别地方进行了全书统一外,内容和体例、顺序均保持原貌。 上篇、中篇为当代名老亲自撰写的文章,下篇为解放前后故去的名老的门人或后人回忆撰写的文章,都是名老们一生求学、治学的经验结晶,可谓字字珠玑、篇篇精华。 本书收载了近百位这样的现当代名老中医亲自撰写或其门人、后人回忆执笔的文章,内容包括名老中医的求学之路、治学之道、学术成就、临床经验及医德医风等等。其意义在于:第一,启迪中医后学,诱掖新的一代名医成长。名老们的求学道路、治学态度、医德医风等都是中医学子的楷模;第二,改善中医教育。中医教育有其特殊性,名老们对此有许多中肯、精辟的见解和建议,对于办好中医药院校的教育颇具指导意义;第三,名老们一生的成败得失对于今天中医学术的发展、中医现代化问题也都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