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珠峰

  • Into Thin Air

    作者:Jon Krakauer

    When Jon Krakauer reached the summit of Mt. Everest in the early afternoon of May 10, 1996, he hadn't slept in fifty-seven hours and was reeling from the brain-altering effects of oxygen depletion. As he turned to begin his long, dangerous descent from 29,028 feet, twenty other climbers were still pushing doggedly toward the top.  No one had noticed that the sky had begun to fill with clouds. Six hours later and 3,000 feet lower, in 70-knot winds and blinding snow, Krakauer collapsed in his tent, freezing, hallucinating from exhaustion and hypoxia, but safe. The following morning, he learned that six of his fellow climbers hadn't made it back to their camp and were desperately struggling for their lives. When the storm finally passed, five of them would be dead, and the sixth so horribly frostbitten that his right hand would have to be amputated. Into Thin Air is the definitive account of the deadliest season in the history of Everest by the acclaimed journalist and author of the bestseller Into the Wild. On assignment for Outside Magazine to report on the growing commercialization of the mountain, Krakauer, an accomplished climber, went to the Himalayas as a client of Rob Hall, the most respected high-altitude guide in the world.  A rangy, thirty-five-year-old New Zealander, Hall had summited Everest four times between 1990 and 1995 and had led thirty-nine climbers to the top. Ascending the mountain in close proximity to Hall's team was a guided expedition led by Scott Fischer, a forty-year-old American with legendary strength and drive who had climbed the peak without supplemental oxygen in 1994. But neither Hall nor Fischer survived the rogue storm that struck in May 1996. Krakauer examines what it is about Everest that has compelled so many people -- including himself -- to throw caution to the wind, ignore the concerns of loved ones, and willingly subject themselves to such risk, hardship, and expense. Written with emotional clarity and supported by his unimpeachable reporting, Krakauer's eyewitness account of what happened on the roof of the world is a singular achievement. Into the Wild is available on audio, read by actor Campbell Scott.
  • 活在世界之巅

    作者:胡慧建,陈邵峰,田园

    《活在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颠覆珠峰“极寒寂静、荒芜一片”的旧日认知,181种珍稀鲜活的高原精灵首次曝光;跟随科考队伍探秘“地球第三极”生机盎然的另一面,走进超乎想象的珠峰动物王国吧! ◆ 拨开冰雪,400幅精彩照片还原“世界之巅”的绚丽色彩 ◆ 颠覆人们对珠峰“极寒寂静、荒芜一片”旧日认知,181种珍稀鲜活的高原生灵随书首次曝光 ◆ 跟随科考队伍走进世界最高的野生动物园——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揭秘令人怦然心动的野性之美,鹪鹩 、火尾绿鹛 、喜山长尾叶猴、棕尾虹雉、黑鹇、雪豹等181种高原精灵活现眼前 ◆ 一手科考日记再现700余天光怪陆离、惊险万分、感人至深的珠峰历险记,令人眼界大开 ◆ 走进超乎想象的珠峰动物王国,零距离感受怦然心动的野性之美!制作精美,值得典藏
  •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作者:[美]乔恩•克拉考尔(Jon Kraka

    ☆ 登山人心中的圣经级读物,珠峰登山史上最惨烈山难的完整记录 ☆全美畅销书冠军 最杰出探险类作家乔恩•克拉考尔百万级经典作品 ☆普利策奖获奖图书 《时代》周刊年度图书 《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第一名 ☆万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石 、著名探险家、《绝地撒哈拉》作者 金飞豹 第一位征服“7+2”的华人女性 王雷 《魅力先生》主编 樊露薇 联袂推荐 [内容简介] 这是珠峰登山史上最惨痛的一场山难,12名登山者罹难,是自人类首次登上珠峰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个登山季。 1996年,乔恩•克拉考尔作为《户外》杂志特派记者跟随一支商业登山队攀登珠峰。5月10日,克拉考尔及其他几名队友成功登顶并安全下山。然而数小时后他才获悉,其余的19名登山者在下山途中遭遇暴风雪,被困在海拔8000多米的地方。最终12人葬身风雪中,克拉考尔一个人坐在雪地上,想厘清过去72小时里发生的一切,事情为何会发展到如此地步? …… 如果一切可以重来,事情是否会是另外一种结局? [编辑推荐] ★ 最杰出探险类作家扛鼎之作。作者乔恩•克拉考尔是美国畅销书作家、《户外》杂志专栏作家,著有《进入空气稀薄地带》《荒野生存》等多部畅销书,被誉为最杰出的探险类作家,曾获得美国艺术与文学院学院奖、普利策非小说类奖项、美国国家杂志奖。 ★ “登山者的圣经”。1997年《进入空气稀薄地带》出版后迅速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第一名,长踞排行榜52周,荣膺《时代周刊》“年度图书”,英文版销量过百万,并被翻译成25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被誉为“登山者的圣经”。 ★ 众多媒体、名人感动推荐。《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万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石、第一位征服“7+2”的华人女性王雷、著名探险家金飞豹、《魅力先生》杂志主编樊露薇联袂推荐。 ★ 湛庐文化出品。
  •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作者:乔恩·科莱考尔,Jon Krakauer

    美国记者科莱考尔在一九九六年受《外界》杂志的派遣,跟随一支商业化的登山队攀登珠峰,主要目的是对攀登珠峰的商业化趋势及其有关问题进行报道。科莱考尔与他的队友于五月十日登上峰顶,但在下山的途中却由于天气的变化导致五名队员丧生;在这同一天另外三支登山队也有四人死亡,还有三人重伤并至五月底亦相继死亡。在这一年的春季,死神的阴影笼罩着珠峰,攀登珠峰的死亡人数达到十二人,是珠峰攀登史人死亡人数最多的一个季度。从珠峰回来以后,深受震撼的科莱考尔内心十分痛苦。为了重新认识这场悲剧从而使自己走出它所带来的阴影,他在当年十一月写成了这部《进入空气稀薄地带》(Into Thin Air)。九七年它在美国出版后引起许多读者的兴趣,有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雄踞于《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发行量超过了一百万册。
  •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作者:乔恩•克拉考尔 (Jon Krakaue

     万科董事会主席、“登山企业家”王石,用时最短完成“全球9大极点探险”的金飞豹联袂作序推荐  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52周,英文版销量过百万,超越《登山圣经》  荣膺《时代》周刊 “年度图书”、《纽约时报》书评“年度最佳图书”  荣获1997年美国国家书评奖、1998年普利策奖非小说类奖项  全球驴友、山友心目中的必读书,探险类著作中的经典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珠穆朗玛峰探险亲历记。 乔恩•克拉考尔作为资深专栏作家和登山家,受《户外》杂志的派遣,为考察珠峰商业化问题参加新西兰著名领队罗布•霍尔的商业登山队。乔恩自身没能抗拒登顶珠峰这个“男人和男孩们”的梦想,拒绝了杂志社让他只到大本营的设想,决定尝试登顶。但是这次登顶却让他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在登顶的五位队友中,四人消逝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中。等到大本营的时候,四支探险队中共有九人死亡,另有三人在月底相继去世。 珠峰究竟是不是有了向导、夏尔巴人和65,000美元就能征服的?这部珠峰历险记会将读者引领向无穷的思索。 新版的《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是在1999年英文原版的基础上精心翻译的,更加完善了第一版的中文表达方式,更具有中国文字的表现力,在某些专业表述上也得到了一些专家的指导,特别是一些多年从事登山探险的专家指导。 在那些伴随人成长异想天开的梦想中,攀登珠峰便是其中之一。我敢保证,珠峰梦绝非我独有。它是世界的最高点,难以逾越,是许多男孩儿和男人们追求、向往的目标。 ◆ 简要目录—————————————————————————————————————— 第一章 珠峰峰顶 1996年5月10日 海拔8 848米 第二章 印度 台拉登 1852年 海拔680米 第三章 越过北印度 1996年3月29日 海拔9 140米 第四章 帕克丁 1996年3月31日 海拔2 650米 第五章 罗布杰 1996年4月8日 海拔4 940米 第六章 珠峰大本营 1996年4月12日 海拔5 360米 第七章 1号营地 1996年4月13日 海拔5 940米 第八章 1号营地 1996年4月16日 海拔5 940米 第九章 2号营地 1996年4月28日 海拔6 490米 第十章 洛子壁 1996年4月29日 海拔7 130米 第十一章 珠峰大本营 1996年5月6日 海拔5 360米 第十二章 3号营地 1996年5月9日 海拔7 320米 第十三章 东南山脊 1996年5月10日 海拔8 410米 第十四章 珠峰峰顶 1996年5月10日下午1∶12海拔8 848米 第十五章 珠峰峰顶 1996年5月10日下午1∶25海拔8 848米 第十六章 南坳 1996年5月11日早晨6∶00海拔7 920米 第十七章 珠峰峰顶 1996年5月10日下午3∶40海拔8 848米 第十八章 东北山脊 1996年5月10日 海拔8 700米 第十九章 南坳 1996年5月11日早上7∶30海拔7 920米 第二十章 日内瓦横岭 1996年5月12日早上9∶45海拔7 890米 第二十一章 珠峰大本营1996年5月13日 海拔5 360米 跋 西雅图 1996年11月29日 海拔80米 附 言 后 记 1996年春季珠峰攀登者名单 译者后记 ◆ 名人推荐—————————————————————————————————————— 新版的《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是在英文原版的基础上精心翻译的,更加完善了第一版的中文表达方式,更具有中国文字的表现力,在某些专业表述上也得到了一些专家的指导,特别是一些多年从事登山探险的专家指导。对于我来说,我更喜欢新版《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金飞豹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永远是探险类著作中的经典……这样一部极其罕见地兼具优美和力量的著作将流芳百世。 ——国际知名户外登山摄影师盖伦.罗威尔,《华尔街日报》 一部认真调查和精心构造的叙事作品。与书中的探险历程不同,他的故事如一气呵成,文思泉涌。作者最重大的成就莫过于用文字召唤起致命的暴风雪,并透彻而细致地重现了它。 ——《纽约时报》 既引人入胜又耸人听闻的登山记述……出自一位思想深邃的优秀作家之手。 ——《时代》周刊 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是最好的登山类书籍。 —— 《华盛顿邮报》 不同凡响。 ——《新闻周刊》 对珠穆朗玛峰,经过千辛万苦登顶的克拉考尔只用了短短的一句话——“没有更高的去处了”。……克拉考尔的书好就好在,他没有歌颂,也没有批判,而是直入骨髓的记录,而且像美国电影的节奏一样快。 ——国内网友评论