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光影译库

  • 法国新浪潮电影史

    作者:[美]理查德•纽珀特

    法国“新浪潮”可以说是所有电影运动中最迷人的,因其丰富多彩、敢作敢为与先锋技巧而著称。《法国新浪潮电影史》以新鲜的视点,考察了形成1950年代法国电影的社会、经济与美学机制,并且详细研究了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出现的最重要的“新浪潮”电影。作者详细考察了一些著名影片,如:《四百下》(1959)、《精疲力尽》(1960),以及鲜有人研究的影片,如:《短岬村》(1955)、《巴黎属于我们》(1960)、《美好年代》(1964)等。 作者首先追踪“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先驱,展示他们如何为追随者提供蓝本。阿斯特吕克、梅尔维尔与年轻的瓦尔达,都提供了宝贵的叙事教程与制作低成本电影的样板。他们的追随者瓦迪姆、马勒,以讲述性感故事的方针与活泼新颖的叙事策略,帮助确立了一种引人注目的新电影。《电影手册》评论家出身的导演组成的核心团队(尤其是特吕弗、夏布罗尔、戈达尔),真正体现了电影制作的不断变化。
  • 以卵击石

    作者:[英] 德里克•贾曼

    1986年,德里克•贾曼拍摄了影片《英伦末日》(有很多自传性),这是他最原创的,最具技术革新的电影,也是其最个人化的作品。拍摄开始后,贾曼也开始这部日志的写作,其中包括日记和访谈,以及剧本的批注,影片拍摄剧照,和他个人及其家庭、友人的照片。在书中,贾曼描写了他不同寻常的童年,如何面对自己的性取向;充斥着性与放纵的六、七十年代的生活;作为一个导演的崭露头角。这是他继《舞蹈礁》《现代自然》《自承风险》之后,第四部引人注目的日志,呈现出非常多样化和创造性的生活的全部细节。
  • 日本新浪潮电影

    作者:[美]大卫•德泽

    1960年代完成了一批“新浪潮”电影,这些电影制作人是反叛者,挑战电影传统和整个文化。日本的新浪潮电影直到现在基本上被忽视。《日本新浪潮电影》是第一部致力于审视和解析日本新浪潮电影的重要研究著作。 本书作者从研究“新浪潮”电影的导演们出发,围绕“新浪潮”最典型的主题,组织 起这本著作,书中章节全面考察了诸如青春、身份、性别、女人等,这些在1960年代日本电影中所揭示出的主题。德泽将对日本重要电影档案的研究与重要人物的访谈,及对日本文化敏锐的洞察力结合在一起,为大岛渚、筱田正浩、今村昌平、吉田喜重、铃木清顺等人的电影,提供了一份可靠而公正的解析。 大卫•德泽教授的研究,从方法论和视野方面来看,无疑是出众的……《日本新浪潮电影》充满了令人着迷的观点……这是一份精心的研究,且简洁明快,引人深思。 ——美国匹兹堡大学 惠子•麦克唐纳德
  • 帕索里尼传

    作者:[意] 巴特•大卫•施瓦茨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1922—1975)意大利著名诗人、作家和电影导演,意大利20世纪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 出生于意大利博洛尼亚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早年就读于加尔瓦尼中学和博洛尼亚大学。弗留利地区的乡土文化,是他最早的创作源泉。战争期间,在家乡的中学教书,开始以方言写诗。1947年加入意共,成为战后文化界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1949年,因其同性恋和恋童癖,被解除教职。50年代,移居罗马后,开始关注罗马郊区的贫民生活,早期重要小说和电影均取材于此。1957年,出版最重要的诗集《葛兰西的灰烬》。1961年,执导第一部电影《乞丐》,之后拍摄的《罗马妈妈》、《软奶酪》等备受争议。1964年,将圣经《马太福音》搬上银幕,为基督教增添了“无产阶级”色彩。之后,脱离“新现实主义”传统,关注希腊神话和历史题材,拍摄了诗意电影《俄狄浦斯王》、《定理》和《美狄亚》等。晚期代表作“生命三部曲”,以展现性爱自由来反抗资本主义对人性的物化与异化。1975年,导演惊世骇俗之作《萨罗或索多玛的120天》,影片的暴力血腥和对性虐待狂的大胆描绘,揭示出现代消费社会的残酷和绝望。 1975年11月2日,帕索里尼于罗马近郊的奥斯蒂亚被人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